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多少钱?”毕构数一数,多出来的河流用蓝线画,现有的河流用红线画。
其中蓝田县的现有河流多,投资少。
别的县只有一两条小河,人工挖,工程量大。
“一百八十万缗修路修房子花不完,一起干,顺便把河渠挖出来。”
李易没多要钱,一百八十万缗,不是小数目。
毕构看李易一眼:“你是不想让我挪用那笔钱,老夫当然知道花不完。你修了河,上哪赚钱?”
“老毕,水网铺出来,方便百姓浇灌。赚钱,船,我有一种新的船,随便一个孩子可操控。”
李易笑着说出他的打算。
“你把船造出来我先看看。有船卖船赚钱?”
毕构相信李易有新船,却不知道怎么算那笔钱。
“租赁,咱们分钱,一家一半。你户部负责水网,我庄子负责所有船只,很多,本钱高,还要后期维护。”
李易比划着说,好像他付出的代价很大。
“收钱要算毛利,维护你庄子管。”毕构提要求,不能扣除造船钱和维护费再对半分。
“自然如此,不然挖渠与河渠维护的成本还要扣。”李易答应,双方不计算成本。
“好。”毕构答应了。
“另一件事情,棉花今年要种,取消京兆府百姓的庸和调,桑麻之地变棉田。”
李易提起他要推动的事情,棉花到了种植的季节了。
毕构再次颔首,同意了。
“还去天上人间吃饭吗?”李易邀请。
“户部事情多,其他人进步,老夫却要看着。”毕构不去了,他要回去安排。
他回去,直接跑政事堂。
“好消息,李易又想出了赚钱的方法,要与户部合作,五五分成……”
毕构显摆一般地把情况说出来,颇有志得意满之意。
姚崇三个人互相看看,一同摇头。
“怎……怎么了?”毕构心虚了,哪里出了问题?
“隆择呀,李易要推广棉花种植,需要浇灌水,桑麻种植的地方,需要的水没有棉花多。”
卢怀慎就说了这么一句。
毕构:“……”
“小易他……他算计到老夫头上了?还帮助百姓浇灌,以前的地,百姓难道不浇灌?”
毕构一瞬间学到了,小易,你好本事。
第六百三十一章 大江左近有他矿
“找到了,找到了。”
毕构纠结被李易算计的时候,魏知古叫喊着跑过来。
他身后跟着四个人,这些人满身的灰,头发粘连在一起,脸上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找到了,隆择也在?快,拿过来,给他们看看。”
魏知古看一圈人,向后招招手。
四个人上前,其中一个把一个大茄子那么大的东西放在桌子上,发动咚的一声动静。
“矿,看,这个是矿石。”魏知古指着桌子上的东西说。
“金矿?”张说看到了矿石上的黄色。
“黄铁矿,没有金子。”送上东西的人声音沙哑地介绍。
“当涂县的铁矿?”毕构反应过来。
两个铁矿位置李易跟他说,一个距离近,已经开采出不少矿石。
另一个远,在江南道一片。
“是。”另一个过来的人使劲点头。
“先喝口水,坐下。”
姚崇起身,把四个人按着坐下,旁边的人给端来茶水。
四个人确实渴了,端起来一口喝下去。
卢怀慎又帮着续上水,四个人稍微吹吹,忍着烫吸溜。
“来人,把你们凉了的没喝的水送过来,给四位喝。”姚崇吩咐。
政事堂其他‘办公室’的人把水端过来。
四个人接连着喝,一人能喝下去将近两升的水,才不去碰碗。
魏知古一拍自己的大腿:“都怪我太着急,没在工部给水喝。”
四个人对他笑笑,送上矿石的人抬袖子擦擦汗,脸上就花了。
“那里有许多矿石,能直接挖,不少矿石中的铁多,看山的大小,够采个几十年啊。”
此人说起矿的时候,露出开心的样子。
并不知道马鞍山铁矿储量的他觉得才几十年已经算多的了。
“好哇,路可是好走?”姚崇也认为几十年可以。
“修一条路下去,有长江,几十里路到江边,只要采了石头能够运出来。”探矿的人用手比划着距离。
“好,只要距离江边近,用船运往各处便容易许多。”
姚崇给自己倒杯水,看着水在那沉思。
毕构看一眼桌子上的矿石,抱起来,匆匆跑出去。
出门找到自己的跟班:“抱着,跟上。”
不长时间,他又跑到考场外面。
“小易,你看,你说的铁矿现在找到好矿石了,他们说能开采几十年。”
毕构让李易看跟班抱着的石头。
“几十年?那咱大唐的工业体系要上天啊,至少采矿技术超绝。”
李易对几十年的说法坚决不认同,开什么玩笑。
马鞍山的铁矿,凭大唐的能力,二百年也采不完,除非以后科技发展得更厉害。
“可以采更久?”毕构听出来李易话中的意思。
他又坐下:“距离大江几十里,修路,把石头开采后运到别的地方冶炼。”
“老毕,铁矿下面的芜湖地方有煤矿,铁矿的地方有个小煤矿,不好用。”
李易见找到铁矿了,顺便把煤矿说出来。
芜湖煤矿一大堆,品质还凑合,不能都跟抚顺煤矿比。
毕构仔细打量李易,从各个角度看。
“小易,照你的说法,岂不是在当地即可炼铁?然后走水路运往各地。”
“不需要精炼,把铁矿石炼制成粗坯,再运到各个地方进行深加工。”李易给出提议。
“为何不在当地直接加工好?”毕构有问题。
“促进大唐多地的冶炼技术发展,培养更多的冶炼技术工匠,往后大唐扩张到西南那里,我给朝廷一个大铁矿。”
李易在说攀枝花,另外内蒙古的那个也行,突厥占着呢。
“必须要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否则只在那里……我起名叫马鞍山,只在当地不行,会形成帮派。”
李易说出当地铁矿一直好好冶炼,用当地的煤、当地的铁矿石。
最后的结果是马鞍山铁帮形成,可以和当地官府对抗了。
就如以后的盐帮,什么官员过去都废,杀一批,还有一批。
利益摆着,从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小易你思虑周全,正该如此。”毕构认可。
他看到的是现在的工盟、衣盟,为什么都是三个,三足鼎立,才不会一家独大。
还有平康坊成立的一堆表演团队,互相竞争。
他们渗透官府,官府利用他们,比起当初强了许多,阴暗的东西在减少。
而这个主意,也是面前的小易所出。
“现在的运输队伍,你李家庄子一家独大。”毕构调过头开始指责李易。
“往后的京兆府小船队,同样我家独大,兑换券还只是我家发行呢。”
李易接受指责,却不改变。
“今年考试的题你想看看不?试着答一下?”
毕构见指责李易没效果,换个事情说。
他又不能把李易如何了,户部想罗列个罪名,问问京兆府的百姓答不答应?
有多少人指望着李家庄子多个活路,就有多少人能上万民书状告户部。
不说旁的,李家庄子不收茶叶,同时在报纸上说一句:因户部逼迫太狠,庄子无力收茶。
后果不敢想啊。
“不看,我答就是满分,我对科举已经越来越不感兴趣了。”李易拒绝。
“帖经题你有把握?”毕构表示不信。
“帖经题才最简单,背的东西而已。时务策也简单,组织一下语言。今天考赋,没什么意思,写不上来又如何?”
李易对赋不重视,普通百姓又看不懂。
要说写诗,还是白居易这个小白的比较好,比李白杜甫的好理解。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后面。”毕构不服,张口说一个。
李易笑了,轻轻点头:“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广各寸半。别考我需要背诵的东西。”
他把《礼记·深衣》后面的全给照着念出来,表示十分无奈。
他随时能查资料,别人需要背,他需要找到位置,然后读。
毕构看着李易,无语。
此时考场中,只要涉及到帖经题的科目,考生们都在先答这个。
帖经答不上来,其他方面全对,还是被淘汰。
而今年的帖经题,正是毕构刚刚问李易的那个。
明经科的除了有这个,还有其他的帖经,他们以背诵为主。
这道帖经题相对简单,众考生都很高兴,刷刷刷写下来,再看其他题。
今年进士科多了个赋,赋的题目是……丹甑。
李家庄子的二百二十个考生看着题目,一个个面无表情,还能说啥?
抄吧,把之前写好的丹甑赋背诵着抄上去,就这么简单。
第六百三十二章 贸易大厅无须愁
帖经题简单,赋已经押对题了。
再看时务策,一个是让说大唐和契丹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个是让说军工发展对大唐军队的重要性,一个是让说税收的利国利民。
一个是让说大棚蔬菜对北地民众的影响性,一个是让说大唐水军必要性。
五道时务策,没有一个涉及到吐蕃。
李家庄子过来考试的学子们抄完丹甑赋后,大部分坐在那里发呆。
另外一些不发呆的在抹眼泪,考科举,年年考不上,好难。
结果到了李家庄子,吃喝好了,亲人接来了,考试考的题……
是东主亲自出的考题不?不然为何除了帖经外的题,全是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猛练的?
“早知道这样,我还练什么吐蕃的时务策?耽误工夫。”
有学子嘟囔,他属于自有打算的那种,认为大唐和吐蕃的关系,东主说不能考的可能性很低。
眼下后悔无比,有那个时间,把丹甑赋好好写一写呀。
抄吧,继续抄,抄完了好回去,中午饭不吃了,加快速度,回庄子吃。
学子们在发呆之后又爆发了,疯狂地写着。
别说明天啊,今天就快点抄好了赶紧走。
“小易,可知考的是什么时务策?”毕构今天知道了题,更知道题怎么来的。
“除了吐蕃外,只那几样。现在的年轻人啊,实在是太不了解大唐形势了。”
李易摇头叹息。
“现在的年轻人?”
毕构看看李易长绒毛胡须的嘴,实在不明白‘年轻’二字怎么能从那里说出来。
“嗯!即便有的考生年岁看着不小了,说明咱大唐的工作岗位和宣传教育还不够。”
李易看到了有四五十岁的考生,依旧过来,想要通过科举爬上去。
跟他那时的公务员考试一样,只要不限制应届毕业生,还是有许多人想考。
科举并非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有个好工作。
科举是为了当官,大唐除了当官,似乎没别的好工作了。
毕构左右看看:“茶水给老夫送上来。”
“看谁呢,就我在。桃红他们在后面车中睡觉呢。”李易起身去泡茶。
周围只有羽林飞骑负责保护李易,他们不可能给毕构冲茶水。
“小易,你喝的茶总是大叶子,一品的茶呢?”
毕构发现了,只要李易喝茶,保证是正四品,大叶。
“不爱喝,我喝茶只是喝个水,再嫩的芽我又不吃,我随时可能有事情,冲好茶,不如找机会卖了。”
李易笑着说,别看他拿出了功夫茶,他自己平时只泡一种。
喝一喝有事情了,不喝了,倒掉,不心疼。
待茶水稍微凉一凉,毕构吹着喝口。
“小易,我有个想法,跟你说,你帮着看看行不行。”
“好的老毕,说,只要不是造反,都好办。”
李易回身,又拿出来一盘松子和两个小钳子。
毕构没理会李易的打趣,他拿过一个小钳子,夹开个松子。
“户部准备选个地方,让商人们在里面商量价钱,商量好了,可以直接收税,你觉得商人答应与否?”
“老毕你想出来的?”李易像看大熊猫一样看毕构。
“你看还有何人能想到?”毕构吹胡子了。
“老毕莫生气,我就是问问,好,好办法,这个叫商品交易大厅。”李易表示赞同。
“作什么的呢?”毕构听到了新名词,要了解。
“商量价钱的地方,官方负责帮助商家把重要的信息挂牌,放到明显的位置上。
购买和销售,分成两个区域。
商人们进来,会在两个区域看,评估自己商品和要购买东西的价格。
然后再议价,户部给出担保,没有官府帮着验货的担保,这个大厅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李易见说着端起茶水,轻抿着喝,给毕构一个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