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在和毕构说话,今天毕构带来了合同和土地文书。
月末了,明天进七月份。
李易要买的地二十一万亩,整数,其实数据差很多。
算的不是山的面积,是平地面积。
十多公里乘十多公里的总和区域,山在上面立着,总面积要比这个大。
五百钱一亩就给卖了,相当于李易花十万五千缗,买下将近二百万亩的地。
那都是山,能按照平地面积算么?能!
“知道,知道小易你厉害,钱你还有吗?没有可以分期,无利息。你快些个改成梯田。”
毕构和宰相们商量的结果,山放在那里放着又没什么用。
想改成梯田,花销才是大头,给李易省钱用来变梯田。
二百万亩的地,只要能出来一百万亩的田,每年可以种出多少粮食啊。
交租子是一部分,剩下的粮,李易还不是要卖到京兆府,他自己留着吃不完。
李易笑着点头:“咱们是典型的官商勾结,侵吞大唐土地资源。”
“错,这叫官官勾结,你是官,只要你种出来粮,补充粮食不足,再买还这个价钱卖你。”
毕构不承认官商勾结,不好听。
他更没有要保护资源资源的心思,只惦记多粮食吃。
李易严肃了:“放心,我所付出的绝对比我收获的大,十万五千缗,有现钱,再多两倍也有。”
李易有钱,目前庄子里能动用的资金超过三十万缗。
这还是不停往外扔钱后的结余,不是随便印的钱。
庄子主要收入来源是买的花制作的花露水、大量收购油脂制作的肥皂和香皂。
甘油买的人少了,等冬天才能增加。
卖面粉、方便面的收入稳定,不是很多。
卖的茶叶之前放出太多了,眼下大家够喝一阵子。
煤油灯与暖水瓶,京兆府相对饱和,一般是等有商人过来买几十个、上百个那样的情况。
至于熬油剩下的大量油渣,庄户们早吃腻味了,会放在免费的汤里给人喝。
陆续回来的钱是帮别人支付购买衣服、买其他东西、租赁手摇磨面机的钱。
两万来匹牛马的租借没几个钱,帮京兆府经济发展了。
毕构都算不出来李家庄子的收入与支出,他还担心,问:“养俘虏的钱可够?”
“够,俘虏去干活,我不供饭。”李易一副我省了的样子说。
“唉!他们很能吃。”毕构难过了,俘虏免费工作,他出的饭钱。
“他们同样干活有力气。”李易不服气,战争中的俘虏,身强体壮。
“既然你有钱,我回去时带着,要给华州和同州各五千缗,户部卖地只能拿到九万五千缗。”
毕构说起九万五千缗的时候,给李易一种他已经看不上眼的感觉。
九千五百多万钱啊,去年全大唐收入将近四天的量。
李易笑了:“老毕,从二月到七月,户部收税赚了不少钱?”
“不是很多,到处都要花钱,我这个户部尚书,不容易。”毕构要哭的样子。
“那是多少?”李易追问。
“二百九十多万,怎么滴?”毕构瞪眼。
“缗是吧?二月到四月,还有大棚蔬菜税收支撑,四月之后,黄河可以运输了商人们涌入。”
李易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他还知道等过些日子南方的粮食收了,开始转运的时候,冬季前又有一个爆发期。
然后冬季大棚蔬菜价格低了,数量增加了,还是可以收很多税。
包括京兆府重新测量土地额外给的,今年的税,可以比上今年的全年租调收入。
“现在朝中不怕打仗,有钱。”毕构露出笑容。
一百八十万缗花出去,算是投资,修水网、村村通的陆路、给百姓盖房子。
得到了名声,更有实际好处。
明年春天河一开化,效果就看到了。
“好啊,但能不打,还是不要打,以防守为主,连年打,把那边的折冲府兵都打没了。”
李易又担忧李隆基想主动出兵去打吐蕃。
吐蕃现在的地方打还行,越往里海拔越高,战士喘不上来气。
他又不能可能无限制地提供氧气,一人戴个氧气瓶去打?
“你不打他们,他们也会打过来,先下手为强。”毕构现在支持战争了,因为有钱。
“咱们附近太白山不错,不如选要去打吐蕃的军队,攀登太白山拉练,至少那也有三千多米的海拔。”
李易在考虑如何练兵,如果能适应太白山峰顶的高度,并且作剧烈运动,稳定了,打吐蕃胜利的概率便大。
眼下打吐蕃的时候,从大唐其他地方调的兵明显受气候影响。
最能打的是当地的兵,他们适应。
比如松州,最高的地方岷山五千五百多米的海拔,松州城海拔两千八百多米。
他们就能主动打进吐蕃,而羽林飞骑,属于专门练的强兵。
如此才行动成功,抓了吐蕃不少人,正在那里谈判,换大唐被抓的百姓回来。
毕构不出声了,在那里考虑情况。
“有道理呀,练兵,在太白山练兵,冬天的太白山很冷,和吐蕃那里一样。”
毕构露出惊喜的神色。
第六百七十章 密集劳动资本唤
“小易,你让老夫高看一眼。”毕构已经决定了,回皇城和姚崇说,姚崇是兵部尚书。
“谢谢哦。”李易没有任何被夸赞后开心的模样。
“据说你很会练兵?”毕构又提起个事情。
“不行,我只能练练羽林飞骑。”李易耸肩摊手。
毕构:“……”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来,感觉还能坚持后,出声:“各地兵员到太白山轮换,后勤是个问题。”
“后勤的问题找后勤,跟我说有什么用?我还能在他们去边关打仗的时候跟上去?他们自己要练。”
李易拒绝,他不想自己负责之后,正规的军队懈怠。
“老夫是让你教他们后勤。”毕构重新组织一下语言。
“后勤还用学?打仗的自然晓得如何安排后勤。”李易还是拒绝。
“比如说你庄子包包子的速度和穿肉串儿的速度,别人便学不来。”
毕构已经知道李家庄子怎么操作的了。
“你说小技巧,这个……等军队真过来训练时,庄子有的东西会传授。”
李易答应下来,庄子里各种小工具多。
比如从锅里往外拎罐子时候的夹具、搓黄瓜丝的擦丝板、绞馅的机器、刮鱼鳞的小刷子……
他以前的时候网上什么都有,别看工具小,却好用。
还有脚踏式送风机、折叠支架、洛阳铲、多功能军工铲、涂了胶的折叠水桶……
一支部队的后勤队伍装备上,当然节省时间了。
像折叠桶,比水囊好用多了,一次可以装很多水,本身重量轻。
“我应该拿出来卖。”李易想到庄子里的好东西,发现没有转化成商品。
“你卖,吐蕃人会学去。”毕构要阻止。
“打仗的时候老毕你确定我军不会遗漏?百姓家庭生活中正好能用,别人学,学容易,造有难度。”
李易不担心,有的产品需要螺丝。
看到螺丝,吐蕃人会以为是铸的,而不是用攻丝机制作的。
“待老夫回去问问。”毕构无法确定情况,只知道李家庄子想卖什么,必须要研究一下。
似乎李易随时都能拿出个军事利器,万一不小心给卖了可咋办。
“好,老毕你慢慢问,我琢磨琢磨,还有什么好东西,等军队过来,给他们装备上。”
李易无所谓,卖和不卖,对庄子的财政无影响。
毕构放下心,李易答应,自然不会偷卖,这点可以相信。
他继续看外来务工者的队伍出发,那些人离了庄子,收入定然减少。
李易总能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自己还勤奋学习。
毕构认为外来务工者们过了今年,考科举不行,当个小书吏还是没有问题。
尤其是到村子里给孩子们启个蒙,为村民写写信、读个告示。
告示以后可以落实到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识字。
毕构看了片刻:“小易,外来人员中的男人去水泥厂,女人还要找工作?”
“有工作,制造棂窗,现在用的是直棂窗,还可以变成横棂窗,我要制作的是百叶窗。”
李易早有准备,一个活计结束,立即安排下一个。
始终让这些人有收入,他们此刻重新拥有了户籍。
落户到京兆府万年和长安两县,不交税了。
他们没有土地,当免除了庸和调之后,一钱不用给朝廷上交。
然,他们又为户部的税收作了贡献,他们要消费,外来的商人得交税。
他们为李家庄子干活,李家庄子有许多大宗买卖,同样交税。
李易期待着大唐的繁荣,毕构又盯上了百叶窗。
“百叶窗是何物?奢侈品?”毕构看着李易,希望李易说是。
“不是。”李易摇头。
“用竹片和麻绳制作,有商人大量购买,加上税,二十税一。
百姓零散着买,我庄子算是商铺,交三十税一的税。
工艺简单,无法保密,别人一学就会,很有意思的百叶窗,可以通风,还能遮光。”
李易没提特殊角度走光的问题,现在用的窗户,不贴纸,还不是走光?
制造百叶窗的目的是为了遮阳和透风。
现在天热,阳光照射的时候,又想要透气,就用百叶窗。
“可有实物?”毕构微微遗憾,不是奢侈品,收不到高税。
“随我来。”李易带毕构去有百叶窗的地方,食堂,今天刚装上的。
食堂窗户外面是纱窗,里面挂上百叶窗。
拉上来、拉上去,窗页变换,果然当住阳光还有风能吹进来。
毕构尝试几下,又跑到外面让李易操作
“小易,百叶窗能看见外面,外面看不见里面?”毕构想到了保密的事情。
“能,特殊角度能看到。百叶窗对咱们的作用是遮阳、透风。”
调整一下百叶窗,李易给出答案。
“竹片上的孔是……手摇钻孔器所钻?”
毕构现在知识越来越丰富了,都知道手摇钻孔器了。
李易没回答这种白痴问题,而是说:“走的时候带两套,回去找人做。无法保密的东西,别人愿意学就学。”
“好,我找人做,我家有钱。”
毕构不想多要,他确实有钱,每天还从庄子派人来批发红蓝铅呢。
毕构带着样品走了,没吃饭,却拿了一小坛的辣椒油。
他家人爱吃,他自己偶尔能吃几口,天热的时候吃得少了。
按照历史记载,他和李旦都已经死了。
现在他和太上皇还活得很滋润,还能跑到李易这里给好处、捞好处、拿好处。
李易把毕构送过桥,自己回来炸了一把焖子串儿,还有放在冷面汤里的豆皮串儿。
找个阴凉的位置,看灞水桥头忙碌的人群,不时喝一口黄酒。
“等今年之后,从李家庄子购买东西的商人,只要够聪明,保证会发现密集型劳动产业的优势。
生产出来的商品同品质下价钱更低,竞争力强大。
当许多人不用交庸和调,甚至没有田地不用交税后,资本要把他们招去干活。
而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必须与商业挂钩。
从以物易物开始,就决定了贸易的地位,过剩的东西卖出去,换回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
李易喝着酒在那里自语,他可不会像毕构只惦记税收。
他要推动的是产业链,不需要刻意抬高商人的地位,只要商人能正常贸易即可。
离开的毕构不知道自己手上拿的百叶窗是李易故意抛出来的东西,而且价格会很低,低到别人自己做,其实是赔钱的地步。
第六百七十一章 干旱连续能多赚
“看,我又从小易那里拿回来好东西了。”
毕构让跟班扛着两个竹子制作的百叶窗,没回自己的户部,直接跑到政事堂。
政事堂魏知古在,他以前不愿意来。
当过宰相的他,一回政事堂心情便不好,看到姚崇更难受。
现在习惯了,来就来呗,反正你姚崇说话没有外面那位管用。
你把我弄下去了,你自己就大权独揽了?
魏知古过来要钱,他知道李易买了华州和同州的地。
既然那里需要水,建水网吧。
工部负责,朝廷出钱,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
毕构一进来,大家看他,看两个跟班各扛着的东西。
“隆择来了?”魏知古很热情,他需要钱来铺水网,顺便把两个附近州的庸和调给取消。
他看出来李易的打算了,决定帮忙。
京兆府取消了庸调,并没有减少收入,百姓们会找适合自己的活干。
朝廷在京兆府的整体收入因收税的原因提升了,这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