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是思忖,李隆基眉头舒展:“有易弟在,我心中安稳。”
  “我也不着急了,原来总怕哪里没做好,让大唐不稳,现在基金就可以一直运作着。”
  李成器有了人生目标,不怕搞事情被三弟怀疑。
  对比起李易的那一套东西,自己干的事情就是其中的点滴。
  指望着用足球、工盟、衣盟、海边买卖的钱造反,除非在外面有支能打过羽林飞骑的军队。
  不,不止是羽林飞骑,还有易弟,易弟不会看着造反动荡的,易弟要求稳。
  “西南的战事也不知如何了。”李隆基不担心大唐发展的之后,想起了西南蛮的问题。
  “许是不会差,三弟是担心羽林飞骑损伤过大?”李成器知道羽林飞骑是宝贝。
  “我只是怕他们胡乱冲杀,以为自己学到的本事大了,不管不顾跟敌人硬拼。”
  李隆基没否认,羽林飞骑打仗死人他接受,不接受的是死人多。
  其他人看了,会认为羽林飞骑战斗力不行,又该有人动歪心思了。
  “他们精着呢,易弟训练出来的人,一个个想法和别人都不一样。呵呵呵!”李成器宽慰着。
  说道训练,他忍不住笑起来。
  李隆基莞尔,举着望远镜扫向灞桥的另一端桥头。
  桥头有火把照明,一些学子刚来入住,没有钱买灯油和蜡烛,又不想睡觉,跑到桥头在那里看书。
  冷是冷了些,安全上没问题,周围还有晚上轮换着训练的千牛卫。
  另外还有准备明天摆摊的人天黑之前抵达,睡在推车或担子旁边。
  若没有其他很多人结伴,走夜路他们害怕。
  稍微远的地方的人选择白天出来,晚上到灞桥,睡一觉天亮。
  东西卖完了,买需要用的东西,再住一晚上回去。
  外来务工者和张家村子,同样有市集,外面的人过不得桥,只能等他们出去。
  相互交流好需要什么,可以交换,也可以用兑换券。
  铜钱和绢帛,在长安流通的很少了。
  李家庄子陆续放出了三十万缗的兑换券,只有家中铜钱和绢帛太多的人还依旧使用原来的货币。
  尤其是绢帛,大家都不愿意要了。
  不小心弄脏了,当货币使用的时候别人不收。
  一块又一块的布,放在那里,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钱。
  大部分铜钱和绢帛,经过流转,都给到长安卖东西的商人。
  有的外来商人,也兑换一些兑换券拿着,不指望去别的地方好用,以后来长安却能当钱花。
  “三弟回吧,明日还有朝会。”李成器觉得冷了,劝李隆基休息。
  “走。”李隆基根本不困,精神着呢。
  “走水了,走水了,救火呀。”夜间一个声音远远地传过来。
  李隆基终于皱眉了,仔细分辨声音传来的方向,用望远镜看过去,果然有火光。
  不过不是庄子里面,是距离码头还有一段路的路上?
  那里怎么能着火?谁把东西搬运到那个地方了?
  紧接着,他看到一群千牛卫冲过去,点着火把。
  有人的火把还没点燃,边跑边和其他人的火把对一下。
  火光中,推车的推车,挑担子的挑担子。
  “怎么回事?”李隆基大声问。
  躲在暗处的羽林飞骑蹿出来一个:“陛下,没事,估计是演习,前几天李东主就说,应该折腾折腾。”
  李隆基继续用望远镜看,火光起来了,是木头房子?里面也不晓得放了什么东西,反正火很大。
  千牛卫的人在那里顶着火焰喷水,还有人应该是拿了长的铁钩子伸过去。
  木头房子的一片墙倒塌,上面的轰然砸下来,火势稍微一小,更多的人向前喷水。
  过了一刻多,只剩下烟在飘,着火的地方火熄灭了。
  这时有人过来汇报:“陛下,那里是白天李东主让人用破木头搭的房子,里面有干草。”
  李隆基松口气:“确实能折腾,走,睡觉。”
  这下他困了。
  第二天早上,李易起得早,去查房看病人。
  等李隆基他们要离开,李易送过来十个全铁的手摇磨面机。
  “大哥、三哥、嫂嫂,把这些带上,拿回去用。
  想吃更白的面,要磨一磨之后把下面的面粉挪开。
  下面的面粉黑,再磨一会儿,再挪走,面粉黑白取决于……”
  李易讲解着磨面机的使用方法,边磨边出粉。
  按照时间不同,出来的粉的颜色亦不同。
  “再过两天,中间瓷的就出来了,若好用,准备租借或卖给别人。”
  李易说着他的安排。
  昨天晚上的话题是大方向的理论,落实到实处,就是各种小的技术推进。
  当许许多多的小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才能量变到质变。
  “这下有钱人保证要吃最白的那种面粉,其他的面粉是给普通人家吃。”
  王皇后看着东西,听李易讲,自己就想吃最后的那些。
  “总吃也不好,不同的麦子的筋不同,可以混合着制作蛋糕和包馅的皮。”
  李易多说了一句。


第五百一十七章 反常降雨欲上书
  “快,去看看牛棚、马厩,漏没漏水,羊舍的棚子记得上次说有裂缝,补了吧?”
  李家庄子的各个管事奔跑着喊。
  中午的时候云过来了,本以为是要飘轻雪,结果变成了雨。
  没有个前兆,上来便是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下落。
  庄户们自己不怕,担忧牲畜和家禽出了问题。
  “这月份,长安怎还下上了大雨。”
  李易站在河边高处的平台上,看向雨雾中的张家村子、务工者居住区、灞桥另一头摆摊的地方。
  按照阳历计算,入冬了,十月二十二日,现在的阴历是九月十七。
  庄子的暖气锅炉已经试水,准备随时供暖。
  大量的煤准备妥当,连着大棚一起送热。
  透过望远镜看,张家村子没什么反应,瞧情形不错。
  务工者的地方也没人在外面,全躲起来了。
  摆摊的位置,有管事送去苫布和斗笠、蓑衣,千牛卫的人冒着大雨帮忙把东西遮挡好。
  “东主,起风了。”别人都穿着雨衣,桃红一人个打伞,起风了,雨大,她的伞不管用了。
  “你回去。”李易看她一眼。
  “穿雨衣还得把这漂亮的衣服换了,以为不会刮风。”桃红嘟囔着自己一个人回院子。
  “冲姜水,给摆摊的人送去。”李易说一声,身后的葛岩跑去安排。
  “这雨下的不好,土地太湿了,再下雪结冰,直接就封冻一层。”
  李易反感冬天下雨,不管他以前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冬天一下雨就难受。
  最南边的地方除外,那里冬天根本不冷。
  换成杭州,冬天小雨一下,可爽了。
  “就怕连续下,哪个地方再遭了灾。”翠柳在那小声嘀咕。
  “别瞎说话,要是真遭了灾,就把你送去堵决口。”李易对翠柳说。
  “我一个人够干什么的,扔进去就冲跑了。”翠柳在李易身后吐舌头。
  “蓝田县最容易遭灾,派人去看看情况,实在不行,其他的工作都停了,专门去村子里面给人修房子,清理沟渠。”
  李易又下个命令。
  紫玉跑了,找人骑马冒雨去蓝田县。
  醉仙居在蓝田县的县城,平时接触最多的也是县城的人。
  蓝田县还有村落呢,他们的所在才最危险。
  当然,受灾了,官府会组织人手救援,实在房子救不回来,就不要了。
  等官府都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只有大逃灾,民众跑了,去别的地方,不然吃不上饭。
  最可怕的是常平仓的东西被官员给贪墨,需要放粮的时候无粮可放,杀了官员也没粮。
  剩下的是钱,一抄官员家里抄出一大堆铜钱、黄金、珠宝、绫罗绸缎。
  “我还指望等几天,等到下了霜,然后大量收购别人家罢园的小黄瓜、茄子、豇豆、扁豆呢。”
  李易被一场雨给下闹心了,他准备制作小菜。
  和去年一样,专门挑小的,霜打了后的菜制作,放虾油。
  与他那是的锦州小菜一样,特殊的味道,和放虾酱的不同。
  收购的价钱稍微高一点,种菜的人就不会自己留下制作咸菜。
  可惜现在没有芸豆和鬼子姜,鬼子姜叫菊芋。
  不过有更好的螺丝菜,也就是宝塔菜,选个头小的,放进去一起制作成咸菜。
  李易考虑等雨停了,在报纸上打个广告,让人把被雨水冲过的小菜提前罢园送过来。
  不然沾了雨水一冻,菜就废了,和霜打的菜是两回事儿。
  这个时候的庄子里面已经制作好了姜糖水,给庄户喝的,又用平板车推着大木桶,送到灞桥桥头。
  摆摊的人开始和千牛卫互相谦让,想叫对方先喝。
  千牛卫没有斗笠和蓑衣,顶着雨帮忙干活。
  换成以前,就这场雨,估计千牛卫淋到了,就得冻病不少。
  现在没事儿,左右千牛卫一直在训练,和其他的十四个卫一样。
  挨着灞水,晚上天冷都下去游,此刻的大雨,当作又游一次泳。
  “好兵啊,陛下果然才是最好的陛下。”
  “对,比以前的……”
  “别瞎说,太上皇还活着呢。”
  “反正就是比以前好。”
  “快喝,喝完了千牛卫就能喝了,咱们不喝,他们也不喝。”
  “大家把苫布、斗笠、蓑衣看好了,等天晴后摆放规整,好叫李家庄子的人取回去。”
  “大家去运煤吧,再冷一冷,在这里点上灶取暖,好不容易有个卖东西的地方。”
  摆摊的人说着,端起碗喝姜糖水,这个糖就是红糖了,没多放。
  千牛卫的人有的回帐篷,有的依旧站岗,听到百姓夸,他们也高兴。
  他们觉得有了羽林飞骑,自己的地位便下来了,陛下不那么重视。
  现在看看,咱给陛下长脸了,百姓说陛下好。
  雨,就一直下着,没有晴的样子。
  蓝田县采矿的停了,被迫采矿的人被限制在小屋子中不准出来。
  其他的人按照李易安排,跑到下面的村子里。
  院子前面有积水的赶紧把沟渠清理好,快速排水。
  谁家中漏雨,架梯子上去给临时凑合着换一扇席子,再拿竹板挡一挡。
  这个得等天晴了才能好好拾掇,现在抹泥都抹不了。
  有相对富裕的,房子上面是瓦片的也漏水的人家,端出来热汤给干活的人。
  干活的人才过去帮忙换片瓦,同样是对付一下。
  晚上的时候,雨没停。
  李易吃饭的时候感觉很压抑,没吃多少,去住院部看一圈。
  回来的时候遇到了跑来的王兴。
  “易弟,渭水那里出事了,刚刚有人从那边赶过来的人,从渭南县,在皇庄前面我支的棚子里休息。
  他们说渭南水位上涨很快,是县里,有人家的泥房子看上去不行了。”
  王兴告诉李易情况。
  接着说:“我赚了不少钱,也没干过什么利民的好事情,就挖人家坟救了个娃娃,钱多了没用,我想给渭南那边买点东西。”
  李易看着王兴,把王兴看得局促不安的时候问:“王兄是真心的?”
  “我掏钱,哪有什么真不真,哪怕我心是假的,钱是真的。”王兴点点头。
  “看这雨,不像是要停的样子,我写个奏章,你给我送进去上书。”李易没再说王兴真不真心的话。
  他承认,王兴说得对,你管我怎么想呢,我确实往外掏钱。
  “好,我想办法从后面禁苑给你递进去。”王兴答应。
  李易来到书桌边,展开纸,不用研墨,他有墨汁,给砚台中倒一点,把笔蘸饱了……放下笔,换张纸。
  上书有上书专门用的纸,他是散官。
  换到地方的话,地方应该定期给送去一些纸,也有不送的。


第五百一十八章 简在帝心羽林出
  李易正三品,在李家庄子,可没人敢贪他东西。
  这些纸上有花纹,但还不叫宣纸。
  宣纸的宣是地名,大唐的宣州。
  产的纸和其他的地方一直被长安所用,后来宣城郡的纸比别的地方更好,出名了。
  后来大家只知宣纸,不知宣城。
  而宣纸也不止宣城出产了,它成为了一种纸的名称。
  包括熟宣和生宣。
  李易换完纸,提笔,写:冬雨倏忽,积水难估,渭河之县,低洼成漉。过往行客为忧,县中百姓愈苦。恰值私军练久蔟,羽林飞骑当盼顾,争如……
  李易停笔,把这张纸揭下去扔一边,重新写:渭南县可能会出现水灾,派羽林飞骑出去救一下吧。
  “好了。”李易盖上印,递给王兴。
  在旁边看着的王兴:“……”
  他看看那个不要了的纸,又瞅瞅眼前的纸,伸出手去把那张拿到手上。
  “易弟,这个给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