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3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站起来,可以看到豆秧上面的虫子。
  她一蹲,就看到了叶子背面的虫子。
  大人蹲下起身累,孩子不觉得累,大人只能用手抓着叶子翻面看虫子,所以手背、胳膊上被划出痕迹。
  小紫把豆虫变成了豆豆和虫虫,她感觉小一点的就叫豆豆,大一点的叫虫虫。
  大的豆虫比她的小手还长,她抓着的时候,看上去像一个整体的艺术品,反差强烈。
  “李易非要说虫子好吃,让大家养虫子,折腾。”柴保泓发现抓虫子的工作又热又累。
  “虫子吃的是叶子,李东主说好,百姓相信。”
  王旭不清楚虫子和鸡蛋怎么能够放在一起比较,他只晓得李易说什么,百姓保证听。
  “感觉没帮上什么忙,还白吃白住在村子里,我居然连个村官都当不好。”
  朱安一个个叶子翻着找虫子,神情沮丧。
  他曾经也心怀抱负,认为自己有才华,缺少的是一个机会。
  只要考上了科举,让他当官,他的本事施展出来,可以为陛下开疆拓土,抚育百姓。
  结果机会来了,不用考,到村子里当个官。
  初来时他觉得自己是被大材小用了,现如今他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不懂。
  刚刚把记账的方法学会了,种大棚的事情,黄瓜和茄子究竟要生长多长时间,竟然没算清楚。
  大棚里的黄瓜和茄子,和地里的不一样,长得慢。
  再跟种过大棚的百姓求教才明白,冬天大棚里种菜需要蘸花,这样可以多挂果。
  “至少我们会自己做饭了。”王旭比较乐观,他们终于在吃村子里饭菜的时候,偷摸又烧了火。
  别人家烧火的时候他们过去学的,在旁边帮忙递柴火,然后也能用烧火棍凑火。
  做什么菜、烧多长时间、大锅中的帘子下面放多少水、是炖菜加蒸饭还是煮米加蒸菜……
  行政的方面他们没帮上什么忙,活儿却干了,学了不少生存的本事。
  “我想知道,李易亲自做饭,他会不会?”柴保泓想跟李易比,他会了。
  朱安找到两只大虫子,赶紧装到筐里:“许多种炒菜是李易做出来的,他会的一定很多。”
  “我家李郎当然什么都会啊,等我长大了,我要嫁给李郎。李郎陪我玩儿,给我做好吃的。咯咯咯咯~~”
  小紫突然接了一句,莫名地开心起来。
  四个人:“……”
  不止是两坡村,京兆府凡是有豆田的地方都在找虫子。
  豆虫不一定都在豆田里生活,葡萄叶子它们吃,芝麻叶子它们吃,大麻的叶子它们吃,当香料和药用的白苏和紫苏的叶子上一样有。
  以前看到这样的虫子就踩死,现在赶紧抓起来。
  会养了,眼下的月份,用沙土一埋,大虫子就呆在里面不动了。
  偶尔有不想睡觉的,爬出来,随便喂点叶子,再埋进去就行。
  可以现在就吃,也可以等来年变成蛹,成了蛾子产卵继续养。
  反正只要看到了,知道这玩意儿能吃,对任何农作物的危害都不大。
  实在不行,不吃豆子和葡萄了,整天吃虫子。
  李易现在就看着虫子发呆,契丹的头头李失活来长安了,说着请罪,其实谁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他带来一些人参了、皮毛了、肉干了当礼物。
  居然给李易也带了一份,说是李易的队伍过去买卖的时候,救到的大唐人已经超过一千五百人。
  问到了李易的爱好,李易喜欢收集东西,花草了,虫鸟了。
  花草没给,虫鸟的鸟也没给,虫给了。
  “这是一路为桑叶养过来的?可是我也没法养啊,咱们京兆府…有养柞蚕的,可是太少了。”
  李易看着两筐大青虫子发愁,他想吃了,又想养。
  养的话现在必须拿到野外去,虫子放到柞树叶子上,然后就做茧了。
  有了茧,可以剪开吃,或者等着它过冬变成蛾子,再收集小虫子继续养。
  庄子显然不适合养这玩意儿,必须拿到野外,难道还为了柞蚕弄一片柞树林?
  李成器在旁边看着,问:“他在为难你?”
  “李失活?他能懂得养蚕?别人能够学会种地,可是想学养蚕,那得等了。”
  李易不认为李失活要搞事儿。
  大唐的蚕就放在那里,随便拿,别人拿过去也不会养,比种地难多了。
  等到以后,才有的国家知道技术养一点。
  比不了中国,指的还是桑蚕。
  换成柞蚕,河南河北不说话,东北不出声,谁敢叫唤?尤其是东北的辽宁。


第七百零一章 事关政治非神话
  “易弟,柞蚕看着比豆虫吓人。”李成器一想到吃,发现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
  柞蚕的身上带刺,像毛毛虫一样,个头还大。
  长相看着也比豆虫凶,这玩意可以吃?
  “易弟,为兄最近想要礼佛。”李成器深呼吸之后,说出来这么一句。
  “巧了,弟也是这般所想,所以咱们吃虫子庆祝一下吧。”李易一副找到了知己的样子。
  “易弟,实在是难以下咽。”李成器表示服了,咱们吃点别的吧,还有那个李失活,你都失活了,赶紧去死。
  “这个你吃不了,蚕蛾你应该吃过啊,补品,药铺和宫中都有。”李易提到另一中东西。
  等现在大虫子吐丝变成茧,再到茧破成蛾,蛾子会被掐掉翅膀,煲粥吃。
  李成器愣了,过了几息:“是吗?”
  “大哥你是没赶上饥荒的年代,树皮、草根都吃,有一只虫子,大家会抢的。”
  李易以前若是吃不下去饭,就找到难民地方的图片。
  看到那些人吃口东西不容易,刹那间就觉得自己的饭菜香了。
  此刻他没图片,用嘴说。
  “行,你做吧。”李成器仔细想想,发现有道理,饿得要死了,土都能吃,何况虫子。
  而且这个虫子它吃柞树的叶子,又不脏。
  “不会吃的吧,会把虫子的内脏挤出去,只吃皮。像我李家庄子……”
  “易弟,为兄知道,你吃蛤蟆都是嘴对嘴,只是虫子吃了柞树叶,柞树叶能吃吗?”
  李成器明白,在易弟的庄子,别人看着不能吃的东西,都能吃。
  “我写出来的第九十二本医书中有啊,是药,我写到两百本的时候保证要休息一个月。
  我去洛阳的时候都在写,有人还是悄悄收费了,怎么答应我的?”
  李易翻旧账,当初说好了的,学他的医书,就免费给人看病。
  有医生开药多加钱,看病也要钱。
  你要是看病要钱,没问题,你把学费交了。
  上医学院难道不交学费?哦,有,高考状元。
  达不到那个程度,交钱,然后当医生再赚钱。
  教科书不珍贵吗?学了知识不办事儿?
  “有这事儿?看为兄的,要么别学,学了必须去做。”李成器皱下眉头。
  他现在站在百姓一边,药收钱应该的。
  诊病收钱也没问题,但答应了学新的知识不收诊费,为什么还要收?
  于是青虫子先是放点盐吐水,又被焯了水,爆炒了。
  李成器吃了六只,他发现,若是不考虑虫子的样子,现在的虫子很好吃。
  尤其是和辣椒一起爆,油多,吃起来香。
  “这东西养起来不错。”李成器一改先前害怕的模样,想要大量吃。
  “搭人工,桑蚕是家蚕,在家里喂,到外面采叶子。柞蚕是野蚕,放到外面的树上。
  我在河南府的山上,砍了不少桑树,现在矮化种植。
  柞蚕想大规模人工养,同样得矮化柞树。和棉花秧子的高度差不多,稍微高一点可以。
  关键是放在外面养,有许多东西吃它,鸟和其他的昆虫,还不能打药,用药把它也给毒死了。”
  李易不想在京兆府养,契丹那边不错。
  京兆府种植的柞树少,人又比较忙,除非外来的人过来专门养。
  那又何苦呢,为了吃虫子?
  两个人吃着虫子,说着民生的事情。
  被李易拒见的善无畏在紧挨着芳林苑的修德坊的兴福寺吃饭,他吃的饭有肉,没有酒。
  他的面前还有油炸的豆虫,不过他不动,就是看。
  看的过程中一脸平静,等吃完了饭,他问身边的人:“谁能说动李易?大唐的皇帝拒绝了帮我引见李易的提议。”
  “听闻李易喜欢牛马,还有长安城中的富商认识李易。”侍从收集了一些情报。
  说是只要给李易送东西就行,李易平时很好说话。
  “其他人呢?”善无畏微微摇头,拒绝了送东西给李易的办法。
  送东西上门,自降身份。
  确实如李易所想,他打算印彩色的经文,最好是带图的。
  兑换券上的图复杂,报纸上偶尔也会出个图。
  善无畏看上了,他觉得用来宣传比较好,想要接触一下李易。
  没想到别人对他都很尊敬,到了李家庄子,居然连桥都过不去。
  侍从去打听,不知道的人确实不清楚情况,知道的人讳莫如深。
  活了八十年的善无畏不免也好奇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去说,我有利民之法,需同样有利民之心的人才可学。”善无畏又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其实比较遗憾,他希望李易见上他一面,那样就好交流了。
  八月四日,关于善无畏有利民之法需有缘人可得的消息便传开了。
  善无畏不是一个人,他有许多拥趸。
  他走到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连吐蕃那里都给面子,到大唐皇帝也赏脸。
  其中自然有他个人的魅力,最主要的是智慧。
  如纵横捭阖的那些个纵横家,凭借一张嘴就能让人出兵或息兵。
  另外善无畏长得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别人看到他的第一印象就觉得他不错,这叫光环效应。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男人的帅气、女人的美丽,至于才华,退后一位。
  当然,在李易那个时候,有财很多人也认同,觉得这人好。
  消息传到李家庄子,宋德刻意找到李易:“东主,我听着感觉你就是那个心怀民生的有缘人啊。”
  “是哈?”李易露出笑容:“善无畏这个人吧,怎么说呢,开元初期,大唐因为钱的事情,对佛教比较限制。”
  “是啊,不过他那个佛和其他的佛不一样。”宋德点头表示明白。
  “哪一种都限制啊。消息传到他的耳中,他再过来,时间上正好,他代表的是一种信仰势力。
  大唐百姓信的多,别看限制了佛教,那只是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剔除了。
  各坊的寺、庙,又没有被封,百姓该上香的还是要上香。
  善无畏来之前,消息先传到,许多人在等着,陛下能怎么办?”
  李易理性地分析情况,为什么李隆基要亲自去迎接,不是瞎传的那个做梦梦到。
  善无畏本身是一个重要人物,大唐想要和西域、天竺交好,他就是一个桥梁。
  这是政治交流,不是什么单纯地送经书过来。
  大唐限佛能行么?那么多信的人在呢。
  谈一谈吧,然后善无畏自己留下来,限佛开始松动,同时大唐准备加大去周边的交往力度。
  善无畏作为纽带,体现了重要性。


第七百零二章 心领神会说的啥
  宋德听着、想着,目瞪口呆,他以为就是善无畏带着经书过来给大唐。
  这一刻他感觉东主更厉害了,想得如此周全。
  “东主,那是见不见他?”宋德一看涉及到的事情过大,觉得应该见一下。
  “不见,他有什么利民之法?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才是民之所需。
  教育不是教百姓信宗教,而是会分析,穷究万物其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明天的报纸上发一个告示,告诉百姓,李家庄子有活干了,准备一下。”
  李易还是拒绝,他认为见善无畏没有意义。
  别人给你面子我就得给你面子?有本事你带大军打过来。
  你能把我抓起来,自然你就有面子了。
  宋德深深一躬,今天又学到了。
  “居然想逼朕的易弟出去见他?其心可诛。”李隆基在宫中得到消息。
  他不是宋德,宋德政治智慧不够,那是处的高度低。
  李隆基想起了吐蕃以二百大唐百姓为赌注逼李易的事情,结果被李易轻松化解,还赚了一笔。
  什么比试题,李易不想知道,他只在乎民生。
  “当初就知道会有这一天,可惜,他还是以教为重。”李旦感慨。
  曾经善无畏在大唐边关的时候,他就命人送去东西,还得保护。
  对方势力太大,而且还提前把消息传过来。
  这回也一样,人未至,信先达。
  “我不会退缩,书可以印,佛必须限,道也要限,还有儒。”李隆基表情不好看。
  “父皇,李郎已经发行报纸,字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