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4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毕构一肚子怨气:“臣下午去李家庄子问问,不过臣不认为可以收税,辣椒面的税已经不少了。”
  毕构直接说出来了,就这么点事儿,还要闹多大?我去一次行不?
  “诸卿还有何事?”李隆基一点都没在乎李家庄子的问题。
  他相信,谁做得过分了,易弟会直接出手,都用不着自己。
  人无完人啊,想找别人的麻烦还不容易?
  ……
  朝会开完,毕构连政事堂都没回,直接走了,就一个人,溜达着走。
  从兴庆宫出去,一路上全是军营,顺着军营前行,就到了灞水桥头。
  “毕宰辅,你没乘车?”千牛卫常年在桥头呆着的部门,有人笑着问。
  他不检查了,毕构是宰相了,再检查属于羞辱人,人家见陛下也没谁检查。
  “多走几步路,过来正好晌午,能多吃点东西。你们午饭是什么?”
  毕构背个手,左右打量。


第七百七十二章 不可盯人问一声!
  “又跑,现在没有雪呀,你摔了多疼啊。”
  毕构刚走过桥,遇到了王皇后和沰儿,沰儿整天都是那么高兴。
  自从能自己走了,他就想跑,小腿倒腾着不累。
  不像李易那个时候的很多孩子,走几步路就非要大人抱。
  小家伙不是,他愿意自己去找好玩的东西。
  李家庄子好玩的东西多,垃圾桶都是卡通的。
  “毕尚书。”带孩子玩的王皇后见到毕构,打声招呼。
  “我找小易问问事情,他们想要收牲畜租赁费用,现在不是水网结冰了嘛,我看小易怎么说,我不赞成收钱。”
  毕构对王皇后没什么隐瞒,说出缘故,就是钱的事情。
  他反感别人想从李家庄子捞钱,他自己捞都得看情况。
  跟小易要钱的时候问小易给不给,小易愿意给,那就最好了,小易不愿意给,自然有特殊用途。
  特殊用途的钱和朝廷不冲突,保证是往外扔,而非赚到手里留着。
  “快中午了,给学子们上课,还有不到两刻钟。”王皇后拉住儿子的手。
  “我去看看。”毕构点点头,去找李易。
  李易再一次开了水幕,用音响说话。
  “官场的规则是什么?和光同尘,官官相隐。这其实是生存之道,对别的官员来说,没错。
  但是,我告诉你们,你们出自李家庄子,别给我搞这一套。
  有官员的行为伤害到了百姓,你写信回来,我处理。
  咱们站的高度不一样,你们平时要多学习,只要能力到了,我给你们升官。
  你们哪个若是到地方后,跟当地的官员混到一起,并且涉及到不该做的事情时,别让我知道。
  所谓的潜规则,是你没有本事反抗的结果。咱不是,咱不需要守别人的规则,咱们本身就是规则……”
  李易在给学子灌输思想,他不希望学子从庄子出去之后,还得听别人的。
  像清朝时候收盐税的杭州,派一个官员就废一个官员。
  即便有的官员挺过来了,收拾一次,那个官员呢?完了。
  收拾一回有什么用?当地的风格还是那样,继续重复。
  就跟他那个时候的山西一样,窝案啊,从省里到地方,就没一个好的。
  查一次是那样,收拾一批人,转过头来,发现还是那样。
  因为晋商太牛逼了,有钱。
  与彩云之南的地方差不多,晋商是通过钱财,彩云之地是用民族来搞事。
  李易知道,最不排外的地方是东北,东北什么都能接受,包括饮食习惯和外来人口。
  许多别的地方人一说东北就想到了打架,其实不是,东北人在东北都挺老实的。
  当然,别的人到东北一样老实,在东北一律老老实实,别搞事,东北自己都很和平,敢起事,保证灭了你。
  没有事就证明当地民众不惧外来人员。
  当地民众需要的是一个法理,只要是别人先动手,那就没问题了,干吧!
  毕构来了,他听李易讲课,十分无奈。
  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李易竟然全讲了出来。
  不少学问是官场的秘籍,在李家庄子成了大路货。
  李易看到毕构了,点点头,继续讲:“规则都是人定的,所谓的潜规则,为什么要加个潜字呢?因为上不得台面。
  你们将来到地方,谁的规则都不用遵守,你们只为陛下负责。
  今天很荣幸,当朝的毕宰辅到来,请毕宰辅说两句,然后咱们就吃饭去了,下午我给医生们上课。”
  李易对着毕构抱拳,来吧老毕,你说两句。
  毕构后悔了,早知道就不过来了,还要讲课。
  问题是你们听惯了李易那种不留情面的官场剖析,我再说点什么你们会在乎吗?
  毕构带着一肚子的不满和怨气上台,开始讲课,主要讲公正、公平。
  人家二百二十个人,其实是官,考科举考上了。
  那么处理的时候就不能够按照人家是学子的手段来处理,差太多了。
  他上去哇啦哇啦讲一通,一点实际的东西都没有,然后用幽怨的眼神看李易。
  李易笑着点点头,行,没问题,毕构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毕构是宰相。
  他过来给学子们讲课,学子们感受到的东西不一样。
  看到了吧,庄子随便就找个尚书了、宰相了过来给上课,牛逼不?
  学子们其实都习惯了,要是品级不够的人过来,他们才会觉得有问题。
  “小易呀,以后不要这么折腾我啊,我过来是找你有事情商谈,你看看你干的是什么?”
  课程结束了,毕构很不高兴,我堂堂宰相,跑过来了就给你讲个课?
  你家的课咋那么值钱?
  “老毕,我这是让你露个脸,你可要知道,这些人以后的位置,二百二十个人啊,你想清楚了。”
  李易笑着说,学子们现在跟他学,这些人以后要专门安排到特殊的位置上。
  跟其他的人不一样,他们所学的知识特别繁杂。
  将来大唐就会因他们而动,他们还会教授其他的人。
  这是一个势力,庞大的势力,到时候即便没有李家庄子,他们也会凝集在一起。
  儒家的思想要被打破,重新变成百家争鸣。
  这是李易的想法,同时也是他推动的事情。
  毕构深吸口气:“小易啊,你在庄子里面呆着果然是好办法,不能出去,你得罪了太多的人了。”
  “不,老毕,你想差了,我得罪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没人敢冒头,他们谁出头,我就收拾谁。
  我不出去是为他们着想,我出去谁敢暗杀我,他们的家族会被我连根拔掉。”
  李易还是那副无所谓的样子。
  “小易,他们现在说要收你的权,你对此怎么看?”毕构终于把朝堂上的事情说出来了。
  “给呀,谁收,给他,让你负责。”李易依旧轻笑。


第七百七十三章 民生补贴待税收
  “给你个牙套,晚上睡觉的时候戴,戴上十天半个月的先看看情况。”
  吃饭之前,李易给毕构检查了有点松动的那颗牙,没什么大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固定即可。
  “白天不戴?”毕构听到不用拔牙,比较开心,拔牙疼。
  “透明的,白天戴……也行。吃东西的时候摘下来,要常清洗。”李易点点头。
  “今年该收的租子已经收完,折合成钱,约有九百六十万缗,主要原因在于粮食价钱降低。”
  毕构拿到了牙套,去食堂吃饭的路上向李易说朝廷的财政收入。
  租和调的收入,加在一起九百六十万缗,比去年多一点。
  受粮价降低的影响,折算钱后显得不多。
  “税应该多。”李易想着自己庄子为户部贡献的钱,并不少了。
  “商税加起来一千零十三万缗多,离过年还有几日,过年的几天大棚蔬菜价钱高,估计可凑齐一千一百万缗。”
  说起商税,毕构看上去很高兴,京兆府的商税竟然比全大唐的租子还多。
  到食堂,毕构自己端餐盘去选菜。
  李易让厨房给做了一份炒面,放了一堆的肉和青菜,多加陈醋,辣椒油搅拌,加一碗汤。
  “明年河南府清丈好,顺便把商税加上,你说能不能超过两千万?”
  毕构吃一口油炸的豆虫,盘算起明年的税收。
  他很爱吃虫子,尤其是炸的。
  李易看一眼虫子:“眼下粮食多,朝廷可多储备,另外如蜂蜜一样,鼓励百姓种植、饲养药物。蟾蜍的蟾酥,能用来麻醉。”
  毕构把一条虫子全吃掉:“能吃上饭,就想活得更好,医的方面确实要提高,太医署要继续招人,地方上学子……”
  说道学子的时候毕构停下,他想让学子好好学医,地方官学专门开医学课,学子不爱学,除非为了考太医署的人。
  “加分,医书已经传出去,学子医学考试成绩好,到长安考科举,给优待。
  比如说答错三道题,乙等都进不去了,但医学考试好,就补个乙等。
  答错一道题,进不去甲等,医学好,补甲等。拿另一种学科来换科举的位置。”
  李易给出主意,大唐的医生太少,太医署之外,一般是家传、自学、找师傅。
  找师傅的最不容易,师傅会各种考察,从小培养。
  太医署比较好,地方官学也给机会。
  不过能进官学的人,考虑当官,不希望当医生。
  认为当上官能够帮助更多的百姓,当医生治不了几个人。
  大医医国的思维。
  “老夫认为京兆府百姓中能出来许多医者,他们识字的多,只是需要许多年。”
  毕构一想起培养个医生的年限,又挺无奈。
  “最快的是三年,缩短时间,两年,暂时能够给看普通的症状,明显的那种,然后开药。”
  李易对此没有好办法,依靠望闻问切来看病,对医生要求太高。
  一般情况下,就是感冒发烧,看一看,然后开药、抓药给吃,别用毒性大的药,就不会因为吃药吃死了。
  “其他几州受雪灾,压塌的房子由户部来出?别处若洪灾和旱灾,户部审核不易。”
  毕构又吃几口饭菜,说起雪灾的情况。
  户部有钱了,他想给百姓,又担心远的地方受灾后不好清查,万一有人虚报、谎报,骗取补贴。
  “朝廷给买修房子的材料,再借一笔钱给百姓,不要利息,分年偿还,百姓用借到的钱找人盖房子。
  今年是不行了,继续住帐篷,朝廷给提供煤炭,来年化冻,才好盖。
  若只是修葺的房屋,朝廷出钱帮忙修上,花不了多少钱。”
  李易出主意,京兆府的百姓房子全管,是因为京兆府的百姓要承受商品加税后的价格。
  还取消了庸和调,算是为税收作贡献了。
  外面州府还未开始收税,百姓需要自己想想办法。
  塌了的房子若是有梁在,清理出来,还能用在新房子上。
  若是泥草搭的房子,塌了就重新建新的。
  “外面的百姓还有住在窝棚中的,塌了住帐篷,比窝棚强。”毕构又开始为百姓们难过。
  在长安城中,一个个坊的不好房子都重新修了。
  然后是各县的情况,他没去看过,想来应该不错。
  可还有地方的百姓是用草帘子搭窝棚,就在里面生活。
  夏天的时候还无所谓,冬天会冻死人。
  李易低头吃炒面,他在考虑怎么办。
  他那个时候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人没有房子而租房子的并不少。
  关键是能租到,住窝棚的人显然没有钱去租别人的房子。
  给他们盖廉租房没有用,没钱。
  只能是给低保,给低保就是发粮食,地方官府理论上是给,实际上给不给,并不清楚。
  还有跟常平仓不同的义仓,有钱的人捐的,一般会给吃不上饭的人提供食物。
  “等税收起来,用税钱来帮,主要在于工作机会,在聚居区住的人有工作,没有田地,什么都不用交。
  别处的百姓失去了田地,不交属于逃户。另外是生病,一病许多年,家就拖垮了。”
  李易一时间想不出来好办法,他不可能自己花钱养活所有的人。
  今年冬天,又来了不少人到聚居区外面去住,跟俘虏们挨着。
  由于身份没查清楚,他们暂时不被允许过桥。
  这些人一到地方,先纷纷重新入籍,有的带着户籍呢,直接说明情况,地没了,过来找活路。
  以前这样的逮到后会处罚,打板子了、流放了,除非带着公验。
  不过到李家庄子就没事儿,赶紧办手续,以后可以长住了,还会被安排上工作。
  “你庄子的权利太大,该收敛要收敛,老夫也支持收你权。”毕构同样在等收税进行,然后全大唐一起清丈田亩。
  吃差不多准备走了,他劝李易一句。
  李易耸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