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劾官员,是官员确实让我生气,行贿宰相和尚书,是为了养廉。”
李易坦然,行贿对不对?从法理上来讲,保证不对。
弹劾对不对?从法理上来讲,没问题。
散官一样有资格上书,而且大唐不少已经辞职的官员,还留着散官的官职,遇到事情也上宰相书。
比如说解琬,都申请退休了,退休的时候是金紫光禄大夫,文散官。
遇到情况了,问他,他立即就给出建议,然后又‘返聘’回来。
自己的文散官也是一样,我挂着名,我就能弹劾。
“那若是当时姚崇在华州,跟着一起喝酒,喝醉了也没管上郑县事呢?”
李成器问出一个他认为不好回答的问题。
“弹劾,谁在那里弹劾谁,陛下在,我也弹劾,让陛下下罪己诏。”
李易果断地回答,同时看向李隆基:“三哥,若是那般,你能想办法保住我不?”
“保,我豁出命也保你。”李隆基同样干脆。
“叔叔,那些人都要流放到岳州去了,日子不好过。”王皇后觉得太严肃了,转移话题。
“嫂嫂,说实话,那个地方是一个好位置,官员不会利用,才会使得那里变成了流放之地。
那里水资源丰富、渔业也适合,水运交通便利。
把整个山南道给我,我五年时间,能支撑起半个大唐的粮草消耗。”
李易丝毫不谦虚,一个山南道,辖长江流域四个省的地方。
只要允许他招兵,他五年时间,就能把当地给摆弄明白了。
百姓还高兴的那种,至于官员,听话的当然也高兴,不听话的,就是暴毙而亡什么的。
第五百二十八章 西南钱粮当支付
“捷报,捷报,西南捷报,我大唐将士猛若虎,西南诸蛮笨如猪,捷报。”
十月一日一早,报童奔跑着喊。
他们一边跑一边把报纸送到订报的人家。
报纸的价格还是三钱一张,不过变成了两张,买一次需要六钱。
仍然为单面印刷,另一面供别人写字。
成本却降下来了,一张报纸不再是十五六文,而是五文多。
大量的纸张被制造出来,油墨的制造材料也成批购买。
如今的报纸辐射京兆府、华州、同州、岐州、坊州、商州等一大片地方。
有的商人要大量从别处收货或出货,便在报纸上打广告。
两页的报纸中有三分之一是广告,字数不同、位置不同、颜色不同,价格就不一样。
庄子里每天三十万份报纸印出来,算上广告费,一份能赚一钱多,不到两钱。
按一钱算,换成缗是三百,一天三百缗,一百天三万缗,以后还会更多。
百姓们到现在为止,还认为李家庄子每日里亏钱给他们报纸看。
听到有捷报,平时不买报纸的人也掏钱,买一份两张。
然后对照的拼音去认字,长安的百姓几个月来,把拼音给学会了。
就是有的字还不明白具体意思,需要读出来联合上下文。
“今天报纸上写的什么?我大唐将士在大半夜的时候叫喊着偷袭了那些西南蛮,翻山头就跟喝水那么简单……”
姚崇念着报纸上的内容,有种说不上来的憋屈感。
叫喊着偷袭?要不要先送一封偷袭的战书?西南蛮好配合一下。
还有西南的山,可以像喝水一样。
“看着过瘾就好,给普通百姓看,百姓不需要知道战场上的实际布局,只要赢了就行。”
卢怀慎也在那里笑,往报纸上写战报的人文采简直烂到家了。
他承认,太文了百姓看不懂。
“看看广告,一条又一条,钱啊。”张说在那里盘算李家庄子报纸能赚多少钱。
每一块位置和字数都有价格,他发现利润了。
姚崇听到钱字,沉默一下:“朝廷正在培训人员,等过了年,派往各地,再赚了钱可就不全是李易的了。”
“李易看不上眼,他在乎的乃是宣传,报纸的作用能够普及他的拼音。
长安城中,大量百姓能看报,可了不得。论教化之功,李易当居天下先。
如今还需标注拼音,待更多百姓认识了字,拼音可撤下。”
卢怀慎给出正面评价,换个人,这等功劳,朝廷必须给出表彰。
李家庄子应该上牌坊,有门楼的那种。
可惜,李易还是那个从二品的文散官,朝廷除了给发俸禄,其他的一概没有。
那点俸禄李易又看不上,夏天应该给的冰、冬天应该给的炭,不给。
李家庄子夏天的冰差不多是敞开了用,而且人家那个冰比河里的干净,用井水冻。
陛下有时候用冰,还是高力士跑李家庄子运。
“西南那里在年底前战事应会结束,该拿的粮草,户部最好给李易。”姚崇说一句公道话。
张说抖了抖报纸:“不错,要给,从长安和各地调粮草,确实不如眼下的办法。
由李易联系蜀地商人,当地筹集,户部转手给李易,省却了路上的大量消耗。
虽说以防守为主,用时过久,然,粮草并未多耗。”
他在算一笔账。
正常朝廷说最好是打一个月,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把西南蛮干跑。
需要支撑的是一个月粮草。
现在看着慢慢拖,死人少,对西南蛮的压力大,西南蛮难道不吃饭?
打上四个月,看上去要多花三个月的钱。
不过运那一个月的粮草过去,路上消耗掉的也差不多是三个月的粮草了。
此时是李易动用私人关系,最后的钱他出,凭什么?
“怕是隆择不答应,他管着户部,今年想多赚钱。”卢怀慎认为困难的地方在毕构那里。
户部尚书谁当都是抠门的那种,今天这个要钱,明天谁又提款,户部尚书头疼。
“问问。”姚崇决定找毕构商量,把钱给李易。
没用多久,毕构拿着报纸过来。
他看了三个人一眼,先开口:“如今是两张纸,往后会有三张纸、四张纸,广告能打得更多了。”
自从当了户部尚书,他已经变成满脑子里飘钱的状态。
他在算李家庄子的报纸发展,同张说一样,他察觉到报纸开始盈利了。
“到那时,李家庄子的报纸会降价,一张三钱,两张六钱,说不定五张的时候,加起来才要五钱。”
卢怀慎猜测李易的打算,一张三钱,多了,百姓买不起。
张说附和:“差不多,兑换券两面可印,报纸自然也可印,印双面,省一份纸。
李易不印,留一面空白,使人用来练字,若五张报纸五钱,便是一钱买一张练字的纸。”
毕构愣一下,颔首:“把大张的报纸裁开,用线装订,可当本子使唤。”
“隆择,请你过来,是为了商议西南战场上的粮草消耗。”姚崇命人给毕构泡茶,说正题。
“粮草够了,那里不再需要朝廷拨付。”毕构装糊涂,不给。
“拿私人之财,养朝廷之兵,大忌。”姚崇提醒。
“现在户部没钱,账记下,等户部有了钱,再给。”毕构一听姚崇的话,答应给。
只是现在不给,现在户部其实有钱,少。
欠别人的不行,欠李家庄子的没事,李家庄子不缺这些钱。
“可写一借据,送与李家庄子。”
姚崇说出个办法,欠就欠吧,借条要写,不然怎么算是欠?
毕构露出为难的神色:“户部给一个人写借据,有损朝廷威严。”
“要威严就不要声誉了?”姚崇沉声。
“唉!待某去与李易商议商议,选个折中的法子。”
毕构不想答应,又觉得确实说不过去。
他决定问问当事人,看李易啥意思。
“不如写行文。”张说提议,李家庄子陛下不愿意让别人去。
“也罢。”毕构想起来上次陛下说的话,郁闷不已。
商议完给李易钱的事情,毕构指着报纸说:“当收税,赚钱了。”
三个人同时愕然,你这当了户部尚书,看什么都是钱?
姚崇把报纸翻过来,看空白面:“也写一个行文问问李易,看他愿不愿交。”
姚崇发现报纸眼看要赚更多的钱,同样为朝廷考虑一下。
“成!”毕构再次答应。
第五百二十九章 两厢事了新计现
“老毕还学会写信了,这是要把我当笔友?”
当天晚上,李易接到户部尚书毕构的私信,不代表户部。
信中说了两件事。
“一边哭穷,说没有钱,一边又要给我补上军资,话里的意思是不想打白条。”
李易看懂了,毕构绕来绕去,把一种纠结给变成文字。
“问我报纸交不交税?当然……不能交了。”李易看到第二个事情,摇摇头。
“不交?”李成器帮忙把信带过来,冬天了,又有牡蛎要送到,以及其他的海产品。
“不能交,报纸属于教育和军事口,给驿站提供更多的钱财,同时帮助百姓认字。”
李易拒绝,说出两个理由。
报纸不归他私人管,牵扯着大唐的喉舌。
“同时我还需要更多的钱组织人手作事情,报纸的广告费再多,对于要作的事情来说也需要很长时间的投入。”
李易有着自己的盘算,报纸赚的钱,以后他拿出来办别的事情。
转过头,他对李成器说:“大哥,趁着黄河结冰之前,看看能不能从莱州里冻一批鱼虾送到长安。”
“怎么冻?”李成器知道冻起来的鱼虾,比干的好吃。
“就是……不行,温度不够低,水结冰慢,等水结了冰,黄河也差不多不能走了。
可以等天再冷一冷的时候,在渤海湾捞鱼虾,带着冬天冻好的冰块去捞,捞上来就用冰镇住。
回到陆地上,陆地上准备好冰和水的混合水物,把鱼虾放进去,一晚上就冻硬了。
装进麻袋,走陆路运输,那时天都冷了,温度低,冰块到长安也是冰块。”
李易否决了抢黄河水运的时间办法,改成陆路运输。
成本高,长安有钱人也多。
“为兄试试。”李成器动心,主要是他想吃。
接着他指指毕构写的信:“补偿你的军资……”
“以后收税的时候,还有庄子应该交的租庸调,从中扣,什么时候扣完了,什么时候再交。”
李易对这种事情熟悉,双方都有面子,朝廷占了便宜。
军资现在给,放贷出去有印子钱,每一天都不少呢。
李易没打算要那个钱,他要俘虏,五万钱一个的俘虏,本身就算是得到利润了。
至于大熊猫,目前属于个人爱好。
“如此也好,易弟写一封回信。”李成器同样认为户部占便宜了。
李易很快写好一封回信,告诉毕构,自己不交广告税,又说明军资操作方法,交给李成器。
“大哥你会珠算吗?”办完这个事情,李易突然问了一句。
“会一点,学得不好。”李成器有些羞赧,显然他会那一点是真的一点。
“最近闲来无事,我找了找,有一套口诀,可以让人用起珠算更方便,而不是学习题。”
李易笑了笑,起身从旁边的箱子里拿出来一把算盘。
上面两颗珠子,下面五颗珠子。
“其实计算斤两的关系,不一定需要上面两个珠子,一个珠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十六进行乘除足够。
不过加减法比较容易学,所以上面是两颗珠子,一个代表五,下面的五颗珠子也是五。
这样加减法来算斤两就比较快,大家不用再学更难的,账房能算即可。”
李易先介绍珠子的用途,上面两颗珠子是低配给初学者的,同时又是为了更大的计数计算,多珠子进位就多。
说完,他拿出来几张纸,上面画着表格,写十进制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十六进制的。
十六进制的十一就是十一,十二也就是十二……
“我准备把这个印刷出来,单独印刷,报纸上会放一期,其他的需要传到大唐各地。”
李易把表格纸放到李成器面前。
他又亲手操作一遍两种进制的加减乘除,很简单,不过他的速度慢。
他也不熟练呀,他没学过珠心算,算盘这个小学学过,后来也不用,都忘了。
突然想来,查资料,自己又琢磨一下,才能给别人演示。
“这等密法你也传?”李成器看懂了,确实不难,当然,李易计算的都是小数、整数。
现在大唐玩算盘的都有自己一套方法,轻易不传人。
同时还需要更深的算术基础,有一道道题,按照题里的解法练。
现在几张纸上画了表,看着就明白,再练练,基本上全能算了。
“利民的东西,还有一个,一两等于多少斤,我现在写,这个是一退六二五,一两等于零点零六二五斤。
这个退是只退一位来计算,不然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