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怀德见过报纸,总有人愿意在离开长安的时候多带一些报纸。
路上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到了地方,又能让别人看。
“最初赔,如今打了广告,报纸赚钱。”李易笑着摇头。
“既然赚钱,不如我等……”
“与朝廷合作,这等事情,没朝廷点头,会出大事儿。”
李易不等余怀德把话说完,又提起背景。
余怀德:“……”
他只想说一句,李东主你厉害。
二人提到的报纸,今天在卖。
李易准备卖煤油灯,自己赚一部分钱,补贴给朝廷一大部分钱。
他在报纸上为自己的煤油灯打广告。
“卖报,卖报,新书的报纸,三张六钱,只要六钱,拿回去你能识字,还能翻过来用。
天冷的时候糊窗户,这报纸比别的纸可厚实和不怕水…”
报童跑着喊着,一路卖,到了订报纸的人家,把报纸送给对方。
现在还没有报箱,都是直接给别人。
有人掏出来一个五钱的兑换券和一个一钱的兑换券买一份,进到旁边的茶肆里去读。
“白生徒,最喜欢听你读报,来年你考科举一定是甲第。”有人等着,打招呼。
“给白生徒上一碗馄饨,算我这桌上,白生徒读累了正好吃,不急着下。”
“白生徒先喝口热水暖暖肚子。”
茶肆里的人开始给好处了,白生徒姓白,叫白永,生徒,要考科举。
他读报纸抑扬顿挫,别人就爱听。
他最大的功劳是教会了许多人拼音,大家才愿意给他买饭吃。
他住客栈都不用自己掏钱,客栈的东家给他安排个好的房间,还为他准备油灯。
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把当天报纸的内容分析一下,讲给别人听。
那个客栈于是就有不少人专门为了听他讲解而过去住。
“之前的报纸上印的是大学和中庸,今天是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白永咽了下口水,等馄饨,开始说今天报纸的内容。
茶肆里安静下来,大家认真听,听不懂没关系,报纸上给注解,会翻译成能听懂的话。
等白永把几段论语说完,馄饨送上来。
正常来说他应该吃了,吃完再继续。
不过他扫了一眼广告,这个广告位置太明显了,而且是红色的字体。
他微微一愣:“我给大家读个广告。”
“广告啊?说说吧。”有人想听,反正馄饨还烫,吃着要吹,读完广告能凉一凉。
“小时候,光明是邻居窗头,邻家的孩子在里头,我站在外头。
长大后,光明是一碟菜油,光亮凝在孩子笔头,照出了盼头。
后来啊,光明是一根蜡头,火苗摇曳在蜡烛头,皱纹在眉头。
而现在,光明是华灯煤油,不灭的火苗在里头,温暖在心头。
李家庄子隆重推出煤油灯,万能煤油,解君烦忧。冬夏春秋,别无所求。
价值百缗,显尽风流。照亮前程,谱写王侯。豪门气派,引领潮流。”
白永读完,感觉像吃了只苍蝇那么恶心,前面写的多好啊,后面是卖百缗价钱的煤油灯。
难过,赶紧吃馄饨吧,不然就凉了。
茶肆里的众人:“……”
不是所有人都有闲心在茶肆里喝茶,上午没过去的时候太阳看不到。
天阴沉沉着,并且开始下雪,北风飘轻雪,就是白毛风。
不少去年凿冰赚钱的人,今年组织起队伍,从工盟租借工具,到一处处的河边试着凿冰。
许多大户人家一个夏天,发现冰不够用,以前冰少的时候也活着。
去年刻意挖了储藏冰的窖,放了不少冰,这天热就离不开了。
不是吃就是放在盆中用来给房间降温,明年夏天估计还要用更多的冰。
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余怀德等人吃上了火锅,肉少了一些,他们路上没少吃肉干。
多的是大棚中的蔬菜,锅是鱼锅的底儿。
一条鱼切成两段,放在锅里煮着,等其他的涮差不多了,鱼也就熟了。
“李东主,我们看到了煤油灯,也知道价钱,一百缗一个,我们这些人都想买。”
余怀德没直接说让李易便宜,他的意思是我们买的人多,你应该给批发价。
“余东家这是骂人了,一个煤油灯而已,何必说买,一人一个,拿回去用,煤油不够了,随时来取。”
李易直接,不用买,我给你们,煤油都免费给。
“李东主,这个我等可不敢受。”旁边一个跟着去的商人觉得好处给太多了。
“这个……怎么说呢,大唐准备收商税了,我过了年就先交。
诸位还有其他的买卖,相信那些买卖交税的话,税钱足够用煤油灯。
陛下整日里愁着朝堂钱财不足,明年我只能多做一些东西给诸位去与吐蕃、突厥贸易。
都是为了大唐,兵强马壮,咱们才能不挨欺负。”
李易把话挑明。
你们过了年,家中的其他买卖交税,我可是还有好东西。
给你们煤油灯和煤油用,你们支持一下,不然明年就不带你们玩儿了。
余怀德愣了一下,权衡后,笑着说:“陛下之忧,我等当解,只是不晓得要交多少税?”
“奢侈品十税一,酒楼行业,二十税一,其他的三十税一,毛利取税。
如我这个煤油灯,百缗卖出,过了年,再卖的话,缴税八十缗,而煤油是十税一。”
李易说着起身,双手托酒盅,看向众人。
大家互相瞅瞅,相继起身,端酒盅,这个时候就算是瘫痪的也得让人给举起来。
他们懂,这叫敬酒,喝下去表示同意,不喝的话……
众人都喝了,不管这酒喝下去的时候是什么味道、什么心情。
“交完税有好处,若家中子弟读书读不进去……”
重新落座,李易给他们讲解起交税的优惠政策,尤其是第一拨交税的人,政策倾斜更大。
第五百四十二章 奢侈之物如浪潮
“东主,东主,卖出去一千二百个了。”
十月二十五日,宋德急匆匆跑过来找李易。
他告诉李易卖出去一千二百个煤油灯了,长安有钱人是真多呀。
李易倒是很平静:“不急,长安的消费潜力大,现在只不过是一些人犹豫,等其他人用起煤油灯,他们便忍不住了。”
李易知道消费心理,有钱的人花钱是买东西吗?他们买的是身份。
煤油灯如果买一缗一个,有钱人还看不上眼呢。
他那时买皮包,几万一个,真是皮包用起来比别的舒服?
对没钱的百姓,李家庄子卖东西是亲民,对有钱的人,价格昂贵得更亲民。
第一个bp机出来的时候多少钱?然后出了汉显,价格翻倍都有人抢着买。
等手机露面,打电话恨不能喊得周围全听到。
直到后来归于平静,手机这玩意儿就是用一下即可。
煤油灯差不多是同类的东西,奢侈品。
李易想支援前线,就得帮大唐赚钱,从自己开始,到明年之前,卖掉的煤油灯不交税。
过了年就得交税了,现在不买的,等着后悔吧。
“就这么一个东西,要卖一百缗,一点铜,一个玻璃罩,还有什么煤油,那煤油怎么来的?”
姚崇手上拎着一个煤油灯,使劲贬低,从材料成本上面来分析。
政事堂大厅里的张说和卢怀慎根本没工夫理会姚崇,他们正在用鹿皮的小抹布仔细擦煤油灯的玻璃罩。
东西是陛下赏赐的,凡是实职三品官,都有一个。
然后每两个月每个人可以领一筒四千毫升的煤油,据说可以连续点一百个时辰。
晚上睡觉不需要点,就是吃晚饭和睡觉之前的一段时间点燃。
一个月五十个时辰,一天一个半时辰还多,够用了。
当然,若是早上早起来上朝,天黑也要点一点。
卢怀慎和张说对这个煤油灯很爱惜,把使用说明书背得熟熟的。
主要是得加盐,盐可以把煤油里的水给变成盐水溶液。
盐水溶液不和煤油相溶,比重大,就落到下面。
上面的煤油就纯了,燃烧起来不冒黑烟,更亮。
若是不如此操作,凭借李家庄子的工艺,那煤油就一直呼呼冒黑烟吧。
当然,李易可以先一步处理煤油,提纯呗,他有技术。
但他不,纯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花掉的钱就是几个点,到了后期,零点一个百分点,提纯需要翻倍资金。
像酒精一样,想提纯,就要……加生石灰,不能加盐,酒精溶于盐水。
至于分析用酒精,李易只能表示抱歉,他弄不出来。
姚崇不可能懂得化学和物理学,他习惯性批评一句,发现没人迎合自己。
“你们说,收九成的税如何?”姚崇找个话头。
“李易可能就不卖了,以后我们没有煤油用。元之,消停一下吧。”
卢怀慎烦了,总不能逮个事儿就找李易麻烦吧。
知道你是有‘病’,可你病得也太重了。
张说看看玻璃罩,漂亮、干净、从各个角度都看不见擦拭的痕迹。
他放下鹿皮:“天上人间不是说了么,多给我们和各部尚书一个灯,还管灯油,挺好。”
“你俩都被他给收买了。”姚崇忿忿道。
“元之,你这是想进团儿?”卢怀慎不客气了,他说的团儿自然是第一大唐巡查团。
“有两个灯怎么用呢?其实一个就够了,我回去想想。”
姚崇一听进团儿的事情,赶紧转进,就是撤退。
他已经知道李易怂恿陛下弄出来的团儿的作用了,全是曾经的高官。
别的巡查官员可能会到地方的时候受到地方的抗拒,以及地方联系朝堂上大官的压力。
而换成一群曾经当过尚书、宰相的人,他们会低头?他们会收拾得更狠。
同时互相之间也不怎么对付,谁也别想给其他人说情。
这他娘滴就阴损了,估计自己有一天也会进团儿。
你说没权吧?权力大着呢。
你说有权吧,一群同僚制约,你宰相又如何?谁没当过呀?
“元之现在的病啊,属于精神类的。”张说现在懂得多了,连精神类疾病都明白。
“大事都是他处理,我等只负责小事儿,也有人说不好听的话,以前老夫还生气,现在不气了。”
卢怀慎始终管着琐事,他知道争不过姚崇,又想让大唐好一点,就把乱七八糟的,在陛下那里看上去不大的事情给管了。
实际上这些事情,对地方州府是大事啊。
“可不是么,李易办的事情多不?仅仅是个文散官,李易从未要求过什么,始终在那里帮忙。”
张说心理同样平衡,要权什么的,李易要过吗?他若不是因水灾生气,弹劾都不会弹劾。
回了自己办公室,姚崇平静一下,也拿起搭配着的鹿皮擦拭起煤油灯。
又过去两天,风大,天冷,买煤油灯的人数在增加。
煤油灯确实好用,尤其是刮风的时候,其他的灯笼下面需要坠着重物。
然后风一吹,里面的蜡烛火苗还是晃动,虽说这灯叫气死风灯。
灯笼外面是纸和纱,本身遮光。
煤油灯外面是玻璃罩,亮。
同样是有钱的人,晚上没有宵禁,聚会,有的人自己拎着煤油灯过来,晃悠着好不自在。
用灯笼的,感觉上低人一头。
这谁受得了哇,买,不就是一百缗嘛!
“怎么还不过年?你们买慢一点啊,着什么急。”别人都正常,毕构白头发都多了。
说好的过了年,煤油灯开始收税。
现在卖那么多,等过了年,还有人买吗?全是钱呀。
想来想去,他给李易写了首诗:年前油灯若繁星,节后一盏孤月明。北斗何曾知玉兔,民间疾苦在朝廷。
意思是说,你现在卖那么多,过了年还能卖出去一个?
星星和月亮,两个事情不可以混为一谈。
你可要知道你目的是帮助百姓给朝廷增加税收,赶紧的吧,先别卖了。
李成器晚上帮毕构把信送来:“易弟,你看人家户部尚书头发快愁没了。”
李易一听就懂了,他挺无奈的:“老毕还是不懂得经济和消费心理学,现在必须得趁热打铁卖出去。
等着长安有钱的人都有了煤油灯,其他外来的商人就愿意买了。
煤油灯才能赚多少钱?真正赚钱的是十税一的煤油,那个越用越多,长远的事情。”
李成器在深思,想着的是大唐的全面事情,确实应该铺开,而不是寻一时之利。
“急功近利会出错的是吧易弟?”李成器自我反省的时候问。
第五百四十三章 为国不求眼前利
“大哥这个牡蛎运来的及时,在不知道牡蛎的具体情况时,应该多煮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