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可是饭菜太好了。”魏知古还是纠结。
  “你认为好,是因为你没有,我庄子自己养了很多牲畜和家禽,我当然要吃。”
  李易给出一个哲理,有对比才有伤害。
  张说不想再说同样的话,他上了一个小蘑菇,好吃,问:“蘑菇哪来的?”
  “现在正是蘑菇出来的时节,别处人采了蘑菇送到庄子上换东西,庄子给价高。”李成器说出来。
  他感到非常骄傲,我知道蘑菇现在的季节多,你们两个呢?
  张说二人确实不懂,谁会关心几月份有蘑菇。
  “不晓得不怕,往后多来转转,我易弟的庄子学问大了。”李成器宽慰两个大臣。
  被宽慰的人却更难过了。
  意思是说我俩没学问呗?
  “待明年就好了,今年的许多青菜没下来,明年我有准备,冬季学皇家,也有黄瓜、茄子、菘,菘我叫白菜,这些菜出现。”
  李易对李隆基说,告诉三哥,你别在为一点青菜去利用身份,不好,弟弟这里有。
  李隆基明白,感动得想哭。
  张说感兴趣:“冬日里如何种?”
  “我原来是想烧玻璃,现在琢磨一下,不行,太容易叫人眼红,且不利于民生。”
  “因此我要用绢帛,采光不怎么好,加上暖墙,生长周期慢一些,不过提前种,没关系。”
  李易简单介绍。
  “可否告知我等?”魏知古也想试一下。
  “行啊。”李易想了三四秒,答应。
  “易弟不可。”李隆基叫停。
  “为什啊,是不行,我先在张家村子带村民试,试好了,再去别的村子。”
  李易刚要说为什么,反应过来。
  反季节蔬菜,拿出来,寻常人家种不起,都被有钱人给弄去了。
  不如自己一个村子一个村子找合作,带领村民致富,按照自己那个世界的企业和民众合作模式操作。
  李隆基想的显然和李易不一样。
  他说道:“赚大钱的买卖要留给自己,你就在庄子做。”
  “不行啊三哥,我还要带许多百姓过上好日子呢。”李易摇头。
  “于百姓有何关系?”李隆基一听百姓,语气换了。
  张说跟魏知古一齐点头,对,你说说,百姓过好日子你能帮上忙?


第五十四章 这下宰相人齐了
  李易喝口汤,缓缓说道:“我有个模式。”
  “百姓家中的地冬天会种冬小麦,我出钱,买下一亩地的一冬天使用权。”
  “然后雇佣百姓种植青菜,额外给工钱。”
  “或者是我用他们的地,给他们分成,教他们种植方法。”
  “以后他们自己就懂得种了,我还可以拿出来钱帮他们建大棚。”
  李易概念超前,说出企业与农户合作模式。
  “若他们都种你说的青菜,冬小麦岂不是没了?”李成器很快想到问题。
  “不可能,大棚种植需要很多人工,除了材料投入,还有人要照看。”李易讲产业结构人工成本问题。
  “若他们雇工如何是好?”李成器思路跟上。
  “雇工给出的工钱会上涨,种得多了,菜价要降,粮食价格会高,综合成本增加,利润降低。最后归于平衡。”
  李易介绍市场经济模式。
  随后又说:“市场经济不能没有计划经济参与,大哥和三哥有门路,叫朝廷限制一下就行了,如当前种植桑树、枣树、麻。”
  大家听着,什么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不懂。
  仔细琢磨,又能理解。
  “易弟,种菜百姓赚钱多么?”李隆基关心此事。
  “赚钱自然要赚,更多的是,冬天少了青菜,人不舒服,易生病。”
  “青菜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人的身体好了,干活也多,活得久。”
  “人口多了,跟随而来的是人口福利,增加人口福利在于生产技术如何转化成生产力。”
  说到这里,李易停了。
  他笑了笑:“说得太远了,还是说眼下,我试试,先带张家村子。”
  整个小屋里的人听懵圈了,你李易在说啥?
  张说、魏知古,几乎同时哆嗦了一下,看李易,好恐怖。
  通俗说,虽然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但觉得好厉害的样子。
  李隆基又如何不晓得,自己的易弟好似有许多治国之法。
  易弟吃饭闲聊,顺口说出来的东西,听着是那般高深莫测。
  是了,易弟还能预知以后的事情,天灾人祸,说姚相要参与进去。
  “我和大哥帮你。”李隆基朝李易郑重地说道。
  “多谢三哥、大哥,哦,还有嫂嫂。”李易看到嫂嫂望过来,连忙加上。
  张说二人快嫉妒死了,陛下带着皇后一起亲近一个人,这是多大的圣眷啊。
  不过再一考虑,又嫉妒不起来。
  人家李易别看才舞象之龄,但厉害呀。
  最可怕的是你问他就答,换成谁谁不喜欢啊。
  所有烦恼事,在他面前皆简单。
  而且庄子上的饭菜太好吃了,快吃。
  刚吃几口,又一群人进来,两个领头的,年岁看上去都不小。
  “李东主还记得我吗?”姚崇对着李易问。
  “老丈快请。”李易笑着起身。
  “我带一好友。”姚崇指旁边的一个老者。
  张说和魏知古想笑,好友?那没错,人家听你的,另一个宰相卢怀慎。
  宫女和太监也不吃了,起来等待吩咐。
  今天一个宋王、一个陛下、一个皇后、三个宰相、一个前宰相现在工部尚书,开会吧。
  自己是个人就是小朝会站班的,行。
  众人一顿相互认识介绍,然后后来的两个去洗手打饭。
  两章桌子合一起,坐下来,看着很和谐。
  李成器忍着笑,看来看去,想问,你们今天晚上还走不?不走的话,明天宫里的朝会
  “你们四个吃,不用管我们,记得别吃太饱,随时有吃的。”李易对宫女太监说。
  “是,东主。”四个人不怕了,李易说话了,咱们吃,陛下不管呢。
  李易看了看,见大哥和三哥、嫂嫂无所谓,那自己也不在乎。
  都是富贵人,带小斯跟班,自己拿出什么可以增加寿命的技术,指望大家帮忙推广。
  魏知古心情最差,前不久他也是宰相,你姚崇家教不严,反倒是怪我?我当时能怎么办?
  李隆基看着,想到易弟说的话,在自己的餐盘里夹起个蘑菇,放到魏知古餐盘中:“老丈吃个蘑菇。”
  魏知古眼泪好悬掉下来。
  其他三个宰相和王皇后、李成器,晓得了。
  陛下是后悔了,依旧很重视魏知古。
  姚崇紧张,却什么都不能说。
  “对,吃蘑菇好,过些时日,本庄和皇庄的木耳和蘑菇也会长出来,我跟皇庄监事说好了。”
  “我教他怎么做,王兄则把一部分木耳和蘑菇让给我。你们想做的话,我教你们,大家都吃点菌类,有益身体。”
  李易从医学角度说,还提了下皇庄,他怕四个人有别的心思。
  “三弟,皇庄如今的监事是王兴,确实不错,我见过几次。”李成器说,他担心三个宰相事儿多。
  四个人恍然,纷纷称好。
  他们一顿表演,各种明争暗斗,就李易一个人在局外不知道。
  “叔叔,蘑菇和木耳真能种?”王皇后之前就听说种木耳,现在见蘑菇也行,她又惦记上了。
  她想在后宫里种一下看看,这样后宫多个收入,大家日子更好过。
  “现在只能种一种蘑菇,猴头。”李易一副我本事不到家的样子说。
  三个宰相和一个尚书,想吐血。
  猴头菇,长安东市有卖,西市没有。
  买猴头菇需要用戥子称,一钱六百文,一两就是六千文啊,一斤九千六百钱。
  这玩意儿可以种?那你李易岂不是要发
  好吧,你李易用不着拿猴头菇发财,你卖酱油就行。
  王皇后伸手,李易不躲了,不就是重新扎一下头发嘛。
  “叔叔你种好了,我和三郎也种。”王皇后一听是猴头,还用想么,种啊。
  她找到了发家致富之路,种木耳、种猴头,皇庄能种的,自己为什么不能种?
  皇庄都是自己的。
  “我觉得还能再吃一碗饭,不吃了。”李隆基开口。
  他控制着食欲,决定听易弟的话,不要吃太饱,饿了再吃呗。
  其他人快速把餐盘里的食物吃饭,就李易还剩几口。
  “细嚼慢咽,食物到了胃里,胃会蠕动,然后胃酸把食物腐蚀,越细碎的食物腐蚀速度越快。”
  “因为接触胃酸的面积大,所以大家一般都喝粥,身体恢复快,”
  “你们吃太快了,食物块大,留在胃里蠕动的时候磨损胃,伤胃黏膜。”
  李易耐心地给众人普及医学知识。
  三个宰相和一个尚书:“”
  他们委屈,我们难道不知道要细嚼慢咽?可是陛下吃完了,让我们怎么办?


第五十五章 你们问起来没完了?
  “用泥石,盖楼四层,冬日里会寒冷?”饭后众人又去楼房工地,姚崇问情况。
  “不冷,有烟道,可加壁炉。原本是想两户一门洞,盖起来才知,太难,遂两户一门洞一层。”
  李易说情况,心中不好受。
  建筑时遇到麻烦了,混凝土搅拌太费劲。
  只能砖和水泥砌,建筑速度慢。
  好在庄户要求不要那么大的房子,不好收拾。
  李易就改了,按人口分配面积,一个人至少一个屋子,然后有个客厅。
  这样夫妻多一个屋子,可以当书房。
  庄户有书房,是因为李易要可开夜校。
  他要用拼音代替尔雅读音。
  拼音二十六个字母,其他方式需要的文字太多,切音的时候困难度增加。
  快速学习,还是拼音有优势,至于以后想学更深的文学,再回头学,亦可。
  食堂摆出来的菜名,庄户就很愿意学,知道是什么字。
  李易本身也是学拼音长大,然后又去学书法、乐器、看词牌格律写诗词、看古代字典懂切音。
  像现在的数字记法,有专门的简易符号书写,不需要阿拉伯数字。
  李易会用,但自己用的时候,依旧是阿拉伯数字。
  他就想让庄子里的人学跟他一样的,因为他教起来快,他学的体系是完整的。
  李易想的很多,别人想的比他还多。
  “壁炉我能明白,烧火没有柴火了用石炭吗?”卢怀慎琢磨一下,提问。
  “其实有暖气,铁的,然后锅炉放到高处,压力就够了,暖气就是地暖。”李易介绍,没有暖气冬天多难受啊。
  去年冬天他就很不舒坦,火墙跟暖气根本不能比。
  锅炉他准备用寿命换,就像换像房子上的瓦一样的太阳能板。
  他的医院要用,现在就有电,只是别人不知道。
  冬天用电加热,不如用锅炉,反正都是换,大的和小的锅炉,价格差不大。
  如矿泉水一般,大桶的平均就便宜,小的贵。
  贵在塑料瓶上,一个一元钱批发价的矿泉水的瓶子,需要三毛多钱,五六百毫升。
  而一个十升的大桶,瓶子成本一元多。
  瓶钱是三倍,水多出来二十倍。
  李易兑换锅炉也是,所以他要弄两个大家伙,一个正常使用,一个备用。
  还节省石炭,集中供暖。
  他用省下来的木柴和石炭钱,买米去施粥,都能赚回来换锅炉耗费的寿命。
  “李东主,问你一个事,用石炭怎么不种炭毒?”张说开口。
  “排烟好就行,如果烟倒灌,烧木炭一样一氧化碳中毒,就是炭毒,回去我给你画个简易图,你一看便知。”
  李易依旧是别人问了他就答。
  “李东主,冬日屋中放火盆,如何排烟?”魏知古提出个很现实的问题。
  “制作立炉取暖,还能烧水,家炉筒子,薄铁打成,到后面不热的地方接竹筒,省钱。”
  李易给出办法,连省钱都为对方考虑。
  “什么样的立炉?”魏知古追问,看样子他要回家装一个。
  “泥的即可,我一会儿给你画图。”李易脑海中出现一个屋中立炉的回忆图,他小时候用过。
  蜂窝煤炉的图他也知道,却不想用,蜂窝煤烧起来太难闻了。
  不如用煤粉打成煤匹,然后放到大的立炉中。
  “李东主,一到冬天我肚子里凉嗖嗖的,你看是什么毛病?”姚崇说出身体问题。
  “先吃萝卜,萝卜你知道吧,之前说过。”李易说道。
  “知道,芦菔。”姚崇点头。
  “李东主,我现在肚子里着火似的,问问别人,别人说吃姜,我吃了,还难受。”张说拍拍自己的肚子。
  “吃糖姜片,需要熟制,我给你写个方子,你自己做。”李易给出办法。
  “李东主,我有一外侄孙,肚子总疼,然后看到了他大解的时候有虫子,开了药不好用。”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