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铁再多一多,就用更多的铁制作成大铁牛放上去,混凝土的受力时间长容易坏。
“陛下,有那钱财,何不再修京兆府上面州府的路?”宋璟又找到个事情。
“那钱是里是李家庄子出,降户中的男人强壮的,正适合在冬天帮忙修浮桥。
京兆府上面的路,开春修,毕卿在管,与魏卿,商议妥当了。”
李隆基耐心地给宋璟解释和介绍。
宋璟深吸口气:“臣明白了。”
第七百六十二章 军队信仰为第一
宋璟面无表情地回到政事堂,没进自己的办公室,在外面的厅里坐下。
又找到茶叶,放到壶中,提暖水瓶倒上水。
拉出来一个抽屉,里面有松子钳子和松子,端一碟出来,在那里掐上松子了。
“广平你这是?”毕构听到动静,出来看宋璟。
紧跟着苏颋也出来,一脸好奇。
“铁索蒲津桥的浮桥,已动工,我等却不知晓。”宋璟轻声说一句。
“广平你不知道?”毕构诧异,看苏颋。
苏颋:“修了,百姓们都在说,等着明年有人从那过,更方便,竹索的走人多了危险。”
宋璟愣了,你俩知道?百姓们也知道?就我不知道?
“你们为何知晓?”宋璟更郁闷了。
“报纸上有写。”毕构二人一起回答。
宋璟终于明白李隆基为什么那样的表情了,原来在报纸上。
“广平啊,不要总以为报纸上写的故事是瞎编就不爱看,看报纸要从头看、仔细看,多看两遍。”
毕构耐心地与宋璟说,看报不可一目十行。
“我没看见,我看报纸很仔细。”宋璟觉得自己冤枉。
他不爱看故事,却愿意研究里面的生活小常识,更想看李家庄子的事情。
比如辣椒面了、煤油灯了、暖水瓶了、茶叶了、甘油了……
包括冬天京兆府开始供应的大棚蔬菜情况,作为宰相,他十分看重报纸。
没有铁索浮桥的事情。
毕构转身进自己的屋子,过一会儿拿出来一套报纸:“广平你看,就在这上面,这张,这里。”
宋璟顺着毕构指的地方看,果然有,还带简易图呢,说是建设好是什么样的。
他起身进自己的屋,过一会儿回来,手上拿着四张报纸。
“谁把我的报纸抽出去一张?”宋璟咬着牙说。
“广平,下次要对着版页看,现在是五张报纸,说是过了年……”苏颋忍着笑,对宋璟说。
“老夫知道,过了年可能扩展到十张一份,还是三钱,其中有三张上印的是字典内容。
自己裁开,按照虚线裁,再拿锥子钻眼,用线穿上,攒够了就是一本字典,那三张两面印。”
宋璟还是生气,他觉得陛下看自己不满了,连报纸都不看。
“对,金仙公主那里第一批只印出来一万本,先给了寺和观,还有世家、大族,小易才想着自己印。”
毕构话中隐隐对金仙公主表示不满,应该先给京兆府的百姓。
家中有孩子上学堂的普通百姓,先给他们,孩子可以自学。
苏颋帮金仙公主说句话:“寺、观、世家大族们给金仙公主印刷的钱了,纸的钱,墨是李易所赠。”
“现在陛下和李易行事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干到哪里。”
宋璟没去管字典的印刷事情,他说起政事堂的权力减少了。
毕构笑了:“广平,是陛下自己的钱,小易有钱也会拿出来搞基建。”
“工部开始修路了?”宋璟提到京兆府上面路的情况,这个总不会是陛下和李易的钱吧。
“户部有钱,小易卖辣椒面,卖一斤交上来七缗五百钱,趁着京兆府上面州府的百姓冬天活儿少,就把好修的地方修一修,不好修的等来年化冻之后再修。”
毕构解释一下,怎么说宋璟都是第一宰辅,却管不到钱。
若户部尚书不是宰相,用钱的时候需要跟宰相说。
自己是宰相,顺手就办了。
“喝茶。”宋璟不想再多说了,他没法说,毕构比他大十三岁呢。
……
李家庄子,郝灵荃也在喝茶,边喝边向郭子仪求教。
郭子仪年岁小,懂得却多,对军事方面的事情十分敏感。
郭子仪是从六品的长史,管着三万羽林飞骑。
郝灵荃是从三品的将军,管着三十人。
三十个人从军营中出来,被郝灵荃安排到前面的聚居区房子里。
“想打胜仗,先练强兵,不能遇到敌众我寡的时候就胆怯了。
李东主说最强的兵可以战至最后一人,羽林飞骑,我还不知道能不能。
有三千羽林飞骑我相信可以,他们是由李东主亲自练出来的兵。”
郭子仪给郝灵荃慢慢讲。
李易给他讲了鸳鸯阵,鸳鸯阵随意组队,说明平时训练有素。
郭子仪训练羽林飞骑的时候就分成了许多个步骤和位置,每一个战士必须适应所有的位置。
“怎么能让大家不怕死?”郝灵荃自己就不怕死,他认为不怕死的少。
“权力、金钱、信仰,郝将军能当上将军,就是荣誉,当大唐打了太多的胜仗,不可能所有人皆封官,如前秦,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就需要给钱……”
郭子仪还是从李易那里学来的办法,给钱。
战士打仗杀了敌人,需要给勋,勋代表着土地。
土地不够分咋办?用钱来换。
“信仰呢……郝将军多看看羽林飞骑训练完上的课就知道,我们为陛下而战,为大唐百姓而战。
我们是最强的兵,我们出动的一刻,就是战争结束的时刻。
陛下在看着我们,大唐的百姓指望着我们,我们的家人因我们而荣耀。”
郭子仪说着,身体就坐直了,一脸郑重。
郝灵荃使劲点头,他被这几句话说的都热血沸腾了。
他承认羽林飞骑强,没想到羽林飞骑是这样学习的。
好办法呀,等自己以后有了部队,照着来。
“郝将军,作好准备,以后的府兵会被裁撤,变成募兵,陛下和朝廷出钱。”
郭子仪向郝灵荃透露信息。
“听毕宰辅和李东主的话,我就明白了。”郝灵荃表示知道。
他还懂募兵制的缺点和优点,缺点就是钱,只要没钱了,募兵就废了。
优点自然是想被招募的人必须身体强壮,或有自己的特长。
军队中的整体水平提高,战斗力跟着水涨船高。
其他不能打仗的人,可以种地。
“听李东主说,等铁索浮桥修好,就修从那里到大武军的路,然后给你们送东西。”
郭子仪又提起一件事情,他告诉郝灵荃大武军重要。
“为何有钱不给南方修?南方需要连接过来。”郝灵荃又高兴又不解。
“修着呢,看李东主的意思,大武军将来有大用。”郭子仪猜测着说。
第七百六十三章 你为才愁偶不愁
时间一晃,进入腊月。
十一月没有任何大的事情发生,百姓们都忙。
一片片的大棚倒是让京兆府的布价提高了一些,东西两市每天有新鲜的蔬菜送来。
想像去年那样卖超高的价格已经不可能,一般维持在正常采收季节的四到五倍上。
品相差一点的是四倍,品相好的是五倍,还有专门挑出来的更好的,卖八倍的价钱。
李家庄子的蔬菜不卖,一律内部消化,包括送礼。
李隆基有钱了,金矿、盐矿、两个买卖,给他提供了大量的钱财,他看上去整天精神饱满。
李易同样没有事情做,他就是讲课,给二百二十个学子讲课。
过了年,二百二十个学子到村子里找活儿干,接替没有考上科举去当村官的学子。
毕构指挥户部的人手去盘查谁偷税漏税,姚崇他们在收集证据,准备一口气拿下六个刺史。
宋璟才是最忙的,他刚刚得到了吏部尚书的职位,同时兼着刑部尚书。
是李隆基看他权力太少了,补给他的。
一有事了,李易说话才是最好使的,换成谁当宰相不难过啊?
崔日用被送到河南府,配合张说处理河南府的土地清丈和修路。
宋璟提出了‘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建议。
就是不论资排辈了,谁想升官,需要有才华。
跟毕构提出的流外官擢升的限制有冲突,毕构说流外官不应该随便提拔,必须要干满一定的时间。
宋璟管着刑部和吏部,比较为难。
他发现什么官儿好了,李家庄子的四十二个学子,四十一个在各县当官,额外的那个负责收集和处理整体事务。
都是干的人才,可是……真的全提拔?他们身上打着李家庄子的烙印。
另外跑到村子里去的学子们,一个个的也学到了本事。
以前不懂的、不会的,经过学习,适应了村官的身份,帮忙协调、出主意。
这些个学子们不错了,却不是科举考上的官员,提拔不提拔?
另外京兆府二十二县,各县的官员都不错。
他们害怕,蓝田县的官员还是隔一段时间到县里作报告,看着那些官员生无可恋又不敢死的样子,官员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长安县和万年县表现尤为突出,两个县就管着整个长安城,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李隆基搞高薪养廉那一套,使劲给好处。
衙役们整天主动加班,想作坏事的人都去正经行当赚钱了。
宋璟发现可用之人太多,位置有限,把资料拿过来,亲自看,挨个看。
苏颋帮着他,干点小事情,评估一下哪个官员更好。
“陛下多给了钱和东西,官员们果然感恩。”苏颋翻着记录的考评簿子,由衷感叹。
“他们不是因为给东西才努力,是怕拿了东西不努力被收拾。”宋璟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住在城外的官员有新房子,还有煤炭和钱,他们为了继续有此待遇,拼命干活。
住在城内的官员,怕被挤下去,一样拼命。
拿了钱财再贪墨和受贿,会死人的。
“实在不行,外放,在京兆府周围找地方。”
苏颋出主意,官员办事努力,事情处理得好,该升官了。
往远了送,像流放,找近出的州府。
如县尉,给个县丞或主簿当,或者直接提拔到县令。
主簿与县丞、县令,到州里当参军。
“最难安排的是没考上科举的学子,待我去问问陛下。”
宋璟对一大群学子最为难,不安排的话,别人已经作得很好了。
安排,考上科举的人还没位置呢。
自己说的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结果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李家庄子还有二百二十个学子准备过了年接替现在的学子,到时候麻烦更大。”
苏颋替宋璟苦恼,二百二十个学子,如今是官身,全是科举进士科甲第。
直接正九品,等有了地方上的资历,要给提拔,俸禄事小,位置事大。
宋璟眼下最不想提的便是李家庄子出来的人,人数多,还跟李易学本事。
让他们修书,他们绝对不会去,他们要当实权官。
……
宋璟所愁的事情,李易一点都不愁。
他今天继续给二百二十个学子上大课,他把音箱接上了,还起了个水幕。
他利用医院里的设备制作了幻灯片,休息的庄户,还有羽林飞骑、郝灵荃的队伍、蜀地盐帮杨环晋和黄贤荣等人。
当然,张家村子的张肖和皇庄的王兴也来了。
“到了村子当村官,其实很简单。一个村子才多少个人?一家一户去看去问去记。
他们有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就这两点,解决好了,百姓就有好日子。
有什么包括劳动力、技术、家底儿,一家有五口人,三个孩子加两个大人,存下的钱只有五百钱。
这样的时候,想盖两亩地的大棚,不现实。
种黄瓜、茄子、豇豆、小白菜、油菜,品种多了不好管,本身只有五百钱,谁能给投入更多的钱?”
李易直接上干货,举例子。
大家坐得端正,一起考虑,怎么办?两个大人带三个孩子,只有五百钱,想种大棚。
“我如果是村官,我会看当地情况,没有地的有钱人,我主动去找他们,帮那户百姓去找。
种一亩,让有钱人投钱盖大棚,用百姓的地,我出技术,我的技术免费给百姓,折算股份。
我教你们了大棚的具体种植,针对各种蔬菜,你们也会,以后再教你们别的。
协商一下,看看怎么分配赚到的钱?哪怕百姓家只能拿到两成的利润,明年再拉投资,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自己把赚到的钱投入进去了。
不要指望一年就叫百姓致富,除非你们能够拿出来别人所没有的技术。”
李易继续说着,如何处理。
“东主。”有学子举手。
“请说。”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