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3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易端起温热的黄酒:“挖矿,油毡纸还要造。咱大唐现在防守,应该派羽林飞骑出去替换边关将士。
  顺便把府兵制取消,改成募兵制。今年若可完成,大唐将士的战斗力会更强。”
  “朝堂上已经在处理了,战斗力低的折冲府裁撤掉了五成。
  需明年三四月份,黄河有水,同时蜀地盐井储备的盐数量够了才可。”
  李隆基准备卖盐换钱,养募兵。
  “朝廷有钱,募兵当朝廷出钱。”
  李易强调,哪有自己掏钱募兵的,税收干啥用?
  李隆基笑了:“户部的钱要修路,修通往蜀地的路,秦始皇可以修长城,现在为何不可以修好路?
  新招募的兵按照你的说法,在太白山上训练,蓝田县山上的水泥多,正适合用来修不好修的路。”
  李隆基雄心壮志,秦始皇修长城、修路,修的时候百姓苦不堪言,死了很多人。
  自己修不用祸害百姓,给提供工具和材料,还给钱,负责后勤。
  等路修好,百姓跟着享受路的好处。
  修的过程中会死人,那是不小心,摔死的了、被石头砸死的了。
  不会出现逼工期累死,还有吃的不好营养不良死的情况。
  李易想了想:“还是抓俘虏比较好。河北道北部的地区的路,渤海有人,雇佣他们修。”
  “对,修路耽误生产,大唐百姓自己修,要找家中没有地,还有农闲的时候。”
  李隆基也认为叫别人修路好,大唐花钱,可惜西南蛮不来打了。
  庄子上的西南蛮,数量还是少,又要去挖矿,轮换的人手,相信易弟会有其他安排。
  “姚彝回来,姚崇等人要退下去,卢怀慎与姚崇进团儿,张说如何安排?”
  李隆基换个事情问,张说年岁还不是太大,进团儿可惜了。
  “当河南府尹,别的职务属于贬。”李易考虑一会儿,给出的答案。
  历史上的张说直接被贬了,等着苏颋当上宰相,他和苏颋的关系好,又通过调度慢慢获得了权力,最后再次当上宰相。
  现在历史改变了,张说不需要找借口贬,安排到河南府,权力小了,位置却重要。
  都说张说那人跋扈,李易没发现,扔到河南府看看,跋扈不跋扈?
  “差不多了,为兄回去。”李隆基把碗里的酒干了,带上东西回兴庆宫。
  他根本没吃饭,要跟王皇后吃。
  李易自己一个人慢慢吃,宫女太监在旁边守着羊蝎子锅吃。
  翌日,卢怀慎请辞,李隆基同意,顺便安排进大唐巡查团里。
  隔一日,张说被安排到了河南府当府尹,不准备让他过年了,带着家人去河南府。
  张说早有准备,听到是洛阳,放下心,走吧,收拾收拾!
  又过一天,源乾曜变成了京兆尹。
  姚崇主动请辞,李隆基准了,进团儿。
  再把宋璟、毕构和苏颋变成宰相,一切完毕。
  权力更迭一次,下一次还要等。
  正常历史上的姚崇辞官后,就把朝廷给的兴宁坊的房子还回去,跑到罔极寺去住。
  他挂了一个开府仪同三司,其实不缺钱。
  不过他也得疟疾了,跟他儿子一样,看着挺可怜的。
  现在不是了,房子他还住着,也没有什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进团儿了。
  天上人间的会员卡也没给还回去,想吃还能去吃。
  最傻眼的是姚彝,他回来了,以为可以有个好的位置。
  怎么自己的父亲辞官了?自己现在就挂着散官没事情做?
  没人送礼了,也没人请吃饭了。
  “爹,怎么会是这样?”姚彝在家中一脑子浆糊。
  “该下去了,陛下……”姚崇没往下继续说。
  “那个团儿有什么用?可以抓别的官员的把柄,还能帮犯错的官员减轻责罚?”
  姚彝开始要了解大唐第一巡查团,如果权力大,似乎也就有了权利。
  “只能抓人,不能脱罪,对个人无利,对大唐却是不错。”
  姚崇准备休息几天,太累了,好好睡睡觉,养养身体再去报到。
  “孩儿呢?孩儿总该有个事情做。”姚彝闹心了。
  “修书,看看想修哪种,或者帮着修辞海。先看字典,辞海比字典内容多。”
  姚崇为儿子安排事情,儿子能活下来已经不错了,还想立即当上官?
  现在要低调,对,低调。
  不然把儿子放到某个位置上,其他同僚会不会排挤?
  何况姚彝以前做的那些事情,早已传开。
  自己在宰相的位置上,无人去碰,自己离了位置,儿子很可能被人弹劾。
  ……
  “这场大雪下得好,麦子不缺水了。”
  十月一日,李易早上起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半尺厚的雪。
  雪一下,冬小麦就被盖上了。
  不过昨天晚上许多人都没睡好,一直在忙,忙着给大棚除雪。
  今年种大棚的人更多,有钱的人家自己扩大产业,没有钱的找李家庄子合作。
  按照去年的模式,他们指望着今年赚的钱与去年一样多。
  户部也希望他们多赚钱,早早派人来查看情况,有没有被雪给压塌?


第七百二十五章 大雪覆盖猎户出
  “好一场雪,走,去李家庄子。”猎户胡风对着面前的六个徒弟说。
  自从发现了契丹军队赚了钱,他始终在给山上的猎人小屋进行维护、新修和补给。
  他的徒弟们都买了房子,前几天最后修一下,有几个徒弟跟着媳妇回娘家。
  有钱了,在长安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带上东西,去丈母娘家看看。
  一个是孝敬,另一个是显摆。
  剩下五个徒弟没走,加上胡小光,一共六个。
  下雪,胡风要进山打猎,为过年作准备。
  六个人,带着十三条狗出发,不到两刻钟,抵达李家庄子。
  李易得到消息,亲自把人迎进来。
  “胡师傅,要出去打猎了?”李易看到众人的打扮,笑着问。
  “不然吃不上饭,还有家人要养。”胡风也笑着说。
  其实他家的钱够花,徒弟们会孝敬,家中两套房子租出去一套。
  城外有地,只留了两亩用来种菜,其他的还是佃出去。
  今年他家种了大棚,就那两亩,家人管,他打猎像是玩儿。
  庄户们看到胡风来,给准备东西。
  弩和望远镜、压缩饼干、细精盐、大粒盐、不好的麦粉掺了糠制作的黑面包。
  还有蒸好了又晒干的大米粒,这种米粒可以放好几年,吃的时候扔嘴里慢慢含着,或用水泡。
  瓶子里装的医用酒精、脱脂棉、绷带。
  额外给了军用水壶,成套的那种,里面是蒸馏又窖藏一年的高度酒。
  胡风等人就是过来领东西,他们自己带一个大包,从庄子再拿一个大包。
  他们知道大粒盐、干米粒、黑面包用来放在猎人小屋中。
  其他的东西才是给他们的,他们没少往周围的猎人小屋里送黑面包和大粒盐。
  给其他的猎人送去精盐是为其他猎人准备治疗伤口的。
  精盐干净,还细,若受伤,用干净的针线自己缝,过程中的消毒就用精盐。
  至于疼的问题,一个优秀的猎人可以忍受。
  李易把他们送过桥,七个人一人喝半碗热汤,挥挥手,找了三辆要去蓝田县的货车,谈好价钱,搭顺风车。
  他们抵达蓝田县的时候是中午。
  “买黑面包吗?现在很多猎人过来买,送到山上储备。”
  无所事事的长孙昕站在山脚下招呼着每一个看上去像猎户的人。
  胡风等人之前已经把蓝田县一大片地方的猎人小屋做好了。
  后来又去南边和西南边的秦岭山脉布置,对长孙昕印象不深。
  “我们带了。”胡风的徒弟关林芳拍拍前后的两个大包。
  “黑面包是赔钱卖,就希望你们能有个好收获,我这里也收野物,价钱公道。”
  长孙昕继续说,单纯黑面包确实赔钱,可是不制作黑面包,赔得更多。
  属于下脚料,只能用来喂牲口,发酵一下,变成了面包,属于额外的收入。
  他还种了大棚、作坊没停,现在知道猎户要进山,他尽量给提供便利。
  猎户下山,愿意直接卖的话,价钱合适他就收了,再加工处理,赚一点加工费。
  反正又不是他自己操作,都是雇人。
  他雇一百个人,一人一天为他提供一钱就是一百钱。
  要是一千人,得到的是一缗。
  何况别人为他提供的也不是一天一钱。
  “这样,我送你们一人两个大黑面包,你们拿着,然后……望远镜?”
  长孙昕看到狗,发现这些狗好,那么对方的收获可能会多,他想要收一些货。
  一人送两个面包没多少钱,给对方留个好感,结果他看到了熟悉的盒子。
  胡风等人点头的时候,长孙昕挥挥手:“走吧。”
  他放弃了,对方回来也不可能卖给他东西。
  他知道望远镜代表了什么,除了帮李易抓住大熊猫的人,另一个就是曾经与李易并肩战斗过的猎户队伍。
  只有他们在进山之前可以到李家庄子借东西,李家庄子还给大背包。
  据说和李易一同抓契丹人的猎人队伍中就有大狗,比正常的狗大两圈。
  显然这支队伍就是了,猎物与自己无关。
  胡风七个人朝他挥挥手,往山上走。
  “等一下。”长孙昕突然喊。
  大家扭头看他,他跑旁边费力地抱起来十四个长条黑面包,又回来。
  “带着吧,到第一个猎人小屋不累。”长孙昕把面包分给他们。
  胡风他们愣了,怎么还给?知道有望远镜了,不会卖猎物给别人,给面包有何用?
  “某长孙昕,蓝田县巡查使,希望每一个从蓝田县上去的猎户都能平安回来。”
  长孙昕亮身份了,给了,差几个面包吗?
  万一你们回去后跟李易说,李易还不笑话死我?
  “见过长孙巡查使。”胡风领头,给长孙昕鞠躬,平民对官员的礼节。
  “好说好说!”长孙昕又挥挥手。
  胡风等人继续诧异,但还是正事重要,挥挥手,上山。
  天色将黑的时候,他们抵达了第一个小屋,屋子很隐蔽,有锁头,但钥匙也放在旁边。
  七个人进去,十三条狗守在门口。
  猎狗可不是宠物狗,晚上睡觉的时候除非特殊情况,不然不进猎人小屋。
  它们挤在一起取暖,互相换位置,然后吃……狗粮。
  就是狗粮,李易给的,本来还想给它们穿上衣服,胡风不同意。
  于是一条狗身上绑了一个包,包里放着它们自己的饭。
  从进山到第一个猎人小屋,胡风他们不打猎。
  除非遇到大型动物,则必须猎杀,否则下山会伤害百姓。
  上山到第一个小屋范围的猎物是给百姓和新手猎户留的。
  胡风他们不去抢,等到了第二个猎人小屋后再看情况决定。
  “师父,有人来过,是关叔。”
  胡小光发现了痕迹,还有特殊的标记物,用草或树枝编的东西,代表着身份。
  “师父,盐和柴火都多了,关叔他们六个人。”另一个徒弟跟着说。
  “今晚休息,明天一早出发,该放下的东西都放下,除了小光,各自留下自己的标记,小光留我的。”
  胡风吩咐,大家分头去忙。
  他们也带了柴火,不过是湿柴火,一路上用刀砍的。
  湿的柴火放在小屋中,慢慢会干,用之前的柴火生火做饭。


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奇自进九号屋
  胡风自己找到挂在门口的一个本子,报纸制作的本子。
  报纸单面印刷,另一面给人写字用。
  本子上绑了支红蓝铅笔,两面都削了。
  “九月二十七进山,中午到这,路上无大猎物,增柴火两捆,盐五斤,六人,狗八条,要去六号地,关裴。”
  胡风勉强给念出来,笑着说:“老关没学好啊,三成的字用拼音代替。”
  说完,他拿起笔在上面写:‘十月一日,大雪,进山,晚上到,路上无大猎物,加湿柴六捆。
  另有粗盐五斤,精盐一斤,熟米五十斤、黑面包四十个,准备送到九号地,七人,胡风。’
  写完他看两遍,满意了,没用拼音代替。
  重新挂起来,脸上是笑容:“李东主恩惠天下呀!”
  他以前不会写字,都是用标记物来告诉同行。
  他胡风的标记是种身份,整个京兆府最厉害。
  身份有用也没用,有的话说不明白,大家需要交流。
  有没有危险,谁发现了什么,若是人没回去,上哪找,哪怕死,尸体也应该被带回去。
  直到报纸出现,有了拼音,大家开始学习。
  再买报纸和笔,放在一个个小屋中,后来的人一看就知道情况。
  标记物是传统,才留下。
  若是关裴写的是‘发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