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低沉的声音持续着。
  大家都停了,在那听,感受到的是一种悲情。
  另一边的孩子已经睡去,即便是很多男人一起唱,还有很多女子的伴奏,小宝宝也没醒来。
  因为李易教的时候没有高音,也没有炫技。
  每分钟六十拍来唱,军士声音低沉。
  这个曲子和摇篮曲的节拍其实是一样的,一分钟五十八到六十二。
  小孩子的心跳快,却不代表他们必须接受同心跳的节拍。
  大人睡觉的时候,心跳就是六十左右。
  孩子在母亲的肚子中时,接受的就是这种。
  当低沉的声音响起时,闭眼睛睡的小宝宝,表情反而更舒展。


第四百一十七章 一首鸿雁如号角
  当第一遍的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唱完时,花园中的人皆停下动作。
  李隆基皱眉。
  李成器咧嘴吸吸气:“此曲消磨将士的斗志,乃败阵之曲,易弟怎能教羽林飞骑学这个?”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第二遍又响起。
  比之第一遍,军士们唱得更投入、更有感情。
  李隆基对站在不远处的樊凡招招手,指指那边,樊凡离去。
  片刻后他回来,到李隆基身边,弯腰说道:“东主与皇后、郭长史说话的时候,不知怎么就说到了四面楚歌。”
  樊凡说一句,旁边的人全懂。
  李隆基呵呵笑两声:“原来此曲是唱与突厥人听,好曲、好词。”
  李成器又听听动静:“此琴声未听过,比奚琴似乎声音更浑厚。”
  樊凡给出回答:“东主命人所制,说共鸣箱更大,就是从奚琴转化而来。
  琴上雕刻有马头,马头弯曲,适合悬挂,东主称其为马头琴。”
  “去问问还有没?”李成器感兴趣。
  “再去一胡笳。”李隆基跟着说。
  樊凡又离开,不长时间拿一把马头琴与一支胡笳回来。
  李成器接过马头琴,先看看,摸一摸,手在弦上轻弹几下。
  等着搭上弓,轻轻拉动,找几下音,对李隆基点头。
  李隆基胡笳放到嘴边,二人几乎同时演奏,正好跟上那边又唱一遍的节奏。
  胡笳跟洞箫那种低沉的声音一出来,鸿雁的歌曲听了,更悲凉。
  其他几个王在旁边沉声唱,给人的感觉是想哭。
  等他们演唱完,李旦笑了:“哈哈哈哈,好曲子,既然对突厥以防御为主,不如叫将士们在那边唱。”
  “吐蕃那边许多人同样会喜欢。”豆卢贵妃开口。
  “易弟果然大才,梨园中,应多出此类好曲。”李隆基想到要扩大规模。
  专门派一些人研究什么曲子适合消磨吐蕃与突厥人的斗志。
  “先传到长安城中。”李成器出主意。
  当晚,一大群人住进平房,好在被褥是新的,他们用完,明天走时带走。
  五月十七日,一大群人离开。
  李旦二人也走了,孩子满月了,他们要回宫。
  给二十个县送报纸的队伍天不亮就出发,长安城门一开,给长安送报纸的队伍进去。
  孩子们分地方等待,报纸车抵达。
  他们装上报纸,顺便接过两个包子,囫囵地吃下去,再灌两口水,开始卖报。
  一大堆报纸直接拉到了蕃邦人租下来放报纸的地方。
  吐蕃的头领伯讹依旧在等,说好的半个月。
  从五月七日开始,到今天过去十天,还剩五天。
  他感觉现在每一天过得都很慢,他担心李家庄子的资料室里有人察觉到东西丢了。
  到那时,再想买酒精,李易说什么都不会卖。
  “快点吧,价钱不要那么高,不然买不起。”伯讹给完了钱,来到外面干呕几下,嘟囔。
  报纸已经搬到了租的院落中,不过鸿胪寺里仍然飘着油墨的味道。
  他不知道的是,蕃邦各部落在突厥一个大部落的撺掇下,组织好了人手。
  这些人准备潜进去偷好东西。
  他们把偷热气球的技术放在第一位。
  偷火药的技术放在第二位。
  偷别的技术放在第三位。
  若是有机会,可以把李易抓走。
  他们在城外的据点都运作起来,如今在等,等月亮消失的时候。
  当天晚上,平康坊中。
  “鸿雁,天空上”南曲馨研这些人回来了,还搬回来一架钢琴。
  她们把交响乐化蝶学完了,现在是练。
  钢琴这乐器,李易曾经学的时候吃可不少苦。
  换成大家,进步的速度才快呢。
  估计再练半个月,就能配合其他乐器演奏化蝶。
  半夜的时候,有到平康坊饮酒的小部落的人回来,喝得晕乎乎的。
  他边走边哼哼鸿雁,唱着唱着,眼泪流下来。
  进到鸿胪寺,不长时间,更多的人开始唱。
  躺下失眠的伯讹,好不容易才入梦,被歌声又给惊醒。
  他侧耳听,初时觉得好听,词记不住,却能跟着曲子哼。
  等着哼了两遍,他猛地坐起来,吓出一身汗。
  “不可,这等曲子不可唱,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
  突厥和我吐蕃边境的将士们听了,还拿什么跟大唐的军队拼?”
  说了一句,伯讹套上衣服,跑出去,到了一个院落中,声音就是从这个院子里传出。
  进去,好多人不怕蚊子叮,在那用胡琴拉、用胡笳吹,还有唱。
  伯讹抓住一个突厥人的胳膊:“勒盂,从哪学来的歌?”
  “啊,是佧达力到平康坊,平康坊全在唱,李家庄子的李易写的歌,这歌好听,李易本事不小。”
  勒盂笑着称赞一句李易。
  伯讹头皮发麻,他木然地点下头:“是,本事不小,李易,李易,李易。”
  他喊李易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大,连喊三声,使劲一拍大腿:“李易,你作夺志之曲,意欲为何?”
  伯讹的话说出来,周围渐渐安静。
  他喊:“此曲如在守边关的军队中传开,你们想想,晚上的时候大家唱,唐军夜袭,我们还能战斗吗?”
  “能吧?一首歌而已。”有人嘀咕。
  “平时还没关系,战争陷入对峙状态,时日越久,此曲越消磨斗志。”
  “垓下之围。”
  “知道了也没办法,大唐难道就没有思想之曲?唐军不是也能战斗,我们那里同样有,何必怕一首歌。”
  “对,我们那里有不少差不多意思的曲子。”
  众人纷纷说起来。
  伯讹摇摇头,转身落寞地回去。
  他发现这些使臣缺心眼,这是一首歌的问题吗?
  这分明是李易在想着从各个方面来解决战斗,热气球制作出来,又专门作的曲子。
  可以说李易在处心积虑要为大唐、吐蕃、突厥的战争提供全面的辅助。
  现在是火药、热气球、歌,后面还会有什么?
  他想着,回屋躺下,又睡不着了,最近总失眠。
  方才唱歌的院子中安静,大家嘴上说无所谓,其实还是很怕。
  他们能猜出来,不久后,他们语言版的鸿雁便会出现,同时传到各个部族。
  “唉!唱个歌,竟然感觉到像一场战争。”有人心情很不好地说道。
  “从热气球升空开始就已经如此了。”旁边的人知道根源所在。
  新武器出现,在找到解决办法之前,大家怕。


第四百一十八章 巡查团队人员少
  河南道,郑州、荥阳县。
  一个有花有草有池子和亭台的漂亮所在,前段日子生了病的李日知现在身体状态不错。
  此时他在喝茶水,绿茶。
  坐在他对面的是毕构,茶是毕构带来,李家庄子托人走水路给带到河南府。
  “差不多就走吧,难道还等陛下再派人来请?”毕构喝着茶水,看周围的景色。
  “本已致仕,又有何颜面回去见其他人,某心属田园。”李日知喝口茶放下。
  “若非陛下派人来的及时,你就病死了,听到陛下要找你回去,你病又好了,还说心属田园?”
  毕构表示鄙视,之前李日知病得快不行了。
  随后宫中来人,说朝廷有重任要请李日知回去。
  第二天,李日知就不用别人喂饭了,到今天,看着哪还有一点生病的样子。
  “谢陛下赐福。”李日知朝长安的方向拱拱手,看茶碗,又摇头:“但某”
  “你可知是谁说动陛下找你回去?”毕构新起个话题。
  “何人?”李日知果然感兴趣。
  “你家中今年养了不少鸡鸭,听闻你还鼓励后背多养,以治蝗灾。”毕构又说起别的事情。
  “李易?”李日知顺着话想到个人。
  李易他知道,从长安专门跑到河南府送鸡鸭,还有小猪。
  到洛阳城西的山上,用蛋换蝗虫,并招工建设山头。
  之后再换鸡苗、鸭苗,让百姓看到小猪长得有多快。
  百姓纷纷去学,洛阳周围的蝗虫可是宝贝。
  事情传到郑州,郑州百姓纷纷照办。
  即使是他这个不置办产业的人,同样养了许多鸡鸭,顺便砌了火炕孵化小鸡小鸭。
  在他心中,李易凭一己之力,把一大片地方的蝗灾给限制住了。
  “老夫今年要回去,李易的庄子说是不错,到时李易先给我镶牙。你不想去看看?”
  毕构没否认,说起他回去的事情和李易庄子。
  李家庄子留下一百人在山上,百姓跟着交流多,知道了许多李家庄子的事情。
  洛阳的百姓得到的是真实情况,等传到郑州。
  变成了李家庄子浮云缭绕、霞光漫天、隐有仙语传来。
  李日知又端起茶碗,一口接一口喝茶水。
  “好,某就去看看那少年有何神奇之处。”他放下茶碗说道。
  “尽快启程,陛下等着呢。”毕构催促一句,告辞离开。
  他从河南府刻意跑过来劝,要赶紧回去,还有政事要处理。
  耽误了两天,再回去又是两天。
  李日知这边找来妻子,收拾收拾,准备去长安,走水路。
  他被免去了知政事之后,就心灰意冷,辞职,不干了。
  他家中的孩子还等着他荫官,结果这一下子就完了。
  工资也没有了,只能回老家呆着。
  回了老家就修他的园林,并且允许其他的后辈学子过来讨教学问。
  若有好的,向官府推荐。
  骨气他确实有,曾经顶着要让他杖杀别人的命令就是不答应。
  但他不顾家,作什么事情从不与妻子商量,大男子主义,也不为子女考虑。
  现在也是如此,说走,告诉妻子一声,妻子就安排。
  他的子女们高兴了,又要去长安,而且有官。
  江南东道,杭州。
  刘幽求在州府衙门里处理政务,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脸沉着。
  他这人就想当官,当宰相。
  好不容易当上了,过没几天,宰相又没了。
  自己还被贬到了杭州当刺史,应该再当宰相的。
  处理完了一个事情,他拿起另一个本子。
  “刺史,刺史,长安来人。”小官跑进来。
  “啊?长安来的人?”刘幽求坐直,一脸惊慌之色,他有听闻,说是要给他调到郴州去。
  郴州还比不上杭州呢,差不少。
  真要去了,什么时候能回京?估计这一辈子就完了。
  “来的是个黄门。”小官又补充一句。
  “黄门?”刘幽求诧异,应该是紫薇省来人,带着吏部的文书。
  “快,请进来。”想不通的刘幽求吩咐。
  没过多久,一个太监进来。
  “恭喜刘侦察使,咱家给你道贺了。”黄门一见刘幽求的面,先抱拳贺喜。
  “侦察使?这是什么官?”刘幽求茫然了,督查、巡查他知道,侦察是个几品的东西?
  “大唐第一巡查团的官,额外一个部门,里面的都是侦察使,可以单独查官员的问题。
  不止是京官,地方官员亦可查,随便查,想查哪就查哪。
  可以派人去,也可以亲自带人去。查到了有问题的官员,报给陛下。
  正三品的官,有实封。权力大着呢,羽林飞骑可以借用。”
  黄门给介绍,一脸喜色。
  刘幽求更迷茫了,新成立一个部门,大唐有驻扎在地方的监督官员、有偶尔派出去的巡查官员。
  怎么又组建一个部门?要这么多部门作甚?办事需要的人。
  “第一巡查团里都是什么人?”刘幽求问出来。
  “现在就两个,刘侦察使和李日知侦察使,陛下正在找人,以后会有其他的。”
  黄门说到这个事情,声音低了很多。
  “御史台呢?”刘幽求还有问题。
  他知道李日知是谁,被罢了权力后辞职不干的人,双方熟悉。
  “御史台是查到事情在朝堂上说,你们不同,你们查到了,悄悄给陛下。”黄门解释。
  “御史有时也会单独上书。”刘幽求争辩。
  “御史没有人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