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给出建议:“选稳妥之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守成即可。”
“早日出发为好。”尹思贞着急,怕天再暖和,当地的铁锭数量攒够了要顺长江运走。
“今天准备,明日成行,路上再吃奶酪,听闻奶酪有酸臭之味。”姚崇露出愁苦之色。
“小易给带的乳酪是奶疙瘩,很硬,要泡,闻着确实有点酸,更多的是奶味,他说他特殊处理过。”
毕构说着拿出来一个小竹筒,拧开盖,从中倒出来不规则形状的奶疙瘩。
闻一闻,扔嘴里一小块含着。
其他人有样学样,他们不相信毕构会毒死他们。
“还行,小易确实是下功夫了。”卢怀慎表示可以。
“吃这个不用担心水土不服?”尹思贞觉得味道怪怪的,以前没吃过。
“还是不要喝生水,不吃生的东西,买的鱼和肉,必须新鲜,多用水泡泡,以免有人下毒。”
毕构在地方上干过,知道地方的官员有时很冲动。
尤其是小吏,不清楚具体情况。
上头的官员把事情说严重,又给出许诺好处,小吏就敢下手。
还有的不属于吏员,帮闲的身份,脏活什么的都干。
“李易还给了好几个大箱子,铜的,上面注进去水,下面有阀门,拧开阀门出水,需要一定的时间水才能出来。”
李日知介绍另一个东西,过滤水的,有毒的水,也能过滤一部分,然后再烧开。
箱子搬来一个,很沉,打开盖子,看不到里面的东西。
倒是给了个说明书。
姚崇拿过来看,念:“过滤水的设备是铜箱,里面加了活性炭层、麦饭石层、洗河沙蒸煮处理过滤层、最下面的可替换棉布层。
怕水有毒,取水倒入,等待片刻,在下面接取,再煮沸,寻常毒素,皆失其效。”
“好东西,不如让李易再送几个,他有钱。”毕构根本不去考虑成本,反正他不出钱。
“好,有此物,安稳多了。”尹思贞同样怕死。
……
“东主,盖四层楼似乎违制,太高。”永穆公主一行回到庄子,开始张罗修铺子的事情。
周贵在旁担忧,他的意思是以李家庄子名义修,朝廷不会追究。
“不,一点都不,才四层,若不是麻烦,盖六层也行。”小兰不觉得哪里会出问题。
盖个四层的房子而已,有什么安定不了的。
“朝廷追究该如何?不若先去与万年县说说。”周贵还是尽职的管事呢,想去行贿。
“凭他们?不如先考虑周围的铺子,盖高楼要挖地基,影响左右,看他们要不要盖新的,一起挖。”
小兰的心思放在不坑害邻居的方面。
……
第八百二十五章 今年计划为哪般
小雨稀稀拉拉下起来,种大棚的人开始忙碌。
大棚是绢帛铺就,采光不好,散热还快。
雨水打到布上,不但增加了重量,还往下渗。
农户开始为大棚苫草帘子,等雨停了再把草帘子取下来。
大棚还不能撤,要等到五六月份,其他的菜陆续出来,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尤其是黄瓜。
黄瓜要求的地区平均温度高,李易的科学说法是十八度。
“今年看样子没有太乱的事情,适合恢复民生,继续修路,张九龄在广州呆着了,不急着回来。”
李易又抄完一本医书,觉得差不多了,医书有许多本,内容重复的多,还有的是有所增改。
他不用每一本都抄,把内容综合到一起即可。
放下笔,他嘟囔着考虑今年的事情。
他知道一些历史已经改变,最容易反叛的降户都被迁徙到旁边,少了一次打仗,救了好多人。
李隆基没跑去洛阳,呆在长安。
官员的职务跟历史上差很多,张说跑河南府去了,毕构没死。
魏知古依旧当着他的工部尚书,宋璟身兼两个尚书。
历史资料上记载郭知运在七月份的时候于九曲地区又打了吐蕃一次,很成功,今年还会不会打?
苏禄部今年是否还会引吐蕃和大食要打大唐四镇?
营州都督府变成了四个都督府,并州那里又有不少降户,资料上是置天兵军。
现在是置天兵军,还是继续往内地迁?
占城稻种子有了,自己种,河南府种,洛阳一带开始摊租入亩和收税。
“恢复中书省、门下省、黄门原来的名字,这是小问题,随便。
还有恢复不管什么事情,史官都要记录的问题,这个……庄子不用。
对,永乐公主嫁契丹王,不行,咱不嫁,有本事他反,打不死他。
乾元殿编书的事情,其实我给抄出来也没问题,不,浪费时间,他们编去吧。
字典如今可以了,辞海不急,多赚钱印字典,租给百姓,便宜点租,一个月一钱……”
新的一年了,李易琢磨哪一个历史的东西可以用,哪一个变动后自己如何掌握。
他发现了,历史的资料越来越偏离。
在他影响京兆府的时候,朝堂的税收增加,情况就不同。
……
长安城中的冰雕化了,百姓帮着给送出去。
街道清理干净,不然下雨化水,显得潮湿。
雪橇显然是不能走了,好在修到各个县的路是由石子铺就,主路不那么泥泞。
大家等着水网的水能够行船,便能踩着船往来。
京兆尹下令,要求百姓继续烧炕,春季潮湿,寒风透骨,再坚持烧一段日子,以免生病。
源乾曜在宰相的位置上被弄成了京兆尹,显得并不是很消极,反而积极起来。
至少他还在长安城里当官,官职不算小,敢抱怨,就直接放到地方当刺史。
京兆府的百姓都在等,等茶叶,茶叶一旦能够采了,他们会采来卖到李家庄子。
百姓知道李家庄子用茶叶赚到几十上百倍的钱,却不觉得自己亏。
李家庄子若是茶叶赚得多了,保证还要拿出来帮忙修路和改善民生。
在百姓眼中,相当于自己卖了茶叶还捞了好处。
以前一说修路,大家不觉得如何,路好不好,该走还是走。
当整个京兆府的路全好走,村村通时,百姓终于发现不一样了。
往来速度比以前快好多,大量的牲畜应用后,节省的时间能够干不少赚钱的活儿。
在百姓为今年的好日子准备时,李成器跑过来找李易。
“路好走之前的最后一批还算鲜的东西,省着点吃。
等天暖和了,不反潮,今年登州就可以继续运冻的东西过来,去年冬天储备了很多冰。”
李成器过来送冻的海鲜,包括牡蛎、扇贝、带鱼。
海白菜就不用了,海白菜和海带,也就是价格很高的昆布,晒成干即可。
“海白菜卖得还行?”李易问起看上去最不值钱的东西。
虾、带鱼,他吃了仅仅是自己满足口腹之欲。
“好卖,价钱高了,报纸上一说吃了不得大脖子病,大家都买,还说什么铁呀、锌呀什么,百姓信你。”
李成器不知道该抱怨,还是该高兴。
他派人到海边买海白菜,价钱高了。
以前是给个人工费,海边的人就帮忙捞,没人吃,都喂鸭子。
报纸一出,李家庄子说这东西好,百姓立即开吃,报纸又不仅仅是在京兆府发行。
海边的人开始自己捞,捞完了晒,晒干了卖。
商人跑过去买,李成器派的人过去,额外掏钱。
要不是相互熟悉,海边的人知道那些人跟长安灞水李家庄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价钱更高。
依仗着李家庄子的名头,海边民众才给出优惠价格,限量。
并扬言,若李东主亲自来,所有的海白菜全送,你们不行。
“易弟,各处海边的人都说,因为你说什么东西好,他们才去捞什么,然后晒成干多赚钱。
说希望你过去,到了他们那里就是到了家,他们什么都能保证。你现在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易笑着把高适的一首诗的两句说出来,现在高适还没写呢。
“好诗!”
“抄的。”
“知道。”
“其实吃不到海产品,菠菜和芹菜、芥菜也行,对内地人来说,多吃菠菜没错,虽然草酸高了一点,另外猪肝也挺好的。”
李易推荐起菠菜,人家国外为了让人吃菠菜,专门拍的动画片。
“写在报纸上,猪肝腥,除非是酱、卤的,炒的一般人家条件还不够。”
李成器觉得宣传的事情经过报纸才是最好途径。
“煮好了蘸蒜酱,酱油方子我都公布了。”
“鸡肝、鸭肝、鹅肝、羊肝呢?”
“都行,关键是养殖要跟上,没有家禽和牲畜拿什么吃?”
“今年有什么计划?朝廷要不要提前准备?”李成器就是过来问此事。
新的一年了,政事堂的人在看李家庄子,李家庄子是风向标。
李易想了想,回道:“今年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扩张,新的纺织器械对纺织市场有一定冲击。
内部消耗和对外出口要双举并进,地方要鼓励探矿、采矿行业从业人员……”
李易开始说起大唐地方建设问题,工业得推进了,在占城稻能够于其他地方种植之后。
第八百二十六章 先看内容后进餐
“我给大家带了饭菜,李家庄子的水煮肉片,里面放了菠菜和豆芽,吃一个菜足矣。”
政事堂,李成器在午饭之前赶过来。
带了不少的水煮肉片,政事堂又不是只有三个人,还有办事的小官。
主食是香喷喷的大米饭,政事堂的人不用吃御膳房的饭菜了。
最初小官自己带饭,或者是快到吃饭的时候让人去买,门口有人挑担子、推车卖。
自从李隆基有钱之后,所有官员的伙食他管了。
后果就是姜家去找官方的人欺负别人,官方的不敢,奖金多、福利好。
欺负人简单,欺负完之后,别人找免费的讼师告官,就不简单了。
“宋王,问出来了?”政事堂的三个宰相心思没放在吃饭上。
“先吃,吃完了再看,不然头疼。”李成器决定跟着一起吃。
“还是先看吧,不然吃完了,会吐,小易为什么不好好说话呢?”
毕构看一眼水煮肉片,上面一层油保温,不怕凉了。
“也罢,看。”李成器掏出来纸。
“我念。”苏颋积极,接过来,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
“当前京兆府形势,应以继续加强农业双植为主,以种植带动养殖,以养殖促进种植。
把菜篮子和米袋子放在第一位,在满足百姓需求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水产养殖。
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安排水利资源调配。
与陆路运输相配合,在完善水路一体运输的前提下,扩展外接职能。
使水碓、水磨辅助产业合理布局,在不困水、阻水、限水中,安排水力手工产业布局。
扩大就业面、增加就业岗位,打造小手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模范试点工程。
形成以人为本、以工种为分、以标杆为准的产业推进局面,带动……”
苏颋翻了六页纸,念了足足两刻钟,终于念完了,一脑袋浆糊。
宋璟和毕构紧蹙眉头,果然头疼,发现怎么这么絮叨呢?
但要说哪句说得不对,在实践过程中出问题,保证可以找到你哪个地方没做好。
都跟你说明白、讲清楚了,你怎么还出事儿?
“宋王,小易和你是这样说的?”毕构揉太阳穴,看向李成器。
“怎么可能,这是易弟自己写的,说的时候简单多了。
他与我说,种植农作物,包括蔬菜什么的不能停,养殖方面还要增加。
然后看看能不能养鱼,现在调料多了,烹饪方法多了,鱼也挺好吃。
没田种的人干活,河流上的水车不要太密集,给下游浇灌用水得充足。
他会拿出来办法,大家照着学,很简单,一点不难。”
李成器摇摇头,把李易说的话讲给三个人听。
三个人瞬间领悟,确实简单,但是……
写的这些玩意儿是为什么?闲的?
似乎看出三个人的想法,李成器又说:“易弟说,官方行文必须这样,不然地方出了问题,不好给人家定罪。
看上去没有用的废话,其实每一个字词都有用。地方官员想自己私自改动,很难。”
“理解都难,别说改了。”宋璟表示服气,没毛病。
“歇一会儿,歇一会儿再吃饭,我氧气袋呢?吸两口的。”毕构去找氧气袋。
苏颋和宋璟也纷纷回自己的办公室,片刻后,一人拿个氧气袋回来,鼻吸。
吸上氧,感觉果然舒服许多。
“这些是给官员看的?让各县的……”宋璟决定印一下,发到地方。
“不,这是给你们看的,你们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