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刑事无小事,百姓指望着有人帮着讨个公道。李易把讼师的事情办了,刑部初期会忙。”
  李隆基对宋璟进行勉励。
  宋璟泡好茶端过来:“陛下所言极是,讼师出,百姓有之前旧事要重提,等处理完毕,别人会有所收敛。”
  “一些归刑部管的犯了小错的小官小吏,看看不严重的,列个名单。”
  李隆基吩咐一个事情。
  “臣遵口谕。”宋璟听懂了,陛下要大赦。
  李隆基喝一口茶水,准备离开。
  宋璟赶紧出声:“臣僭越一句,突厥默啜死,突厥内乱,当趁此时机分化削弱。”
  “朕知道,此事李易在管,他忍着多日不动,原来在等默啜之死。”
  李隆基扔下一句话,背着手又走了。
  宋璟很想再问李隆基,李易怎么知道那谁会死?能掐会算?
  昨天他问李易,李易说做梦梦到的,这话……
  晚上,李隆基一家三口到李家庄子。
  庄子里在忙,打包货物,装箱子的、放袋子的。
  肥皂、香皂、花露水、甘油等物,自然不会少了煤油灯与暖水瓶。
  这个也保修保换,价钱稍微贵一点,要加运费。
  煤油灯算二百缗,暖水瓶是四百缗。
  “易弟这是要往哪送?”李隆基看庄户忙碌,不免好奇。
  “默啜死了,契丹和突厥保证要跟咱大唐搞好关系,派人送到两边,顺便连渤海那里一同卖。”
  李易给出答案,他可以运作了。
  “那里不安稳。各部落相互之间争斗,渤海……渤海在韬光养晦。”
  李隆基什么都懂,包括渤海的事情,他只不过是分不出来兵力。
  李易笑着点头:“听话的,好好贸易,慢慢改变,不听话的,杀!”
  李易说出来话时不带丝毫火气,像说晚上吃什么一样。
  “竟然还有煤油灯和暖水瓶,定价几何?”李隆基想着赚别人的钱,心情不错。
  “二百、四百。”李易报出来两个数字。
  “契丹和突厥的人买不起,只能少数几个头领买,你准备得太多了。”
  李隆基知道别人有多穷。
  “允许分期付款,和买衣服的一样,可以分成三十期,一个月一期,用东西偿还。”
  李易帮别人想好了怎么买,没钱不怕,一点一点来。
  “其中有许多麻烦,比如人死了、买完不给下一次的钱、被其他人给抢了。”
  李隆基想到契丹和突厥人会搞出来的事情,那些人基本上不讲道理。
  即便是说好了双方买卖,他们看你的武力不行,会直接动手。
  有的甚至是连长期买卖关系的人也杀,反正不能给他们任何一点机会。
  “都有办法应对。”李易还是微笑。


第六百五十八章 不允求和常敌对
  “煤油灯需要油,每次送油过去的时候结算一次,不给钱就不卖油。”李易有拿捏对方的办法。
  “暖水瓶总不会是需要油。”李隆基顺口说出来暖水瓶的问题。
  暖水瓶好用,宫中有许多。
  宫女太监们去打水,不用在炎热的天气中看守炉灶随时提供热水。
  大家用起来很小心,目前为止一个没坏,坏了只能把碎片搜集起来跟李家庄子换新的。
  “想买暖水瓶,必须买煤油灯,一共六百缗,一次二十缗。”
  李易茶泡好了,用茶壶给两个人倒水。
  “二十缗对契丹、突厥普通百姓也支付不起。”李隆基一想到别人有多穷,就生气。
  那么穷的地方,怎么就总要打?田不会自己种?依靠抢,双方谁不死人?
  “他们不用买贵的东西,日常用品,甚至可以比在大唐内部卖时还便宜的价格卖给他们。”李易端起茶碗。
  李隆基叹口气:“他们把青储的方法学去了,大唐许多地方百姓还没会,他们的使臣学了传回去。”
  “那样他们的牲畜才多,大唐需要,青储守不住秘密,又不能不给大唐百姓用。”
  李易无所谓别人学不学,只要技术一直在提高,发展到后期,别人想学也学不会。
  李隆基喝了一会儿茶:“吐蕃失去了突厥对大唐的牵制,又受松州攻打,损失惨重,会再次要求结盟。”
  “用他们的俘虏把咱们的人先换回来,等他们想和的话,咱大唐不和。”
  李易给出态度,按照资料记载,吐蕃本就在松州打输了。
  又因突厥内乱,之后吐蕃还要请和,大唐其实也打不动了,就答应了。
  双方其实都明白怎么回事儿,休息一下,再打,没完没了。
  现在不一样,太行山东边那么大一片地方没欠收,有粮食。
  今年京兆府水网建成,就不会有明年李隆基跑去洛阳吃饭的事情发生。
  按照历史来说,今年关中地区粮食不够了,李隆基想带着大家去洛阳吃饭。
  现在行啊,井打了多少?
  同时长安通洛阳的轨道在修着,年底前同样可以完成。
  缺粮陆路从洛阳往长安运,皇帝跑洛阳吃饭,京兆府百姓怎么办?
  记载上说得好听,皇帝幸洛阳,一呆两年。
  等京兆府的粮食又有了,跑回来了。
  资料上没说京兆府的百姓怎么样,包括华州那些州。
  不过想一想却能想到,保证吃不饱饭。
  天灾造成的,人家吐蕃趁机修养生息,李隆基必须答应。
  “三哥,如今大棚蔬菜多,近两年百姓用的肥料多,我庄子上还放出去近两万牛马给他们用。
  长安今明两年稳定,吐蕃求和,不可以给他们缓口气儿的机会。”
  李易把情况列出来,都在他的控制当中。
  长安不能动,长安有军队,皇帝走了军队也走。
  长安的军队往北打草原,往西边打吐蕃。
  “对,三万羽林飞骑坐镇长安,不和。”
  李隆基决定了,凭什么你们想打就打、想和就和?
  以前困难重重,这不都被易弟给摆平了嘛!
  等水网建好了,百姓浇灌容易,作物不缺水,是多少粮啊。
  想起粮食,李隆基对李易说:“安南都护府找到你说的籼稻了,传回来的消息说,当地种下,五十天可收。”
  “真的?”李易眼睛亮了:“太好了,放到江南道去种,给他们派牛马,种完一茬,直接泡水翻耕。
  如此,一年能抢出来三季,只要牛马数量跟得上。
  第一季收获,把种子送到河南道,在河南道种,来回的时间算上,河南道今年能抢一季。”
  李易直接安排,不然江南道是一年收获两次,还能种点别的。
  主要时间浪费在收割后的籼米的根子上。
  把根子翻出来,捡到一边去沤肥,原来的地再种。
  用畜力抢耕种频率,当地人手足够,天气状况不出问题,别总下大雨,四季也可以试一下。
  福建那里赶上天气好,占城稻把播种和收割时间,及翻耕时间都算进去,应该行。
  占城稻不好吃没关系,制作成米线和米粉啊,米饼也不错。
  李隆基笑着颔首:“估计已经在江南道种上了,河南道今年来不及,江南道正好再多准备种子。”
  停顿一下,李隆基笑着跟李易说:“易弟,你的功劳可以封王了。”
  “封王有什么用?我还不是在李家庄子呆着。能多给食邑?我缺钱吗?
  哦,能建府,招募一点私兵。
  可我现在有羽林飞骑和十六卫轮换着保护,庄子中有庄兵。
  能让我去封地吗?我要是去了,长安皇城里谁都别想睡安稳觉,整天琢磨我会不会造反。”
  李易对王表示不屑,不要。
  李隆基不停地点头,表示认同,对,封王对你没用,不可能把你放出去。
  其他王那么笨都没往外放,只给一个挂名的虚职,你要是出去,天哪!
  “三哥,想起个事情,姚崇的儿子姚彝在邓州当官。
  派人送过去几样药,若过两个月生病,看是什么病,按照不同的病吃药。”
  李易突然想起个事情,差点给忘了。
  “什么药?”李隆基皱一下眉头,他不喜欢姚崇的儿子。
  “一种是治疗疟疾的大蜜丸,得了疟疾吃。另一种有三样药,不能饮酒。
  一样是氨咖黄敏,得伤寒,支持治疗,不杀感冒病毒。
  一样是头孢氨苄,抗生素药,在人体得伤寒的时候,避免其他病菌伤害人体。
  最后一种是盐酸吗啉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伤寒的病毒繁殖。”
  李易给出了两种病的应对药物。
  “那等人死了不好吗?”李隆基不想给,他知道这些药一听名字就是李易用寿命来换。
  “老姚怎么说也作了贡献,他儿子若生病,吃药不管用,赶紧从河南府那里送过来,治疗好了,老姚该进团儿了。”
  李易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姚崇进团儿,他儿子们还怎么折腾?
  团儿里的人还在乎新来的一个成员?谁比谁差呀?
  李隆基一听让姚崇进团儿,觉得行,要不他也想着让姚崇下去了。
  宰相不能当时间太久,权利过大。
  “如此也好。”李隆基认可了,你儿子若生病,给你救回来,不让你白发人送黑发人。
  你自己还不懂吗?赶紧换位置。
  到时把你儿子的位置也调整一下,比如说……放到蓝田县当巡察使?


第六百五十九章 当杀之人即可杀
  李易和李隆基讨论着姚崇儿子和姚崇进团儿的事情,在外来务工者聚居区中,余江头发快愁白了。
  他今天才得到消息,突厥内乱。
  突厥内乱,无法对大唐造成威慑,大唐可以抽兵出外面打了。
  大唐会不会想着打契丹?还用问吗?李易就想动手,他还有钱。
  李家庄子和契丹的买卖协议是安民之策。
  如今形势变幻,指望那个把地图都给画那么详细的人不支持出兵?
  羽林飞骑和十六卫整天围者庄子转,李易必然会进言。
  “不行,没有突厥牵制,契丹打不过羽林飞骑。
  一万羽林飞骑带着热气球和火药、地图,就能在契丹横冲直撞。
  我要找李易问一问,要和平,不要战争,要贸易,不要武力。”
  余江急了,他跑到‘边界线’,申请要见李易。
  “不见,把去契丹的队伍拉到外面,告诉他,可以让他这个蜀地人一起跟着去契丹看看。”
  李易没工夫与余江扯皮,对方不就是怕大唐出兵么,贸易商队出去,对方会放心。
  果然,当一千负责陪同李家庄子经济文化交流的队伍出去,管事的找到余江说让他一起去见见世面后,余江长出口气。
  他看清楚了,契丹还有机会,听话的有机会。
  不听话的部落,那一千羽林飞骑就是另一种手段处理的存在。
  余江还看到了自己人,一百个契丹的俘虏一同跟随队伍,腰间挂着刀鞘,刀鞘里有刀。
  一百个人骑在马上,跑来跑去,护卫着车队,四十辆两轮车组成的车队。
  四轮的不行,路不好,四轮的只适合在京兆府跑。
  余江找个机会,看向一个契丹人,这个他认识,对方也认识他。
  他大声问:“你们是被放回去了吗?”
  对方看他一眼,眼中带着无奈的神色回答:“我们回去看看,我们和大唐不是战争关系。”
  余江好伤心,对方居然没有恭敬的神情,说明自己指挥不动了。
  唯一庆幸的是,李易没逼问他们,他们更不曾主动交代接头人。
  难过一下,他再喊:“跟我们大唐不打仗,是你们契丹人的荣幸。”
  “对,根本就打不过,懂不懂,李东主想杀人太容易了。”对方终于说出来有用的话了。
  余江低头,在那里分析这句话。
  什么意思?打不过?李易杀人容易?
  契丹人继续对着其他战友喊:“我们回去,要告诉其他人,大唐的李东主不想杀我们,还会教我们本事。”
  “是呀,我们那里冬天太难熬了,我学会了盘火炕。”旁边的契丹人附和。
  “回去我就把自己族里的大唐人放了,可不能惹李东主生气,他如果亲自杀过去,族里一个别想活。”
  “对,放了被抓的人。”
  “还要给他们补偿,有的人被杀死,必须给李东主一个交代。”
  别的契丹人纷纷出声,他们的意思是大唐被抓去的人挨杀了,杀人的要抓起来送到李家庄子。
  他们没说抢了别人女人、杀了女人丈夫,又生了孩子的人怎么办。
  杀男人?孩子没了父亲;杀男人和孩子?孩子李东主会杀吗?女人怎么办?
  李隆基也在问李易同样的问题:“死了男人又为契丹生了孩子的女人,如何处理?”
  “问女人,她要都留下,就都留下,继续过日子。
  她想杀男人,则杀男人,她觉得孩子也该死,连男人和孩子一起杀。
  但是她不准自杀,大唐容得下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