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是好,可惜吐藩做不了。
没有那么多的糖,糖放少了,据说容易坏掉。
刚才的车队,走的是和大豆同一条路线。
二人便判断,大豆确实是给大唐的边关送。
“从李家庄子崭露头角开始,京兆府越来越繁华了。”
伊辛巴说了一句与战争好像无关的话。
“仅仅是在京兆府尝试,就给大唐户部提供了无数的钱财,等到了全大唐推行,将是征战不休。”
伯讹听懂了,同时更清楚,打仗是在打钱。
曾经他认为只要将士足够厉害,就没有打不赢的战争。
自从李易支援前线后,他终于悟了,打仗钱多,守就行。
只要守住了,双方开始耗。
凭借大唐的钱,会有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到前方。
吐藩必须跟着动,不然大唐前边的将领会突然进攻,打吐藩一个措手不及。
吐藩的人口没有大唐多,土地也少,冬天根本种不了大棚。
如此耗下去,年后,吐藩还有粮可用了吗?
“我已写了京兆府的事情和李易所用的办法,希望那边的人能学学。”
伊辛巴把希望放在了吐藩变法上。
他认为李易就是在变法,不过是一点点改变而已。
朝堂上的事情不用学,学技术、学管理。
伯讹看向吐藩的方向,沉默着。
在一片热热闹闹、忙忙碌碌中,时间流逝,还差一旬就是九月,今年农历的九月是阳历的十月。
天冷了,不再是早晚凉,降温后,除了码头上扛活的人依旧穿着坎肩,其他的人换上了长衣服。
河南府的地方温度也不高,一场雨下过,河南府邓州,州府里。
刺史姚彝在发烧,同时拉肚子,河南府的太医在房间中看过后,给开了药。
“本以为是风寒,现在看来是疟疾。”太医给出答案。
周围的人傻眼了,疟疾?得了这个病,只能看命。
“快,派快马去京兆府,找李家庄子的李易,让他来,他是神医。”
姚彝的妻子着急了,她知道灞水李家庄子的李易。
河南府一直在流传这李易的各种事情,包括往来的商人。
商人们说得最多的便是李家庄子的李东主如何如何、哪般哪般。
还有公爹与丈夫往来的信件,更是少不了说李易的事情。
主要是想让姚彝学,学李易。
可惜姚彝并不愿意去学别人,他爹是当朝宰辅,权力大着呢,依靠这个就足矣。
“对,去找李易。”姚彝难过得要死,他也想到了李易。
人派出去,同时消息也就传出去了。
邓州刺史姚彝生病了,疟疾,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
百姓们纷纷议论。
“看,不管多大的官,该生病还是生病,生死无常啊。”
“听说他爹是宰相,很多人给他送礼,他都收了。”
“上次那个宋春儿为他跳舞,他一次就给了价值五百缗的东西。”
“当官的没一个好东西。”
“谁说的?现在变成了光禄大夫的李东主,他就是好官。那个山算是他家的了,派人管着,还总找人帮忙干活给工钱。”
“李东主那个官没用,文散官。”
“有用,不然毕府尹怎么和他那么好?毕府尹去了长安当尚书,就是因为治理蝗虫厉害。”
“是李东主教怎么对付蝗虫,今年的蝗虫太少了,刚一出来就被鸡鸭给吃了。我还想多抓,用来喂猪。”
“秋头上,我晚上用火堆引,抓了不少,猪吃了长得真快。”
大家聊着聊着,话题就偏了,明明说的是邓州刺史姚彝生病的事情,变成夸李易。
在百姓心中,姚彝死不死的与他们没什么关系。
若是换成听说李易生病了,他们会着急,因为涉及到切身利益了。
李易买的山,常年有活干,给的工钱多,还在洛阳城码头处提供免费的汤喝。
这似乎成了李家庄子的传统,只要买卖在,就有免费汤。
而且山那里还总会有报纸送来,同时有学子在那里讲课,教拼音、教识字。
李易要是病死了,一切就都没了。
姚彝病死,换一个刺史呗,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什么?他是宰相儿子?他就算是皇帝的儿子又能如何?他也没给过我免费的汤喝。
姚彝病了,疟疾,被派到这边的羽林飞骑和太监知道了。
他们过来随便包个院落住着,羽林飞骑平时就在院子中训练,太监负责采买东西。
他们带着药,一种是针对风寒的,一种是针对疟疾的。
被派来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是因为什么,当听到姚彝真的病了时,他们除了松口气,就是恐惧。
果然就病了,疟疾,若自己等人不来,估计姚彝就……
“走,给姚彝送药去,等他好了,咱们回长安。”太监招呼一声,带队去州府。
姚彝确实见到羽林飞骑和长安宫中太监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做的事情出问题了。
“你们是……”姚彝看羽林飞骑,怕羽林飞骑动手。
“姚刺史,咱家此来是为你送药,治疗疟疾的药,大蜜丸,你吃吃看,需几日才可。”
太监没有谄媚,一脸正气地说道。
“啊?你们有医治疟疾的药?”姚彝又不傻,一下子想到了许多。
“你们让我得了疟疾,然后再给我药?”姚彝想到的是这个问题。
“疟疾是蚊子传染,我们难道抓蚊子派蚊子叮你?八丸药放在这了,早晚各一丸。”
太监不与一个病人生气,放下药,跟着队伍又离开。
第七百一十七章 急报之后相应退
“他们怕不是要毒死我?”姚彝病糊涂了。
还是他妻子比较聪明:“若想让大郎死,不送药即可。”
“我得疟疾就一定会死?不是有活下来的人么。”姚彝说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他说完,就拿起了一丸药,打开油纸,扔嘴里嚼,再喝口水。
估计是心理因素影响,吃完不到两刻钟,他觉得自己好多了。
“传闻李易能掐会算,看来果然有点手段,此番他讨好于我,我可在父亲面前为他说两句好话。”
姚彝想到了传闻,说李易可以未卜先知。
结合今天的情况,李易知道自己会生病,提前安排人过来,自己一病,送上药。
目的很简单嘛!自己的父亲是宰相,通过自己来接触父亲。
姚彝的妻子在旁边听了,亦觉得是如此。
姚崇给他们写信的时候,不敢说李易和李隆基的事情。
他们还以为李易需要讨好宰相,甚至通过宰相的儿子来讨好。
等到了第二天,中午多吃了一丸药的姚彝,感觉身体不难受了,就是比较虚弱。
“好药,可让其把药方献与朝廷,正好父亲以此为借口帮他说说话。”姚彝又帮李易想到了怎么升官。
把治疗疟疾的药方给朝廷,然后宰相帮忙。
他根本没考虑,这等药方拿出来,还需要别人帮忙吗?
又过了一天,姚彝能多走动了,同时饭量逐渐恢复,热彻底退了,就是还有点拉肚子。
太监又来了,继续送药,这疟疾药看症状,有的可能两三天就好,有的可费工夫了。
这个时候,八百里急报已经抵达长安,路好走,沿途的驿站马也好,报信的人一路冲。
到一个驿站就换两匹马,骑一匹,牵一匹,还是冲,跑着跑着换马,到驿站,再换。
就一个人,河南府到长安,路上安稳,不会出问题。
换成军情,那是一队人。
报信的人跑进城,来到政事堂:“姚相,大郎病了,疟疾。”
报信的人不敢耽搁,大声喊。
一直比较冷静的姚崇一听大郎就知道是自己的儿子,再一听疟疾,脑袋一疼,耳朵嗡嗡响。
“姚相,大郎说找李易,让李易去。”报信的人又说。
“对,找李易,跟我去找李易。”姚崇匆匆往外走,到了外面,他愣了一下。
“不对,找陛下,去兴庆宫,找陛下,有药,有治疗疟疾的药。”
姚崇反应过来了,找李易自己用什么身份去找?浪费时间。
大唐有治疗疟疾的药,李易研究出来的。
找到陛下,管陛下要。
一行人匆匆赶到兴庆宫。
姚崇看到李隆基的时候,眼泪直接流下来:“陛下,臣长子彝儿得疟疾了。”
李隆基一点不急,听到是疟疾,反而暗自松口气,问:“确定是疟疾?”
“河南府太医所说。”姚崇使劲点头。
“姚卿莫急,有药,想来此时姚彝已经吃上了。朕多日前派人带治疗伤寒和疟疾的药过去。”
李隆基把安排说出来,朕都准备好了。
“呃?”姚崇懵圈,啥意思?多日前派人带着药过去?
陛下你的意思是就等我儿子生病,然后给他喂药?
“陛下,你怎……李易?”姚崇话没问完,就想到了一个人。
“朕那易弟说了,姚相劳苦功高,不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当出手救治,毕竟第一大唐巡查团需要姚相。”
李隆基看着天空说道。
天上有乌云,看样子要下雨。
姚崇:“……”
他听明白了,自己要进团儿?主动辞职?儿子的命就是这个意思?
“臣最近精力不足,难以胜任紫薇令之职,请陛下允臣乞骸骨。”
姚崇站在那里足足想了几十息,终于想明白了。
到时间了,宰相权力过大,不可久当。
尤其是卢怀慎和源乾曜,大事从来不管,自己大权在握。
也好,用主动辞官换儿子一命,好算计,好厉害的李易啊。
姚崇不得不承认,李易果然有本事,都已经用过两次了,本来还以为他是凑巧。
可是连自己儿子生病都能算到,让我自己退位,自己就应该退。
“姚卿既然身体不适,可歇息些时日。”
李隆基答应了,但没把话说死,万一什么时候需要,还可以再用。
“臣谢陛下。”姚崇躬身。
明天他需要在朝堂上请辞,然后推荐一个人。
“源卿、卢卿、张卿也是辛苦了。”李隆基又说。
另外三个宰相也该下去了,源乾曜不合格,先换个位置,还有张说。
至于卢怀慎,卢怀慎确实太累了,别看他总是管小的事情,可是小的事情多啊。
“臣,会与他们言说。”姚崇接过这个苦差事,同时心情又好了许多。
原来不是自己一个人下去,大家都下去?好!
不就是进团儿么,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全进团儿。
“不急,过两日可得到消息。”李隆基给了几天时间。
等姚彝那边情况稳定了再谈其他的事情,现在人家生病,就逼着宰相退位?
“臣谢陛下。”姚崇告退。
等离开兴庆宫,姚崇望望天,又低头叹气:“居然是这样,该退的终究要退,只是我等宰相可退,他李易如何退?”
姚崇觉得李易的权力现在才是最大的,居然能算到自己的儿子姚彝会生病,还提前安排人送药。
兴庆宫中,李隆基也叹气:“在这个位置上,许多事情不由人。易弟不当官就对了,不然……”
“三郎,听闻姚相家中的儿子每以姚相之位得其私利,还与外邦有往。”
王皇后走过来,姚崇家中的事情都传开了,朝堂上的人全知道,只是因为姚崇的地位,其他人碰不得。
“私德不好,当要引以为戒。”李隆基说道。
姚崇必须拿下,让人看到陛下还是希望大唐好,而不是只要有才,无德也可。
一个‘朝代’结束了,该是换一个朝代的时候了。
给群臣看,也给百姓看,连河南府的百姓都知道的事情,朝廷再不管,民心将失。
“希望姚彝快点好起来,下一个宰相是谁?”王皇后盼着换宰相。
第七百一十八章 宰相定位无战事
“易弟,姚彝病了,疟疾。”当晚,李隆基又到庄子。
他发现搬到兴庆宫是最正确的一个决定,比在皇城来庄子方便。
李易在啃猪蹄呢,他嘴里嚼着食物,用眼神示意李隆基自己拿。
李隆基也不客气,看看盘子里的卤猪蹄,选了一个拿起来,小口咬掉点皮吃。
李易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姚崇应该退了,他家作得太过分了。”
李易对于情况很了解。
如果说姚崇故意留给李隆基把柄的话,拿么之后的紫薇省中有人受贿,姚崇就不应该保。
对方收的钱可是外邦的人所送,这种人出于什么原因去保?
自己的家人捞点好处就行了,如此大的事情,是你说能保就保的?你想挑战皇权?
所以之后李隆基大赦天下,唯独没有放过那个官员。
姚崇到那时才明白,自己想太多了。
现在给他留点颜面,救他儿子,他退下去。
“姚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