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盟专门制作出来最多四个人乘坐的游乐的小船给人游玩,价钱并不高。
按照这个价格,包括后期维修的费用,一年半到两年才能收回成本。
于是别的工匠想要自己造,然后卖高价的想法就熄灭了。
“其实按照我的想法,至少五年才应该回本。”李隆基再次带孩子来检查身体。
跟李易说起成本的问题时,李易给出回答。
“这种东西是利民,回报期一定要长。资金回报周期越短,越不适合用在民生行业中。”
李易不认为一年半到两年收回成本就慢了。
许多投资需要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回本。
二十年的话,相当于年利润百分之五,三十年是利润百分之三点三三。
这其中包含了维修成本、人工成本、运营成本等等。
当二十年或三十年之后,那个时候的利润就可观了。
比如说他那时的高速公路,投资一笔,二十年的回报期。
在投资的时候计算回报期是受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制约。
私家车拥有率百分之一,高速公路收费,需要二十年才能回本。
之后五年,私家车拥有率百分之五十,第六年钱就回来了。
按照投资总额和协议中的内容,到这个时候,要么是免费,要么是多交税。
修高速公路的人有办法,钻法律空子,以现有高速公路为公司,对外再次投资。
这样一来,投资支出了,那么现在的高速居然是亏损,还要继续收费,不可以免费哦。
这个空子很容易弥补,而且通过其他的法律方针,可以直接处罚,但是……
“当水运物流发展起来的时候,必须是一条线路单独结算,不允许整体对外运作。”
李易说出了一句李隆基听着很迷茫的话。
“三哥,就是说这个财务的总汇,不可以进行任何投资和抵押性转移,钱赚到一定程度,必须按照协议更改规则。”
李易说出来的话,李隆基听着,理解起来还是有一点困难,但明白意思了。
“易弟,那样还有人愿意投资吗?”李隆基想到的实际问题,追求金钱的大家都有。
“不投还不好吗?把他们排除在外。到那个时候,咱们玩的就是金融了,没有一个强大的实体当靠山,所有的金融都是无根的。”
李易一点不在乎这个,他只要想,就可以推动实体经济转金融。
金融现在就存在着,朝廷强制限制铜钱和绢帛的兑换比例,本身就是一种漏洞。
李家庄子发行了兑换券,进一步促进金融发展。
哪怕人类发展到纯粹的信用时代,金融还是参与其中。
李家庄子现在就可以超发兑换券,只是李易不愿意而已。
他本身无法完全控制,在外面的时候,一缗的兑换券可以换一千二百钱,本身就是升值行为。
因为便利啊,因为灞水李家庄子的信誉呀。
还有一个就是,有人觉得这个一比一点二的比例,可以变成一比一点三。
零点一就是百分之十,一百缗多十缗。
越是偏僻的地方,对这个的比值定位越高。
取决于铜钱和绢帛的运输费用有多少。
这便是金融体系,逃不掉的。
李易没想规避,想完全控制金融,那要控制所有流通渠道,回归到以物易物时期?
纸币就算再普及化,还不是有现汇和现钞嘛!
现钞就比现汇多花钱。
当大家都达到现汇的程度,也就是实体货币被取消了。
能取消实体货币,能取消以物易物吗?把黄金交易放在何处?
李易把这些事情说给李隆基听,现汇和现钞的时候单独解释一下。
反正大概意思是说出来了,并不深入,深入还有深入的知识。
“纸币、实物铜钱、以物易物,货币的本质……”
李隆基一脑袋问号,他有种恐惧感。
关键是他还能明白,并且承认这种理论,没毛病。
“易弟,往后国家的钱是这么玩儿的?”李隆基有种排斥感,太累了。
“不,比这更复杂,不过三哥你别担心,有我在,我会教学子们了解。
陛下是用人,懂得用人就行了,不用非得什么都知道。
哪有明白所有百姓生活的皇帝?那他就不是皇帝,他是神啊。”
李易宽慰着三哥,别怕,没事儿,都是小意思,我教,我教给学子们,我至少还懂一点。
“易弟,千万要稳住哇!你写几本书呗。”李隆基想要学习了。
对未知的东西他恐惧,好在这些知识自己的易弟知道。
“写着呢,回头给你,其实说白了都很简单。最直接的,军事实力强大,看谁不顺眼,灭了他,他什么经济金融理论有什么用?”
李易用最直白的话,让李隆基的情绪稳定了。
李隆基露出感激的神色,对呀,我兵强,我管你说什么呢,杀过去,解决。
第六百四十一章 造船基金人心问
河边的柳絮飘飞着,河面上的鹅船上不时传出来欢笑的声音。
比起要干力气活养家的人,长安城中富贵人家找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带孩子出来游玩。
灞水上多了一艘大的带轮子的船,船每天会从李家庄子附近的码头去一趟蓝田县。
主要是载客人,收费与其他客船价钱相同。
一次只能拉三十个人,有八个人负责蹬动木头轮。
去的时候是顺水,木轮转动中带起来的水花跟水车差不了多少。
等从蓝田县回来的时候,轮船的速度优势便体现出来。
许多蓝田县的人带着大包小裹,还有筐。
他们要到长安城卖东西,能载百石船只允许三十个人,还有货占分量。
“易弟,这是工盟想要自己造船卖,愿意每艘给你一笔钱。”
李成器拉着李易在一艘鹅船中聊天。
“现在不行,给我干活,等京兆府水网建设好,我和户部合作的船只制造出来,才允许他们自己造。”
李易否决工盟现在接着活呢就额外开工的提议。
他知道此事是工盟中的工匠们所想,并非大哥要造。
“京兆府各码头能造船的地方,眼下除了为你的水网造船,另外就是帮咱们的合作造船。”
李成器向李易保证,只要李易不答应,没人可以私造。
接着他又说:“倒是朝廷把图纸拿到了江南那里,大运河需要增加船只,还不清楚怎么收费。”
他说的收费是指给李易专利费。
船只造一个小的鹅船,专利费无法去收,找个小河就躲起来了。
超过一百石的船只,船需要在河面上跑,有编号,不给钱就查船。
哪怕一艘百石的船给一百钱,也算是支持了一下专利。
李易挺不好意思的,最开始的明轮船,其实是过十几年才出生的大唐皇室宗族成员所造。
那小子叫李皋,很有想法的人,历史记载,俸禄不够养家,想出去当官。
出去当官的目的是自己干点别的活儿,额外增加收入。
受宗室成员的关系影响,朝廷不让他出去。
于是他犯个小错误,被贬出去当官了。
此人会治理地方、懂得修路、会练兵、搞发明。
若是当时大唐局势不那么乱,李易相信李皋可以做得更好。
现在要给他明轮船的专利费,他受之有愧。
“大哥,这个钱应该专门成立一个基金,用来奖励在船只上面有改进的人。”
李易对李成器说,他不准备拿钱,给别人吧。
明轮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至于螺旋桨的船,需要的是其他的知识。
螺旋桨的桨叶可不是随便造的,要经过计算,然后制作模子。
倒是不需要五轴连动加工中心,更用不上打印技术。
“就知道你会如此说。”
李成器不晓得李易抄李皋的发明心中有愧,他认为自己的易弟总是心怀天下。
李易看出来大哥误会了,张张嘴想解释,却换个话题。
“最近不要有大的行动,尤其是针对突厥的,等一等,等到七月份,我看看情况。”
李易要稳,他等一个人的死。
他不清楚那个人会不会死,只知道那个人依旧在按照历史上的记载打仗。
打内部,没打大唐,那人准备统一突厥。
“一个京兆府的事情已够朝堂上的人忙了,哪还有工夫理会别处。”李成器摇摇头。
被他说起来的朝堂上忙碌的人,此刻在气呼呼地骂人。
“御史台的人欲以此而成名,老夫就成全他们,一个个的让想利国之策想不出,捣乱倒是厉害。”
姚崇在骂御史台,很生气的那种。
朝廷免去京兆府百姓的庸和调,御史台的人弹劾。
李易要大量种植棉花,取消京兆府土地的桑和麻,御史台在弹劾。
户部出钱建水网,方便大家灌溉和行舟往来,御史台还是弹劾。
有人提议要把李易的一万一千多的俘虏收归国有。
“李易出了钱,才换到俘虏,他们只管找麻烦。”
同样收到了弹劾奏章的卢怀慎为李易抱不平,认为御史台属于为了弹劾而弹劾。
张说慢悠悠喝着茶水:“此事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背后有他们。”
张说指的是一群背后有宗室、家族的人。
他们在京兆府兼并了土地,上面种的是粮食,桑麻没人查。
眼下换成棉花,应该种桑麻的地方种粮,小麦还未收获,直接刨了显然不行。
等小麦收了,再想种棉花,来不及了。
收棉花的时候,他们拿不出来棉花,朝廷凭此借口,下手收拾,他们躲不过去。
眼看情况不妙,他们才找人帮忙,御史台最适合。
“李易那里根本不在乎他们种不种粮食,种粮食难道不是吃?他们自己思虑太多。”
姚崇继续生气,把一堆弹劾的奏章收好。
“明天去看看大熊猫。”卢怀慎提议,看大熊猫心情好。
说看就看,翌日一早,开完朝会,三个人把手头上的活儿快速处理一下,跑到李家庄子的大熊猫园区。
春天了,有新鲜的竹笋,嫩竹子也有。
于是除了那个带两个孩子轮换喂奶的大熊猫,其他的大熊猫吃上了竹子,竹笋不再提供。
两只小的大熊猫再没有耗子的样子,一百多天了。
它俩的颜色变成了黑白,毛茸茸的,能爬、能打滚、能翻身。
天气暖和,两个小家伙被放在明显的地方,下面铺着垫子。
不管地方多大,它俩偏偏要挤在一起,你撞我一下,我推你一把。
前来观看的人不时发出大笑声。
另外五只更大的大熊猫崽子,现在更活泼,爬来爬去,不小心就摔个跟头。
“心情果然好多了。”姚崇笑了几次,终于理解李易为什么非要养大熊猫。
“狗小的时候也很有意思,不过大了后则不同,大熊猫不管大小,总是叫人开心。”
张说跟着说,暂时不去想朝中的事情。
卢怀慎一直面带微笑:“往后的大唐会不一样,百姓脸上会有更多的笑容。”
“要等司农寺把好的种子培育出来,肚子吃饱了,才会笑。”
张说叹口气,又想起了朝堂的事情。
另一边的李易在和木老头说话:“人的心情好坏,在于是否得到满足,又是和其他人的对比,幸福,不仅仅是吃饱。”
第六百四十二章 世间好物再何处
李旦和豆卢贵妃过来检查身体,太医说了两个人身体没有问题。
于是他俩就来李家庄子了,太医说的不行。
早上起来,二人刻意没吃饭,知道检查的流程。
等检查完,没问题,李旦看李家庄子的庄户们,觉得庄户们吃饱、穿暖。
若大唐百姓都如此,就是幸福。
李易不认同,在说道:“庄户们比别人快乐,是因为跟其他普通人对比,他们日子过得好。”
“不比不就可以?”李旦笑着问。
“朝廷录取官员还要科举,学子与学子比,当了官还要比,男人和女人长得漂亮,嫁人和娶媳妇就容易。”
李易耸肩,给出个最简单的例子。
李旦抬头看看天:“是呀,当皇子的要比,不然坐不到那个位置。”
“那个位置一点意思都没有,整天忙,手下安排不好,留下的是骂名。”
李易看一眼长安城的方向。
“大唐百姓如何才能像你庄子的庄户一样开心?”李旦问出来一个他觉得无解的问题。
“大唐百姓去和别的地方的人比,别的地方吃不饱饭,大唐百姓吃肉吃腻味了。”
李易笑着说出来,丝毫不觉得别的百姓吃不上有什么可难过的。
“老夫想要活到大唐百姓能吃饱的时候,不要求吃肉吃腻味。”
李旦说这话的时候,神情有一丝悲凉。
李易看看他,点头:“应该能,没问题,说让大唐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