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键是有官又有钱,刚赚了二十五万缗。
  就这给蓝田县的百姓提供肉汤,多少人喝多少年才能喝出来二十五万缗?
  那边厨师炒了半锅的鸡尖,处理好的鸡尖,把腺体清理掉,吃着就放心了。
  而且这边也没什么抗生素、各种有毒的东西。
  他盛了四碟放在旁边,伙计有眼色,抓起四双筷子,端碟子过去一一放到四个书生的面前。
  “你们一看将来就是富贵人,新炒的鸡尖,帮忙尝尝,说个好,将来你们中了甲第,我们这也就跟着沾光了。”
  伙计一副请人帮忙吃的样子。
  四个书生露出感激的神色,拿起筷子吃,伙计又给盛来汤,舀一勺子米饭放进汤里。
  这样吃对胃不好,可是面子上好过,就喝个汤而已。
  书生们确实感激,至于伙计说的甲第。
  换个地方,甲第厉害。
  对于李家庄子来说,甲第是什么?前四十二名?
  书生们吃鸡尖,一口咬下去直冒油,连忙嘬两下,油不能浪费了。
  大师傅把鸡尖都盛出来,锅里不少靠出来的油。
  舀一勺子酱进去,炒几下,浓郁的酱香飘散出来,再把洗好的野菜倒进去。
  刚一炒熟,撒点盐,出锅。
  “吃饭了,吃饭了,先洗手。”关小潭的声音传过来,一大群在那边施工的人到这里吃饭。
  吃完饭他们就休息了,晚上的班有别人。
  刚才已经吃过,现在消化中,不能直接干活,以免生病。
  工匠们洗手洗脸,关小潭在那里数铜钱。
  干活当日结,怕有人家里没钱,拿了钱就能去买粮。
  有专门申请不当日结的,会多给半成。
  等一个月后,用绢帛给。
  寻常百姓买东西,绢帛都是乱七八糟的,大大小小。
  李家庄子从来不那么裁,要么是铜钱,要么攒多了给连在一起的绢帛。
  不然布被裁的零零碎碎,几尺、几丈的,想做件衣服都费劲。
  关小潭数好钱,一一放在每个人的面前,在桌子上摞起来。
  大家都不碰,刚洗完手,关小潭说了,碰了钱后要洗手,不然沾到嘴上会生病。
  “你是关小潭?李家庄子在这里的管事?”在关小潭发钱的时候,长孙昕忽然问一句。
  “回长孙巡察使的话,我正是关小潭,帮东主作事。”关小潭平静地回答。
  “你们这个醉仙楼,逾制了吧?”长孙昕上来就质问。
  “没,是照比着天上人间所建,若逾制,天上人间早有人查了。”关小潭耐心地解释。
  长孙昕:“”
  喝汤,噎到了。
  这醉仙居能跟天上人间比?天上人间有陛下的份子,谁不知道啊?
  转而一想,长孙昕发现没毛病,天上人间名义上就是李易的。
  于是他想起来重要的事情了,李易不能惹,低头吃饭吧,当刚才啥都没说。
  憋屈啊,自己这个巡察使究竟能干什么?县里有点实权的官被抓走,新来的没问题。
  庄子里的李易吃完饭,回自己院子,坐在那里想事情。
  “要给长孙昕安排一下,他适合干什么?
  他的职务是尚衣奉御,负责宫里的人穿衣服,还有桌案制造摆设。
  做家具吧,设计出一些新颖的家具。
  比如无弹簧填充的真皮沙发,还有随便改变布局的拼凑沙发。
  要么就是千工拔步床?对,千工拔步床好。”
  李易想着怎么安排长孙昕想到了个好东西。
  房中房、廊中廊,内存乾坤秀,千工拔步床。
  李易决定下来,把各种沙发画出来,然后画个简单的千工拔步床,并且进行描述。
  这玩意儿相信宫里也会喜欢,可以放到车上。
  外面还能挂帘子,如果在做出来一个和千工拔步床风格相似的大屋子,一定很好玩儿。


第四百二十七章 饭菜细分人性存
  千工拔步床在李易看来就是装逼用,至于说什么南方天气不好、蚊子多挂蚊帐,纯粹是扯淡。
  就跟说距离远,买架大飞机飞来飞去一样,没办法,不然我也不买飞机。
  千工拔步床的‘千’是数词,‘工’是量词。
  一个优秀的工匠,一千个工作日,才能制作出一张床。
  ‘拔’不是‘八’,‘拔步’代表抬腿,里面有台阶。
  李易那个时候,一个好的千工拔步床,比一个寻常二线城市四百平米的跃层都贵。
  贵在木料上,人工成本反而便宜了。
  当天晚上,李易派人给蓝田县送去。
  第二日的早晨,蓝天县好多百姓起来,第一件事是……上厕所。
  他们懂得洗手,洗完手,距离帐篷食堂近的人跑到地方。
  在报纸的叫卖声中吃一个免费的馒头、喝两碗免费的汤,再来点小咸菜,赶紧去干活。
  他们往常一天两顿饭,早上起来先到田里干活。
  家中有人给做饭的话,大概在上午的巳时正,也就是十点的时候把饭送到田里。
  吃完,喝水,休息片刻,两个人一起干活。
  要是有孩子,就由孩子做饭,再送去。
  尤其是女孩子,从小跟着学做饭。
  男孩子会想办法送去学堂,指望着有出息。
  现在有了李家庄子的帐篷食堂,距离近的自己跑过来,囫囵地吃了,再感激一下,出工。
  距离远的就没办法了,食堂不准外带。
  只能等着吃饭的时候过来,带着自己的主食和菜,喝食堂的汤。
  百姓不是非要占这个便宜,而是确实生活艰难。
  汤里有油水,还有咸菜免费。
  若李易本身没多少钱,别人会骂他傻。
  但他有钱,蓝田县的百姓都知道,李东主从洛阳回来一路上就给人送吃的。
  李易现在要是到了蓝田县,看谁不顺眼,吼一嗓子:我是灞水东畔的李易,有人要打我。
  那个人基本上活不下来了,会有很多人冲过来打,不问缘由,打完再说。
  县衙门都判不了,参与的百姓太多。
  长孙昕也发现这个问题了,早上起来,看到好多人跑到帐篷那里吃饭,说着李东主怎么怎么好。
  县令、县丞、三个主簿、两个县尉也带着人过来吃饭。
  李家庄子考上的官员有三个,他们听说了,长孙昕对东主不怎么尊重,于是不搭理长孙昕。
  另外四个人,那是走门路过来的,有背景、有靠山,知道长孙昕是谁,皇后的妹夫。
  但那又如何?你巡察吧,我不犯错误,你敢构陷于我?
  换在远的地方还可以,这是蓝田县,距离长安很近,信不信我们找人弹劾你?
  “前几日,我家的夫人还与王皇后说呢,说是过几天邀皇后到这边的汤池泡一泡。”
  长孙昕走过来,对身边的小妾大声说。
  说给别人听,告诉其他人,我是王皇后的妹夫。
  “皇后确实很好呢,可惜妾身只见过一面,宫里实在是太忙了,出来一次不容易。”
  小妾懂得怎么配合,赶紧跟着说,她其实见过王皇后,只是王皇后没‘见’过她。
  她是妾,长孙昕的媳妇儿去看姐姐,会带一个丈夫的妾?
  长孙昕要不是在宫里工作,他都看不到王皇后。
  在宫中看到的时候,没资格上前说话,除非王皇后主动与他说话。
  王皇后的亲哥哥管吃饭的事情,他管穿衣服和家具的事情,王皇后怀孕的吃饭都不吃宫里的。
  只有喜儿来回奔波,带天上人间的饭菜回去。
  不是王皇后不信任亲哥哥,是王皇后觉得亲哥哥也可能被人骗。
  两个人一唱一和,其他人起身打招呼,给皇后一个面子,哪怕皇后并不会来看。
  庄户们无所谓,皇后亲自过来,我们恭敬。
  至于你?你认识就认识呗,我家东主没少给皇后打助攻。
  正月十五,我家东主可是专门表演节目帮皇后,陛下都给封官。
  当时是什么来着?哦,太中大夫,现在是金紫光禄大夫。
  “今天早上都有什么吃食啊?哎呀,一早就这么热,想吃口凉的。”
  长孙昕坐在那里,眼睛看天。
  醉仙居的伙计过来:“回长孙巡察使的话,干的有油条、面包圈、油炸糕、包子、馒头。
  稀的有二米粥、豆浆、豆腐脑、骨头野菜汤。
  小菜是葱油干豆腐丝、蒜泥黄瓜、蒜茄子、凉拌西瓜皮。
  另外有煎蛋、百煮浑圆蛋和咸鸭蛋、咸鹅蛋。”
  “没有汤饼,哦,没有面条吗?”长孙昕故意找事儿。
  以前的都是叫汤饼,现在大家按照李家庄子李东主的习惯改口。
  像什么馒头了、包子了、油条了、水煎包了、锅贴了、米粉、凉粉、凉皮等等。
  李易按照他那边的习惯给出称呼,分得很细。
  像肉燕和馄饨,本来都是汤饼类的,李易非要分出来。
  什么大小馄饨、云吞、抄手,这些李易看来是一样的,就是馅料和汤料的问题。
  李易那个时候,调料都是齐的,就不存在太大的差别。
  不过肉燕李易单独拿出来,肉燕的皮不是普通的麦子面。
  是用肉和糯米面打出来的,整体材料就变了。
  长孙昕觉得不能说出来具体的名字,赶不上潮流。
  然后大师傅亲自给下个面条,还用小锅给炒了酱。
  问:“要凉的炸酱面,还是热的打卤面?”
  “热的不能是炸酱面吗?”长孙昕非要找事儿。
  “能!”大师傅点头。
  “我要凉的,今天一早就热。”长孙昕只是一说,并不是真的想吃热面。
  “我能用蘑菇换一份大肉面吗?”
  一个十岁左右的小丫头拉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在旁边说。
  她挎了个小筐,筐里装着很多蘑菇。
  “我看看,呀,这么好的蘑菇啊,还都不是有毒的。你愿意拿这么多好蘑菇换大肉面?”
  大师傅亲自过去,看看蘑菇,松口气,没有带毒的,孩子安全。
  “嗯!我给弟弟吃,够换一碗不?”小丫头看看弟弟,抬另一只手擦下额头上的汗。
  “我也不知道啊,小潭,你来看看,这些蘑菇值多少钱。”
  大师傅一脸为难的样子,看向关小潭。
  关小潭小跑过来,低头翻拣几下:“三十钱,至少六碗大肉面。”
  “六碗。”大师傅顺着话对小丫头说。
  “那么多么?我爹娘都病了,就我带弟弟,我买回去吃行吗?”小丫头高兴,又纠结。
  听到丫头的话,关小潭一皱眉,扭头看向一个商人。
  这人用最快的速度跑过来:“我看看,我看看,哎呀,这么好的蘑菇,不如扑卖吧。”


第四百二十八章 善心且由眼前使
  “我看看,我看看,什么蘑菇就扑卖呀,哦,不错,应该扑卖,不然我直接给一百钱买了。”
  另一个商人跑过来,蹲在那里像模像样地看看蘑菇。
  “怎么就你老宋一百钱买了?我瞅一眼。老宋你不地道啊,我给二百钱。”又一个商人过来。
  “仙蘑啊?你们这么给价钱?我……三百钱。”再一个人过来瞄一眼。
  小丫头激动了,小男孩儿露出欣喜的神色。
  一个李家庄子的庄户来到两个孩子身边,蹲下问:“你们爹娘的病要多少钱才能医好?”
  “十二缗吧,要吃人参的。”小丫头说。
  庄户立即大喊:“什么?十二缗?哪个医者给看的?会不会看病?”
  小丫头吓一跳,却帮着看病的人说话:“医博士,他不会骗人。”
  “哦,原来是太医署的医博士啊,十二缗啊。”庄户又大声说,同时摇头,像钱太多了一样。
  “你们一百钱一百钱加,知道东西好,还抠搜,我六缗。”再次过来一个商人喊价。
  “九缗,诸位,给个面子。”一个商人露出着急的神色。
  “别扯淡了,这九缗?我十一缗,加了两缗,还有没有跟我争的?”依旧有商人冒头。
  “十三缗,今天我要定了。”
  “十五缗,有比我高的,你们拿走。”
  没人出声了,关小潭临时变成拍卖官:“十五缗,这些蘑菇十五缗,还有更高价的吗?
  十五缗第一次,这些蘑菇怎么样,大家心里有数。
  十五缗第二次,好不好诸位难道不明白?
  十五缗第三次,恭喜,恭喜卢掌柜的,给你了,十五缗。”
  扑卖结束,卢掌柜的高兴地拿过篮子,跑去找人带钱过来。
  一匹匹绢帛送过来,两个孩子显然拿不回去。
  关小潭对两个人说:“把方子给我,我叫人回庄子给你们买药,可以再便宜一点。”
  “我,我回家去取,这些……”小丫头有点害怕,怕那么多钱没了。
  “送回去,再装几个包子和咸菜、汤。”关小潭喊。
  有六个人站出来,帮忙拎食盒、扛绢帛,带两个孩子走了。
  周围过来吃饭的百姓和准备上工的人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