“用行政命令去推动地方官府,让他们找商人说。可以边修边交税,不能路修好了再交税。”
李易反对修完了收税,没有这个说法,都没收过路费呢。
李隆基皱眉头思忖一番:“应如是,不然他们认为朝廷不管怎么样都会照顾他们,他们什么都不用付出。”
转而他还有问题,吃饭不重要,来一次,必须问政。
“易弟说的地方劳动密集型产业,能给几个目标吗?”
“衣盟、工盟,不就是么,不管谁接了大的活儿,都会分散出去,以零星凑整体。
这其实是分布式产业链条集中规划,不仅仅能够用在衣盟和工盟,养殖、种植业才是大头。
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引导、培训各单独个体与小组织,共同协作,统一标准。”
李易没打算一步到位,因为原材料供应链有短缺。
更多的百姓需要照顾家里的田地,然后才能参与额外的收入劳作活动当中去。
抛开实际情况,快速上马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决策者的不智行为。
“三哥,整体产业链不完善、无法持续的状况下,只能是临时组织框架中的集中劳动,分布式。
如李家庄子的棉纺织和高粱秆的家庭模式加工,最后才能集中。
真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外来务工者聚居区的水泥粉碎和女子磨面,以及纸张制造。”
李易不想让人发生误判,照着使劲学,结果发现不行。
李隆基没立即出声,慢慢吃喝着。
等吃了几串儿后,才放下筷子:“朝廷现在能组织什么?”
“从朝廷的角度出发,就简单了。铁矿和煤矿的开采是、后续的加工是、深加工是。
这个可以成为矿产辐射性劳动就业,能够带动地方的工业发展。
辅助行业自然是矿渣和煤渣的处理,以及运输,包含了洗煤行业,至于销售,没有。”
李易在说盩厔县的好铁矿,盩厔县铁矿产量低,那是以他那个时候的标准来说。
对京兆府来讲,不低,露天矿,又好采、又含铁量高、又低硫。
在开采和冶炼的过程中,带动的是一个产业链,提供很多就业岗位。
李隆基听懂了:“今年加大对盩厔县铁矿,还有其他地区煤矿的开采?招更多的人干活?”
“那得有人才行,我还有事情呢,天再暖和一些,我有事情要办,朝廷本身在安北都护府还有打通沙漠的工程。
从外面招人吧,京兆府的百姓,我用着顺手,他们信任我,我也相信他们。
朝廷跟我抢人没有意义了,朝廷的目的是增加就业岗位,可是我都给了,朝廷出力吧。”
李易摇了两下头,他不希望朝廷跟他抢人。
他有不少事情呢,俘虏算上都不够,差很多,在京兆府,因李家庄子的存在,最不缺的就是就业机会。
“你需要很多人手?”李隆基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情况。
“主要是运输方面的,我更需要不少的恶钱,为了不抬高某种恶钱的价值,所有种类恶钱我都收。”
李易点头,他需要,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手。
“姜家的事情,易弟你到最后时刻都没用恶钱去收对方的东西,知道情况的人都说你仁义。”
李隆基想到了姜辉,他其实希望李易用恶钱去买姜家的产业和东西。
当初姜家就是用恶钱欺负永穆公主,一次次的。
“用恶钱会逼死人的,同时也说明我会利用恶钱行事。可我不希望恶钱流通,目的达到就好,姜家识趣。”
李易道明原因,他不想把人给欺负死,因为姜家想占庄子的时候,还给了两千缗呢。
使用恶钱是最后的手段,放下一切约束。你作初一,我作十五。
实际情况是恶钱要限制,既然如此,自己能不用就不用。
当然,还有手段,是的,还有,照样能逼死姜家。
“从其他地方调人来完善矿产业的产业链,是不是说,那个地方的劳动力缺少了?”
李隆基的思维也很跳跃,不管恶钱了。
第八百三十五章 东来有幸成遗憾
科举考试依旧进行着,需要考两天的学子,晚上吃饭的时候,使劲吃。
比起外面的天冷,考场中有地暖,还有崭新的被褥、枕头。
考间比较大,不像明朝时候那么苛刻,躺着不舒服、坐着不舒服、站又站不直。
现在的考间待遇好,随便躺,还能翻一下,再翻一下就掉地上了。
考生愿意晚上答题,有柴油灯,不答题就跟巡考的说,关了灯。
旁边有固定的监考,轮换着过来盯梢,以免有人作弊。
还有流动监考,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过来。
晚饭是鸡肉馅的包子,有黄瓜蛋花汤,还有一碟芥菜疙瘩咸菜,很少。
不然吃盐吃多了,晚上会渴,喝水多,拉肚子。
监考的人就比较累了,他们要负责碰考生。
有的考生打呼噜,只要一打呼噜,他们就碰一下。
李隆基一家回到兴庆宫,他自己出来,到考场看考生情况。
以前他不管的,也不像宋朝和明朝的时候还有什么殿试,直接就是吏部管。
历史上开元时期一段后,吏部不管科举,改成了礼部。
现在李隆基要看看,他知道,最近几年的科举考生要肩负起大唐的重任。
“陛下!”
“嘘!”有人打招呼,李隆基把指头放在嘴前嘘一下。
他穿着便服,背个手走在一个个考间的前面走过,不看卷纸,也不问话。
身边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郭子仪,一个是郝灵荃。
郝灵荃当上将军了,不是大将军,只是从三品,一直跟郭子仪学习兵法和治军之道。
他本身武力值就很高,不然哪敢去敌人控制的地方玩策反。
两个人,加上李隆基本身的战斗力,学子们没那个本事伤害到李隆基。
李隆基走着,突然发现一个人在那里吃东西。
吃一小口,就不吃了,继续写。
李隆基站到旁边看,在写时务策。
今年时务策五道题,进士科的。
一问吐蕃军事策,二问突厥新领策、三问契丹贸易策、四问渤海交流策、五问广州市舶策。
跨度很大,许多人都不知道契丹、渤海和市舶。
此考生在写市舶策,眉头皱成个川字。
李隆基站到他面前,他都没感觉,一心全投入进去了。
写:海贸之利,在乎稀奇;海贸之需,在乎互与;唯大唐寻常之鱼,换别地奇方之渔。故天道不齐,人道有余。增减不虞,得获几许……
写着写着他就停下了,不知道该怎么写。
李隆基看着有意思,小声道:“余货换去,缺者补遗。求不在己,多为蛮夷。凡市交得益,必往来成积。”
“对,对呀,就是,厉害了我的仁兄。”此人觉得说到了自己的心里,赶紧写下。
写完,猛然抬头,发现情况不对。
卧槽,考科举还有人打辅助?
“继续写,别看我,趁着有感觉,快点。”李隆基催促,别停呀,停了思路就断了。
“哦哦,这就写。”这人低头又写起来,找到感觉了,这是谁呀,太厉害了,多谢!
一时间有了感觉,此人下笔如有神,刷刷刷就写出来一篇让他纠结的时务策。
“不错,不错。”李隆基看了,觉得很好,写海贸都写得如此透彻,虽然自己帮了两句。
“是呀是呀,我也挺满意的,这下可以放心吃饭了,好好睡一觉,这位仁兄……你咋在外面?”
准备大吃一顿然后睡个安稳觉的人反应过来,这不是平时的诗会交流,这是考场。
“贵姓?”李隆基觉得有意思。
“免贵,王,名旭字东来。”这个人报姓、名、字。
“一只鸭子不温暖,两只鸭子共御寒?”李隆基说出来两句诗。
“仁兄也知晓王某拙作?”王旭感觉遇到了知己。
“嗯!很好。今年没有诗和赋,你好好答,应该能考上。”李隆基点头,说完迈开大步走了。
他实在是想不明白,写时务策不错的人,怎么写诗的时候是那样?
“要不要以后把诗赋都取消了,以免耽误人才?”李隆基问郭子仪。
郭子仪小声道:“陛下,我估计他写赋没问题,就是诗……太过神奇。”
郭子仪文采也不差,他看了王旭前面写的策论,都是有骈有俪,还有五言、七言对仗。
写赋绝对没问题,不过,这样写诗应该也没问题,怎么……
“估计是写诗的时候是真情流露,比较飘逸。”郝灵荃同样发现了,他听说过东来兄,两首诗。
论诗取才,此人废了,当写时务策的时候,又是栋梁之资。
李隆基摇摇头,同样一肚子疑惑,又猛然看向郝灵荃:“你也会诗赋?”
“会呀,到外面出使的时候,他们就仰慕我大唐诗赋,不会怎么去装那个……样子。”
郝灵荃低头,他确实会,而且还不错,装逼用的。
李隆基拍拍郝灵荃的肩膀:“不愧是朕的好将军,在庄子多学学,朕指望你帮朕、帮大唐稳固江山。”
“臣,万死不辞!”郝灵荃眼圈瞬间红了。
这一刻给他个炸药包,他都能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扶着肩膀上的炸药包。
跑出来凌波微步的姿态冲到敌军将领面前点燃,就当送外卖了。
“若易弟今日在此参与考试,会是何等情形?”李隆基突然想起了李易。
李易就很飘忽,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文采出众,更不晓得他什么时候大白话往外扔了,简直就是个迷。
“应与臣一样,异等。”郭子仪笃定,他觉得李易考科举,不一定是谁考谁呢。
李隆基摇头:“易弟这辈子都考不了,好笑不好笑?呵呵!”
郝灵荃和郭子仪没笑,实在是笑不出来。
二人再看周围考科举的学子,突然觉得没什么意思。
有人为了一个科举能考上的机会拼了命,指望考官手下留情。
有人不能考,不然考官就指望其手下留情。
李东主若是参加科举,吏部得重新调整正确答案。
不然时务策,李东主给出的回答和吏部想好的答案不一样,吏部就要完了。
是的,时务策必须以李东主的答案为准,他才是最正确的。
他说出来的话,就是大唐朝政执行方针,你吏部敢不同?说明吏部出问题了。
第八百三十六章 民生有顾新事奇
从芳林苑出来,李隆基转身去悲田坊。
历史上应由寺中僧侣负责,并从寺中香火钱中拿钱支持的悲田坊如今是朝廷在管。
京兆府中的寺观香火钱逐渐减少,偶尔有大户人家多给点。
寻常的百姓不但不给钱,还拿寺、观中的香回家用。
以前百姓信佛、信神,实在是生活不好,找一个寄托。
随着报纸发行量增加,百姓们的寄托放在了朝廷上。
报纸上总宣传中华文明、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内容。
但不单独宣传儒家,儒家和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杂家等等学说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百姓们看内容,更看注释,每一句话的历史背景了,包含着小故事,百姓们学。
平日里闲聊,拿出来一两句说完,大家表示佩服,说的人自觉学问高了。
加上生活小百科,百姓发现自己不用信其他的东西,信自己的文明足矣。
原来老祖宗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学都学不完。
一有闲钱,就捐给悲田坊一两钱,当是做好事了,行善积德。
朝廷再拨一笔钱,长安的悲田坊比其他地方的悲田坊就好。
里面主要是无人照顾的老头、老太太、孤儿、生病的外来人口。
有寺、观中的义工来收拾,不管他们要钱,他们得出人手。
朝廷一样派人帮忙,照看好这些人。
“悲田坊还是行医之人练手的地方,伤病多,太医署派人,各药铺亦派人。”
郭子仪负责为李隆基讲解。
李隆基几个人戴上了口罩,怕被传染。
义工们同样戴口罩,非一次性的口罩。
悲田坊中有大铺子和小间,小间里是重病的人。
大铺子是孤寡老人,老人并不闲着,他们会编织东西,除非是动不了的人。
残疾的小孩子有,帮着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健康的,或残疾不严重的孩子此时没在,他们在送报纸、擦鞋。
李隆基吸吸鼻子,悲田坊中的药味浓郁:“义庄最近收的人多吗?”
郭子仪:“……”
郝灵荃也不出声,他俩哪知道义庄的事情。
义庄就是停放尸体的地方,原来大唐不这样叫,李易非要说义庄,便听他的。
义庄给提供简单的棺材,然后埋了。
并不是族中设立的义庄,由北宋时出现的那个。
眼下的律法要求发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