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家庄子外面的楼里面住的考生,免费帮百姓诉讼,轮换着来。
他们当然要研究透彻才行,互相之间也交流。
等要考科举的时候发现,别的科都不稳,就明法稳。
大家商议一下,全去考明法,考上了至少有个出路,总考不上,回去无颜见家乡父老。
他们认为明法不好,秀才科才是最好的,可惜不开了,其次是进士科,却太难考。
“那些考生,算是李易帮了他们点小忙,明法考中,将来有希望当上主政官。”
宋璟有一点遗憾,李易没有帮那些考生去考进士。
考生是在工作中学好了律法,不得不去考。
“新来的州府考生太过浮躁,答题速度快,没有根基。”苏颋批评新的考生。
没到村子里当过村官,经历少,这一届的留下名声的没听闻过,说明游历也少。
如此考生莫说考上的几率低,即便考上了,好位置依旧抢不到。
等李家村子的二百二十个学子把村子治理好了,哪个不得安排?
更高的位置,看那四十二个学子。
朝廷一共有多少个位置?
“最近两天,小易消停了,要出事儿。”毕构开始考虑另一个问题。
过去十多天了,李易怎么没折腾?
李家庄子聚居区的女子有了新的活儿,这个不算,她们一直有活儿。
还有的是让各个窑烧大陶缸,不要求外面多么光滑,但价钱一定要低,同时要足够厚。
这个不用多说,越大的陶缸越厚,薄了承受不住水。
“抄书呢吧,听说不是要给一套书,用来教审计么。”
苏颋对此认识还不够,以为李易抄书会耽误别的事情。
“怕个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宋璟被吓坏了,喊出来,给自己壮胆。
魏知古出声:“倒是当过了村官的考生,我看答题表现得不错。”
“在地方上当官,经历过,才会在经历的时候考虑问题,平日里办诗会再多也无用。”毕构对此有所了解。
其他三人颔首,深以为然,考生到地方去当小官,确实学到了不少,至少自己能把生活安排好。
别的成果要等着考试结束才知晓。
……
“这次更多,将近十三万人,迁到内地,还是在原处设置军队防备?”
李家庄子晚上,李隆基一家在吃涮串儿。
小家伙尝了一下辣的就抹着眼泪不吃红色的串儿了,他非要尝,那就让他尝。
李隆基吃辣的,春天的冷跟冬天不一样,感觉从里到外都冷。
穿得多吧,上火,穿少了,感冒。
百姓干活多,运动量大,只要屋子里暖和一点,便知足了。
李隆基询问新的铁勒九姓降户的事情,十三万多人。
“迁,不要在并州置天兵军,耗费钱粮过多。华州和同州还能继续装,继续修梯田。”
李易选择迁徙,把人放在外面,无法为大唐作贡献,大唐还要搭人手看着。
进到内地,种田解决了他们自己的生计,还为大唐增加物产。
“还是你买地?”李隆基按照之前的操作。
“同样也得把他们的收益算在我身上,我倒是不在乎花那点买地的钱。”李易无可无不可。
“成!”李隆基答应了,他觉得把人放在李易手上管比较安稳。
去年来的三万多降户,一直很听话,给手工活也学着做,还认真学习大唐的话。
开春了,先一步把农家肥给运到山上去,准备种了粮食还完债,成为自由民。
谍报显示,那些人对家里的物品十分珍惜,每天做完饭了,要把锅刷得干干净净。
以前他们有半个陶锅的碎片,都用来做饭,现在有了铁锅,似乎很满足。
据说正在努力学习制作新的菜肴,懂得油要熟了后再放菜,不然味道不好。
第八百三十三章 不在智商在科技
“在你家庄子免费住宿的考生们,今年报了同一个科,你可知道?”
李隆基放下一个事情,提起另一个。
“明法,他们不适合考进士。但凡心中对自己才华有点信心的人,不会愿意到庄子聚居区住。”
李易手上抓了一串煎的豆腐,分析学子的心理。
“你是用降低好处来分辨人?”李隆基似乎明白了。
“他们不想回家乡,嫌丢人,又明知道待遇下降了像羞辱,还愿意过来,实则是走投无路。”
李易说完吃一块豆腐,等咽下去,继续说。
“他们学习已经学懵了,对自己不自信了,若朝廷放弃,他们真就被放弃了。
我借着宋璟的吏部尚书送礼,把他们安排到免费为百姓诉讼。
在帮助百姓之后,他们对专科非常了解,并愿意去努力。
考科举当然选择明法,至少有个出路,不然怎么办?”
“原来如此。”李隆基想起来当初说起这些学子时候的事情,李易当时就说会有安排。
谋划之深远,用心之良苦,已经没法说了。
李易又喝口酒:“他们不是一无是处,专一科才厉害。将来大唐司法要单独拿出来,他们正好用上。”
“现在也是单独的。”李隆基想到了御史台、刑部、大理寺。
“那只是朝廷上的独立,要地方上司法独立,地方上刑判依旧是县尉、县令来管。”李易摇头。
大理寺和御史台只针对高官,品级低的七品和百姓,由刑部处理。
地方上去哪找刑部?地方官员的权力太大。
没有制衡,刺史、节度使、都督都不用说了。
县令,又管行政、又管意识形态、又管司法。
不管的情况下该都呢,管的时候岂不是更,谁来制约?
李隆基端着酒碗停住:“和陛下要建的救灾的部门一样,独立,地方管不了?包括审计?”
“对,垂直管辖,不过司法是直接由陛下来管,其他的人无权,大唐第一巡查团可以举报。”
李易给一大群考明法科的学子们安排好了后路。
谁说他们考上了不如进士科的?要看怎么用?说给权,就有权。
人家如此信任李家庄子,跑来住,得叫人家看到希望。
“给的俸禄是不是要很多?”李隆基想到另一个情况。
“高薪养廉,陛下不给,地方行贿。不但要给高薪,还要灌输想法,像羽林飞骑一样。”
“他们是只花钱,不赚钱?”
“百姓更加信任朝廷,本身朝廷就是赚了。百姓守法,官员贪赃枉法的时候,他们出手,查处官员家产……”
李易说着停下,赚钱可以的,抄家。
一个县抄一个贪墨厉害的官员,啥钱都回来了。
李隆基喝一大口酒:“好,此法好。考明算的是否能去当审计?”
“可,不过要先学,我的书快写完了,里面涉及到了许多问题和算法,包括定理,不好学。比考试的内容难多了。”
李易说大实话,现在考的算术太简单了。
他那个时候的初中毕业的一律轻松解答,不存在困难。
不,也不是,他那时的初中毕业生,甚至高中毕业的,估计能答上来的不多。
难,不是难在题本身上,是难在文学功底上。
比如有个池子,单独灌水,八个小时满。
单独放水,十二个小时放空。
问同时开放,多长时间可以把池子灌满四分之三的水。
答案很简单。
换成大唐的问题就不是了。
他会出题:一池盈满犹斤半,流尽余滴日轮换。三季比年共入出,且作同位得几算。
学文学的都要琢磨,一个池塘灌满,是斤的一半,八两。
全流出去是太阳升起落下又升起,十二个时辰。
三季比年就是四分之三,告诉你单位算是一样的,来,写出答案。
这个考的不是数学题,大多数初中生看完题,直接就不写了,换下一题,看不明白。
高中生能看懂的有,不过等着研究明白了,答完这道简单的题,已浪费好多时间了。
还有什么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有八一,试问塔顶几许明?
真正的功夫都放在了读题理解上,根本不是人作的。
现在的明算就这么玩儿,哪怕是孩子学的数学再好,文字功底差,答题的时候就一脑袋浆糊。
李易想着,忍不住笑出声。
“易弟因何发笑?”李隆基看看自己的身上,没问题,又摸摸脸。
“没事没事,我就是……哈哈哈哈~~~我写的会计和审计方面的,比较浅显,一般能识字的,仔细琢磨一下就懂了。”
李易赶紧说话,不然他觉得吃不下去饭了。
“浅显好。”李隆基想一想,表示明白。
他发现李易说起另一种套路的话,自己和大臣们听着也头疼。
“如此,以后愿意考明法科的人便多了。”王皇后想到司法独立的情况,分析。
“其实只要是从地方上一步步考核升上来的,不在乎之前考的是哪个科。
学子们学习的渠道有限,才造成了进士科难考,主要失败在策论上。
不然能考明经的人,他们对书籍的了解可是很深的,背得多,只不过是对大唐各种政策不了解。
报纸上最近开始增加相应内容,写得浅显。不但学子可看懂,百姓亦能知晓。”
李易不认为考哪个科,最后就必须干哪个事情。
现在的学子们又没有互联网,甚至新闻联播也看不到。
知识储备量和时事了解差太多了,要是有个能上网的手机,大唐的学子们会疯狂的。
还买什么书啊,不会的在网上找,自己见解不同的人有好多,去看别人说得对不对。
一件小事儿,可以分成几十个意识形态。
自己家没有凳子,想做一个,不用找工匠,有视频,照着来呗,第一个没做好,第二个改进。
雷州那里有卖香蕉,买五斤,给二十钱,三天内给我送到长安就啥都不说,让我等到第四天早上,差评。
“我必须得把发动机给弄出来,先弄船上的,然后火车,不行就继续挖矿,把冶炼技术传出去。”
李易嘟囔了一句李隆基和王皇后都没听懂的话。
第八百三十四章 分散模式连密集
“易弟,易弟,你醒醒,回魂,你在说什么?”李隆基急了,可别出事儿。
“没,魂儿在,一直都在,我说有一天从广州到长安,中途不停车,最多两天把东西送到地方。”
李易笑着解释一下,两天,火车中途不停,最开始的绿皮火车也能做到。
“易弟你别吓为兄。”李隆基快哭了,什么就从广州到长安两天时间?
八百里加急都不可能,有这速度,朕还愁边关偏远地区不好掌控?
“三哥,别哭,我新研究了一个东西,正在制造,对于细节的把握很难,能飞出去一段距离。”
李易知道对方接受不了,两天长安到广州不行,其实乘飞机,半天就够了。
“叔叔,热气球不就能飞么?”王皇后仔细观察了一下李易,发现还是那个李易,暂时放下心。
“热气球得有气球,我这个东西配合着降落伞训练,像风筝似的,只要天气情况好,可以飞很远。”
李易说着,给也要哭的小家伙放了一片豆皮串儿,小家伙高兴了,拿起来吃。
李隆基伸手摸摸李易的额头,又摸摸自己的:“能飞多远?”
“要看从多高的地方往下跳,风怎么吹、风力有多大。
顶风情况下,几百丈的高度,能飞出去几十上百里。
配合上降落伞,能把羽林飞骑放到一个小区域内。”
李易比划几下,给出滑翔翼的飞行情况。
王皇后听了:“如此的话,找准机会,一次能把敌人的辎重全打掉。”
李隆基跟着说:“配合热气球和神火飞鸦,攻城更好用。”
“等过几天造出来的,我先去用一下,到时三哥和嫂嫂看看,哦,还有咱们的沰儿。”
李易说话的时候见小家伙看自己,赶紧加上。
“嗯嗯!”小家伙果然满意了,又继续吃那个豆皮。
“今年加上河南府的税收和摊租入亩的收益,易弟估计户部可得多少钱?”
李隆基对钱财还是不知足,他想办大事儿。
“三哥是说陛下准备把全大唐的路皆修一次,包括水利?”李易很自然地猜到了。
秦始皇就这个想法,罗马也是。
路越好,对统治者的权利掌握越牢固。
“然!”李隆基承认。
“税到哪里哪里修,以税来推,不然商人们不懂得珍惜。”李易持另一种态度。
“不能先修后交税?”李隆基准备先投入。
“用行政命令去推动地方官府,让他们找商人说。可以边修边交税,不能路修好了再交税。”
李易反对修完了收税,没有这个说法,都没收过路费呢。
李隆基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