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事把李易说过的话拿出来。
东主总说,什么谦虚?我们李家庄子就是最强的,强者恒强,遇到任何挑战,一律平推。
王晙:“……”
他突然间不想聊天了,他懂了,李家庄子的庄主有种骨子里的傲气。
而且从来不需要掩饰,做事情的时候确实比其他人厉害。
换个说法,这叫士气,什么谦虚?打仗的时候告诉士兵谦虚?
只不过前线的战士在拼命厮杀,后方的李家庄子的人拼命提供补给。
大家是一样的人,灞水李家庄子根本不是什么庄子,而是一支专门培养后勤辎重队伍的地方。
降户们吃完,回自己的帐篷休息,他们确实是太累了,赶路赶的。
李家庄子的人开始泡豆子。
王晙不想休息,天还没黑,他站在旁边看庄户把豆子泡在水里。
“这是要做什么东西?”他问管事。
“今天晚上还有一顿饭,馄饨,明天早上也是。明天中午要自己做饭了。
先泡好豆子,然后炒豆子吃,和肉丁一起炒,放一点泡发好的干胡萝卜丁。”
管事给出答案,他不想做豆腐,也没打算熬豆浆。
就是炒,现在泡,明天中午的时候就泡很大了。
“明天晚上吃什么?”王晙自己也不晓得为什么问了一句。
“明天晚上应该吃酸菜白肉锅,明天晚上应该能抵达蒲津渡,那边有第二波的支援到来。”
管事不愁明天晚上的事情了,李家庄子出动是一波接一波。
最前面的是最强的,之后的会雇佣人帮忙运输,连绵不断。
果然,晚上天黑了,点燃火把,大家又被喊着吃饭。
过去两个多时辰了,现在是保障降户的营养。
翌日早上再次吃饭,队伍出发。
比起之前赶路的时候,队伍里的人状态明显好了一大截,食物供应充足。
中午真的是吃的豆子炒肉,还有黄米饭。
别看天热,依旧给大家吃热乎的饭菜,保护下胃肠道。
天眼看黑了的时候,队伍抵达蒲津渡。
如管事所说,这边桥头支起了锅,炖菜,主食是全麦的馒头,比较黑。
竹索浮桥连接两岸,百姓们远远地围观这群新来的人。
快马跑过去,把消息传递到长安。
“到蒲津渡了?以后用来临时两岸通行的浮桥,必须改变了。”
李易在又过了一天后得到消息,他看着地图对李隆基说。
浮桥是横跨两岸,然后没有大船通行,小船也不过桥,就是在桥的两边转悠。
浮桥不能分开,无法解开锁。
黄河上游到这边,找不到大船通行。
第六百八十七章 黄河水运难何处
眼下的黄河上游一段,无大船通行。
小船往来,到了特殊的地方就停了,该搬运货物就搬运货物。
实在是无法通行,不然是拼命。
一般是渔民在黄河上捕鱼,不碰浮桥。
黄河的上游,到‘几’字段的时候,是偏僻地区,都护府、军队驻扎的位置。
从黄河往上走,需要纤夫。
黄河没有被彻底利用上,不然从黄河走,水路相连,一口气可以跑到岷山。
倒腾一段距离的陆路,又是水连水,去益州。
也就是突厥和吐蕃的造船技术不行,不然人家找到条河,可以直接打到长安。
从那边往长安属于顺流,黄河利用好了优势很大。
大唐已往没有轮船,不会选择黄河往上去,绕一圈,距离远,运送东西走陆路。
现在有轮船,铁索浮桥的在连接两岸的时候,对黄河运输形成了阻碍。
李隆基找来地图,看一看:“那边的人口少,运输物资要绕个大的几字。”
“三哥,贸易,黄河过去了,往回来容易,哈密瓜、葡萄干、牲畜。不需要纤夫,路上的消耗是人吃喝,没有牛马吃喝。”
李易用手在地图上划一下。
“壶口。”李隆基指头点在最关键的位置。
“咱的船不大,轮船,一个是在旁边开渠,一个是挂轨道,旱地行船。”
李易知道壶口瀑布,那里无法行船。
以前人用旱地行船的方式来解决,船到那里的时候,把船上的物资抬上岸,船也抬上岸,用滚木来走。
到另一边的时候再放下水,这样就可以通行了。
不过可以修渠,修一个两米深十米宽的渠,绕,小轮船就过去。
非要旱地行舟,就加上轨道,铁轨,船卡到位置,人拽上去。
牲畜也可以帮忙,壶口瀑布的问题便解决了。
又不是他那个时候,需要走大船,一直在想办法建设,吨位大。
李易觉得能整体重五吨就可以了,三吨只要数量够,一样没问题。
“三哥,你看,从黄河往那边运输,吐蕃想打咱就打,走汉水入长江,陆路需要一段距离。
走黄河,实在不行,咱就在壶口上面一点设个点,还是走一段陆路,用铁轨运输,到地方装卸。”
李易在地图上又划了几下,最主要的是几个浮桥受到了影响。
李隆基认真看着,涉及到了运输的大事,他不得不慎重。
“浮桥的话能不能分开?”李隆基心思活跃。
“能啊,浮桥一直都建在水流不是很湍急的地方,小船通行,拆开一段,然后抛绳到对面,再给连上。”
李易说出他那时曾经的浮桥,还可以解索,铁索是挂着的。
需要通航,摘下来,等船晚上过去之后,白天一早再连上。
专门有人负责顶着河流的冲击用绳索把桥重新归位,很方便。
“需要许多钱。”李隆基又谈起经济账。
“收费,往来船只缴纳费用,建设的钱一点点就回本了。”
李易有办法,这个不是他投资不投资的问题,必须得按照规矩来。
现在两边的人过浮桥是免费,历史上以后也是李隆基的时代,用铁索浮桥,同样没收过钱。
百姓过河怎么收钱?人家没钱。
拎一篮子鸡蛋过来卖,还要拿走人家几个鸡蛋?
浮桥不能收钱,收船的钱啊。
装一船鸡蛋去卖,拿几十个鸡蛋当费用不很正常吗?
李隆基眼睛亮了:“收多少钱合适?”
“先建了再说,至少我庄子准备组建船队,朝廷不投资,我投资,我李家船队不交钱,其他的人我收钱。”
李易也不晓得应该收多少钱,人工渠还没有呢,现在谈这个太早,要看运力好不好用。
李隆基动心了:“易弟,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图,为兄送上去,找人研究,再分析怎么操作。”
“我设计就是全套图了,哪有什么简单不简单,想要绕壶口瀑布,修出来的水路必须是弯的,不然落差太大。
等以后咱们在枯水期和水少的时候把桥墩子砸下去,距离水面的高度提高了,正常的中型轮船能过去。
然后该配帆就配帆,遇到风向好的时候,辅助轮船加速。”
李易根本不敢去想一次走几百吨的船,中型轮船,整体加起来十五吨满载,包括自身重量。
有个渠就行,不要小瞧了中型轮船的运力,数量多到一定程度,一切会变得不一样。
鹅船那种就算了,上去不够水冲的。
李隆基继续看地图:“易弟有的位置水流还是太快,是不是能分段运行,上轨道在码头负责搬运,船不过去?”
李易诧异地看自己这个三哥一眼,行啊,厉害了,知道分段航运。
对,没错,自己以前那里就是分段,古人怎么总是这么聪明呢?自己装逼开始困难了。
“三哥,等铁多了之后,在河里可以于旁边出水道,然后挂卡扣,船卡上去,利用水车旋转带动。”
李易觉得自己还应该表现表现,水力驱动水力挂。
“你先在庄子做个小的我看看。”李隆基不是很理解,他要看实物。
“嗯哪!”李易答应了,光理论没有用。
庄子里利用河流做一个,然后再制作一个小模型。
人为冲水,摆在那里让人看,一目了然。
“若可行,毕尚书该难受呢,得花钱。”李隆基笑着说。
“不用户部,我可以有钱处理这个工程,我支撑得起。”
李易不以为意,钱的事情好解决。
“那他更难受,以后赚钱跟他无关了,你出的钱。”李隆基为毕构感到难过。
“三哥,再干一年,老毕就得离开户部了。姚崇今年就该下去,还有张说、卢怀慎,宰相不能在那个位置呆太久。”
李易知道,李隆基不希望一个人在宰相位置上一直呆着。
姚崇今年必然下去,跟他犯的错误无关,是时间到了。
下去之后,遇到问题,还是会找姚崇问政,并且采纳。
杯酒可以释兵权,宰相轮流方为善。
李隆基微微颔首,他就是这样想滴,也是这样做的。
于是才有了所谓的开元盛世,盛世是朝廷的盛世,不是百姓的盛世。
第六百八十八章 衣服赠送棉花开
夜晚不曾给蒲津渡带来任何的清凉,不过洗澡倒是很凉快。
吃过了饭的降户们分成一支支队伍,在黄河边洗澡。
旁边有人负责比量身材,再送来新衣服,洗好了擦干便穿上。
从并州赶来的押送人员得到了休息的机会,同样找地方洗澡。
“李家庄子接收降户,竟然给用好的皂角洗澡,抓把草灰搓搓,也能洗干净。”
一个军士说着往自己的身上打肥皂。
旁边火把的火光映照之下,肥皂打上去的时候已经开始往下淌黑水。
“叫肥皂,李家庄子有钱,舍得给降户新衣服穿。”另一个军士纠正称呼,同时羡慕。
“看看,兄弟们,看看高矮胖瘦,东主给兄弟们准备了棉的衣服,穿在身上吸汗,尤其是棉内裤。”
李家庄子的人过来,拿一个软尺和两米长的木尺,给量胸围、腰围和肩宽。
木尺一立,等着其他的数据量出来,庄户喊:“大一号。”
旁边有人选‘大一号’的衣服过来,用纸包着放在岸边,一会儿洗完了,擦干了直接穿。
“大二号。”“中五号。”“中四号。”
一个个规格报着,一件件衣服拿过来。
并州军士们露出笑容,棉布的衣服没听过。
“棉的是什么东西?比他们穿的细麻的衣服好?”
已经洗完擦干的人在往身上套新衣服的时候问。
“白叠子,不过给你们染成了迷彩色,黄绿相间,躲在林中和草丛中,别人难以发现。”
庄户们耐心地讲解,白叠子是白色的。
从别的地方过来,价钱高,与绢帛一样当货币用。
一听到白叠子,军士又不想穿了,太贵。
“这怎么舍得?”军士犹豫。
“穿吧,过两年,白叠子不值钱了,我家东主有地方安排大量种植。”
庄户笑笑,转身去别的地方安排。
并州长史王晙在帐篷中用木盆打水洗的澡,换成了迷彩的新衣服。
看一眼放在草垫子上的另外两套同样的衣服。
感慨道:“听闻李易对将士最为照顾,果真如此,白叠子拿出来给我们。”
“三哥,最适合种棉花的地方,其实是产哈密瓜的地方,那一大片区域,棉花品种可以慢慢培养。”
李家庄子中,李易和李隆基又聊到了棉花的事情。
那边还有北面的区域,种植棉花皆适合,京兆府和太原府其实也很好。
不过不能毁了粮田种棉花,吃饭乃是首位。
“那里……”李隆基知道谁在那边,沙陀族。
沙陀族与大唐一直有往来,从李家庄子买东西回去,在那里与其他的族卖,再买东西回来。
朱邪金山始终住在长安,有个单独的院落,不去鸿胪寺。
“等他们再来,为他们提供种子?”李隆基盘算。
京兆府种的棉花,有的已经开花,过上几天会陆续开花,吐絮就是几天采一次。
“棉花采摘需要大量人手,通过棉花交换他们能够拿到好处,心思便不会总放在打仗上。”
李易做了一个摘棉花的动作。
他那时没用机械收割的时候,采棉大军出动。
“京兆府今年棉花收获,需组织人手。”
李隆基准备看一看采那么多的棉花需要的人手为几何。
“现在吃的是毛豆,冬小麦收割后大家种了许多豆子,高粱倒是少了,不过成熟期差不多。
现在的情况是不养蚕、不种麻,百姓有空闲期,在摘棉花的时候把空闲期利用上。
收完棉花正好收大豆跟高粱,收入增加,包括在京兆府中打零工的人。”
李易给出来一个收获时间差,百姓们不能没有事情做。
毛豆他在吃着,没成熟的大豆,煮着吃。
可惜没有花生,花生需要等着远航队伍组建,并且成功抵达美洲再从那里成功回来才行。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