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知道宋德是谁,看他们吆喝,指指点点,互相说话。
宋德:“”
他没办法了,伸手掏兜,拿出来一个折叠的纸条,展开,看,看,深呼吸。
然后他认命般地喊:“震惊,三个男人偷偷跑到了桃园里面,竟然作出了那等事情。”
“哦”围观的人眼睛亮了,惊讶了。
马上有人上前:“宋管事,你说的是什么事情?”
“报纸上写了,三钱就这一份。”宋德服了,还是东主厉害。
“上面有写?”对方怀疑。
“骗你作甚,买不买,不买让开,后面有人要买。”宋德不解释。
“买,来一张,这纸看着就好,不赔。”
“我也买一张。”
“我识字啊,你们谁买了念给我听呗。”
一群人上来购买报纸,不长时间,卖出去四百多份。
拿到报纸的人躲着其他人,跑到角落中去看。
其他人追着这些人离开,面前的人散了,后上来的不知道什么事情,李家庄子跑来卖什么报纸?
宋德又掏出来一个纸条,看看后,咬牙:“一个女人究竟作了什么事情,让那么多男人纠缠到了一起,想知道的买报纸啊,三钱,只要三钱。”
“哗”这回人更多,纷纷掏钱,不识字的都买,准备找识字的帮忙看。
过了一会儿,宋德拿纸条:“作这个事情的时候会浑身冒汗,气喘吁吁,口感舌燥,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还能让男人更持久。全在报纸上。”
哗啦一下子,疯了,全疯了,女人都跑过来买报纸。
这时之前买报纸的人跑过来:“宋管事,哪有你说的那个三个男人”
“怎么没有,那不是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么?”宋德怼回去。
对方:“”
旁边有人说:“我知道一个女人作了什么让很多男人纠缠,皇太后干政。”
“我怎么没看到男人更持久的事情?”刚买报纸的人一目十行看下去,未找到。
“防止中暑,码头搬运工,干活的时候不是这样?喝一碗放盐凉水,又能搬运,持久不?”宋德理直气壮地质问对方。
“行,宋管事,好本事,某服了。”对方抱拳,转身便走。
走出去一段距离,他再次拿起报纸看,没有那啥就没有吧,至少这报纸的三国演义和预防中暑还是很好的。
有买了报纸的女子过来呸了一口,拧动着腰肢离去。
宋德嘿嘿笑,一下子卖出去快到五千份了。
第三百九十六章 长安传遍价低估
宋德开心,卖掉许多,等着买了报纸的人传扬开去,定然会有更多的人买。
长安人口多,识字的人比别处也多。
一天九千份定然不够卖,只是卖一份赔九钱,哎呀。
他在皇城门口卖,皇城里面很快就传开了。
尤其是他喊的那些话,有官员见快到中午,没有什么事情了,跑出来买一份。
还有的给同僚带两份。
同样等着吃饭的政事堂的人有人过来汇报。
“什么乱七八糟的男人钻树林、女人干了什么、还持久?去,把宋德给老夫买一份,给老夫买一份。”
姚崇知道后,皱着眉头,报纸上究竟写了什么?
他想抓人,又一想不对,宋德看到他就认出来了。
“别呀。”张说喊住人:“数一数政事堂有多少人,一人一份。”
“对,都有。”卢怀慎跟着说。
报信的人又叫上个人,一起跑出去。
回来后两个人忍着笑,把报纸给送了站在门口等待。
姚崇抢似的拿过一张,只一看就知道是三国演义的内容。
他看字,字是钟绍京的字,楷书不错。
再看纸,纸也好,比现在用的纸好。
现在使用的是草纸,也就是毛边纸,还有麻纸,用来糊窗户、灯笼及写字。
最好的是江南道送来的树皮和草混合制作的纸,其中尤以宣州纸为优。
不过报纸的纸和江南道用来书画的纸不同,油墨沾得更好,却不适合作画。
这油墨比雕版的印刷的墨好,李家庄子出的纸和油墨,好是应该的。
看完这些看内容,从头看到尾,没看到听来的事情。
“这宋德,竟然说假话。”姚崇摇摇头。
“姚相,没假,都写着呢,三个男人就是桃园三结义,然后”买报纸的人从门口回应。
姚崇听了:“”
他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呼吸急促。
“啊哈哈哈”张说又大笑。
卢怀慎无奈地摇头。
姚崇喘了几口,终于恢复,他咬咬牙:“定然是李易,旁人怎能想到这等这等啊!”
他找不到词汇了。
卢怀慎在旁看着报纸的内容:“这里还有生活小技巧,说是器皿上有了水垢,用醋擦洗更容易去掉。
用的手巾有味道,洗过了很快还有味道,可以放到锅里蒸一下,再拿出来就好上许多。
夏天吃剩的饭菜第二天还想吃,必须再热一下,不然放不到第二天。
身上不小心破了口子,可以用淡盐水冲洗,忍一忍疼,却能好得更快。”
“这张报纸可不是三钱的本钱,相信宋管事所喊是实话,十二钱。”张说评价报纸的价格。
姚崇冷静下来,觉得报纸确实不错,有故事、有宣传蝗灾的事情、有预防中暑的、还有小窍门。
他思忖一番,摇头:“不对,报纸能利民么?他以前帮助的人都是家中钱少的百姓。
现在的报纸只有读书人能看懂,寻常的百姓买来无用,三钱买,难道还能卖四钱?
赔钱的买卖他作下去有什么用?拿自己的钱补贴给读书人?”
“他有钱,咱就不操心了。”卢怀慎还是那副老好人的样子。
“一定有问题。”姚崇笃定。
宫里的李隆基手上拿一份报纸在看,不时点下头,这东西好。
之前就等着,终于出来了。
“好,百姓不识字没关系,有识字的愿意显摆,还有酒肆茶馆中,会有人给读。”李隆基说着看高力士。
高力士配合道:“陛下所言极是,直接叫衙门的人去与百姓说,百姓不是很信。
换成报纸,大家一起看,一起说,百姓愿意去尝试,还会与相熟的人讲。
只是这报纸说的事情是对的,百姓信对的,说得事情是错的,百姓信错的。
如在报纸上说小米的价钱要涨,产小米的地方受灾严重,长安城的小米价钱便要变了。”
高力士看出来报纸的力量了,刚出来第一期,还没什么。
等百姓渐渐习惯了上面说的是真的,突然夹杂一个假的,长安城要动荡。
“嗯!所以别人不准办报,只能李易办,别人朕信不过。”李隆基笑着说。
“别人也做不出这样的纸和墨,拿雕版印刷,可是费了劲了,几天才能出一次。”
高力士说着李家庄子的技术优势。
李隆基摆一下手:“纸的秘密守不住,李易没想过要守秘密,他要在成本降下来后,把新的办法传出去。
江南的树皮纸太贵,即便是麻纸百姓也用不起,草纸书写的时候不方便。
李家庄子的纸在书写上比不得江南皮纸,却可以更便宜。”
李隆基想到李易说蓝田县的矿石有一种适合添加在造纸中。
以前庄子是从别处叫人挖了运,产量小。
蓝田县的矿一开始挖,顺着灞水就运到李家庄子的作坊。
成本跟着降,只是不晓得价格能低到什么程度。
李隆基决定晚上的时候问问,继续批奏章,等着一会儿饭送来再休息。
宋德在皇城南门口一下子又卖掉很多,都是被官员买去。
到了吃饭的时间,官员们出来买报纸的人数增加。
还有后宫的人也跑过来买,不到十二半,九千份报纸全部卖掉。
“走,回庄子,回去吃,把好消息先告诉给东主。”
宋德招呼一声,大家上车,赶着往回去。
若是不着急汇报消息,他们可以去天上人间吃饭。
已经买了报纸的人,四处去显摆,正好是饭点儿。
一个个吃饭的地方,他们坐在那里看报,放在桌子上看的,双手撑开了看的。
其他人好奇,什么东西?
凑上前一询问,买报纸的人就有得说了。
别人央着让读一读,读吧,读出来可以证明自己识字,是个读书人。
一顿饭的工夫,整个长安知道新出来一个事物:报纸
报纸上讲故事,还有生活中能用到的,介绍了蝗灾的情况。
主要是说蝗灾能稳住,粮食不会出问题。
加上中暑的时候有什么先兆,该如何应对。
不用别人强求,故事记不住,说的话都听不懂,不如其他的事情。
受李易影响,新兴起的说书人则看重了上面的故事。
他们有的有门路,能在之前拿到几回的三国演义。
没门路的看着别人说,只能干着急。
现在好了,买一份看,在换成自己的话说给别人听,赚钱。
别看上面的一回的字不多,自己编一编,说上个十天都是少的。
他们开始要从别人的手中买报纸,三钱的报纸,到黄昏时,硬是叫人给炒到了五十钱。
第三百九十七章 买报一次百十张
“易弟,为兄算是看出来了,你欲在报纸上打广告赚钱。”晚饭时,李成器喝着酒说。
“然!”李易承认。
报纸成本不重要,卖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销量和影响力。
“在上面写一篇文章介绍哪个商铺,照我看,最少五十缗。”李成器报出个他认为很高的价格。
李易笑了,我还给写一篇文章?
他摇下头:“按字算钱,由商铺自己写,一个字一缗,五十缗只够写五十个字,而且是长安版报纸。”
“不可能,商铺拿五十缗出来,需好多日子才能赚回去。
我那球场包一场的部分广告,才十缗,包季好位置,三百缗。
你这报纸一天一变,除非你天天给一个商铺打广告,打上一个月。”
李成器不认可,他拿自己的广告作对比。
“等报纸一天卖出去两万份,寻常的商铺我不接单。我主要接往来大的商队的单子。”
李易知道商铺小的拿不出太多钱打广告,业务不扩展到他们那里。
现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竞争者。
两万份报纸,影响到的不是两万人。
包括京兆府的二十个县,都能看到。
人口数量就这些,平均八十个人买一份报纸,再多不指望。
从外面运来一船货物,想要卖,找商铺卖是批发。
谁在报纸上打个广告,说货物怎么样,在哪卖,多少钱,百姓有需要的会去买。
变批发为零售,出货速度快,就可以多赚。
如两个商人,全从一个地方拉橙子来卖。
一个人愿意打广告,百姓知道后买,另一个只能用低廉的价钱卖给长安的商铺。
“听易弟的话,还要在其他州府卖报纸,运过去可不容易。”
李隆基听到长安版,想到李易的打算。
“我正在研究蜡纸,用来印刷的蜡纸,等做出来,派人到各个州府驻扎,提供印刷设备、纸张、油墨。
长安城的消息快马传过去,现在不讲究时效性,晚个几天没事,再远的地方,晚上一个月亦可。
拿到排版的内容,他们自己刻写、印刷,售卖。同时收集各地的消息,用快马传回来。”
李易给出他未来的打算,他不仅仅是要卖报纸打广告赚钱。
这下李成器和李隆基清楚了,这个易弟图谋大呀。
朝廷有急报,易弟是欲建立一个他自己的急报。
各地的报纸广告费,足够支撑人手、马匹和一路上的花费。
“可要用驿站?”李成器提醒,长距离没有人烟的地方,马不行。
“朝廷不是有么,我给多出钱,到时候用一下。我这个报纸啊,还是想和陛下合伙。”
李易考虑过自己建驿站,发现不行。
官驿谁敢抢是大罪,私人的放在那里,一把火给你烧了,杀人、马抢走,上哪找人去。
官驿有兵保护,私自建的雇佣兵员?
李隆基感兴趣,合作好啊,朕就愿意跟你合作。
“一个驿站当给几许?”合作嘛,谈谈价钱吧。
“一个驿站朝廷每年拨款多少,报纸部门就给多少,双倍的钱。”李易给出答案。
“那可是太多了。”李成器出声,他不知道具体数字,却明白驿站投入不小。
“报纸能铺到的地方,养得起驿站。眼下先不急,在长安经营,等培养出合适的人手,在放出去。”
李易还有其他的需求,只是眼下说出来没意义。
第二天,新的报纸出来,宋德拉去卖,一万份,多印了一百份留下。
今天他一到皇城前面,不用吆喝,皇城中先出来一群人买走足足一千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