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4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搓衣板是在明朝中期才有的,现在的捣衣不是洗衣服,是染色,加蜡的。
  正常历史上的棉花种植是宋朝后期,然后断了,元朝根本不发展本地经济,哪怕是出了许多汉人的元曲。
  到朱元璋的时候,才有大量的棉花出现,然后有了搓衣板。
  搓衣板不能搓麻,伤手。
  搓衣板不能搓丝,伤绸。
  只有棉花的布才适合搓衣板,所以搓衣板的历史是从明朝的时候开始的,伴随的是棉花的大量种植和应用。
  “我还是觉得你在欺负我家娘子。”
  小兰坚守位置,自己是公主的贴身侍女,必须为公主考虑。
  “丝绸不好处理是吗?”永穆公主倒是没想其他的,她现在学习强烈。
  “丝绸好不好处理,要看从哪方面讲。从后续的清洗方面来说,丝绸好处理。
  换成初始,从蚕吐丝的时候开始讲,就不好处理,缫丝才是最难的。
  怎么能改变养蚕缫丝者的生活呢?需要提高丝绸的价值。
  如何提高丝绸的价值,在于其他替代品的规模和价值。”
  李易很有耐心,慢慢讲,讲到现在其实都不够具体,差多了。
  经济方面的事情难道能一言两语说明白?
  能,就是,赚了,赔了。
  实际上不是,在于一段时期内追求的是纯利润,还是期许利润。


第七百八十四章 操作不好缺钱花
  永穆公主从小到大,根本未接触过此类知识。
  她是被按照乖宝宝、淑女模式来培养,不怎么外出,学到的是书本上的东西。
  由于母亲出身河东柳氏,练的字比较好看,还知书达理。
  别的也没人让她学,刺绣倒是会,做饭就不行了,更不用说其他的经济之道。
  现在李易仅仅是粗浅地讲一下,她听迷糊了。
  丝绸的价格和别的东西有何关系?
  “李郎,可是说棉花?”永穆公主唯一能想到的东西是棉花。
  “闻恬果然聪慧。”李易赶紧表扬一下:“棉花好种植,产量大,制作的衣服和被褥用着舒服。”
  李易知道,棉花最终代替了其他纤维作物成为了主流。
  抛开品牌,丝绸价格始终不低。
  关键是百姓穿不起丝绸,一直在穿麻的衣服。
  “李郎,棉花不做成被褥,塞在丝绸的套子中也暖和。”永穆公主从小到大没用过麻的东西。
  在她看来,棉花被褥好,尤其是褥子,睡在上面舒服。
  被呢,有点沉,比绸子里面塞羊绒和鸭绒沉。
  “棉布里面刷一层胶,把脱脂之后的鸡毛塞进去当衣服,节省棉花,比直接穿厚麻衣保暖。”
  李易一直在收鸡毛、鹅毛,好的鹅毛用来制作羽毛球,不好的跟鸡毛一起脱脂软化后填充衣服。
  保暖效果比羊绒、鸭绒、棉花差多了,却比其他的强。
  麻衣里面絮稻草、枯草,穿上去很臃肿,保暖效果,比不放强许多倍。
  李易刚到大唐的时候长安城中的各坊中,就有用稻草当铺盖的。
  现在一样有,不过稻草是编成帘子,下面是生火的火炕。
  冬天的早上起来,再没有说谁是被直接冻死的。
  “李东主,棉花若卖,是否赚钱?我家还有地。”小兰想着买下的地,很心疼。
  买了一百亩,二十亩种了豆子,剩下的种了大棚,雇人在看。
  现在还没把买地的钱赚回来呢,大棚雇人是钱、绢帛是钱、架子是钱、肥料是钱。
  钱是永穆公主攒下来的,拿出来以小兰的名义买的地。
  小兰想等大棚不种了后,直接种棉花。
  眼下棉花没有确定的价钱,被李家庄子和户部给收了。
  “你们那个种豆子的田,用来种棉花,到时候豆蛾出来,影响棉花发育,不如种桔梗。
  大棚撤下之后,直接用种子种,比育苗移栽的产量高,与别的许多作物不一样。
  然后冬天还想种大棚,先起小棚子育秧,把黄瓜、豇豆、茄子等的秧苗培育出来。
  收获桔梗,起大棚,把育好的蔬菜苗放进去,这样两不耽误。”
  李易很有耐心地讲解种植什么东西的问题,为了赚钱,不用棉花。
  棉花明年在清丈完河南府的土地后,通过收税和减去庸调,让河南府承担一部分种植任务。
  眼下还是以粮食为主,储备足够多的粮食,才能考虑享受。
  “没有种子。”小兰歪头看李易,那样子是,你追求我家公主,你出种子。
  “本东主给解决。”李易痛快地答应,要么他也会放出大量的种子。
  庄子上专门划地种的,桔梗是药材。
  他那时的东北,鲜族愿意用桔梗制作咸菜,刚开始的价钱和其他的朝鲜咸菜价钱一样。
  后来跟着甘草一起猛涨价,最贵的时候,一斤狗宝咸菜四十多元,看着吃不起。
  桔梗长得跟人参似的,不会做的用刀切成一条条的。
  正宗的是用木头锤子砸,砸完以后一丝丝的。
  吃的是桔梗根,叫橘梗。
  治疗咳嗽,尤其是有痰吐不出来,配合甘草使用效果更好。
  禁忌是甘草和桔梗伤胃,胃肠道不好的,吃了恶心呕吐厉害。
  李易需要药材,培养好种子,叫别人种,顺便用辣椒面拌着当咸菜吃。
  永穆公主没看医书,桔梗咸菜她吃了,放辣椒面的那种,里面还有糖、盐、炒熟的芝麻粒。
  “嗯!种!”她相信李易,说能赚钱一定能够赚钱,比种棉花好。
  她拿出来的是她自己的钱,她钱本来就不多。
  买地后开始种大棚,要用许多绢帛,最近也没什么钱了。
  等到了开春种植其他作物的时候,大棚蔬菜赚到的钱才能让她回本。
  今年种大棚的多,大棚蔬菜就没有了天价。
  到明年,更多的人种,新建的大棚一年想回本是不可能了,除非绢帛价钱大幅度下降。
  以前的永穆公主认为自己的一生就是攒一点钱,然后被父皇给许配个人家,跟对方一起过日子。
  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看对方。
  对方的长相、身世、德行,都不是自己需要考虑的。
  “先休息,然后准备看春节联欢晚会,比皇城的好,而且烟花也多。”
  李易怕两个人晚上没精神头看节目,给安排着去院落。
  等把两个人送进去,又安排宫女和太监轮换着侍候,李易一改刚才的嬉皮笑脸,回书房写画。
  新的一年要到来,李家庄子会有新的改变,同时李易得拿出关于后续发展的计划。
  戌末亥初,晚饭开始,大家依旧吃火锅,这样节省饭菜,吃多少涮多少。
  水幕再次被拿出来,分成三个场地。
  张家村子和皇庄的人赶过来,聚居区那里有个水幕,大家尽量挤一挤,还有的跑到楼上从窗户看。
  永穆公主和小兰出来,被安排到一个地方坐下看节目。
  “果然比皇城那里有意思,离着近,还有热乎的火锅吃,去年……去年我都没上去。”
  小兰小声对永穆公主说着话,去年皇城看节目,她的身份地位低,上不去。
  永穆公主看周围,面前四方的小桌子旁边就她两个人。
  一圈是庄户,庄户们慢慢吃喝,怕吃快了撑到,也担心吃多了困。
  边吃边喝汤,觉得吃饱了,等一会儿汤消化掉,还能吃很多。
  小孩子则不管那些,穿上了新衣服,挑自己喜欢的吃,大不了睡觉,不守夜了。
  永穆公主感觉一点都不冷,火锅的炭火多,若非是在露天的地方,现在估计不少人已经一氧化碳中毒倒了。
  半个时辰过去,换了一身衣服的李易跑过来:“吃呀,别闲着,先吃点海产品。”
  他说着把冻的牡蛎和扇贝肉倒进火锅里。


第七百八十五章 额外收入待尝试
  “还是在李东主庄子上吃饭好,来之前,听说东市卖一个同样大的牡蛎和扇贝,要五钱。”
  小兰和永穆公主方才没吃菜,坐着吃瓜子,籽瓜的瓜子。
  大唐现在有好几个品种的西瓜,其中就有专门产籽的西瓜,不甜,但是籽大、籽多。
  籽瓜在陇右道种植的多,是中上阶层是吃的东西,下层的哪有钱买瓜子吃呀。
  李易看着一小堆的瓜子壳,露出笑容:“觉得庄子好,就长住,喜欢吃瓜子,一年四季够你们吃的。”
  “才不是爱吃瓜子,是等你。”小兰反驳,磕瓜子磕得舌头都疼了。
  李易点下头,顺着瓜子的话题说:“戈壁地区最适合种籽瓜,我有一个技术,叫石压土技术。
  在戈壁的土上面放石头,籽瓜种进去,就不用管了,野兽祸害一般祸害不了多少,那边没有野猪。
  到了季节,能剩下的全是收入,瓜子掏出来,晒干,我有办法炒出来现在的味道。”
  “五香的知道。”小兰一听到说瓜子,又忍不住伸手要去抓。
  永穆公主用指头在桌子上敲一下,小兰吐吐舌头。
  永穆公主看瓜子,好奇:“李郎,为什么要用石头放在地上?”
  “我也是学来的,说是石头压在泥土上,泥土不容易被风给吹干,遇到下雨的时候,石头还能把水分保住。
  寒瓜的秧子特别顽强,发芽后,从土里钻出来,不在乎上面的石头。
  拿着种子泡温水,种下去,人就无须再管,连草都不用锄。”
  李易对比着资料说,人家就那么种的,没毛病。
  “野外是鸟吃西瓜?”永穆公主不知道都谁吃西瓜。
  “刺猬、狼、狗獾、野马、羊、野猪、野鸡,等东西都吃。”
  李易看看资料,给出答案,他发现是个东西就吃西瓜,包括人。
  “要告诉百姓种?”永穆公主首先想到了李家庄子寻常技术不保密。
  “住在戈壁附近的人,种了还要取籽,再运输出来。抬高西瓜籽的价钱,商人才会去收。”
  李易对于技术无所谓,他所考虑的是种籽瓜的人能不能赚到钱。
  瓜农本身不具备销售渠道,一切只能看收购商的。
  永穆公主低头想想,问:“商人会给现在瓜子的多少钱?”
  “要看商人怎么想,距离有多远,瓜子的好坏程度,通常给的价钱都很低。”
  李易说起商人,又摇头。
  他给商人福利,促进商业发展,却又知道商人的秉性。
  在戈壁种籽瓜比种西瓜好,西瓜的保存期短,籽瓜取籽。
  若庄子收的西瓜籽是一斤二十钱,从陇右道最近的地方,商人收的生瓜子就一钱一斤。
  刨除运输费,商人获利颇丰,所以要收税,二十税一的税。
  一亩地能出多少西瓜籽,按照现在的西瓜品种和土地面积及肥料和照看情况,一亩大概能出五十斤的籽。
  陇右道的能好一些,出七十多斤的籽。
  永穆公主显然想到了同样的问题:“种西瓜籽划算吗?”
  “怎么说呢,人不去照看,一亩地扣除成本,能赚五十钱,种麦子呢,一亩地出一百二三十斤,差不多是十斗米,斗米二三十钱。”
  李易说一下产量和价钱,其他的还没说。
  “种粮食划算。”小兰直接对比,给出答案。
  “小兰啊,明天就让你去戈壁种麦子,你想种出来亩产一石,要天天在地里照看。
  我给你配重甲、陌刀、弩、弓,你自己看着,先种十亩,然后……”
  “不要不要,我才不要,我一个女孩子,不行,会死掉的。”小兰把脑袋摇成拨浪鼓。
  “咱们吃的麦子一亩才出一石?”永穆公主想的是产量问题。
  “咱这都是好地,一亩能出两到三石,戈壁根本种不了麦子,种下去不够折腾的。
  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种一点菜,然后放羊,还是山羊,吃草刨根。
  一场大雨下来,羊的数量不多的话,就始终那么维持。”
  大过年的,李易说起戈壁地方居住的人,眉头皱了皱。
  那里还很苦啊,而且离京兆府并不是很远。
  那些人养了羊,要卖的时候不给草吃,送到长安的时候羊饿得直叫唤。
  和养猪的一样,饿着,不然喂饱了压分量。
  在别人看来那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李易眼中则是无奈。
  他从大唐的整体和朝廷考虑,有百姓生活不好,要想办法。
  就和那个故事一样,两对儿父子,看到一个乞讨的人。
  一对儿父子中的父亲对孩子说,你要是不好好努力,将来和他一样。
  另一对儿的父亲则对孩子说,你要是不好好努力,将来就没有能力帮助他们。
  李易现在处在第二种的程度上,他得想办法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今天正好看到西瓜籽,那么是否能够让当地人试着种一下。
  自己提供种子和方法,当地人稍微劳累十天半个月的,能增加收入,生活水平就上来了。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岁月催人老,风月花鸟,一笑尘缘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