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4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派出去在全大唐清丈土地,为将来全大唐取消庸调作准备,会增加许多人口。”
  李易不想修山海关了,转而说起将来的事情。
  大唐的百姓有许多逃户,隐匿起来的没有户籍的人,对大唐的经济发展帮助小。
  他们不敢进行过多的社会交流和生产,只守在一个地方生活。
  朝廷的官员还多,二百二十个学子考上了,皆为甲第。
  朝廷上哪一下子找到合适的位置安排?原来位置上的人如何处置?
  学子们跑去当村官了,先拿村子练手,还有更多的人,安排一下。
  “怕是他们不愿意去。”李隆基无奈了,他骗那些个没考上的学子们当村官。
  骗了一次,再想骗第二次可不容易了。
  关键是官员可以自己选择去不去当官,包括被贬谪的人,有勇气可以辞职。
  李易笑了,他想起来可怜的杜甫,被李林甫给坑的。
  杜甫最开始就是不作河西尉,后来没办法了,就凄凉为折腰,还是接受了一个小官。
  李易觉得自己去当河西尉也行,保证能把其他官员给贿赂好。
  离长安还不远,就是降户们呆的地方,同州。
  旁边为蒲津桥,守着那个地方还能赚不到钱?冬天多储点冰,夏天在桥头卖冷饮都没问题。
  要不就买硝石制冰,费劲而已。
  “告诉他们,想当大官,必须先办小事儿。以后科举后的官员,不能越级提拔。”
  李易想起了自己那个时候,初时还能噌噌坐火箭往上蹿。
  后来一律到基层,所以许多人采取了一个手段。
  在基层当官,不好升,转到国企,在国企里升,有门路。
  国企升完,再转地方,地方再换国企,来回挪。
  李易觉得即便是不能越级提拔,在大唐,还是有办法走捷径,看本事了。
  李隆基对这个还有犹豫,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
  比如荫官,长辈官职够高,子孙就能荫一个官。
  他需要试探,看看群臣有多少支持的,不支持的怎么处理。
  “易弟,为兄回去,不在你这里吃饭了。”李隆基要走,找宋璟。
  告诉对方,别想内迁了,马上要多置四个都督府。
  李易送到桥头:“三哥,都督府设立,首要聚拢流民、安抚百姓,朝廷带东西过去,大量发放,不可随意大兴土木。”
  “为兄记下了。”李隆基抱拳,跟着人离去。
  李易站在桥头目送李隆基消失在视野中,对旁边的宫女太监们说:“得找老毕。”
  “找毕宰辅?”桃红现在也了解许多政治事情和经济理论。
  他们不管谁过来轮班,回去后都把礼物和学到的分享给其他人。
  “复置的四个都督府只有自己造血,才能得到朝廷的重视,李家庄子可以引导贸易,朝廷需从中获利。”
  李易教他们利益推动政策,现在所占的地方属于他那时的辽宁。
  辽宁有许多特产,他自己的贸易队伍去赚一次钱。
  别人就愿意跟着去赚钱,朝廷不想组织官方贸易团队,可以收税。
  用当地贸易的钱,养当地的军队,再慢慢分化和收纳渤海国。
  渤海国现在的‘国王’没了后,儿子要搞事儿。
  朝鲜半岛也要占了,凭什么留着,那么好的地方,军事作用大,距离倭国又近。
  想通过船去白令海峡,倭国上面那么多的岛子多重要啊。
  至于倭国能不能占,就比较费劲了,人家那里有人,用战争的手段……
  也不一定非得战争,那里如今的人少。
  当初他们想建大东亚共荣圈,不也采取行动了么。


第七百九十八章 资本投入何目的
  回到兴庆宫,李隆基找到政事堂,对三个从各自办公室里出来的宰相说一同置四个都督府的事情。
  宋璟一直在眨眼睛,比较懵。
  我阻止一个复置营州都督府,你去李家庄子一趟,回来要置四个。
  “陛下,不可呀,置都督府所耗钱财……”宋璟说着,跟李隆基在李家庄子一样,停了。
  李隆基看着他,意思是你继续。
  “渤海恐有惊慌之想。”宋璟只得把前面的一套搬出来。
  “有贸易在,不怕,此番李家庄子的交流贸易队伍,去了渤海所在,当地人以榛子、松子交换。
  李家庄子又于长安城中高价贩卖,获利颇丰,臣都想组织人手去一次。”
  毕构支持置多多的督抚府,朝廷花钱不怕,还能赚钱啊。
  渤海的大榛子、大松子,价格高,皮毛比西域的还要好。
  加上人参和鹿茸,不但把救回来的人的费用、队伍的费用赚回来,另有许多利。
  可惜此次不能收税,人家冒生命危险去的。
  李隆基看苏颋,苏颋没去看另外两个人。
  他抱拳:“陛下,置都督府,当善用水军,往来便利,应修筑坚城,绝野兽侵袭之患。”
  他支持,不支持不行,涉及到大唐战略。
  李易那里一定有后手,阻了先不说能不能成功,即便成了,也耽误大事。
  苏颋相信李易,不会在此等事情上瞎指挥。
  “臣想去见李易。”宋璟坚持,欲问个明白。
  “可!”李隆基答应,宋璟见过李易。
  “陛下,复置都督府,派何人员?”毕构准备安排人手。
  “宋庆礼可行?命他当一地都督。”李隆基说干活的人,第一个。
  “陛下,宋庆礼喜在地方大肆建设,若当一都督,当地百姓怕是多有劳累。”宋璟说宋庆礼的小毛病。
  “朕知晓,易弟送别时说过,不可大搞无用建设,当送东西过去以安民心。”
  李隆基丝毫不奇怪,习惯了,易弟定然知道要派谁,就这么神奇。
  宋璟站在那,愣了好一会儿,直到李隆基离开。
  他没心思办公,出门叫上自己的人手,乘车去李家庄子。
  到地方赶上吃饭,李易嫌外面天冷,给自己烫了碗黄酒。
  宋璟到来,他又给宋璟烫一碗。
  “老宋,正好,今天吃香煎带鱼,渤海弯冬天捕捞,叫北方带鱼,一直没卖,你们也没吃过,都冻起来自己慢慢吃了。”
  李易把油煎的带鱼段拿出来,边给宋璟看边介绍。
  宋璟:“置都督府可捞许多带鱼?”
  “对,此鱼又叫镰刀鱼,凭借咱们的捕捞技术,永远捞不干净,需要下深网,或者是钓。”
  李易确信,大唐长安人没吃过带鱼。
  带鱼捞上来,保存期短,必须冻,要么晒成干。
  带鱼干泡发后的肉质口感改变,渔民好不容易撞到一条带鱼,不值得晒干卖,直接吃掉。
  渤海湾有,海军下坠网捞,没什么经验,就捞了四千多条,大大小小不一。
  庄子分了一千五百条,根本不够吃,另外是李成器和李隆基他们吃,大臣没给。
  渤海湾的带鱼体大刺少,就上下两排刺,剩下的肉嚼着香。
  李易用筷子夹起来一段,牙把上下的刺出去,就是肉了,还吃到了沉江石,就是带鱼身上的大骨头。
  宋璟观看,学着吃,吃完一段吃第二段,连吃三段才停下。
  “老宋,好吃吧,知道为什么吃不到不?水深,带鱼在很深的水中。
  只有偶尔撞大运了,咱现在的捕鱼和钓鱼技术才能弄上来几条。
  不用说出水就死,到一定深度了,带鱼就死了,无须出水,渤海湾里的带鱼比别的地方好吃。”
  李易为宋璟科普,他知道宋璟不愿意复置都督府。
  姚崇是乱局中的宰相,聪明、灵活。
  宋璟是守成的宰相,帮着大唐节省钱,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原本历史上是让毕构配合他,毕构管户部,可是毕构挂了。
  现在李易知道,宋璟应该改变想法,别怕,咱有钱,置都督府可以赚钱。
  “家中人不曾吃过。”宋璟喝一口酒。
  “老宋你走的时候给你带五十段煎好的带鱼,不然你不会收拾,带鱼很腥。”李易答应送。
  “嗯!”宋璟满意了。
  “渤海可会觉得我大唐置边兵在近,有兵危之陷?”宋璟问政事。
  “在贸易好处的驱使下,战争的事情大家会选择性无视。眼前的好处和可能出现的战争,前者为重。”
  李易指指一东北方向。
  “每年赚钱几许?”宋璟承认李易说得对,开始考虑经济利益。
  “老宋啊,所谓的赚钱是指贸易差,商品技术附加值,生产成本,供需关系,等综合考量后的节余利润。”
  李易摇下头,说出一堆名词。
  他哪知道能赚多少钱?卖一面小镜子过去,换一千斤大松子。
  把一千斤大松子带回来,卖给长安人,一斤三百钱。
  得钱三十万缗,能说是赚了吗?
  真正赚到的其实是一千斤大松子,提供了热量。
  百姓买松子,属于内部流通。
  只有继续造镜子,不停地换,才能核算赚的利润。
  李易把这些话讲给宋璟听,宋璟没听明白。
  “你庄子赚到三十万缗,镜子成本低。”宋璟看实际钱数。
  “庄子只有把这笔钱花出去,用在调整大唐经济和基础建设上,才是大唐赚。不流通的货币阻碍社会发展。”
  李易不认为自己把钱扔家里,大唐赚了。
  宋璟肃然起敬,他懂,面前的少年,始终在帮大唐办事。
  “花出去了算是赚?”宋璟坐端正,学习。
  “投入产出比在,不是庄子的产出比,是一定数量的资金如何促进整个大唐的生产力,你看我跟你说……”
  李易开始对宋璟讲物流,修路,把钱拿出去修路,往来速度快了,节省时间成本。
  三个月才能过来的商队,一个月就来了。
  两个月的时间,把两处地方多的便宜的东西换成了各自需要的东西,增加效率。
  不然烂在树上和地里,平白损失了,谁都没得到好处。
  南方的水果那么多,速度快一点,再快一点,水果变成了钱,用钱再买商队运去的东西。
  这便是基础设施投入后的经济效果,带动民生。


第七百九十九章 知识太深使人迷
  李易查资料查到过,大唐,或者说是很多朝代吧,始终没有完全解决国家财政问题。
  每一个盛世的背后,都是一大堆的百姓承受着国家财政赤字。
  稍微有一个天灾、,问题便暴露出来。
  对外贸易的时候,没有完全抵消财政赤字,不能平衡和节余,最终积攒到一定程度,朝代更迭。
  包括宋朝,尤其是南宋,南宋的对外贸易都疯了。
  可是运回来的东西不解决实际民生,资本再追求更大的利润,都是奢侈品。
  李易又喝口酒:“物流属于基建,减少因储存原因而造成的损失。接下来说的是生产技术……”
  李易继续讲,讲资金投入的生产技术研发,比如化肥、畜牧养殖、耕地的犁……
  投入后,转化成生产力,包括杂交物种。
  同等面积土地增产,大唐整体粮食增加,再调整粮价,保障种田人的收入。
  “粮食在多了之后,要进行深加工,深加工的利润需要分润给种田的人,平衡社会各工种的收益,是朝廷应该做的事情。”
  李易讲的东西比较浅显,他那个时候的人,都知道。
  像准备金率和储蓄、贷款利率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对涉及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事情,他那时的人也全知道。
  他没给宋璟讲,他怕宋璟今天晚上不回去了,拉着他问问题。
  宋璟现在的状态不怎么好,在不停地冒汗。
  旁边的宫女太监已经不吃了,一人一个小本子在飞快地记。
  宋璟此刻听怕了,看李易的目光中带有一丝的恐惧。
  他终于知道自己和李易的差距有多大,自己听到的是什么?
  一说就是社会层面,包含了所有的人。
  李易是咋学的呀?以前的书上有此类知识?自己为何没学到?
  偶尔有一些个内容,似乎是有人提到过,但就一点点。
  现在自己所听的是,随便一点拿出来,就套进去了,涉及到很多方面。
  “这才是金钱的使用方法,我李家庄子用钱是为了大唐,别人不是,也好办,咱们通过金融来调整。先不说了。”
  李易突然停下,不说了,太累,几天都说不完。
  宋璟没追问,他需要时间消化和理解刚才听到的那些内容。
  有许多地方没听明白,主要是新的名词太多,为什么要说自己听不懂词汇?
  “所以,与渤海贸易,是战争?”宋璟唯一能够分析出来的是这个。
  “不能说是战争,货物交换的过程中,在于是否对等。属于,帮助渤海那里逐渐认识到贸易的本质过程。”
  李易不承认在打仗,哪怕之前的贸易中,他确实赚了许多东西。
  爱好和平的人,从不想着侵略谁,李易如是给自己定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