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易说出来三联票要是认真审核,不存在作弊,外面还有各地方记录数额和票据号。
  收上来的税,少了能行么?
  “后者呢?”李隆基算是放心一点。
  “联合商人就简单了,比如说商人运干果,榛子,品质不同,定价不同。
  我跟商人联合起来,降低定价,价钱低了,商人分我一些,商人再打点其他人一些。
  一船低一百缗,一路打点过去,付出八十缗的代价,商人还赚二十缗呢。”
  李易又说一种联合方式,坑朝廷的钱。
  李隆基皱眉头,果然啊,还是人的问题,不管法怎么样,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
  “不过这种依旧能查出来,不如第一种稳妥,赚点小钱就行,别想贪大的。”
  李易说出里面的情况,联合作弊,一查一个准儿啊,当审计是吃白饭的?
  “若你是商人呢?”李隆基换一角度问。
  “我要是商人就简单多了,同样是卖榛子,我能少交几倍的税。”李易说到这里时笑了。


第四百五十九章 尚书毕构受惊吓
  夜色清凉,外面起了微风,灯笼随之轻轻摇动。
  食堂中李隆基听着李易在那讲解。
  “以次品榛子报税,拿良品榛子贩卖。眼下大唐店少而摊多,只能费劲去找大宗卖家收税。
  货物量少不交税,个人上山采榛子,挑担子卖,再让其交税,是害民。
  商家运一船榛子,可以说是许多个人一起的货,分开来,便不够交税。”
  李易说出低价报关、分散所有权的方式规避税收。
  “可能杜绝?”李隆基发现漏洞太大,简简单单的,税就少交或不交了。
  李易摇头,表示没办法。
  莫说大唐,什么时候都有人在避税,注册制下的公司都能有一堆手段,何况是如今。
  他劝:“只要能收上来一些税,朝廷日子好过了,允许个别状况存在。
  若以税收多少而定政绩,各地税收一定会很好。
  不过当地会为了政绩而苛待百姓和商户,强制征高税。
  涉及到商品分级问题,商人又不能出具收购单和品次说明。”
  李易想到了宋朝,宋朝时候盐铁酒茶专卖。
  入城的不管数量多少,一律收税。
  开店和铺子收的叫住税,外来送货的叫过税。
  大唐目前只有酒专卖,葡萄酒不算。
  凡粮食酒,个人偷偷酿了喝没问题,卖是大问题。
  李隆基沉吟片刻:“收了商税,至少种田的百姓会好过,稍有灾害,可减免租赋。”
  “三哥所言不错,整个大唐,大家应一起负担。
  只从某一方攫取利益,某一方只要遇到动荡,有人造反,必然众从。
  秦朝的农民起义,有了西汉。
  新莽的农民起义,有了东汉。
  东汉的农民起义,有了三国。
  隋朝的农民起义,有了大唐。”
  李易说到此处停下,后面的暂时没有。
  “为何会这样?总是种田的百姓吃不饱饭。”李隆基显得很苦恼。
  “思农寺的杂交品种要抓紧,同时我这边在找更多的矿物化肥,至于农药……等吧。”
  李易清楚,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别想大量增产。
  农药可以控制一下,不急着出现。
  矿物化肥没问题,对生物伤害小,加上沤肥技术推广。
  只要增产百分之二十,百姓的日子一下就好过了。
  若能翻倍,转头就把吐蕃、突厥、契丹给收拾了。
  “对,思农寺,思农寺,思农寺。”李隆基重复三遍思农寺的名字。
  他不想在大唐有农民起义,李氏天下怎么打下来的他难道不清楚。
  吃过饭,晚上李隆基始终在盘算,准备自己多掏钱,雇更多的人进行杂交水稻和麦子的尝试。
  七月二十五日,在长孙昕把玉给卖掉,筹集大量资金继续痛快地打造千工拔步床的时候,户部尚书换了一个人。
  钟绍京被撤下,昨天晚上回来的毕构上任。
  他过去交接一下,没急着办公。
  他晌午吃饭的时候,跑到政事堂,要跟三个宰相一起吃,顺便问问情况。
  姚崇三人给面子,大家相互熟悉。
  “隆择快坐,昨夜回来,没休息几日,定然旅途劳累,晚上去天上人间,我等为你接风洗尘。”
  张说热情地招呼着,喊着毕构的字。
  四人落座,三人问起毕构在河南府的事情。
  “鸡鸭多得数不过来,稍大一些的,有商人来高价收,卖到别处去。
  秋收后,田中又能多出一批蝗虫。如今百姓在盼,盼年年如此。
  蝗虫吃粮食,同样吃草,减产的粮食,用鸡鸭猪和蛋可轻易补回来。
  百姓会照蛋,不能有小鸡小鸭的蛋先挑出来吃。
  孵化几天,再照着看,不行了的,要用锅煮,多煮一会儿,吃。
  有了蛋,不那么耗粮了,百姓祭祀感谢蝗神。”
  毕构说起河南府的情况,最后一句引得姚崇三人大笑起来。
  毕构也笑两声,顺着话说:“说起鸡鸭对付蝗虫,还是李易功劳大,不知道你们熟悉李易吗?”
  唰!一瞬间姚崇三人笑容消失。
  毕构一愣,他发现情况不对,提一下李易的名字,三个宰相怎会如此反应?
  “可是李易办事有差,叫诸位心中不顺?他还是个少年啊,若有哪里不对,诸位应多担待。”毕构帮李易说话。
  他觉得李易得罪人了,还是同时得罪三个宰相。
  回来的路上,他听说不少李家庄子的事情,还在码头换了兑换券。
  “我等担待不起呀。”姚崇一脸愁苦。
  “隆择,说起来话长。唉!”卢怀慎叹气。
  张说点头,先瘪一下嘴:“李易太能折腾了,我等现在怕,他那里隔几日,若不出个什么东西,我等便胆战心惊。”
  “那是为何?”毕构疑惑更甚。
  “隔的时间越久,出的事儿越大。又过了几天了吧?若到年底前一直无事,我等就不能活了。”
  张说一副心悸的模样说,同时看卢怀慎和姚崇,二人颔首。
  姚崇看着毕构那双求知欲强烈的眼睛:“隆择刚回来,可知蓝田县收商税之事?”
  毕构轻轻摇头:“不曾,蓝田县收商税?”
  “正是,由你户部来管,记得安排人学习另一种笔的用法,以及三联票据复写。
  里面的门道多着呢,有你忙喽,李易给出的主意,拿出来的办法。”
  卢怀慎喝口汤,怜悯地看向毕构。
  “好,收商税,钱多,等明日我去看看李易,他还答应为我镶牙,两钱一颗,中间是黄金,外面是瓷,他要花不少钱。”
  毕构始终惦记着镶牙的事情,那天之后,他发现吃饭、喝水,总觉得缺牙不舒服。
  “钱?”姚崇三人同时出声。
  “嗯!”毕构点头。
  “天哪!隆择你去那不用管花多少钱,李易钱多得没地方用。
  他先拿出二十五万缗,捐了,用来给官学的生员奖励、修通往蜀地的官路。
  前段时日,西南蛮寇边,朝廷集五万军队去应对。
  李易怕将士们吃不饱饭,拿出十万缗给送去。
  一千五百羽林飞骑,带着马的,加上左右千牛卫在庄子周遭轮换守着的部队,他管饭。”
  张说慢慢地说出来这番话,一直看毕构。
  毕构果然露出惊愕的神色,眼睛大一圈、嘴微微张开。
  “他,他给陛下养军队?你们……”毕构停住,意思是你们不管?
  “我们进不去,陛下不让我们去,你回来了。
  对,先说好了,你不能认识陛下和王皇后,王皇后在李家庄子养孩子呢。
  还有宋王总过去,你也不可以认识。”
  张说决定把情况说一下。


第四百六十章 已往户部比如今
  毕构感觉自己头晕,皇后在李易的庄子上养孩子?
  “陛下呢?”毕构揉揉太阳穴。
  “陛下凌晨来上朝,午后可能会去看哪个后宫的人,晚上回李家庄子,近啊,有事来得及回来。”
  卢怀慎放下筷子,一起揉太阳穴,头疼。
  “安全有考虑?”毕构管不得皇帝住哪,他担心庄子比不上皇城安全。
  “安全?哼!”姚崇哼一声:“李易那里的好东西多着呢,成排放的那种一炸一片的窜天猴。”
  张说接过话:“还有热气球,如今庄子上储备的有五十个了吧。
  朝廷的工匠把外面的造好,拿到李易庄子上,庄子给组装另一样东西。
  羽林飞骑整日里训练,烧掉的钱,不敢去想。
  若情况紧急,热气球队伍,保护着陛下、皇后、孩子就跑了。”
  “李家庄子的战斗力比皇城高?”毕构似乎明白了。
  姚崇作为兵部尚书,颔首:“皇城不利于骑兵冲锋,羽林飞骑多数在城外北面的禁苑。
  想去围攻李家庄子,李家庄子只要坚持一刻钟,羽林飞骑就能打出来排山倒海般的梯队冲杀攻势。
  骑兵过去是围着皇庄、李家庄子、张家村子一圈来回跑。”
  毕构连连点头,发现确实如此,皇城拼步兵,外面拼骑兵。
  “如此,只看李家庄子能否坚持一刻钟?”毕构总结。
  “李家庄子挨着灞水,后来张家村子和李家庄子又挖了人工渠,只有四条小桥能过。”
  卢怀慎给出个水系解说。
  毕构懂了,那是护城河,自己两年没回来,长安城边竟然多了个军事重地。
  “不能认识陛下又是怎么个说法?”毕构提起方才的事。
  “我给你说,要从宋王去皇庄开始……”张说介绍起来,一直说到现在,饭菜都凉了。
  “原来不是陛下派李易去的河南府,他自己提前准备,陛下把他当成外相了?”
  毕构说着看三个宰相的脸,没有他想像中的愤怒,只有一丝无奈。
  “他主意多,外相就外相吧。”张说认命般地说道。
  “唉!”卢怀慎叹气。
  “饭菜热一热,吃饭。”姚崇换个话题。
  吃完了过了时间的午饭,毕构赶紧回户部他的办公室,看收税和三联票据的情况。
  晚上张说又拉着魏知古一起,到天上人间的旋转餐厅吃饭。
  今天刻意让留的位置,不然总是客满,有钱的人多。
  毕构再详细询问一番关于李易的事情,宴席结束,回家。
  他家住在朱雀大街西边第二排从南往北数的第五个坊,怀贞坊,从北往南数,也是第五个。
  翌日他请了个假,说要安排一下家中的事务,转头跑去李家庄子。
  “老毕。”在灞桥的桥头,李易喊。
  “小易。”到京城就给配豪华马车的毕构下车,跟着叫。
  “快,老毕,跟我进去,我给拿东西咬个牙印,过两天就给你镶嵌上。
  我给朱邪金山都镶了,庄子里缺牙的,现在都用上我的牙,不,我给镶的牙。”
  李易上前,挽住毕构的胳膊往里领。
  毕构的跟班好奇地打量着庄子,随在后面,小心翼翼。
  毕构也在看,果然如收集到的信息那般,有宫女和太监跟着李易。
  李家庄子上的庄户不干活的穿着漂亮的衣服,干活的穿工作服。
  有护卫站岗,羽林飞骑来回巡逻,天上飘热气球。
  比大人起床晚、吃饭也晚的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服装进教室。
  “小易,天下百姓皆如此,该多好。”毕构同样被庄子的人文和风景所震撼。
  “会有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李易说出了曾经老一辈的想法。
  当时那些人就觉得能够住上楼,然后装电灯和有线电话,便是梦一般的日子。
  后来有线电话陆续被拆掉,特殊要求才装着,不然一律手机。
  比起那时,现在的庄子算得了什么?
  “电灯电话?”毕构发现关键词。
  “电灯庄子中现在就有,电话……我可以做,以后再说,眼下用处不是很大,就是能够很远距离互相说话的东西。”
  李易简单解释一番,带毕构进‘医院’,先清理牙齿,缺三颗牙的地方处理完,咬印。
  “行了,过几天给你装上,需要套在旁边的牙上,不用种。
  即使都掉了,满口牙我也给你镶上。你愿意介绍谁过来,我都这个价钱。”
  李易笑着对在那里感受处理完牙的毕构说。
  毕构也笑,他知道李易的意思,他能找的人,当然是品级差不多,或者是有其他能力的人。
  “小易,我现在是户部尚书了。”毕构与李易聊天。
  “知道,和我一个品级,我也是正三品。”李易把他的金紫光禄大夫拿出来说。
  毕构看李易,意思是,你难道不知道文散官和实权官的区别?
  三品的散官多了,还有二品的呢,问他们能跟户部尚书比不?
  “小易呀,管上户部,我才知道你给出了主意,在蓝田县先收商税,并使用更好用的三联票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