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知道,李家庄子印刷坊的人戴口罩,轮换着进去。
“我那边同样租不来房子,一听是我们租,对方拒绝,牙侩的人不敢接。”另一个突厥人用袖子挡住嘴说话。
可惜他浑身行下的衣服全是油墨味,根本挡不住。
“不能等了,按照我们派出去的人回报,除了宫里的一个热气球,李家庄子又制作了新的。
目前为止,一共有七个热气球在使用。
又听说打探来的消息,将作监和少府在配合着制作。
用不上多久,大量的便会出现,然后运到边境。
诸位,大唐一旦使用热气球取得了战果,大唐对外的态度必然改变。”
吐蕃人说出事情的严重性,热气球制造的速度太快。
别人还差一些,吐蕃最危险,吐蕃有城池、耕地、作坊。
突厥在草原上的部族,打不过可以跑,骑兵速度快,说搬家就搬家。
吐蕃的地方可以被占领,然后设置成大唐的城池。
另外吐蕃胁迫了不少小的部族帮吐蕃一同打大唐,在针对突厥十姓的时候,更是攻伐不休。
把突厥十姓许多人给逼到了大唐这边,鸿胪寺其他的院落中住着突厥十姓跑过来的使臣。
联盟不够稳固,说散就散,而且转过头来就成为敌人。
“怎么安排?”突厥一个部族的人下决心了。
“挑选好手过去,后面不行,皇庄更不行,只能是从灞水进入,选水性好的人,从上下游夜间游过去。
只是不知道制作热气球的工坊位置,听闻庄子里有许多工坊,还有人巡逻。”
吐蕃的人开始进行分析和部署,选择走水路,遇到的困难是无法确定位置。
“人过去,抓住一个人问问不就成了么。”另一个吐蕃人冷笑着出声。
“去城外找人,我们这些人被抓了会很麻烦。”吐蕃人压低声音。
意思是由吐蕃先派人,然后大家再准备,一次若是成功,直接想办法传走情报。
如果一次不行,对方有了防备,必须要组织第二次人手,要派许多人。
大家点头,支持。
中午的时候,一群吐蕃人跑到西市去转悠,先是品尝小吃,再看看其他的货物。
有相中的东西,与卖的人讨价还价一番买下来。
吃完、买完东西,他们又来到了买卖牲畜的地方。
看看牛马,问问价钱,似乎考虑吐蕃的牛马拿过来有多少利。
还帮着别的人说说马的优点和缺点,一副行家的样子。
等着队伍回去的时候,人还是那些人,不过其中一个人换了。
他不是出去的人,而是在西市一个牵了三匹马过来卖马的人。
这人也是吐蕃的人,从长相看很好判断。
大唐的长安外族人多,做各种买卖或充当翻译的都有。
西市看马的地方就存在,还有的自己没有马,只为别人看牲口,从而赚取佣金。
甚至是牲畜生病了,他们这些人也能帮着看一看,并且开个土方子。
到了天快黑的时候,卖马的人牵着马往外走,出了城门,赶着三匹马一直往西。
又走出去一段路,天完全黑下来,他骑上马,带另外两匹马快奔而去。
到了岔路口,转向北,北面是咸阳县。
半个多时辰,抵达咸阳县地界,他不往县城里走,旁边的山上有个破庙。
以前这个庙里还有人过来上个香,或者是晚上借宿。
不过后来这个庙传出有不干净的东西,老谁家的小谁在这住了一晚,再也没回去。
又有传闻那里一到了夜间就有女人的哭泣声,听得久了会寻着哭声找过去,然后被迷住。
时间久了,大家对这个破庙谈论的都少,更不用说晚上到那里。
骑马的人去了,到了无法骑马的地方下来牵着走。
嗒嗒的马蹄声响着,等他进到破庙后,没看到一个人。
他从怀中取出来一个小包,放到了烧香的贡龛的下面,转身离开。
半刻钟过去,一个身影出现,跑到贡龛的位置,快速地取出下面的东西,跟着又消失不见。
第四百零四章 摇篮灞水人渡河
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
各家各户包粽子,平日里不开火的跑出去买粽子。
长安城中有不少人不做饭,只是在外面买东西吃。
有一小部分人不做饭是懒,更多的人属于没有厨房的那种。
长安是大唐的京城,如李易那时的京城一样,租个房子,好几个人住。
厨房改造成了卧室,能挤一个是一个,收的钱比整体租出去要多。
对于住不起房子的租户,跟人挤挤,倒是便宜。
当然,大唐还没有让人住地下室的赚钱方法,地窖倒是有,没人住。
李家庄子也在包粽子,包出来一般一人吃一个就行了,尝尝味道。
平日里他们吃得太好,不爱吃其他的节日东西。
不过庄子包的粽子却多,要送给外来的那群仍然在盖房子的人。
张家村子提出来送给那些人五千个粽子,带大枣的呢。
至于往粽子里包肉,目前还不流行。
粽子里包了肉,吃起来跟猪肉拌饭似的。
“今天那些个池子可热闹了,有龙舟,还有水上的舞戏。”王皇后推婴儿出来晒太阳。
主要是她晒,婴儿在车里,有帘子遮挡,还有宫女隔着纱布给扇风。
小家伙躺在那里还是睁眼睛看,看吊在上面的一个布偶,扇风过去,布偶会轻轻动。
孩子的视力不好,有感光,看到动的东西模糊,却愿意努力地让眼珠子跟着动动。
“端午好啊。”李易坐在那里写写画画,又画了几笔,把一个小本摆在旁边。
“这个才对,之前写的那两个太假,不像真的。不过我估计随便哪一个都可以,只是这事也要精益求精。”
李易满意自己的作品,唯一不清楚的是,能不能用上。
宋德走过来:“东主,路牌制作好了,现在就钉下去?”
“钉,把灯笼也挂上,端午节热闹,人来人往的,还有水上的运动那么多。
有的人白天看过了别人的水戏,晚上趁着天气热,也下水游玩一番。
反正有跟屁球,大人孩子都放心。关键今天不是十五,月亮不够亮,就那么一小丫。”
李易在说节日的事情,王皇后在旁听了却总觉得事情不对。
未时末,一起看龙舟的李隆基下班,不玩了。
他的心思全放在了庄子里的儿子身上,要不是太小,他都想抱过来一起看了。
没有皇后在,妃子们他也没叫到身边。
怕到身边之后,今天下班的时候又要去宫里呆一会儿。
到庄子的时候天还亮着,李易今天没抄书,就呆在外面的阴凉下看天上的风筝。
李隆基先去看儿子,孩子睡了,哭闹的时候他没赶上。
“易弟,你发现没,我的儿子不喜欢哭,偶尔哭两声,很快就好。”
李隆基坐到李易的旁边,拿起桌子上的茶壶给茶碗倒茶水。
“没有哭的缘由为什么要哭?庄子上的新生儿都不怎么哭。
一般是饿了、自己方便完了,难受,要哭一下,吃上奶,换了尿布,就不哭了。
另外是光线不适合,孩子睡觉的时候有光睡不着,哭。
没有光的时候又是夜晚,身体的磁场有变化,难受,哭。
需要热闹的时候你不跟他说话,哭;需要安静的时候声音多,哭。”
李易连续说着婴儿哭的原因,听到孩子一哭,从几个方面考虑,进行改变,孩子就好了。
要么就是生病了,赶紧察看。
“有时候孩子哭,大人抱着晃晃,孩子就睡着了。”李隆基也说着自己的看法。
“抱着晃哎呀,我怎么把好东西给忘了。
来个人,告诉工匠,制作能把婴儿放进去的篮子,上面可以吊起来。
要能左右摇晃的那种,做好了下面铺上软垫子。
婴儿可以放进去轻轻摇晃,不用人在那晃,夏天抱着热。
但必须是三个月以后的孩子,太小了不行。”
李易突然想起来个好东西,摇篮。
紫玉跑了,去找工匠。
“是哄孩子睡觉的东西?”李隆基猜测道。
“对,按照医学上来讲,可以刺激幼儿的那个叫前庭神经的地方,说是还有助于孩子生长。”
李易小时候有过摇篮,别人说摇篮不好,可他觉得自己行啊,没出什么问题。
“必须要吊着?”李隆基想了一下,像摇煤球。
“婴儿车也行,或者干脆制作一个木头架子,带上轴。
明天就做出来一批,可以传出去。
但必须说明白,不能使劲摇晃,要左右轻摇,月份太小不可以。”
李易说出其他的方式,吊着的那种随便哪个人家自己就编个筐,拴上绳子开摇。
“好,做出来看看,其实大人用你做的摇椅摇着也舒服。”
李隆基决定看看实物,再观察下孩子的反应,考虑是否推广。
李易抬头继续看风筝,过了会儿出声:“风筝上加盘香,还有火药和猛火油,风向好的时候”
他说的是之后的朝代用过的办法,专门为了烧敌人粮草,一放一大群。
“易弟,这和孔明灯有何区别,不可。风筝用来给城里城外传个消息已经不错了。”
李隆基还是担心被人学去,越简单的他越不想用。
火药早就有了,只是不如李易制造的好,可是加上盘香,点燃个猛火油,还是能够做到。
晚饭的时候,摇篮被应用上了,庄子上三个多月的孩子放进去,超过六个月的不放,一般摇晃一刻钟即可。
得到的效果评估很好,果然适合宝宝睡觉。
即使不需要睡觉,孩子在里面带着晃,也很开心。
王皇后听了羡慕着,别人的孩子能放进去摇,她的还要等。
“三哥,有个事情要说一下,关于防卫人员的情况,可能用到,也可能用不到,咱们先准备”
李易在快吃完的时候对李隆基说起情况。
李隆基听完,颔首:“好,为兄安排一下。”
初五的月亮就那一点,此刻已经移动到了西边,半夜之前就要落下去。
天上的一眨一眨的,长安城中没有宵禁,依旧延续着白天的热闹。
灞水河边,一群傍晚就跑到那里游泳始终没离开的人在整理包裹。
之前旁边还有其他的人在玩耍,天黑后那些人都走了。
这些人其中一个人小声说几句话,手一挥,一共六个人抱着包裹滑进水中,嘴中咬芦苇管,很快消失在水面上。
第四百零五章 茫然无措指路牌
看到六个人下水,岸上的找地方隐蔽起来,他们准备随时接应。
这次是他们吐蕃出动,别的势力都没有参与,若是他们成功拿到了,那么自然不会告诉别的部族。
对别人的说法就是没成功,然后让别人再来一次。
别的部族真来,丢了东西的庄子又岂会不加强防备?
六个在水中的没有心思考虑太多,他们看不到水下的情况,只能凭感觉游动。
包括中有石头和衣服、短小的武器,不然的话身体在水中会漂。
下午的时候他们游泳就是在尝试,看多重的石头能够正好让他们在游动的时候可以不浮起来。
即便是晚上,他们也没放松警惕,对岸的岸边白天看到有人巡逻,刚才天黑了瞧不见。
天上的星星有光,水面波动的情况下,人影有可能被发现。
当然,这个地方不能直接游过去,需要向下游。
这里游到对岸上不去,太高。
下面有水渠,把李家庄子和张家村给分开了,水渠上有三处桥。
需要在一处桥下上岸,然后斜着走,最终翻上去。
大概两刻钟,六个人还在水里没有冒头。
他们按照水流的速度和自己游的速度估算距离,等着再过去半刻钟,有人把脑袋悄悄探出来。
他发现差不多有四十步就到地方,拽了拽绳子,提醒其他五个人。
五个人感受到绳子的牵扯,纷纷把脑袋钻出水面。
借着桥上的灯笼,果然快到了,六个人又一次把脑袋沉下去。
在水中控制着身体的姿态,眼睛透过水面看灯笼。
越来越近,六个人解开拴在身上的活扣绳子,同时在水下冲向岸边。
水流向下,他们横渡就成了斜线。
等抵达时,正好是桥下。
他们没动,在听脚步上,十人一队的巡逻队伍,白天的时候看了摸清楚规律了。
咚咚咚整齐的脚步声出现,藏在桥下阴暗处的六个人互相点点头。
脚步声接近,感觉到了正对着的位置,随后声音变小。
六个人翻滚上岸,快速打开包裹,把里面灰色的衣服取出来,唰唰唰几下套上。
武器在手,猫起腰斜着往上跑。
到了上面一个有一仗高的堤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