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嘛,换个人去比,李易,善无畏会的那些李易都会。
而李易会的,善无畏不一定会。
善无畏那么厉害,为什么没有拿出来短曲辕犁?没有制造出土砻?没有掠、秧马、播种器、移苗器……
李易已经拿出来很多东西了,全是利民的,百姓现在更信的是李易。
李隆基露出笑容,高兴了,对,有易弟在,管他什么善无畏不善无畏呢。
易弟同样可以译经,就是没时间。
被两个人说的善无畏刚刚给大家上了一堂‘课’,众人礼退而去。
有人过来,跟他说:“李家庄子出了许多车,车上装有皮衣、皮帽等物,说是送到边关为大唐将士所用。”
“世间诸相,争斗难休。”善无畏感叹一句,他不喜欢战争。
他以前就领兵打过仗,他的兄弟为跟他争王位起兵打他,没打过他。
他就觉得王位没什么意思,出家了,位置给兄长。
现在到大唐,一是为了传教,另一个也是帮一下其他佛教的人。
“李易精通万法,学究天人,恐为转世之身,可惜,与我教无缘。”善无畏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分析李易。
所以他说他知道李易的秘密,想当面看一眼,顺便让李易帮忙印经书,带彩色图的。
可是李易根本不见他,说话的机会都不给,那就没办法了。
“出去看看。”善无畏想多了解情况,从寺里出去到街上,周围一群人簇拥。
秋时的天气早晚凉,晌午还是很热的。
百姓们尽量走有阴凉的地方,擦鞋的孩子们跑到房子北墙的位置,没有顾客就看报纸。
看一看,拿木头棍在地上学着写。
挑担子的人在各个坊中转悠,还有的人拎着一兜子活鱼往东西两市跑,这是要用来制作鱼脍的。
善无畏慢慢走,穿皇城而过,半个时辰才走到通化门。
他第二次过通化门,第一次是上回要见李易。
通化门依旧人来人往,守城门口的军士在喝免费的凉茶。
免费自然是李家庄子送,李家庄子的凉茶会送到各个地方让人代卖,顺便给守城的人一桶。
善无畏从通化门出去,到灞水旁,看码头上的搬运工挥汗如雨。
一些女子在河边洗衣服,河边架着水车,李家庄子免费给修。
女子们把别人让洗的衣服带来,旁边摆着晒衣服的杆子,不是很私密的衣服洗好了就挂着晾晒。
善无畏看着,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国家。
“当把大唐技法传回去,水利之便,养育万民。”善无畏有了想法。
大唐如此多的好技术,别处的人也需要,东西可被百姓用,自然就不难学。
“换衣服了,准备换衣服,正衣盟新接了广告,印在衣服上,给大家换新的。”
善无畏想着百姓过好日子的时候,一群人从他身后出现,赶着车。
车上装了帆布坎肩,码头上干活休息的人高兴地跑过来,又有新衣服了。
只要衣盟接到广告,保证会制作好衣服,以前的旧衣服收走,不知道干什么用了。
一般是一个月一换,要是没接到下个月的广告,就换成印有衣盟字样的衣服。
新衣服穿上,旧的坎肩被收走。
善无畏同样想到了旧的用来作什么,他亲自走过去,声音柔和又带着让人听了舒服的语气问:“替换下来的衣物会怎般处置?”
“这位大师请了,换下来的衣服会制作成帆布鞋,换下来的帆布鞋会拆了清洗干净,重新衲底儿。
然后这些鞋子会刷上‘大唐’二字的漆,攒够一定数量,送到别处没有鞋子穿的人手中。”
衣盟的人看着善无畏,耐心地介绍。
“送?”善无畏找到了关键字。
“对呀,没钱买鞋,只能自己编草鞋,难道还能卖给他们?广告钱已经包含了这些。
其实应该给打广告的人,只是他们嫌弃,又不会改,便不要。”
衣盟的人说此中的道理,衣服是打广告的人花钱买的。
码头搬运工整天穿,磨呀磨,还有汗水进去。
给打广告的人,他们还得找人处理,额外花钱。
有的人过来打广告,货物卖差不多,队伍就离开了,总不能为了衣服多等几天吧。
当然,有的商人总是买卖同一种货物,跟衣盟的商量过,让衣盟的人给留下。
等再过来的时候,少交广告费。
衣盟却要收清洗费和保管费,按照天算,算一算,发现还不如做新的。
“大唐!”善无畏露出笑容,问:“鞋子给了别人,别人若是拿去卖呢?”
“卖就卖了呗,卖了鞋子,他们有钱买东西。”衣盟的人无所谓地说道。
“下次再送鞋,还给他们?”善无畏指出来情况。
“一年才可以有一双鞋,他们卖了,等一年,或许两年、三年,大唐地方大,不能只给一处送。”
衣盟的人有问就答,对于别人怎么处理鞋子,他们不管,他们只负责送。
善无畏没有问题了,行了一礼,衣盟人赶紧还礼,带着旧坎肩离去,还对别人说那个大师面善。
“竟然有这等行事之法。”善无畏发现自己学到了,他喜欢学习。
用广告来给别人提供衣服,等换下来再送给没鞋穿的人。
关键是鞋子上写的字是大唐,而不是衣盟。
朝廷对衣盟是另一种观感,没人会去找衣盟的麻烦,而大唐的百姓会觉得朝廷想着他们。
同时他知道,衣盟的管理不一般,说给别人送,就给别人送。
第七百一十一章 百姓更信利民人
善无畏又一次来到灞水桥头,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僧人知道他出行,跑过来了。
桥头的位置还是那么多的人,摆摊做买卖。
有的是在张家村子住,看大熊猫的,跑这边吃小吃。
等到天黑的时候灯笼一挑,长安城由于不关城门,百姓就走几里路,到这边游玩。
从城门到此处,一路上是军营。
百姓不怕遇到坏人,坏人还敢往这跑?
摆摊的人看到一大群僧人,好奇不已,却没有跪下给磕头的,又不是在寺中。
寺中敬的是佛,僧人代表不了佛。
而且李东主讨厌别人下跪的事情百姓们都知道了,要跪也是跪李东主。
李东主送出来大量的医书,活人无数。
长安的僧人们和道士们都习惯了,有百姓过来买草香,买完也不上香,拿着回家。
最初还不清楚原因,后来才知道,百姓回去给陛下和灞水李东主上香。
更可气的是,寺里和观里有免费的草香,百姓也拿,拿完了回家。
最近听说百姓买蒿子制作的盘香,点燃以后先摆在陛下和李易的长生牌位上一会儿,接着拿到自己房间中驱蚊子。
意思是心意到了,但是这香我有用,不能一直熏你们。
据说是李易去抓大熊猫的时候跟人商量的,李易不在乎。
善无畏发现了此事,百姓对僧人没有那么恭敬,你看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跟你点下头。
“长安信佛者少啊。”善无畏竟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三藏师,京兆府的百姓如今更信李易,有百姓说,佛在心中,知道就行,李东主行利民之事,要记在心里。”
一个寺的主持这时给出答案,百姓心中,李易比佛重要。
“李东主,当如是。”善无畏竟然也称呼东主,而且认可了这一点。
他这个人没什么大毛病和大的缺点,八十岁了,看到了太多,品质不错。
他看到了百姓的生活,知道背后李易做了许多。
百姓拿到实际好处了,当然要对李易推崇。
他们一群人呆在这里,庄户们跑去告诉李易。
“去见一见吧,翻译经书的事情还要依靠他,我没时间抄。经书留下来,就是文明财富。
我大唐容得下天下之教,民心在大唐,了解一下其他地方的文化也不错。”
李易决定见一下,看看对方究竟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
于是他换上了新的白大褂,听诊器挂在脖子上。
宫女和太监也换上宫装,围绕在他身边,庄子上的护卫放好袖箭。
羽林飞骑在最外围,只腰挎横刀。
一群人走到桥这边,对方看到了河这头的一群人。
李易迈开大步过桥,善无畏似乎猜到了什么,站好,面向桥。
旁边的千牛卫小队立即冲出来,分左右站立。
李易走过桥,看着面前的人,发现对方长得确实好,面相庄严,却又慈眉善目。
善无畏同样打量着李易,李易给人的感觉十分随意,又有一种亲切感,看着他就认为他值得信任。
这很正常,佛教的人怎么练的李易不清楚,但医生怎么练他懂,和患者、患者家属交流,必须要让对方信任。
李易露出职业笑容,抱拳行礼:“三藏阿阇黎。”
“李东主。”善无畏双手空心合掌,大拇指放在里面。
“三藏师,今日可是有闲暇?”李易又问,对方啥目的?
“确实是闲逛,不想就到了灞桥边,见到一片繁荣之景。李东主育民无数。”善无畏说实话。
“皆赖陛下恩德,京兆府百姓才有今日之状。”李易赶紧把荣誉甩给李隆基。
说话的时候他伸手先相请,请对方到旁边一个卖面条的摊子坐,那有桌子和长条凳子。
他不想把对方带进庄子里,走来走去的太累。
买手擀面的摊主兴奋得拿出一块新抹布,使劲擦了擦桌子,又用袖子擦擦凳子。
李易双手合十,向着其他僧人行了一礼,一群人纷纷还礼。
他们看到刚才善无畏行的礼有多大,更看到李易换了身新衣服。
李易穿白大褂的时候才是最认真的时候,他们懂。
然后他们被挤到旁边,宫女和太监站到左右。
“师喝什么?”李易请对方先坐下,自己坐下后问。
“李东主喝什么?”善无畏反问。
“掌柜的,来两碗下面条的水。”摊主拿出来两个陶碗,都缺口了。
他又要去找,李易出声:“天地本有缺,人心难为全。有口的碗可用。”
“心不缺则碗不缺。”善无畏跟着说一句。
宫女翠柳见摊主愣神,过去装了两个多半碗的煮面水过来。
水是白色的,里面有漂浮物,都是面。
两个人都没喝,太热。
“李东主印报纸、教拼音,又让书法协会出字典,虽不传教,却教已在身。”善无畏对李易说。
“师万里而来,历磨难、克艰险、译经书,虽是传教,然,德行更高。”李易同样称赞对方。
“李东主,问个事儿啊,俺家今年的豆地里抓了豆虫,明年想养,豆虫埋进去就行?”
旁边过来一个不懂事的妇人,她卖豆子呢,她就着急豆虫养的问题。
李易向善无畏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扭头看妇人,起身说道:“想要养啊,那你可得埋深一点,不然冻死了。
三寸多深吧,别踩太实哦,等到来年,它就会成蛹,你在上面种豆子,它变成蛾子下崽儿。
你就要看一看,找豆叶喂,别盯着一棵豆子摘叶子,那样豆子不好长了。”
“俺知道了,三寸深,土不能太硬。”妇人连连点头,高兴地回去卖豆子。
李易重新落座:“用豆秧养虫,得虫百斤,损豆十斤,豆虫可食,如吃鸡蛋。”
“民若愿食,此法大善。”善无畏看到李易刚才的动作了,还有李易说的话。
李易起身,同时说的话一点不文雅,罗嗦。
“李东主,我来的人听到有人说该收高粱,李东主有新法给高粱脱粒?”
善无畏想起个事情,他会百工之技,但没研究出各种利农的东西。
他也好奇,高粱粒怎么往下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有,然,不可用。”李易点一下头,摇一下头。
第七百一十二章 经书宣传来交换
善无畏听李易的话,微笑以对,等着。
李易果然说其中的问题。
“我若研究出来,设备只能把高粱穗的地方放进去,然后打掉高粱粒。”
李易比划一下,一根高粱,他取穗。
“高粱不是如此?”善无畏这回真不明白了,你有好办法,百姓就用啊。
旁边卖面条的摊主急了,他出声:“做扫帚,那么打,扫帚就做不成了。”
李易微微颔首,摊主说得对。
高粱穗后面留秆子,就可以制作成扫帚,只摘穗,后面的一截只能用来做盖帘。
刷锅的刷子也用穗来做,所以大家都不直接从穗的地方动手。
一般用连枷打,或者是石磙子压。
长的连着秆子的做成扫帚,短的断的,做成刷子。
善无畏笑容灿烂,他终于发现,李易会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贴着民生。
于是他轻声问:“李东主可是转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