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3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毕构倒是无所谓,他明天早上去找李易,好好检查一下。
  “回陛下,无大事,毕宰辅为国操劳,休息得不好,以致脾胃阴虚,虚火上浮,故此想吃凉的东西。”
  太医给出答案,三个太医得出的结论一致。
  “吃什么药?”李隆基跟着问。
  “归脾丸和健脾丸通服,李易李东主给出的两种医书中有,二者通服,健脾养胃,还可让毕宰辅入睡容易。”
  太医说道李易李东主的时候,露出崇拜的神色。
  这两种药,以前可没有,是李易给的书中才记载。
  以前同样的症状,要开别的药。
  “小易给我吃了炒面和陈醋,还有几样小菜,放了很多蒜,吃完我就不想吃凉的了。”
  毕构一听吃两种药,赶紧说出李易的办法。
  三个太医互相看看,其中一个犹豫了下说道:“这个,可能,或许,大概,是温养之法吧?”
  其他两个点点头,他们不敢说李易弄错了,人家毕构现在状态不错,何况那是写医书的人。
  “吃蒜和炒面,不是更渴么?”李隆基听完纳闷。
  “臣喝了一大碗萝卜丝汤,一点都不想吃凉的了。”
  毕构一说萝卜丝汤,又有点渴了,他吃饭的时候觉得那个汤分外好喝。
  三个太医露出恍然的神色。
  “高,实在是高,李东主医术惊人。”
  “竟然是如此,佩服!”
  “以食代药,李东主当真神医。”
  三个太医一人说一句,懂了。
  实际上李易根本看不出来毕构是脾胃阴虚,李易只清楚不能让毕构吃凉的。
  吃个热的炒面,然后用陈醋和蒜来开胃,最后喝萝卜丝汤补水,冬吃萝卜夏吃姜。
  李易若是检查,会尿检和粪检,看菌群,然后针对性开药。
  若是毕构说胃不舒服、疼,李易很可能上胃镜。
  胃镜检查看不出来,再上肠镜。
  当然,李易现在也学了一些把脉的本事。
  “晚上我睡觉时总睡不着,而且容易醒,吃那两种药可以?”毕构想起刚才太医给开的药。
  三个太医一同点头,表示没问题。
  “我明天早上再去一次李家庄子,问问小易。”毕构跟李隆基说。
  李隆基颔首,没反对,大臣身体不舒服,还不允许去看病?
  太医们退下,没他们的事情了。
  他们回去的时候一路琢磨着李易给出的吃饭治疗方法,越想越觉得学到本事了。
  “臣今日去与李易商议事情,李易与臣说……”
  毕构开始跟李隆基汇报情况,把棚户区改造的问题和背后的门道讲出来。
  说着他把额外抄的那份笔录递给李隆基。
  他不用看,已经记牢,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明明是给百姓换个好点的房子,竟然还涉及到大量的钱财。
  “如给了其他商人,朝廷损失甚大。多亏问了李易。”毕构现在还后怕呢。
  李隆基没有任何意外的神色,李易这样操作属于正常。
  换一个臣子给出同样的策略,李隆基就要另眼相看了,人才呀。
  “既如此,为何不由朝廷按照此方法来施为?”李隆基觉得这件事情用不上李易。
  “不会,听着容易,里面问题太多,等李易先打个样,再学。”毕构选择谨慎应对。
  光是听还不行,派人去做,惹了麻烦,还要问李易。
  不如直接把李易当试点,待李易弄好了,其他的地方照搬。
  李隆基无奈地点下头,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自己易弟那般。
  “也罢,让李家庄子做。”李隆基同意。
  “他管臣要什么三免两减半政策,臣只给了他免税两年,要求他冬天施工,这次臣没吃亏。”
  毕构一副占了便宜的样子。
  李隆基:“……”
  “好,毕卿觉得好便好。”李隆基说着起身。
  他不想看毕构得意的样子了,不然等毕构发现吃亏了,一想起今天的模样,多尴尬呀。
  毕构把李隆基送到门口,回来叫人写出来朝廷和李家庄子的契约,派人送去李家庄子。
  李易接到契约的时候正在安排人手,他选的位置是明德门,从门进去是朱雀大街。
  这个位置好,往来方便,朱雀大街足够宽,外面留出同样宽度的路,两边盖房子、修园景,高商业区。
  派人去问问情况,都住了些什么人,有啥要求,临时换个地方行不行。
  理论上强拆即可,百姓住的地方又没有产权证。
  但在大唐不行,别说是李易,换个商人把地买了,要赶百姓走,万年县和长安县的县令全不答应。
  冬天把百姓赶走,百姓怎么办?去悲田坊?
  “让俘虏们先到后面的位置修平房,百姓先住进去,都修了吧,其他位置的一起修。”
  李易想了下,发现只给两个坊位置的百姓送进新修平房里不行。
  别处住窝棚的百姓看着呢,他们不知道情况,会以为李家庄子不管他们。
  窝棚住着哪有房子舒服,过些日子天更冷了。
  窝棚取暖还容易着火,一些钱财的问题,远的地方管不了,眼前能看到的则帮一把。
  庄子的人出去考察,看人口数量,地形,要不要铲平或填坑。
  翌日早上,毕构没去上朝,先跑到庄子。
  各种检查走一遍,他把太医给开的药说出来。
  “脾胃阴虚?晚上睡不好觉?老毕你晚饭少吃点,然后睡觉之前泡个热水澡,各个坊不是修浴池了么。”
  李易觉得人家太医给出来药就吃吧,他从其他方面帮毕构调理。
  “不能洗,洗完回家路上冷,家中的大木桶,烧一次热水太费劲。”
  毕构也想天天洗澡,比如在李家庄子。
  “这个……浴池烧水,始终烧着,有时候人少了,浪费。”李易想起了他那个时候的浴池。
  许多浴池不允许自己烧,用电的除外,不过没有人用电,贵。
  浴池会买水,卖水的一般是热力公司和热力发电厂。
  热力公司不是冬季的时候不烧煤,先进的热力公司用电弧崩,能量转换率高。
  既然每个坊有两到三个浴池,是否能照着操作?


第七百四十三章 团中人员组团出
  “卖报、卖报,浴池联盟推出新业务,送热水上门。”
  “卖报,热水便宜卖了,冬天在家不用自己烧热水。”
  毕构从李家庄子拿了两种药走的第二天,浴池卖热水的广告便打在了报纸上。
  百姓们有的买一份看,有的听别人读报。
  浴池没有出来的时候,对于许多人来讲,洗澡是件麻烦的事情。
  冬天本来屋子里就冷,许多人家还不开火,只去外面吃饭。
  外面没有提供洗澡的业务,除了平康坊。
  到平康坊找人,可以洗到澡,女人又不能去平康坊。
  所以只能是洗个头而已,身上一冬天不洗一次是很正常的。
  浴池出来后,百姓们才有了冬天洗澡的地方,关键是浴池的价钱亲民。
  钱少的人,花上两钱可洗一次,有大池子泡。
  钱多的人能够享受各种服务,搓澡了、按摩了、修脚了、理发、掏耳朵……
  浴池刚开业的时候,烧水的人累坏了,要不停地换水。
  等着开业一段时间后,大家的身上就不是那么脏了。
  现在又推出了新的业务,只要自己准备一个大桶,甚至是空闲的缸,找到浴池说一声,浴池会把热水给送到家。
  “京兆府,果然是一天一个样子。”大唐第一巡查团的驻地,其实就皇城里面的西南角。
  这里是大社,皇帝要举行什么仪式的时候,祈雨了等活动,就在这里办。
  距离百姓近,百姓可以在城外面看。
  现在单独拿出来位置给大唐第一巡查团办公用,意思是天下百姓都看着他们呢。
  一个个的现在皆当过宰相,知道李隆基的意思。
  李隆基从李易那里学来的‘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功,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现在就给了,至少京兆府的官员有额外的赏赐,同时没房子住的也住进了新的房子中。
  刘幽求此刻站在城墙上看送热水的木桶车从旁边的坊里出发,很快送到一户人家。
  对比以前,才有如此感慨。
  姚崇、卢怀慎、李日知,另外还有一个人,不是宰相,是曾经当过尚书的人,尹思贞。
  他在李旦当皇帝的时候辞职的,等着巡查团处理完华州的事情后,李隆基想起来他,把他给‘返聘’回来,进了团儿。
  他今年虚岁七十七岁,应该死掉的,但现在看上去还很硬朗。
  估计是进了团儿,又有事情做了,他觉得自己还能活,有人都活九十多岁呢。
  比如说前两个月去世的王友贞,九十九岁,这个在最后的时刻,大家也不怎么悲伤。
  出殡的时候,大家有说有笑,九十九啊,还有什么可难过的?
  大家都在看着,感受长安城的变化,一点一滴的。
  “李家庄子又开始刨地了,这次百姓知道是什么事情,城南五里之内的百姓只要再等一等,就能住进新房子中。”
  卢怀慎说李家庄子的动作,签了文契,看一下情况,紧跟着动工。
  照此速度,十一月之前,棚户区的百姓就全住进去了。
  他们的人数比官员多,盖的房子多,用的时间自然长。
  “不如去看看,乘老夫的车。”姚崇的车大。
  辞去了宰相,住的地方没被收回,仪仗也在。
  一行五个人出皇城,上车,顺朱雀大街往南行。
  “我记得城西还有百十来户。”刘幽求在车中指指西边。
  城北原来也有,在禁苑的北面,羽林飞骑需要训练,百姓们都搬到城南了。
  城东始终没有人家,城西是摇煤球的时候,一些人为了方便,跑去搭的棚子。
  其他的人全跑到李家庄子的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了。
  “李易多盖出来百十来个房子,城西挪过去。”姚崇不操心城西的事情。
  人少,李易家庄子怎么都是干一次。
  相信不用其他人提,李易会考虑到。
  车子出明德门,继续向南,片刻后抵达工地。
  俘虏们卖力地刨着,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口大锅。
  锅中炖着杀猪菜,大白肉片子、酸菜、血肠、大骨头,小风一吹,味道飘散。
  闻到香味,俘虏们干得更认真了。
  伙食待遇上来了,不再是鸡架,主食也没有糠了。
  葱油饼一张接一张烙,烙好一张就放到旁边的竹盆里,盖上盖子,再蒙棉被。
  别说是俘虏,过来看热闹等着搬家的百姓一个个也直流口水。
  “大家帮着一起干啊,这是为咱们自己盖的房子。”
  有百姓着急了,希望快一点盖好,早一天搬进去。
  其他人一听,跟着着急,但没工具。
  “诸位,回家去做自己的活儿,赚钱才是重要的,不要看了。”
  李家庄子监工的人一看百姓要上手,赶紧阻止,俘虏们已经有了默契,外人加入,反而耽误进度。
  这些人住的是窝棚,却还帮李家庄子做工呢。
  做工有工钱,看热闹看一会儿就行了。
  “走了走了,别去捣乱。”有年岁大的人吆喝,其他人三步一回头地离开。
  几日前,他们看到后面十里起了新房子,然后官员住进去,还羡慕过呢。
  听说是陛下要让官员们廉政,才给的好处,嫉妒不来。
  没想到过了些日子,轮到自己要住新房子。
  据说同样是陛下看百姓住窝棚不忍心,叫李家庄子出工。
  “李易买的俘虏确实好用,没白花钱。”李日知透过窗户看着俘虏干活。
  “他除了自己愿意捐,其他的时候,从未做过赔本的买卖。
  俘虏没有家人在,一身的力气,只要吃喝供应上,干起活儿来速度快着呢。”
  姚崇闻到了炖菜的香味,有点馋了。
  更感慨李易的手段,不管是做买卖,还是管理人员,即便是俘虏,都愿意努力干活。
  华州那边可是还有将近三万人的降户,冬天之前,把要耕作的山给收拾好了。
  清理下来的树木和灌木,就是降户们冬天的柴火。
  降户们除了学习听懂、能说大唐话,还学习纺织和养殖技术。
  养殖技术有人过去教,并未真的养,纺织的是给了东西,在那慢慢织。
  卢怀慎笑了:“李易帮着大唐做了太多的事情,将来怎么办呢?”


第七百四十四章 掌控轻松洗煤路
  十月二十五日,天上开始下大雪。
  长安城南的房子在今天可以入住,住窝棚的百姓才不管下不下雪呢,搬家。
  看那架势,下刀子也得死在新家的屋子里。
  “一天都等不得啊。”李易亲自过来看搬家的情况。
  李隆基在李易的救护车里,他要看,京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