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3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卢怀慎看着一群群的人在那里流着汗水挖沟,提起李易。
  百姓的麦子收完,想立即种其他的作物,只能翻地,把麦子的根翻出去。
  不然的话,要用水泡,给泡烂了,再翻地,麦子的根就当肥料了。
  这个时候不能立即种。
  占城稻五十多天可以成熟,一年为什么种不了六次?正是根的问题。
  “按照人数和工程的进度,今年秋天的时候,水网会建起来,明年才是大用。”
  姚崇不想提李易,一听到李易两个字,马上担心李易要搞出大事儿。
  李易在李家庄子呢,给患者透视,观看胸腔。
  “行了,你这个情况没问题,可以正常干活,暂时不要干大的力气活。”
  李易对着患者说,患者没被邦着,旁边有羽林飞骑的人看守。
  “你们家里人的情况我已经告诉给之前出发去吐蕃买卖的余掌柜的了,他们会想办法联系上你们的家人,找机会跟过来。”
  李易又对患者说起另外的事情。
  他们私自刺杀,失败了,连累吐蕃赔了钱,回去不会有好结果。
  李易也不杀他们,要把他们的家人带来,然后他们以后住在大唐吧。
  现在他们在挖沟,这个人帮着打个饭菜什么的。
  若是不把家人带来,也无所谓。
  反正他们的家人就要变成别人的,吐蕃可不是大唐,有许多奴隶,其本身的制度就是奴隶制。
  大唐有奴隶,不过是封建制。
  奴隶的存在是遗留问题,虽说历史上之后的朝代也有奴隶。
  “你答应我们了,我们给你干活,我们的家人过来,你要教他们,不准把他们变成奴隶。”
  患者心中有过抉择。
  李易承诺不会伤害他们的家人,双方不熟悉,可以慢慢熟悉。
  俘虏们觉得李易说的话还是可信的,至少契丹的俘虏日子过得很好。
  而西南蛮俘虏,吃的差了一点,却不挨打,李易更是一个不杀。
  还有什么积分,干好了说是可以不当奴隶。
  “下去工作,不要偷懒,同样人数干活的进度比别人慢,就是偷懒。”
  李易挥了挥手,羽林飞骑带患者离开。
  “还有一个多月,不急,再等等。”李易收拾一番,嘟囔着去抄书。
  晚上的时候,李隆基一家又过来。
  小家伙能跑了,就是总摔。
  “易弟,陛下说有今年吏部选的许多县令,本身能力不行。”
  李隆基跟李易聊起了吏部的问题。
  “差不多吧,之前有的县令是买的官,并不是考科举考上的人。”
  李易知道有许多官员走门路了什么的,先买个外九流的官。
  一般没人去仔细查外九流的官,在外九流升官的时候,继续花钱。
  买着买着给自己买成了内九流的官,再买。
  买到县令的位置,当上县令,县中的事情不需要县令管,有吏员。
  “可有应对之法?”李隆基懊恼。
  官员考核环节方面出了问题,有的官员不行,居然被评了个上等。
  都这样干,大唐会完的。
  “那不是有皇家第一巡查团么,吏部查查官,叫他们查吏部。说起来,钟绍京的字典,不晓得编纂到哪一步了。”
  李易说到巡查团时,想起了自己的字典。
  框架已经给钟绍京了,过去很长时间,怎么还没编完?
  “字典的拼音标注费劲,钟绍京找的人专门学,由于许多字读音多、字义也多,确实不好弄。”
  李隆基为钟绍京说了一句话,钟绍京很努力了。
  编字典,编好了会留下名字,而且字体还是他的字体。
  别说钟绍京还有点能力,即便是个大贪官,也不会在字典上出问题。
  对官员来说,能够修史,是个美差。
  一般参与了修史的官员,都能得到陛下赏识,然后当大官。
  “他可以先拿出来一本简单的,百姓用来看,正好金仙公主愿意印书,扔给金仙公主印,我庄子没时间。”
  李易觉得不用上来出一个完善的大字典。
  小的那种,简单介绍一下,非要百姓人手一部辞海?
  李隆基露出恍然之色,对,百姓有一个小的字典够用。
  “如此想办法催催他。”李隆基点头。
  “三哥,另外从长安到洛阳的轨道路,该修了,蓝田县的水泥厂过两天能够大量烧水泥。”
  李易始终没忘水泥路轨的问题。
  “京兆府及周围的空闲人手,全跑过来挖水网、修各县的路、各村的路、村里百姓的房子。”
  李隆基发愁了,以前是没钱,百姓干活也不积极。
  如今朝廷有钱,给的多,是曾经的三倍。
  百姓纷纷跑过来,准备干到地里应该再种一茬什么作物的时候再回去。
  “让洛阳从那头先修,这边的水泥运过去,洛阳人多。”
  李易指指东边的方向,洛阳在那。
  “好。”李隆基再次答应。
  第二天的时候,一道修路的旨意下去,快马送到河南府洛阳。
  一说三倍工钱,洛阳四处找活干的百姓们果然不抓蚂蚱了,全要求参与修路。
  时间又一晃,五月到来,天气炎热,太行山以东的地区降水很少。
  蚂蚱飞来飞去,却形成不了规模,鸡鸭先成规模了。
  百姓们纷纷压井浇地,明明干旱,地里却总是湿润的。
  “诸卿,今年的收成有了。”李隆基看过那边各州府送上来的奏报,笑着与姚崇等人说。
  “恭喜陛下。”姚崇三个同时出声。
  “好,都高兴,主要是水井好用。”李隆基颔首。
  接着话锋突然一转:“新授县令入朝谢恩还有几天?”
  “明天就是。”姚崇不明白话题怎么转到这事情上。
  “好,明天好,在含元殿。”李隆基笑容不改。


第六百四十五章 不缺人才缺机会
  五月八日,天气晴朗,一大早的,几百个吏部新授的县令出现在含元殿上。
  他们很激动,有的人不愿意当小官,他们觉得可以。
  李隆基在上面坐着,先接受了县令们的礼。
  他缓缓开口:“诸卿皆为大唐之基,诸卿所在,必有所安;诸卿所为,必有所抚。
  地方百姓教化、生计,俱在诸卿之身,朕今日想看看,诸卿若要安民,可出何策。”
  太监们把李隆基的话喊出去。
  其他的宫女端着文房四宝到一个个新授县令的小桌子面前,把文房四宝放下。
  再帮忙铺开纸、润笔、研墨。
  县令们明白了,让现在写安民策。
  有的县令接过笔,低头写起来,有的身在颤手在抖,握着笔迟迟不能落下。
  在含元殿的吏部官员们擦汗,天热呀,一大早的就热。
  姚崇冷着个脸,目光在一个个县令身上扫视。
  陛下显然是有目的,不会开玩笑,那几个始终不写字的是什么意思?
  “问,为何不写。”李隆基出声。
  有太监跑过去,看一眼桌子上的名字,问道:“谢云县令,陛下问你为何不写。”
  ‘啪嗒’这个谢云手上的毛笔掉落在纸上,一片地方黑了。
  他跪下:“臣,臣不会写字。”
  另外几个情况差不多,有的说识字少,有的说想不出来怎么写。
  李隆基把喇叭拿出来:“好,朕的好县令,还有不识字之人,其他识字的,朕看你等写出来什么?”
  他等着,安民策是地方官的基础,不属于高深的学问。
  就像李易那时新被安排到县令位置的官员一样,问你准备怎么教导民众啊,官员开始哇啦哇啦说。
  基本功啊,连这个都不会,吏部怎么选的人?
  吏部官员们现在是汗如雨下,衣服后面湿透了。
  被陛下给当场逮到,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等了足足半个时辰,有的官员还在那写呢,一共没写出一百个字。
  “吏部的诸卿,自己去看,好的给朕呈上来。”李隆基继续拿喇叭喊。
  吏部的官员跑过去,挨个看,好在他们没有不认识字的。
  有的看着,恨不能把新县令踹死。
  晚上的时候,李隆基闷闷不乐地和老婆孩子到李家庄子。
  他喝一口酒:“易弟,今天陛下在含元殿让新授县令写安民策,你猜结果如何?”
  “有人不会写字?”李易一副我猜的样子说。
  “对,居然不会写字,还不如你庄子上的庄户。”
  李隆基说着夹起菜,筷子轻微颤抖,显然是气的。
  “我庄子上的庄户,现在也不会写安民策,不过几个管事想来能写,平时他们要管着人手,能说会道。”
  李易笑了笑,给两个人又满上酒。
  “怎会如此?”李隆基想不通。
  “其实吧,不会写字的人,不一定当不好县令。
  让他们写,他们写不出来,让他们说,他们能说出来。
  村正有许多同样不识字,却能把村子管理好。
  不识字的县令,或认字少的县令,只要有人帮他们写,他们在一些情况下,能把县里的事情给做好。”
  李易没一杆子打死,理论上,县令必须会写安民策,包含了识字在内。
  他那时有的大字不识一个的自然村村长,村子管理的挺好。
  当然,之后就没有了,需要看文件,不认识字怎么行。
  “吏部必须有官员被收拾。”李隆基已经有了人选,谁负责的就收拾谁。
  不过不会杀掉,会弄到下面的州当刺史。
  由此就说明,大唐如今还是缺少官员,顶不上来,每年的科举人才不够用。
  李易想到了这个问题:“三哥,等字典出来,更多的人学会了拼音,科举考试的时候放宽一点,就好了。”
  “怎么放宽?”李隆基没继续盯着县令的事情。
  “现在考试是进士科出五道时务策、五道填空、一道额外的诗或赋,各答错两道,就算是没考上。
  可以变成考五十道填空题、五十道选择题,还有论述题,名词解释题等等。
  考得多了,每道题给几分,总分够了,也给个官当一当。
  眼下是不少学子因为考不上科举,而不知道怎么办,有的去教书了,有的整日里写诗。
  考不上科举,不一定就说明他们没有治理地方的想法和能力。”
  李易从另一个方面说,考不上公务员的,不代表管理不好企业。
  他们只是不擅长那种考试模式,若是考一考其他方面,给个小官,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
  “如此可行?”李隆基没试过。
  “庄子的管事宋德,他就考了几次科举都失败了,你看他现在,能说他比谁差?”
  李易有现成的例子,宋德。
  宋德其实今年可以考科举,而且还很有可能考上。
  宋德不考,他算是看透了。
  他每天管着这个、管着那个,整个庄子大部分事情李易放手。
  宋德不仅仅自己管庄子的事情,还能提拔人手一起管。
  “比那些县令厉害啊。”李隆基想到宋德,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宋德估计给个刺史都能当。
  而这么个人,之前几次考科举没考上,不得不跑到庄子里找活儿干。
  “给他们外九流的官职,也像庄子里今年的二百二十个学子一样,扔到村子中帮忙。
  告诉他们,把村子帮着管好了,给他们升官。
  他们再差,能被州府选出来参加科举,也不是寻常之辈能比的。”
  李易说出了考科举学子们的出身,乡贡和生徒。
  李隆基想着李易说的话,慢慢喝酒,考虑可行性。
  考不上科举的,不代表就是普通的百姓,有的人有才华,运气不好。
  他们有的放弃了,回到地方觉得抬不起头,还有的随便谋个差事,一生就都那样了。
  “三哥,往年和今年没考上,又未离开长安的考生,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当小官。”
  李易又劝一句,反正今天庄子的学子们一个跑不了,必须下去。
  “好,与陛下说说。”李隆基答应。
  翌日一早,他高高兴兴地回去开朝会,县令的事情无所谓了。
  还有更多能写安民策的没考上的考生在,他们难道不比那许多新授的县令强?
  李隆基发现大唐又不缺人才了,缺的是给人才的机会。
  等其他事情结束,他把叫住姚崇三个人。
  “你们觉得李家庄子的宋德宋管事能力如何?”李隆基问三人。


第六百四十六章 若作栋梁基层磨
  听陛下问起宋德,姚崇三人俱是一愣。
  宋德是李家庄子的管事,他们知道,能力……
  李家庄子不是李易在管吗?宋德有何能力?
  “陛下,宋德能尽下属之事,臣以为能评为中上。”
  张说给宋德打分,说宋德比较听话,还行。
  卢怀慎略作思忖,说:“宋德忠心,臣评为上。”
  他从忠心方面给出一个好评。
  “李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