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主动出去,船队出去,雷州、琼州那里的胡椒没形成规模之前,用海上贸易来弥补。
什么、没药、肉桂、丁香等东西。
大料也少,庄子里吃点东西可贵了。
广西那里多,就是路不好走,从广西走海路转一圈进黄河到长安?
“珠宝怎不要?”小兰一说珠宝,两眼放光。
“李郎不喜奢侈之品。”永穆公主出声,她觉得自己比较了解李易,李易不要珍珠,绣得好看的布。
除非能当钱花,其他的更喜欢牲畜、粮食。
“闻恬提醒我了,应该要,多谢。”李易又改变主意。
“我说的,珠宝是我说的。”小兰强调自己的重要性。
“对,你也说了,闻恬说的奢侈品,应该换。你们看啊,一船陶瓷换过去……”
李易讲经济账。
一船东西过去就换一船粮食,不划算,香料也不划算。
带空船过去专门拉粮食,浪费运力。
可以换奢侈品,顺便用香料和粮食把船装满运回来。
“奢侈品卖给有钱人,从他们手中拿到钱,不能让他们手上的钱太多,奢侈品数量增加,会慢慢不值钱。”
李易说出他愿意交换奢侈品的缘由,让有钱人的身家缩水。
把钱拿来修路,修学堂,免费给学子们发东西,给百姓发低保……
“你咋那么坏?”小兰瞪大眼睛。
“李郎定然有利民之思。”永穆公主帮着李易说话。
“还是闻恬懂我,我跟你说小兰,有钱的人不管买多少奢侈品,他们还有办法赚钱。
没钱的人许多时候直接给他们钱,他们还是没钱。
我想出来的办法不是让有钱人没钱,而是让他们慢一点赚钱,贫富差距别那么大。”
“就知道李郎心善,宰相肚量。”永穆公主再一次认可。
“谢谢。”李易笑,他愿意听永穆公主说话,声音好听,关键是内容更好。
小兰在旁边翻白眼,啥都不想说了。
待吃过饭,永穆公主告辞。
“有时间来玩,桃红,找几个人送送。”李易没去送,让桃红安排。
永穆公主离开庄子,过桥,一群人围上来,一辆车停好。
她上车透过窗户看看庄子,对小兰点头。
“走啦。”小兰喊一句,队伍向皇城而去。
李易恢复了正常状态,回书房写奏章,朝廷应该建广州市舶司的奏章。
中午之前,李隆基收到奏章。
上面写:陆路贸易不通,用海路补充,建广州市舶司,可以收税,外面粮食多,商人运粮食回来,减免税额。
就这么点内容,李易没心思写得花团锦簇。
李隆基看过,招呼一声,让宰相们过来一起吃饭。
宰相数量多了一个,还没有往下撤。
正常情况两个宰相就够,有时三个,必然有一个很快就下去。
多出来的宰相是源乾曜,正常来说他应该接替姚崇。
可是他不能扛事,拿下姚崇的时候顺手把他也给拿下。
四个人到来,吃炸酱面,很多种小咸菜,每种小咸菜就一口的量。
天热,刚入秋。
吃饭的时候李隆基没说话,一口一口吃。
四个宰相互相看看,不清楚情况。
等李隆基吃掉最后一口面放筷子时,四个人正好吃饭,很巧。
宫女送上茶水,李隆基出声:“听说广州那里总是有昆仑人带东西去买卖。”
“陛下,臣想起一人,左拾遗张九龄是那边的人,他刚辞了官回家去了,如今应该正在路上。”
卢怀慎没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提到一个人,张九龄。
张九龄前几天说他任期满了,辞职回家,于是就走了。
张九龄家就在南方,问别人不如问他。
第六百九十五章 木轨亦成海贸定
一队快马从长安城冲出,去追离开几天的张九龄。
朝堂上的会继续开,张九龄的事情等追上再说,眼下问广州市舶司。
“臣请命广州刺史上报广州与昆仑人买卖货品种类、数量,若数量过大,当开市舶司。”
姚崇不清楚广州有多少东西需要交换,贸然开市,必派人手管理,空耗钱粮。
张说喝口茶水,放下杯子:“陛下,可是李易所提?”
“嗯!”李隆基回应一声。
“臣以为当立即着手设立市舶司。”张说得到答案,马上支持。
卢怀慎看张说一眼,对李隆基:“陛下,李易怎么说的?”
“主动出去卖,用丝绸和陶瓷到外面换东西,最后回来拉一船粮食,收税。”李隆基没隐瞒。
“需要市舶司。隆择会高兴。”姚崇不用再问。
出去卖东西,数量自己控制,可以很多,有个部门管理。
卢怀慎附和:“多一船粮,则多百户一年之食,积攒起来,递次运输,即便路上有所损耗,百姓也定然少饥。”
李隆基颔首,他还未考虑怎么吃那个粮食,早着呢。
他看向源乾曜,该你了。
源乾曜低头沉思,片刻后说:“人员在外,言语难通,行市或起冲突,有损大唐声望,当慎之。”
他停顿一下,又说:“然,市舶司当开,却不应收昆仑人之税,以显大唐恩德。”
“朕知道了。”李隆基没下结论。
四个人识趣地告退,回政事堂。
晚上李隆基一家三口到李家庄子,王皇后带着小家伙去疯跑。
小家伙自从会跑了以后,便闲不住了,不像有的孩子总觉得累,让大人抱,小家伙不愿意被抱着。
“三哥来了,正好看看制作出来的模型。”李易带李隆基去河边。
河边修了一个很小的水坝,水到这里的时候流速加快,模拟壶口瀑布。
在瀑布的旁边有一条更小的河流,一只几寸长的小船在过闸门。
先是在低处停下,后面的闸门关闭,水流继续流,水面上升,升到和上面的平台一个高度,小船过去。
继续向前,又到一个有闸门的位置,小船停下,关闸门,水位升高。
“三哥你看,从壶口瀑布旁边凿出来河,一层一层往上去,同时十几只船一次。”
李易用小模型演示、讲解。
再重复下来的办法,反向操作。
李隆基看了看:“好想法,另一种呢?”
“另一个在这里。”李易带李隆基换个地方,不远。
同样模拟壶口瀑布,一个板子斜着摆好,倾斜角度不大,板子上面是一排滚轴。
李易用绳子把小船拴上,往倾斜的板子上拉,船底碰到滚轴,滚轴旋转,船被拉上去。
板子放平,正好搭在轨道上,铁轨,板子的下面有轮子,火车的那种轮子,卡在铁轨上。
拽板子上的绳子,轮子滚动,板子在铁轨上前进。
到另一边,板子后面有绳子,倾斜,船滑下去。
“易弟,就这个铁轨,用铁不少,现在却出得起。”李隆基作选择。
“逐渐升高的不要?”李易认为第一个好。
“壶口瀑布石头太硬,一次次升高,需要凿太多的石头,水也不够,壶口位置周围的水向壶口汇聚。”
李隆基对李易讲解,别看李易模型做得好,没用。
铁轨的行,本来就是旱地行船,有铁轨方便。
李易低头考虑一番,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忘了咱们现在的技术程度不足以支撑。”
他把木板在铁轨上拉来拉去:“铁轨用不了太多的铁,原本打算用算上自身二百五十石的船,现在决定一百石。”
李易之前考虑十五吨的船,发现用铁轨,船沉,铁轨要能承受住。
用手葫芦拉十五吨的船同样累,改成六吨一百石,相对就轻松了。
关键是木板上的滚轴,船重了会压坏滚轴。
李隆基蹲下看看铁轨:“铁轨两边用水泥铺好,采用牲畜拉,制作两道铁轨,一道上,一道下。”
“好,我这就可以灌铁轨,冬天施工。”李易制造铁轨的办法是灌。
李隆基又打量了一番轨道,提议:“若只有百石,用木头轨道,轮子可以是铁的,放在木头轨道上走。”
李易抬头看天,他计算六吨重的东西的受力面积和木头的承压能力。
一百石的轮船,放到木板上,木板下面装八个轱辘。
“一百五十石的船也行,木头轨道没问题。”李易又要提高船的运货量。
“你多造几种,到时候看看行不行,不行则用在其他河流。”
李隆基也不会计算,但他会试。
“好,从一百石到三百石,做出来五种。”李易同意了,每一种向上增加五十石。
船宽一点、窄一点,无所谓,往板子上放,板子下面的轱辘间距不改就行。
“今天朝堂上关于设立广州市舶司的事情,大家都同意,不过源乾曜不认为派队伍出去对大唐有利。”
李隆基准备回去让人在壶口瀑布修木头轨道,转而说起市舶司的事情。
等他把源乾曜的担忧说完,李易撇下嘴:“买卖而已,何来有损大唐名声,大唐会主动去欺负别人?”
李易发现源乾曜缺心眼,这等时刻,考虑的是别人的看法。
而不收外来的人税,李易笑了:“不收别人的税,不主动去买卖,市舶司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外面好东西都有什么?”李隆基对源乾曜说什么并不在乎,源乾曜又无法决定。
“那可多了,象牙、珍珠、珊瑚、玳瑁、金银、没见过的动物和植物、香料。
咱们用能种出来的东西去交换,他们冶炼技术不是很好,铁器也能换东西,比如刀、铁锅。”
李易简单说几样,他看重的是金银、香料和粮食。
象牙、犀牛角,当中药?那样玳瑁、珊瑚和珍珠也可以用在药上。
“好,应该出去,多造船。”李隆基不管什么东西,反正自己付出的少,换来的多。
“我有地图,海图。”李易加一把火。
“用寿命换就不用了,到时候让他们自己去趟,前人也留下一些东西。”李隆基先问一下。
李易摇头:“不用寿命。”
李隆基笑了:“多多益善。”
第六百九十六章 护送赠钱应不迟
放下心的李隆基又摆弄一会儿模型:“设计得精巧,市舶使周庆立与波斯僧造了一大堆无用之物,不如这一样。”
“他没有权力,无法在安南开展贸易,懂经济之人才可处在那个位置。”
李易认为此等情况的根源在于识人不明。
把一个投机取巧,想着讨好陛下的人扔到贸易的位置上,坑人。
“张九龄可为广州市舶司之市舶使?”李隆基问出个人名。
“张九龄……他现在应该是左拾遗,他位置不错,之前告诉陛下吏部选的县令有问题,拿下去两个吏部侍郎。”
李易知道张九龄,当过宰相。
“回家了,刚走六天。”李隆基叹口气。
“不应该吧。”李易纳闷。
张九龄是和姚崇、卢怀慎都有意见。
他先是因姚崇写过《上姚令公书》,直言说姚崇的情况。
之后是崔日用不当吏部尚书,卢怀慎当。
吏部出了问题,卢怀慎竟然没有受到处理,张九龄就觉得两个宰相都不好。
他一生气就走了,回家,不玩儿了。
可是现在崔日用还当着吏部尚书,没卢怀慎的事情,张九龄为啥还要走?
难道是因为崔日用没被收拾下去?县令的事情出了,掉下去两个侍郎。
跟着好事就有了,科举没考上的学子跑到村子里当村官。
“许是想家了。”李隆基说了一句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人家张九龄带着家人到长安上任。
回去也是拖家带口的,一个妻子,一个儿子,儿子现在还没当官,等以后荫个官,当县令。
李易点点头,放心了,回去吧,然后……
“三哥,快,我拿钱,给他钱,我给他两万缗,我找羽林飞骑给他送去。”
李易想起个事情,扔下一句话,跑去取钱。
过一会儿跑回来,身边跟着二十个羽林飞骑,每人背两个战术背包,挂着弩,挎着弓,还有横刀。
一人三匹马,马身上背着马自己的干粮。
李易拿出来的兑换券为十缗一张,一共两千张,分量不轻呢。
“你们去追张九龄,追到了给他,告诉他想修路,拿这笔钱修。再送他一程。”
李易把装钱的两个包给两个羽林飞骑。
二十个人看一眼李隆基,李隆基面带笑容,二十个人便翻身上马,冲出庄子。
“易弟,张九龄要修哪条路?”看不到骑兵的身影,李隆基对此不解。
“大庾岭,他家在那,回去要路过大庾岭,他熟悉广州的情况,他家挨着广州。
大庾岭路不好走,在那里修出来条路,走陆路往长安方便许多。
他没有官身,无法征用当地百姓,我给他两万缗,他可以修很长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