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路稍微好点,马就是冲刺的速度在奔跑。
五人轮换着带队,其他人累了就把自己绑在马上。
遇到任何情况,觉得对方会阻拦自己,他们可以直接射杀。
“太医,把氧气袋拿来,盐糖水,给他们遮凉,身上浇水。”
李隆基现在也专业了,喊着人过来。
旁边有人从他们身上翻出来那边给的信,姚崇兼着兵部尚书,他过去拿到手上看漆封。
一切没问题,管李隆基借把小刀,给裁开,看里面内容。
“陛下,西南蛮出兵五万,当地折冲府人手不足以打赢。”姚崇把急报交给李隆基。
“何人可领兵?”李隆基扫一眼,看向姚崇。
“李玄道此人可,调戎、泸、夔、巴、梁、凤等州之兵。”
姚崇给出个名字,还有从哪里出兵。
李玄道,右骁卫将军,那些州,皆为蜀地。
“可!”李隆基应允,就派他。
五个人被照看好,姚崇去忙着写给各地的公文。
等把这个事情忙完了,他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
“西南蛮寇边,抵御便是,何必愁苦。”卢怀慎找过来劝。
“长安昨夜歌舞平,大唐边关士难宁。话剧的观众给的东西那么多,有人想过守土将士们吃的是什么吗?”
姚崇露出难过的表情说,满眼无奈之色。
卢怀慎张张嘴,化作一声叹息离开。
晚上李隆基回到李家庄子,看着心情也不好。
吃饭的时候王皇后关心:“三郎,可是遇到什么为难之事?”
“今日听闻,西南众蛮族寇边,那边的将士要浴血厮杀。”李隆基声音低沉。
李易听了,喊:“宋管事,把我准备的东西拿过来。”
“知道了东主。”宋德声音传进来。
不长时间,四个庄户抬个箱子进来,放下,宋德站在那里。
李易点下头,宋德把箱子打开,里面是成捆的写有壹缗字样的兑换券。
“三哥,守边关不易,这是十万张兑换券,共计十万缗。
可派多匹快马分开携带,到蜀地交给杨环晋和黄贤荣,两人为蜀地盐商之首。
我已写了一封信,一同带去,让他们以兑换券为抵,出钱购买东西,给边关将士吃顿饱饭。
哦,另外还有几面小镜子,与盒子一起的那种,给他们送过去把玩。”
李易指指箱子中的兑换券,和摆在上面的一个信封,说。
“易弟你……你着急印兑换券和卖茶叶,是……”李隆基定定地看着李易。
李隆基知道了,李易又一次提前知道,同时为了帮忙,把需要慢慢卖的茶叶都大量出货。
再急切地等着高面值的兑换券版子出来印,只为了给关边将士买东西。
十万缗啊,按照此次出的兵,一人能分到两缗,这两缗可管了大用了。
“有的时候就突然知道了,有的时候就不知道,易有数,却变幻无穷。”李易解释。
他其实可以等着消息传来后再匆忙去印,但他就是要在一些时候扮演下能掐会算。
那么多佛教、道教的人都能算呢,自己凭什么不能,钦天监,看天象还能言事呢。
“好,这十万缗可是能叫将士们安心了。为兄这便想办法把书信传进宫里。”
李隆基饭都不吃了,起身,拉着大哥一起走,钱到外面,换人手抬着。
队伍从后面的禁苑进去,找人去接姚崇、卢怀慎,张说不用,张说今天晚上值班。
其实有人值班,这不是遇到大事了么,张说留下。
等待的过程中,李隆基一言不发,坐着看箱子里的钱、钱上的信封和十个小盒子的镜子。
姚崇先到,他家离得近,在政事堂中问张说:“什么事情使陛下从李易那里回来?还急招我等。”
张说摇头,表示不知。
又等了一会儿,卢怀慎抵达,他看向两个人,等一个答案。
姚崇二人给他一个‘我也不晓得’的表情。
“走吧,去了便知。”人齐了,三个人一同进到兴庆殿里。
在灯光照耀下,第一看就看到地上的箱子,以及那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大面值兑换券。
“十万缗,李易拿出来给边关将士买口饭吃。”李隆基开口。
第四百五十章 未来纸币要共存
兴庆殿中的大箱子和里面的兑换券是安静的,姚崇三人却听到了自己嘭嘭的心跳声。
卢怀慎看姚崇,今天姚崇为了战事,还因南曲昨晚的话剧那么多钱而忿忿。
当时姚崇没说李易,却暗示李易有钱,一下子给出四千缗。
此次调动的兵力有五万人,四百万钱用来买粮食,够五万人顿顿吃饱,吃上五天,还能见到肉呢。
蜀地的粮食便宜,那里繁荣,只是不能往长安运,都是支援打吐蕃、突厥、西南了。
结果就那么扔出去了,为佳人一笑么?
夜还未过去,钱来了,十万缗,给边关将士。
写的是兑换券,实际上是钱,一文不会差。
姚崇走过去,弯腰用手摸摸兑换券:“好,李易好,只是这钱怎么算?”
李隆基对此有准备:“寻常百姓劳军,箪食壶浆,这钱,要平均分到每一个将士手中,不可贪墨。”
“寻常的百姓?”张说咽了下口水。
“陛下,兑换券要换成钱送去,不然蜀地人不认。”卢怀慎想到关键之处。
“认,上面还有一封写给蜀地盐商们的信,他们与李易有往来,李易一直在收那边的东西。
同时还送去十面镜子,这十面镜子就是底蕴,告诉蜀地盐商,李家庄子随时有值钱的好东西。”
李隆基清楚李易为什么拿出镜子,镜子可给兑换券作保。
张说打开个盒子,果然是个镜子。
比起铜镜来说,这个镜子好擦。
铜镜擦好了,也能很清晰,不比玻璃镜子差。
然,玻璃镜子依旧一面难求。
李家庄子明明能轻易做出很多,偏偏不往外卖。
说明还没有把李易逼到缺钱的程度,天知道他还能随时拿出多少值钱的东西。
“十万缗,对于寻常的百姓李易还行,可李易是官。”张说认为李易给钱少了。
你那么有钱,再来点呗,什么时候你大量卖镜子了,什么时候我信你家中钱…暂时不多了。
“不错,诸卿都是官。”李隆基看着张说。
“那这十万缗的兑换券就赶紧送去吧。”张说不说了,他可拿不出来十万缗。
此时归姚崇管,姚崇还在那里摸着兑换券。
又摸几下,他出声:“大面值的好,好啊,若换成十缗的,装起来更方便。
比把铜钱和布帛运到蜀地可是轻松多了,虽说十万张也很重。
今后商贾往来,无须带那么多沉重之物,人手所需亦少。
百姓用小面值的钱,他们用大面值,没错。”
姚崇转眼大力支持印更大面值的纸币,不担忧了。
否则换成十钱的兑换券,要多出来一百倍。
最好是一张,上面写十万缗,再有李家庄子担保。
姚崇如是想着,他并不知道,以后的大唐飞钱就能做到。
不过飞钱用起来麻烦,有段时间还要额外收钱,发现不行,又不收钱。
那仅仅是票据,不是钱,无法自由流通。
“此物只要蜀地盐商互相间用来结算,其他的蜀地商家必然会接受,朝廷货币可出。”
卢怀慎想到了另一层,以后李家庄子的钱到处都能花。
等朝廷稳住了,就可以直接用大唐的纸币把李家庄子的收回来。
李易属于帮忙铺场子,铺好了转手。
张说放下盒子:“到时估计李家庄子的兑换券还要发行。”
“为何?”卢怀慎扭头看过去。
“那朝廷的钱换李家庄子的钱,百姓和商人愿意换吗?
禁止李家庄子的兑换券流通?逼着百姓和商人换。
换到手,朝廷拿着李家的兑换券去找李易换铜钱和绢帛?
李易不会答应,他会卖东西,收朝廷的货币,用朝廷的货币换回自己的兑换券。
朝廷发行货币需要有东西抵着,数量有限,李易卖的东西价钱高,有大量利润。
他把朝廷发行的钱给收到手里,给朝廷,市面上没了李家庄子的兑换券,朝廷的不够用。”
张说变聪明了,说兑换的结果是货币少。
百姓手中的铜钱和绢帛又不是一年积攒下来的,年年生产绢帛和挖铜造钱。
朝廷手上哪有那么多?
敢多印钱,直接贬值,转一圈,图个什么?
“此事不急,待朕问问易弟,有法子。”李隆基皱下眉头,又舒展开。
他想不出来怎么办,找知道的人咨询。
事情结束,大晚上的他又从后面出去,到李家庄。
跟李易说一声把东西找人送上去了,等结果。
宫里的姚崇三个人不困了,安排人手,分开携带东西,快马送到蜀地。
这不仅仅是钱,更是士气,一个兵能收到两缗钱,他们便不用记挂家中的收成。
当然,到那边要宣传是朝廷给弄到的钱,不能直接说李易。
即便大家全知道怎么回事儿,明面上依旧要彰朝廷之名。
等三个人全处理好,看看时间,快到子时了,不回家了,准备在班上眯一会儿,等天亮。
“商人那么多,只有李易愿意出钱,是因为李易赚钱容易?”卢怀慎吃着点心、喝茶水。
“是因为别的商人胆子小,跑捐了一次,朝廷又继续管他们要。”张说从另一个角度说。
姚崇没吱声,他坐在那里盯着茶水发呆。
他又一次琢磨起李易究竟是什么人,与历史上的所有人进行对比,发现都不同。
感觉像是为了某个事情而拼命帮助百姓,不求回报的那种,又不需要名声。
想当官,考科举直接就成了,他根本不急着考。
自从四十二个学子被安排到各县之后,他忙着让学子找地种大棚。
他自己整天在家呆着写医书、教学子和那个什么护士。
说他要谋国的话,他就不应该献出来火药和热气球,赚钱多好啊。
钱多了,到别的地方收买人心,招兵买马,拿出来火药和热气球,独居一方。
等势力雄厚了,再打。
他不,他钱一多,保证花出来,一副谁要钱我就给谁的模样。
他似乎就想凭借他自己的力量,叫大唐繁荣昌盛。
奇怪不奇怪?要说缺点,也有,喜欢吃,总是能琢磨出来新的吃食。
“元之,元之,元之你困了就去睡吧。”姚崇琢磨的时候,耳边传来卢怀慎的声音。
他摇摇头:“不困,我总觉得还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别说了,我都怕了。”张说连忙摆手,不行了,最近事情多,可不要再折腾了。
“等等看,保证有,就李易。”姚崇笃定。
第四百五十一章 棉花田边连锁事
“摘棉花了,摘棉花了。”一早上,宋德喊人干活。
阴历七月十五的时候,天气好,长安的棉花会开花。
一直摘下去,可以摘到九月,陆续开花。
现在挑大的‘棉球’摘,用来制作……卫生巾。
给‘大家’们的四千缗,她们又给送回来,要求买香皂、化妆品和卫生巾。
她们给整个平康坊的姑娘们买,免费用那么长时间,主动要求花钱。
制作卫生巾需要棉花,今年李易种的面积大,可以多做几床被子了。
张家村子的人早早跑过来帮忙,夏天的旅游业,他们赚了不少钱。
主要是长安有钱的人把孩子带过来,让他们帮忙看着,安全、放心。
另外是从外面赶到长安的人,其他各个县都在搞这个旅游,以前也提供食宿。
不过这回比较统一,大家按照要求来。
张家村子的服务最好,乘船过来的人和走陆路到此的人,在路上会听到别人说张家村子。
李易管着他们的账,今年他们要盖很多大棚,自己忙不过来,雇人干活。
张家村子的大人一样在学习认字和写字,包括外来务工者。
外来务工者的房子再有半个月能住进去,正装修中。
他们已经登记完了,跟李家庄子的人登记的,准备入籍,不当黑户了。
该交的租庸他们交,调的话,拿钱补,才不给官府干活呢。
“易弟,今年我那个庄子种的棉花也不少,三锭脚纺车我多造了,你要不要?”
李成器站在李易的身边,一起看大家摘棉花。
“不要,我庄子今年用水力大纺车,纺麻、丝。
棉的话不怎么好用,但我有另一种,同时上六十个锭。
可惜棉花少,不然我还能上新的水力纺棉花的设备,一次几百个锭。”
李易看着大家干活,笑着与李成器说。
他要上的大水力纺车,可以针对麻和蚕丝,棉花不行。
棉花他改造珍妮机,由手动变脚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