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就很无奈,怎么弄呢?等一等?等宋璟出手,历史上宋璟会收拾姜皎。
然后李隆基还写了个散文,叫放姜皎归田敕。
李隆基的散文可不是李易那个时候的散文,人家李隆基文采好着呢。
写的是:西汉诸将,多以权贵不全;南阳故人,并以优闲自保……沐我恩贷。庇尔子孙。宜放归田园,以恣娱乐……
一般人都看不懂的散文,引经据典,说以前的权贵最后怎样怎样,换成你,你看你现在是不是很像?你比较爱好田园,你就下去吧,我把你子孙照顾好了。
换个说法就是,凡是你这种人,最后都没好结果,现在退了,一切好办。
姜皎就是今年这样被李隆基给弄下去滴,但实职没有了,依旧有文散官。
李易知道李隆基提拔姜皎的时候写了一篇散文,把姜皎撤权的时候又写了一篇散文。
说明李隆基对姜皎比较重视,撤的时候也挺无奈。
至于李隆基的文采,李易没觉得有什么,他愿意写他也可以写。
大唐现在就这样,凡是能够升上来的,就没有一个文学水平低的。
“东主,需要我做些什么吗?”宋德不去管这个事情怎么发展,他只需要执行。
“看对方这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包括大概的人员雇佣、收入、投入、销售渠道。”
李易无所谓姜皎,你认识李隆基在先又如何?
认识李隆基在先的人多了,帮助李隆基的人更多,挨收拾的少了吗?
李易认为李隆基其实是有心理疾病的人,看人不能只看表象和表现。
要通过表象分析其内在。
李隆基经历过许多事情,不反抗就被杀,杀太多的人之后,父亲李旦他没杀。
然后还有很多兄弟他也没杀,他要树立自己的正确性。
他又明白朝堂需要什么样的人,所以把姚崇给提上来了,却惧怕任何一个宰相坐大。
说白了,从李世民的时候开始,整个延续便处在一种紧张和恐惧感中。
武则天又加剧了这个情况,到韦氏、太平公主。
从祖父起,童年,李隆基经历的就是那一次次刀光剑影。
他在极力克制自己,他是个人,经历的事情对他造成了影响。
好不容易权力拿到手了,把帮助自己的王有容推上皇后位置,又是没有嫡子。
世家的存在、前臣的干扰、后宫的不平、外邦的战略,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李隆基精神状态始终是紧绷着,他需要一个避风港。
“唉!不涉及到姜皎该多好,这下我又得忙了,宋璟这人不办事啊,都过年了,赶紧跟李隆基说姜皎的的事情啊。
把他弄下去,我都不用出手,就李林甫现在的地位,呵呵!他算个屁。
别人一见到他就觉得这个人好,口蜜腹剑嘛,那是那些人没经历过我那个时代。
我那个时代可不讲究什么说的好不好听,关键是你得给我好处。
越往上,对物质需求越高,你说得再好,没用。
口蜜有个屁用?你不给我钱,我就收拾你,哎呀,老李,咱俩见一面啊?”
李易嘟囔着,根本没把姓姜的背后势力放在眼里。
但他很生气,因为对方的出现,让他不得不又一次变得不那么少年。
第七百九十六章 重置督府不儿戏
“毕卿不曾在家中歇息?”李隆基一早锻炼身体,突然看到匆匆往政事堂走的毕构。
休沐中,怎就来上班了?
“陛下,臣给河南府下文,命他们启动摊租入亩和商税之事,今日出文书,公文送至时河南府休沐结束。”
毕构指指东边,洛阳在那。
“毕卿辛苦。”李隆基微微点头。
毕构又快步离开,显得十分急切。
李隆基继续溜达,未走出几步,他对另一个赶过来的人说:“宋卿不在家中休沐?”
“陛下!”宋璟弯腰行礼:“奚族、契丹皆降,臣思虑应否迁徙其民众入关内。”
“此事……岭南采访使宋庆礼有上书,言说应复置营州都督府。”李隆基提起个人,宋庆礼。
宋庆礼科举考试考的是明经科,不是进士科,一直在干苦活累活。
哪里有事情就被安排着往哪里跑,刚从岭南回来,又琢磨着去东北。
他本身是河北人,感觉去东北确实比去岭南要好。
“臣以为不可,复置营州都督府,离渤海过近,恐令渤海担忧。”
宋璟表示反对,怕弄一个营州都督府,渤海那里说大唐要打他们,从而人心不稳。
李隆基略作沉吟:“此事再议。”
宋璟又行一礼,进政事堂。
李隆基转身往回走,打算换衣服去问李易。
“陛下安好。”后面传来声音。
听动静李隆基便知是谁,大唐第三个宰相苏颋。
毕构来了,宋璟来了,苏颋竟然也操心朝廷之事,大家不休息了。
“苏卿到政事堂,可觉得劳累?”李隆基关心下苏颋的身体状况。
“今年琐事颇多,堆积在案,臣心中难安,慢慢处理,不会很累。”苏颋道明意思。
“可叫太医署之人按摩一番。”李隆基十分欣慰,看,多好的臣子。
“多谢陛下。”苏颋也走了。
进政事堂,他见到另外两个人,三人面面相觑。
毕构叹口气:“把能干的活全干了,清闲一些,以免李易又突然搞出大事件。”
苏颋二人点头,对,咱们就是这样想滴。
……
李隆基换了衣服,带上一行护卫,赶到李家庄子。
李易骑个三轮车,两个轮子的车在前面,动力轮在后面。
旁边还放着一个动力轮在前面,两个轮子的车在后面的三轮车。
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易弟把三轮车制作出来了?”
李隆基见到,蹬上车在后面的三轮车,跟李易一起骑着说话。
“放车于前,骑车的人方便控制,以控车为主。放车于后,骑车的人以控轮为主。
若人乘车,多数喜欢坐在后面,显得安全。
若运货,当放在前面,撞东西的时候货物先撞。”
李易跟着骑,两个人就这样聊。
李隆基回头看一眼自己的车的挂斗:“易弟打算把三轮车拿出来供民用?”
“就在长安城周围路况好的地方,路况不好,磨损太过严重,成本增加。”
李易指指轮胎,轮子是钢圈,支架也是铁的,整个自行车和他那时的差不多。
车轮上面包了一层皮子,皮子价格高。
李隆基使劲蹬两下跑到前面去,又放慢速度。
等李易跟上来,说道:“除了链子和轴,其他一律以竹木头代替。增加修车的地方。”
李易眼睛亮了,他想到了修车的地方,京兆府到了开春后,免费的汤棚会再次多设置。
如今会赶车的人都会修车,不然半路上马车坏了,没法走。
棚子中放工具,骑竹木框架的自行车,坏了推一段路。
“甚好,当这般。”李易决定推广。
“何时放出去?”李隆基想到自行车的好处,它比走路快,还能载货。
租赁马车牛车,花钱多,需要等别人一起上车,除非包车。
“卖一批给有钱的人之后再把竹木的拿出来,让有钱的人先享受。”
李易没忘记赚钱,自行车租赁还是个问题。
车轴和链子是好钢,不交抵押物,被人偷走,拆了溶了打造其他东西怎么办?
用户籍来记录,半路上被抢了、拆了,怎么办?
“奚族、契丹已降,是用内迁之策,还是复置都督府之法?”
李隆基停下,等李易也停下,他说过来的事情。
“营州都督府?”李易脑海中出现资料,对,今年应该弄营州都督府了。
放在了……柳州。
“应建四个都督府,安东都护府辖下置四个都督府。三哥咱回书房看地图。”
李易没说营州都督府,他野心大着呢。
二人骑车到院子,进里面,李易把之前的那幅地图拿出来。
营州都督府在辽宁朝阳的地方,有条河叫白狼水。
不挨着海,不如下面葫芦岛,也就是锦西,在海边。
锦州也挨着海,还有大小凌河。
现在锦州的大凌河与小凌河比他那个时候的要大,水量充沛,更清澈。
“三哥你看,平州安东都护府临海,下面四个都督府,建安州的要有,柳州的不如放到海边。
另外辽城都督府和新城州都督府同样重要,咱们以前都给撤了。
大行城那里最好也设一个都督府,有条鸭绿江,从登州海路能过去,去其他海边州连成一片。
而都里镇同样重要,只要这些都督府建成,整个渤海大唐控制。”
李易指出来营口、沈阳、抚顺、丹东、旅顺。
李隆基静静地听着,眼睛随李易的指头而动。
“新城这里不挨着海,沈州也不挨着。”李隆基发现问题,怎么又不要海边了?
李易咽了下口水,指着新城,即抚顺的地方:“这里有煤,后面的红松也多,沈州挨着它,有一条相同的河。”
李易指头放在了浑河上,浑河叫沈水,入辽河,辽河入海。
沈水入辽河之前的一路上是由东向西流,挖煤能够直接用船运出去。
“同时两处地方,沈州和新城有大片土地能耕种,地肥,河边撒下种子不用管,自己就长,尤其是豆子。
新城丘陵遍布,可处处设卡,我把高的丘陵险要之地全标出来。”
李易心说,还有不占沈阳这个战略要地的?越往后的历史朝代,沈阳越重要。
而抚顺的萨尔浒一战,可把川军的白杆兵给坑苦了。
这些地方只要守好了,谁都别想打,除非是不抵抗。
唐朝之前就在此地设立都督府,说明有能臣和将领知道此地的紧要。
……
第七百九十七章 不修险关谋多地
“修这么多的都督府,朝廷……”李隆基一说要重置都督府,首先想钱的问题。
话没说完,他反应过来。
“修,置。朝廷有钱。”李隆基有种睥睨苍生的感觉。
去年赚到的税和租子,今年还没想好怎么花,太多了。
群臣们因钱而苦恼,一下子富裕,不会过日子了。
据李隆基得到的消息,群臣准备今年地方只要上报说修水利和修路,就给拨款,不用当地管百姓要钱。
征发劳役,要给百姓吃好,工具官府提供。
不然怎么办?钱那么多。
等今年河南府收税、多收租子,新的籼稻大量种植,钱更多。
公廨钱都停了,用不着朝廷拿出来一笔钱往外放贷收利息。
有钱,就是有钱。
“易弟,从今往后,朝廷再不需要公廨钱。”
想到不需要往外放钱即能解决朝廷财政问题,李隆基十分自豪。
李易看看李隆基:“三哥,这个……公廨钱吧,还是要放,降低利息,年利率不要超过百分之十。
不限制数量,不给地方任务,账要记清楚。
再经常派人巡查情况,以免有地方官员通过假放公廨钱而真放高利贷。”
“为何还要与民争利?”李隆基现在想起来不应该与民争利的事情了。
“利息高则争利,利息低却是让利。百姓有缺钱的时候,朝廷利息低,管朝廷借钱,则不用再借高利贷。”
李易就说这一句,他相信对方的智商够用。
李隆基颔首:“查,应查。”
他明白了,朝廷公廨钱放到地方,什么都不要求,年利息百分之十。
地方专门用来放贷的部门会虚立个名目,说借出去了,借了一千缗。
等年底给一千一百缗,实际上他们拿着一千缗以百分之三十的利息给放出去,年底自己赚二百缗。
甚至是需要钱的百姓借不到朝廷的钱,地方放贷的人却能借到,再用借来的钱给需要的百姓放贷。
“三哥,你看,现在此处有个渝关,很险峻,若是往东挪六十里,一边连海,一边连燕山,筑城为关。”
李易重新把话题说到河北道北部地区上。
他说的是明朝的山海关,原来的渝关没有山海关好用。
李隆基看地图,脑海中出现城关的样子,感兴趣了:“可是好修?需动用多少人力?”
“用船拉水泥过去,混凝土修比较好修,不过……修不修无所谓,大唐不需要用山海关来防御。”
李易又把自己修山海关的提议给否了。
明朝修山海关为了对抗成了气候的东北地区的国家,现在没成气候。
何况当国家不行的时候,什么关能护住朝廷?
“真正的强大在于百姓的好日子和民心。有许多冗官,等着排队安排官职的人。
派出去在全大唐清丈土地,为将来全大唐取消庸调作准备,会增加许多人口。”
李易不想修山海关了,转而说起将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