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蛤蟆用的东西多,也算是个本钱,三文不行,就一百文,李东主说,没人买拿回来给他。”
“听李东主的没错,一百钱。”
“村正,谁家来做?”
“方子不能丢,叫别人学去,村里还拿什么赚钱。”
“要腾个院子出来,在那里做,外面守人,谁来都不许进。”
“操家伙,轮流看着。”
村民们又说起来,嗡嗡嗡
他们对于一个能够赚钱的本事,可小心着呢,收徒弟都要留一手,更不用说告诉旁人了。
在他们看来,李易李东主已经不是傻了,是圣。
好东西拿出来不心疼,赚钱的本事还多。
总有看着衣服就知道是富贵的人来庄子找李东主。
自己不能跟李东主比,方子绝对不能泄露。
“别嚷嚷了,都去抓蛤蟆,小的留下,大的抓,癞蛤蟆不要,我选人来做,手和胳膊有伤口的不行。”
张肖再次大喊,拿主意。
村民哗啦下子散去,抓蛤蟆。
张肖又找几个嘴严的人,叫他们去长安城里的药店买红糖,顺便买盐。
当天晚上,村里先做了几大锅,一人尝一只,觉得一百钱一只不贵,好吃。
翌日一早,村正亲自带车队出发。
一头头的黄牛拉着车慢悠悠走,车上放着还没干的泥灶,灶下有小火,旁边的人不时扔里点柴火,保温。
一共四辆车,一车一个大锅,村里就这四口大锅。
一只锅中二百只红焖青蛙。
大家怀着忐忑的心,以及希望,过灞水。
“走春明门,去东市,东市有钱人多。”村正说出来的时候没有底气。
东市的东西贵,全是好东西。
到秋后收菘菜,西市的菘菜大帮子,东市的则是外面不好的帮子掰下去。
韭菜,西市带着泥,东市的根都要切掉。
赶路的时候,路边有草,有人跳下去薅,打成捆放到车上,准备喂牛。
连着转弯,九里多的路,牛车队伍用了大半个时辰才进到春明门。
进春明门后的路是环城南路,经过下面的道政坊和上面兴庆宫,再往前,下面就是东市,而上面是业胜坊。
不夜的平康坊在东市的西边,隔一条街挨着。
村正张肖乘坐的牛车上放了一个用草团包裹好的小罐子,里面有二十只蛤蟆。
车上还有一桶水和不少油纸,以及一个陶盆,几双筷子和一个瓷盘。
从来没在东市卖过东西的他看着这些东西,深呼吸。
这都是那张纸上所写,叫别人尝,水自然是用来顾客面洗盘子和筷子的。
此时的张肖想哭,自己的村正没当好,看人家李东主的庄子,在那里活着才像个人。
赶牛车的人调整粪兜,以免牛那啥
在城门外的时候,其实已经让牛撒过尿了。
牛一上坡就撒尿,城外专门有人为堆出来的坡,坡土都能卖钱,然后再堆。
村正张肖调整好状态,进到东市。
跳下车,先吆喝:“独家密法烧锅,一物美味雕琢,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人这一辈子有许多选择。”
“你不停下来不能说是你的错,错在我不会吆喝,我失去的是一个过客,过客失去的是往事如昨。”
“如昨,如昨天的云朵,艳阳中谁在轻唱情歌;如昨,如昨夜的星河,弯月下谁在甜蜜述说。”
“独家密法烧锅,一物美味”
张肖喊着,脸都红了,李东主你为什么要写这些?还要人不要脸一样吆喝。
不过效果出现了,好多人听到动静,诧异地看过来,什么东西?听着怎么有种特殊的感觉?
“作甚的?想吟诗去旁边的平康坊。”还没喊两遍呢,有人好奇之下发问,其他围观的人点头,对,说。
第五十八章 按照李东主的剧本来
张肖压住心头的激动,继续按照纸上写的说。
“品尽八方尝九州,一滴醇香君难求的酱油你们可知道?”
“知道,酱油,你卖酱油?来,多少钱,合适我全要了。”问话的人指着锅说。
“那么折转两仪成鸳鸯,一街臭味却奇香的奇香也知道?”张肖照剧本来。
旁边有人喊:“知道了,灞水东岸李家庄的东西,死贵死贵的。”
“我今天要拿出来给诸位品鉴的便是出自李家庄李东主之手的九转回肠哈!什!玛!”
张肖话音一落,猛地掀开小罐子的盖子,一股浓香冒出来。
围观的人吸气,一个是吸味道,另一个是被这个名字给镇住了。
“来,大家尝尝,一人一小块,别多吃。”张肖把桶里的水到进陶盆中一些,洗盘子、洗筷子。
洗好,一共十个盘子,一个盘子里夹一块青蛙肉。
等围观的人看清楚夹出来的是什么东西后,俱是:“”
“这不就是蛤蟆吗?还什么九转回肠哈什玛,哈什玛,蛤蟆。你这人太逗了。”
有人一眼认出来,指着张肖摇头说。
“是啊是啊,九转回肠,我还荡气回肠呢。”另有人附和。
“你的蛤蟆是蛤蟆,我这可是李东主做的,叫哈什玛,尝一口。”张肖把盘子和筷子递过去。
别的人不用说,自己伸手,剩余的盘子和筷子被拿走。
一个盘子上就一块,不是一整只蛤蟆。
“好吃,再来一块。”第一个吃的人嘴里嚼着呢,把盘子递过来。
“一人尝一口,多了没有。”张肖接盘子,伸手要筷子,拒绝再给。
“一块哪够啊,还没尝出味道呢,再来几块。”
“就是,这吃着也不怎么好,我多尝尝。”
“蛤蟆又不值钱,小气。”
“不给我可就走了。”
“散了散了,腥臭无比。”
从来没吃过红焖这种烹饪方式菜肴的人被震撼了,随即想尽办法不花钱去吃。
别人又不是傻子,一看他们的样子,催促张肖赶紧继续夹。
张肖洗筷子,洗好了用毛边纸擦干净,重新夹出来十块,递给不同的人。
“说吧,怎么卖?”第一个问的和吃的人吧嗒吓嘴,问价钱。
“知道酱油吗?知道臭豆腐吗?我这九转回肠哈什玛,李东主说了,少百钱一只,不卖。”
张肖壮着胆子说出价格。
第一个问的人皱下眉头,问:“你这都是碎的,怎么知道是不是一只?”
“我锅里的是整只,公母自看,大小同算,先挑的赚,后挑的别怨。”张肖继续照着剧本喊。
“给我装两不,五只。”此人直接要五个,眼睛盯着锅里的蛤蟆:“这个,还有这个,那个,旁边的,不是,再挪一下。”
张肖拿着油纸做成小篓,用筷子轻轻夹,夹出来五只。
此人接过去,喊一声:“给钱。”
后面有人递过来一匹绢,说道:“找我五十钱。”
张肖接过布,递给村里人。
村里的人打开来仔细看,要是有不好的地方,那就不要。
检查一遍,行,村民从牛车的上的篓子里数出五十个开元通宝递过去。
现在是开元年间,但开元通宝是之前就有的。
对方接过,几个人护住买的人,夹着其他的绢帛离去。
“我买一只。”又有人尝过忍不住,拿出来一卷布。
村民拿出尺子量出来一截,跟对方确认,对方点头,剪刀给剪开。
“我两只,那口锅给打开呗?不行?我选,要这个,这俩差不多吧?来吧。”
第三个人直接给三块布,合在一起正好是那么长。
张肖在擦汗感慨,果然东市有钱人多,一百钱一只的蛤蟆都买。
自己张家村子欠李东主的情分,怎么还啊。
“咱家看看。”一个奸细嗓音出现,随后露出黄衣白杉,宫里的外买的黄门来了。
他吃一块,又吃一块:“行,那一锅,不用开了,连着锅一起走,给你两匹绸。”
“不行,两匹绸最近几日,只值一万钱,我那是两万钱的东西。”张肖坚定地拒绝,腿在悄悄打颤。
“咱家说行?”黄门瞪眼。
“李东主说不行,你今日敢抢,我就去告诉李东主。”张肖硬顶回去。
“哪,哪个李东主?说与咱家听。”黄门先探路。
“灞水东岸,李家庄子李易李东主。我们做的东西,便是李东主所教。我张家村子村正。”张肖喊出来。
“你他四匹绸子,先把锅给我带回去,你们跟人,我不要锅。”黄门怂了。
能跑到外面采买的黄门,宫里的关系都不一般。
消息自然灵通。
李易的庄子谁敢碰?高将军隔几天就去那买酱油,才五十五钱一斤,据说陛下也去。
“老五,你赶车去。”张肖暗自松口气,黄门后面的人选出四匹绸子扔下。
“快,要热的。”黄门不买别的了,催促。
一辆牛车走,其他人一看,黄门都买,赶紧的吧。
绢帛了、大堆铜钱了、丝了、绸了、缎了、锦了、绫了、罗了,什么都有。
这些东西区分是蚕丝不同,柞蚕、桑蚕,另一个是缫丝不同,生丝、熟丝。
还有是纹理不同,斜纹、直纹、横纹、阴纹、阳纹、无纹。
另外是染色和加不加绣。
绣一个富贵牡丹,再给牡丹染色,价自然不同。
张肖根本不知道价,只能求教别人,东市有官府的人管,他们吃了几口红焖蛤蟆,在旁边指点。
快到晌午时,全卖没了,牛车也回来了。
老五还乐呵呵拿个六个煎饼果子,加上村正,正好六个人。
“二兄,黄门好说话呢,送我东西,看,好吃的。”老五显摆煎饼果子。
村正一巴掌拍他脑袋上:“煎饼果子而已,你在李东主那干活的时候没吃?”
“没,二兄,我盯着肉吃来着。”老五说实话。
李易庄子有煎饼果子,给人调节口味用,庄户不一定非得吃肉。
顿顿有肉,想吃的东西就不是肉。
张家村子的人过去干活,最单纯的想法,吃肉,占便宜。
尤其是肥肉片子,庄子上的人在选瘦肉吃的时候,张家村子的人哪块肉肥夹哪块。
吃完了真省粮啊,回村里吃饭的时候吃不下已往那么多。
省下的自是叫爹娘、婆娘、娃娃多吃。
“没见过世面的玩意儿,走,去西市买东西,然后回去。”张肖吩咐。
“正好一人一个。”老五要吃煎饼果子。
张肖又一巴掌拍他脑袋上:“不吃能饿死你?回家给你三娃,你家三娃小叶,肚子里那么多虫子,人瘦瘦的,要不是李东主,你家三娃活不过今年。”
一行人离去,东市东西贵,去西市。
饭不吃,喝水,水桶里有水。
第五十九章 陛下,这蛙臣感觉很熟悉
晌午了,张家村子卖东西的人舍不得吃饭,皇上李隆基得吃。
尚食局的人来了,带着御厨房的饭菜,还有外面来的美食。
李隆基今天挺高兴,所以留了三个宰相和一个尚书一起在兴庆殿里吃饭。
大家看着,看着试吃的人在那吃。
饭菜的做法都是从李易庄子学来的,厨师们被要求严格保密。
分餐制,每个人面前一个折叠桌子,还有折叠椅子,同样学自李易庄子。
然后
他们看到了一道菜,盘子中放了几只还算完整的青蛙,没有皮的。
试吃的几个人也看到了,交换一下眼神,深呼吸,伸筷子,夹起来吃。
本来带着一丝壮烈,结果吃到嘴里,简直停不下来。
一只青蛙进肚,还想吃,忍住。
李隆基和张说、卢怀慎、姚崇、魏知古盯着看,能吃?还很好吃的样子?
魏知古吞咽一下口水,心情不错,陛下把自己找来吃饭,说明陛下没打算继续收拾自己。
姚崇郁闷,他知道怎么回事,魏知古那天跑到李易庄子,回头送去二十个工匠。
水利的东西已经在准备,魏知古又重新获得陛下看重。
他们想着,等,等试吃的人没出问题。
好在这回找到了好办法,下面有铁片打造的盒子,盒子里有热水,菜的托盘正好卡在上面。
依旧是跟李易庄子食堂所学,不过庄子是大盒子卡槽里,槽中有热水。
如是,等试吃的人未出事,饭菜还能温热。
以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一刻钟过去,很好。
宫女盛菜,每人一个个小碟子,装上菜端桌子上。
里面有一个碟子放一只青蛙,看颜色像酱卤手法,好熟悉的感觉。
先吃别的菜,李隆基吃几口,腻味了,夹起青蛙看,闭上眼睛咬一口。
哎呀,好吃,青蛙居然味道不错,这口感,软中带筋;这味道,酱香有甜。
四个人看李隆基纷纷夹起来咬。
不到百息,按照李易教的方法细嚼慢咽,一只青蛙进肚,骨头吐出来。
“再给我盛一只。”张说回味着吩咐。
“我也要。”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