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是惩罚,咱大唐对军队的要求是,一旦打了败仗,有辱朝廷颜面,就杀。
官员杀的很少,通常是流放,该杀就杀,放外面继续当官,犯罪成本就太低了。”
李易想到了历史上的张知运,正常来说,现在已经死了,不过他还活着,活得很滋润。
降户都被安置到华州和同州了,自然不会叛。
张知运就是让降户把武器交出来,正常生活。
御史中丞姜晦去了,降户跟他抱怨没有武器,有狼啊什么的自己杀不了。
姜晦牛逼,代表朝廷,给,把武器都还给降户了。
然后降户就反了,把张知运给抓起来,要送到突厥去。
张知运被救,朝廷觉得他丧师辱国,杀了。
对武人就这么严,文官反而是贬和流,文官的犯罪成本低,当然敢动了。
“作报告呢?”李隆基还是不想杀文官。
“有几个就够了,其他的杀吧。”李易摆手,都作报告,还是犯罪成本低。
第七百七十章 地方朝廷成一盘
“杀?”李隆基还是犹豫,尤其是朝堂上的大臣,总见面,说少要杀,感觉下不去手。
一般都是通过频繁调动,折腾,然后对方挺不住就死了。
如此一来,感觉是对方的问题,调动你你就死了,跟朕无关啊。
“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镇社稷。”
李易坚持,他太知道官员的问题了,他就没少行贿和帮官员收拾政敌。
那手段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医药系统‘自杀’的人比别的系统多。
像跳楼的,最后抢救的时候说‘我不想要,可不敢不要’,这个还有人一顿分析。
其实人家说的是‘我不想跳,可不敢不跳’,为什么传出来说的是‘要’,而不是‘跳’,呵呵!
杀人而已,李易习惯了,按照法律,以前的他被枪毙个回,一点不冤枉。
这辈子他决定做好人,那么官员要不要杀的问题就简单了。
他杀人没有心理负担,亲自动手都可以。
“地方官毕竟还是不好杀,有的是招募的。”李隆基说起另一个问题。
“地方招募,应该给朝廷报,然后由朝廷出钱养,而不是地方主官以自己的身份来养。”
李易顺着说起大唐的地方官,尤其是边境的地方,刺史了、节度使了、都督了。
他们自己找人干活,钱呢,从当地出,不经过朝廷。
被招的人只记挂着主官的好,未把朝廷放在第一位。
历史上的杜甫就被招过,去帮忙处理事情。
杜甫干活的时候希望环境配合他,而不是他去适应和改变环境。
人家拉帮结派,他不去,就受到排挤,干着干着不想干了,要辞职,后来人家没办法,让他回家,但依旧给好处。
等那人死了,杜甫就没有人欣赏了,日子过得苦。
给人的感觉是杜甫的一生就是苦闷的一生,考科举不顺利,李林甫把那一次的科举成绩全取消了。
然后干谒也不顺利,整天在长安蹉跎,没有门路,孩子在家里死了。
说是饿死的,其实不可能,是病死的。
再饿,喝米汤也能活,大人有一口吃的,小孩子就不能吃?
像杜甫一样的人还有很多,考不上科举,在地方帮别的官员做事。
然后得到的是外流官,大的没有,大的都是朝廷指定。
相当于地方上的一些人没有国家编制,协警了、环卫了,等等,可以地方自己招聘。
可是市政府和市委秘书也没有编制就不对了,他们给谁干活呢?
李易强调这个事情,官员吃谁的饭,给谁干活,朝廷有钱了,不可以让地方官员私招理事官。
李隆基低头吃饭,心中盘算。
过了一会儿,他出声:“非主官,朝廷吏部要纳入考核中?”
“州府负责,吏部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处理地方官员的情况。”
李易摇摇头,不赞成吏部整体去管。
州府一般就落实了,像公安、税务、统计等部门,市里通常都是省直管。
李隆基还是点头,表示明白,就这么操作,听易弟的没错。
吃晚饭,李隆基去找李旦。
“今年的冬天比去年好。小易那孩子操了不少的心。”豆卢贵妃一说起李易保证夸。
她切身感受到了李家庄子的运作有多厉害,带领整个京兆府的百姓一起动。
“明年会更好,税收落实下去,地方成立专门的队伍,百姓受灾就不怕了。”李隆基壮志在胸。
他一点不担心,李易要推动什么事情,会慢慢来,不是直接上来就干。
比起朝中的大臣厉害多了,大臣们一开口就要直接达到目的。
“叔叔的庄子应该再大一点,前面都是种了东西,帮着聚居区的人,后面买的地,正在种豆子,要养地,继续往东买。”
王皇后抱着睡着的儿子说李家庄子的面积小。
现在李家庄子好大一片了,加起来有五平方公里了,就是两公里乘二点五公里。
围庄子和张家村子转一圈,需要一个时辰,上面还有皇庄,得继续绕。
面积不小了,继续向东,是别人家的地。
再往东,是骊山,皇家的地。
“往后从京兆府开始,又可由河南府那里推广,向着外面修水泥路,牲畜钉掌。”
李旦考虑的是运输问题,他发现冬天的雪橇速度快。
只要有雪,马拉着雪橇,感觉比轱辘的车还轻松。
不是冬天,马热,一跑起来排热不及时,需要放血。
冬天的马跟狗似的,在雪地上跑起来那叫一个欢儿啊。
李旦怎么说都当过好几次皇帝了,对天下的事情有所了解,他希望道路更通常。
修水泥路下雨和下雪天不泥泞,耗费的是蹄铁,得到的是时间。
牛也需要打掌,不然磨损太厉害,而且还要修蹄子。
牛是最有意思的,想杀它的时候,它知道,会哭。
给钉掌的时候,第一次的话,看到别的牛在那钉,它就心里踏实了。
若是总去一家钉掌,牛和马到后来都不用拴绳子固定。
钉掌的人它们认识,知道钉掌有什么用。
干活的人抬手就能把牛蹄和马蹄搬起来,随便挂个绳子,便可以卸掉磨损的掌、修蹄子和钉新掌了。
“明年再说。”李隆基暂时不确定怎么办。
他需要看群臣的想法,更需要问李易。
……
又过一天,羽林飞骑陆续抵达各州,到地方就先找受灾的村子和人,然后给吃的。
帐篷搭起来,里面烧蜂窝煤的炉子,把房子被压塌的百姓安置进去。
羽林飞骑和李家庄子接触的时间长,思维有所改变。
曾经他们认为房子重要,如今知道人才是最重要的,房子塌就塌了呗,钱能解决问题。
人死了,用什么都救不回来。
“大家不要担心,房子的事情而已,你们的房子能被压坏,说明房子不好,给你们盖新的房子,冬天就先住帐篷,地化了以后再建新房子。”
羽林飞骑对住进帐篷里的百姓们喊,房子谁来修,他们不确定,但知道有人管。
失去房子的百姓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来,给他们盖一个新房子,他们的精力就不会放在房子上面。
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即便是种地,也能有不少的粮食。
第七百七十一章 庄子突出当限制
受灾的百姓之前还很难过,等见到了羽林飞骑,纷纷露出笑容。
吃上李家庄子提供的饭菜,他们一点都不怕了。
百姓们并不傻,他们心里明白着呢,遇到羽林飞骑就是李家庄子动了。
李家庄子一动,后续的帮助会很快到来。
据说李家庄子的李东主一直在和陛下合伙做买卖,不但自己庄子能赚钱,还帮陛下赚钱。
京兆府的房子全是户部给修,自己州的房子,户部不管,想来李东主会出钱。
李东主是大善人,要长命百岁。
于是帐篷里别的东西没有,百姓先把长生牌位给摆好,陛下的和李东主的。
有香的上香,没有香的跪下磕头。
……
“长此以往,百姓信李家庄子而不信朝廷。”
宋璟一早起来上班,路上看到地面被清扫干净,只有冰灯的地方周围存在一圈雪,感慨出声。
他觉得李易是在养望,弄名声,在钱的方面出手。
给百姓好处,得到百姓的拥戴。
但他想不明白的是,李易不要官,也不在乎位置,平时不针对谁插手朝政。
似乎一共就三次,一次是蓝田县,一次是华州,还有一次是郝灵荃的事情。
像现在的大雪,不算,李家庄子送东西,羽林飞骑出去,离朝堂远着呢。
等到了兴庆宫,开朝会,宋璟站出来。
“陛下,李家庄子得民心,不可不防、不可不限。为社稷计,为百姓计。”
宋璟要求限制李家庄子,不能再让李家庄子出风头了。
“臣附议!”毕构出声。
“臣附议。”苏颋跟着站出来。
“臣附议!”其他大臣一起说,包括魏知古。
他们都知道李家庄子的情况,势力太大了,不限制不行了。
李隆基脸色难看,他承认群臣是为了大唐着想,可是限制李家庄子,怎么限制?
不让易弟卖东西了?不准易弟花钱给军队了?不允许易弟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你们心是好的,但你们了解朕的易弟吗?
易弟又不想当皇帝,守着庄子不动,养养动物。
“前日和昨日大雪,诸卿多了解一番,看哪里需要救助,朕有钱财。”
李隆基不接说李易的话,没什么可说的。
不可能限制,易弟办事的时候都是先说陛下,李家庄子的免费汤都是说陛下爱惜百姓,命李家庄子赠送汤水。
此次出去救灾的羽林飞骑,代表着皇权。
宋璟面露遗憾之色,一闪而过,恢复正常状态,开始说大雪的问题。
其实没什么可说的,眼下能传回来的消息皆为京兆府外面的二十个县的。
县里没问题,房子一间都未坏,百姓还跑出来帮忙扫雪呢。
煤烟中毒的也没有,报纸上一遍遍说煤烟中毒,百姓听话,照着操作,宁肯晚上后半夜冷一点,也不压炉子。
压炉子好处是第二天早上起来方便,一透就起火,不用再放软柴火、硬柴火、煤。
天气状况好,压炉子压好的人家,早上起来,几十个呼吸,炉子就着起来,屋子里马上就暖和了。
下大雪的时候不能压,会闷气、倒气,煤烟中毒。
说在立炉上放一盆水,并不是要用水来吸收一氧化碳。
而是放水之后,水汽流转,把一氧化碳带出去,屋子里不干燥,人对一氧化碳的吸收就相对少。
宋璟对京兆府的事情没什么可说的,人家都办好了。
一个个县全听李家庄子的安排,四十一个学子在县里呢。
“臣请核查水网结冰,应用牲畜情况。”宋璟随便找了个事情来说。
水网变成冰网了,上面有雪,雪橇能用了,给牲畜打好掌,在雪面和冰面上不会打滑。
而且冰面是平的,相对起伏小,牲畜最愿意走这样的路,跟人一样。
宋璟的意思是查一下李家庄子究竟有多少牲畜,这些牲畜要不要交税。
所以他说着的时候看毕构。
毕构一瞬间低头,别看我,小易那里的牲畜我不能打主意,他卖辣椒面我惦记是因为辣椒面好生长。
他家养的牲畜,我要去找事,小易保证会生气,因为牲畜夏天是补贴给百姓用的。
还有降户耕的梯田,今年耕出来样子,明年开始种植。
有的事情可以去欺负一下小易,有的事情不能干啊。
有一颗牙松动了,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明天去找小易问问,看是拔了镶新的,还是能够直接治。
“臣附议。”苏颋表示支持宋璟。
其他的大臣沉默,他们不是宰相,他们家中缺菜吃,一个是陛下想起来的时候赏赐,一个是家里的下人去李家庄子领。
不同的品级领到的东西不一样,品种数量有差别。
若是针对李易,李家庄子难道还能给东西?那是贱。
同样品级的朝官,大家都有,就一个人因为针对李易之后而没有,他得到的是荣耀?
面对其他的人是,风骨,官员的风骨,要记在史册上的。
面对李家庄子不是,百姓不承认你有风骨,百姓认为你哪个地方做错了,所以李东主才不给你东西。
“毕卿,牲畜之事,如何清查?”李隆基问毕构。
毕构:“……”
我也没说话呀,宋璟说的,跟我有毛的关系?我用清查?我直接去问小易就行了。
毕构一肚子怨气:“臣下午去李家庄子问问,不过臣不认为可以收税,辣椒面的税已经不少了。”
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