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叔叔,你还有五个兄长,不若我把他们的一同带回去。”王皇后眼珠子转转,提议。
  “可。”李易无所谓,六百个香皂,给。
  李隆基看上挺开心的,他打算好了,五个王府的弟弟用不上那许多,一家给二十个,足矣。
  剩下的他拿回去,给父皇送一些,其他的自己用,顺便赏赐大臣。
  李易哪晓得这夫妻俩的盘算啊,他盯着刚刚被熏倒的人看。
  看对方站起来,走路不晃,而且也不恶心干呕,火光中胸的起伏频率正常,遂放下心。
  不然他要带着去高压给氧,再观察,进行药物吸入和手臂静脉急推,加上静脉点滴
  一套下来不少寿命呢。
  熏晕的人不知道后怕,还扭头对李易这边咧嘴笑。
  旁边人对他说:“方老三,下次及早说,不然出了事,又得麻烦东主。”
  听到这话,李易一下子懂了。
  庄户知道危险,但是不怕,因为东主是医博士那种神医。
  李易摇摇头,很无奈,却理解。
  跟住在医科大附属医院旁边的人一样,突发疾病,直接抬到附属医院,死掉的概率很低。
  一起看着的李隆基亦清楚,大哥说过,易弟似乎什么病都能治。
  痨病、肠痈、伤寒、伤口脓肿发热、脑疾
  甚至难产只要对方能接受男医给看,一样解决。
  有如此一个神医坐镇,庄上的人自然心气高。
  想到这个,李隆基顺口问:“易弟,妇人不育怎么办?”
  李易很自然地反问:“男的有其他女人生孩子吗?”
  “有。”李隆基答。
  “妇人可有月事?”李易又问。
  “有。”李隆基再答。
  “那一个是输卵管堵塞,一个是卵糟无健康卵,一个是子宫”
  李易开始说原因,一大堆。
  李隆基和着急的王皇后根本没听懂,只知道易弟好厉害,一个不育,居然那么多缘故。
  “叔叔,能医吗?”王皇后问。
  “这个”李易摇头:“男女有别,若是庄子上的女子,我作,他们不敢说什么,旁人”
  “吃药呢?”王皇后追问。
  “看不出症状,怎么开药?随便吃也未必好用,有的药吃了,对人有害。呃呃?三哥”
  李易说着,突然反应过来,看向李隆基。
  “唉!”李隆基一声叹息。
  李易起身,跑回院子,过一会儿回来,拿了两个没有任何商标和文字的瓶子。
  “小瓶的一天一次,一次一片,大瓶的一天三次,一次两片。一个月后看月事。”李易把药放到李隆基的手里说道。
  这是他用一百一十个时辰换来的促排卵的药和抑制抗精子抗体的药。
  再不行,就得进一步检查,看是否上手术,可是
  李易本身无所谓,医生眼中只有病人,难点在于这个时代的人思想。


第三十二章 三哥我怕皇帝惦记
  不曾检查,李易对药没什么信心。
  李隆基和王皇后倒是觉得有了希望,李隆基紧紧攥住药瓶。
  “三哥最近不要喝酒,不要熬夜,一天两个煮鸡蛋,吃羊肉和米饭,红烧的肝也不错,清蒸鱼挺好吃。”
  李易对患者家属下医嘱。
  “若这药还不行多吃一两个月,我会急时拿出药。”李易实在没法多说。
  不等两个人道谢,李易转移话题:“香皂这个东西也能赚钱,三哥要做吗?”
  “不用,易弟你看着作,无须再给我们钱,有那个五香茶叶蛋足矣。”
  李隆基拒绝自己作买卖,又想起茶叶蛋。
  他们六个人的收入是两千八百缗,折钱二百八十万。
  纯利润是四百万,一个五百文,有打折。
  所以卖出去一万多个茶叶蛋。
  看上去很多,但这是长安,城里的人就不说了,行商也大量买。
  才一个来月,王皇后赚到二百八十万钱。
  可不是小数目,是九千三百多斗的米。
  对,就是王皇后赚的,她根本没打算分给其他人。
  长安城里,无人敢碰酱油和百煮浑圆蛋的事情。
  得罪皇上,可以指望皇上大度。
  得罪皇后,皇上绝对不会大度。
  没本事碰这两个东西的人碰不动,有本事碰的人不敢碰。
  都知道是从李易庄子出来的,却没有一个人来找事。
  今天分红,王皇后开心。
  “我也不急着卖香皂,赚钱的东西太多,遭人恨。自家庄子用,再给几位兄长一些,旁人不管。主要是我怕皇上知道了惦记。”
  李易说出情况,暂时不卖香皂。
  酱油和茶叶蛋那么多钱,疯狂捞金,皇亲国戚也顶不住,万一李隆基眼红了呢。
  李易觉得这不是李隆基性格的问题,换成谁当皇帝,看到有人咔咔咔疯狂捞钱,都要琢磨。
  “易弟想得周全。”李隆基满脸无奈,我怎么就惦记了?
  我要的是你这个人,什么酱油、五香茶叶蛋、香皂,我都不在乎。
  我要看着你怎么把庄子变得越来越好,看着你继续拿出来利国利民的神器。
  “不是我多想,而是真担心,嫂嫂你说对吧?”李易问王皇后。
  王皇后忍着笑,点头:“对,叔叔说得对。”
  然后她又对李隆基说:“三郎你可得小心些陛下。”
  李隆基:“”
  “换个地方吃串,这风又吹过来了。”一股子难闻的味道飘过来。
  大家赶紧下来推车跑路。
  转一转,到了砖坯制作的地方,一群人光着膀子,肩膀上搭块布,在那里和泥、打坯。
  汗水顺着脸颊和身上的肌肉纹理往下流。
  在月光和火光的映照下,一个个身上亮起反光。
  干活的人有缺了指头的,有瘸腿的。
  一边干活,他们一边聊天,刚毅的脸上露出笑容。
  旁边是大木桶,有轮到班的妇人把盛汤的勺子和碗拿布盖上。
  有人汗出的太多了,过来,她便给打一碗汤。
  这人咕嘟咕嘟灌下去,转头又去干活。
  李隆基看着,知道这便是退下来的兵,活不了了,逃荒到此,被大哥给弄到易弟庄子上。
  他亲自批的,给这些人提供了弩和甲。
  别看受了伤,就这些人,长安城中随便拿出来一个百人队,同样的装备,拼不过。
  三十六户,三十六个人,打百人队,跟玩似的。
  没杀过人的军队和在战场上活下来的,拿什么比?
  “叔叔,他们喝的是什么汤?”王皇后站在车旁边,欣赏地看着那些人。
  她家就是武将世家,她也是劝李隆基起事的主谋。
  李隆基闯宫的时候,她可是带着兵器的。
  “羊骨头羊杂汤,有葱花和香菜,哦芫荽。盛汤的人会在汤底放葱花芫荽和胡椒粉、一点盐。”
  李易知道是什么汤,他专门吩咐。
  干活的人别看热,出很多汗,但补水,依旧要补热的。
  加速身体新陈代谢,出汗的水不走肾。
  如果是凉水,一部分就要由身体来补充热量,走肾。
  尿从来都是热的,身体器官补热,时间久了,损伤过大。
  别人可以不懂,他不能当作不知道,庄子上的人又听话,说让喝热水就都喝热水。
  晌午太阳足,喝凉的,也是凉开水。
  “给我来半碗,三郎你喝不?哦,一碗。”王皇后过去管妇人要汤喝。
  妇人拿过碗,碗里早放好了东西,舀汤,问:“带油吗?”
  “不带,我还要吃东西呢,油多了吃不下去。”王皇后解释一句,没有丝毫皇后的架势。
  汤舀出来,王皇后端回来,放到她和李隆基的中间:“三郎咱俩一起喝。”
  “老四嫂子,换班了,还看你家男人呢?去睡觉,你男人我看着了。”
  那边又来几个妇人,跟这边的几个妇人换班。
  其中一个打趣。
  “给你,换了班就去你家,你家汉子也在旁边呢,不知道你能不能吃得消。”
  这个妇人丝毫不弱,一句怼回去。
  周围的人哄笑,身体的疲惫似乎一下子就消了许多。
  李隆基也呵呵笑两声,随即沉思。
  易弟的庄子三班倒,比宫里还厉害。
  庄子随时有人能顶上,倒班的可以歇息很长时间,睡够了,自然闲着。
  但干活的效率却丝毫不低,比一个人一直干还快。
  什么缘故?
  不懂就问。
  “易弟,为何轮着歇息很长时间的人,比一直干的人出活多?”
  “仔细说,涉及到人的心理和生理,太过复杂。简单讲,休息够了,四个时辰可以把力气全使出来。”
  李易一句话解释,很简单。
  这四个时辰是爆发,准确地说是六个多时辰,还有吃饭和饭后休息时间呢。
  干活是越干越累,越累越慢。
  尤其是力气活,肌肉承受疲劳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是看大门,那就无所谓了,一边看着一边歇着。
  李易停顿了下,又补充:“后勤的三班倒,给予干活的人是一种依靠和放松。”
  “因为他们知道,随时有饭吃,随时能洗热水澡。”
  “尤其是后勤巡逻人员,他们走来走去,表明庄子安稳。”
  “干活累了换班下去睡觉的人,会睡得很香,无后顾之忧。”
  “这叫人性化管理,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收益成正比。”
  李易说,李隆基和王皇后努力地记和琢磨,要跟上节奏。
  很多词汇听着陌生,但一思忖,又能明白意思。


第三十三章 你们与朕说些有用的
  三人边吃边在庄子里转,整个庄子都在忙碌。
  但这种忙碌在李隆基看来并不急迫和累,因为一直是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干活。
  如行军打仗一般,随时可以调其他部队顶上来。
  干活的加个班,休息的临时喊起来,本来休息好的直接上。
  “易弟你买的葡萄秧子,据说都是结果少,或果子不甜的。”
  李隆基在葡萄园的地方看到了张家村子的人,问李易是,周围隐约有其他人藏在黑暗中。
  李易也发现了,那天三哥过来,就有不正常的咕咕鸟叫声。
  天还冷着呢,哪来的咕咕鸟?
  今天月光亮,又看到了。
  说明三哥的护卫比较尽职。
  张家村子过来的人,并不是十个。
  庄子上在给葡萄浇水,水车通过竹子半个片引过来的水,接到桶里,庄子的人浇。
  张家村子的一大群人跟着浇,距离很长一段才有一个火把。
  月光下影影绰绰,初上去,至少有四五十人在干活。
  “我本以为会升米恩、斗米仇呢,不曾想,却是涌泉向报。”李易看着感慨。
  他高兴,他本是用技术换寿命,没指望张家村的人如何。
  他准备好了那些人恩将仇报,他无所谓。
  可是现在看到的是,张家村子的人出动好多,帮忙给葡萄浇水。
  “褐岩。”李易突然招呼。
  “东主。”太监褐岩上前一步。
  “找人搬一百,不,二百块无香的肥皂过来,给张村的人,告诉他们,用这个洗手,不易生病。”
  李易吩咐。
  “知道了。”太监跑了。
  “二百块香皂,能雇许多人了吧?”
  王皇后算账,她觉得一块香皂就够几十个人忙上两天。
  “嫂嫂,这并非雇佣,而是有一个好邻居,我北面是皇庄,南面是张家村,张家村大,以后多有接触。”
  “况且,肥皂不如香皂。”
  李易讲道理。
  实际上这仅仅是一部分。
  李易是想把张家村子变成自己的地方,不是说土地归自己。
  而是办成一个村子企业,然后自己是老板。
  整个村子听自己的安排做事情,村民自然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他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寿命。
  至于一个企业能不能影响一个村子,还用说么?
  晚上李隆基和王皇后又在庄子住下。
  为了怕两个人晚上冷,李易命人烧了一小捆柴火,把暖墙热一下,又撤火。
  王皇后迫不及待地把药吃了,她想要个孩子,皇后没有儿子,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第二天,两个人又是天不亮离开。
  带着六百块香皂走的,钱没带。
  二百八十万钱,李易说都给铜钱。
  两千八百缗,一缗六斤四两。
  一万多斤怎么带?
  紧赶慢赶的,李隆基赶上了朝会。
  听着一群人说怎样怎样做,哪里哪里出问题了,要弹劾谁。
  以前朝会听这些大臣说,李隆基还觉得能够掌握一些东西,挺好。
  可是昨天晚上听了易弟说的那些话,李隆基突然发现,你们都在叭叭啥呢?说点有用的不行么?
  现在天暖和了,路不好,有的河渠应该清淤。
  清淤就清淤呗,你们跟朕说什么呢?
  说:去岁夏秋,河渠淤泥蓄积,河面升而行漕难,漕运不可迟,尤长安之地,每日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