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其实有庙,但他们不去,庙里没人,这个地方据说晚上总能看到不应该看到的东西。
因为熊耳山曾经发生过大战,瓦岗军的首领李密就死在这里。
有人说看到过很多人出现在晚上,还能听到吃肉喝酒的声音,接着是厮杀声。
对此李易表示不信,李密在逃跑,上哪弄的酒?肉倒是可以有。
而且即便是有天然磁场,他也需要特定的环境才能录下来,并且在特定的环境下播放。
晚上没有光,怎么录?录一片黑?
军队扎营,百姓在旁边,属于正常现象。
换到李易那时,如果道路难走,有军队扎营了,民众会直接过去,一点不怕。
现在的百姓不敢过来,但又觉得有军队在旁边安稳。
一里地没多远,李易拿着军用望远镜甚至能看到那边百姓脸上的表情。
“请他们过来,帮忙挖野菜,现在的时节有大量蕨菜,用棍子打草,别被蛇咬了。”
李易看到人之后,决定双方配合一下。
军士制作工事和打猎,普通人帮忙挖菜。
被喊的士兵犹豫一下,李易立即教导:“过去就说你们是陛下的私兵,羽林飞骑,对百姓秋毫无犯,只要有危险,你们就会听从陛下的命令挡在百姓面前,去。”
“可是”士兵不习惯跟百姓打教导。
“那就算了,不要百姓了,我带你们玩儿。”李易扔下一句话。
士兵一听,哆嗦了一下,直接跑了,马都不骑。
李易嘿嘿笑,嘟囔:“当初我为什么一次次重复那可笑的话?就是为了关键时刻用。”
很快,两大群百姓过来,一个是路东边的,一个是路西边的。
李易拿着喇叭喊:“这些是陛下的亲兵,陛下总说,对待咱大唐百姓要向肉粥一样暖在心里。
他们看到你们躲那么远,怕你们出现危险来不及救援,跟我说,请你们过来。
他们去打肉了,咱们也别闲着,一起挖野菜好不好?看到蘑菇也挖,拿过来让我看。”
百姓早看到豪华的大马车了,见少年说话的时候如此亲和,又知道有肉吃,纷纷答应。
他们趁着天还没完全黑下来,赶紧散开去挖菜。
李易挽起白大褂的袖子,带人帮忙堆土灶,架上大锅,抬山上小河的水过来烧。
李易还取了水样进车里检测一下,万一喝中毒了呢。
“这少年郎,你是官身吧?”一个手上牵了个六七岁男娃的五六十岁的老头走过来问。
“什么身份不重要,是陛下的私军愿意保护咱大唐的百姓。”
李易笑着说,顺便掏掏白大褂的兜,拿出来一块糯米纸外面包了毛边纸的果糖。
他剥开外面的纸,把糖塞孩子嘴里。
不敢出声的小男孩儿在糖入嘴的一刻,再看向李易的时候,目光中多了一丝亲近。
“我等要去洛阳,那里怎么样?”老头摸摸孩子的头,向李易打听。
“去吧,蝗虫多,不过不耽搁麦子收割,那里的鸡蛋和鸭也多。”李易还是保持笑容。
转而也问:“老丈你们这是从”
“蓝田县,去女婿家,结果那里说是要按人头收什么税,我赶紧带着他家的娃躲开,本是郑州人,只能先到洛阳歇歇。”
老头叹气、摇头。
李易的眼睛眯起来。
第三百三十九章 羽林飞骑子弟兵
蓝田县是京兆府的县,李易知道一群皇亲国戚被安排过去收商税。
可是怎么成了人头税?敌对监督的人哪去了?
“洛阳不错,那个税是怎么收?”李易表情依旧平和。
“说是买东西和卖东西,都是商,哪怕是换也属于商,要收商税,行商的人抽税。
我们这些百姓没有办法每一抽一回税,就按照人头算。
吃多吃少没法算,匀和一下,一人一年交五百钱,先交五年,我只好带着孙儿回郑州。”
老头说出怎么收税,又摇头。
他和孙子在一起,要一次交五缗。
“哦,对,先去洛阳吧,我给你写个条子,你到了那边就问哪里是用蚂蚱换鸡鸭苗的地方。”
李易说着回车里,片刻后回来,递给老头一个行文本,翻开后,里面有几页纸,后面落了他的印。
“你果然是官。”老头没见过这东西,却明白。
“先找地方歇息,等明天一早我们走时,你们再走,给你们带两快烤干的肉,还是给放到面里炒了当炒面吧。”
李易没回答是不是官的问题,老头和孙子用脚走,这段路需要走上四五天。
“你是个好官啊。”老头说着要下跪。
“天啊,别呀老丈,都是陛下教的,对百姓就应该好。”李易继续给李隆基打助攻。
野味打回来,野菜和蘑菇挖好的时候,天黑了。
不用李易专门看野菜和蘑菇,有当地人知道哪个能吃,大家一起把有毒的给挑出去。
陆续有二十多个后来的人加入,一共二百三十三个百姓。
他们在灯笼光下帮忙处理野物,大半个时辰后,锅里飘出了香味。
有碗的百姓拿出来自己的碗,没有的羽林飞骑把套壶的一个部件借给百姓。
一盏盏灯笼挑起来,暗哨自觉的躲起来,明哨拿着弓在周围警惕。
一下子百姓就知道这是一支精锐部队,现在的情况还警戒森严。
一百五十个羽林飞骑先吃,吃完接替放哨的人。
其他人才开始用餐,李易同样等着。
“报,斥候一队五人全部归来,十里无事。”
“报,斥候二队五人归来,十五里无事。”
“报,斥候四对五人归来,二十里无事。”
“报”
羽林飞骑斥候奔走,来回报告。
百姓们吃饭的时候被吓到了,这便是陛下的私兵?在河南地界的熊耳山附近,还来回探察,五里一报,外出二十里。
明暗哨、简单的工事、斥候,你们确定不是到了外蕃地界?
想归想,他们却愈发安心。
有此部队,晚上可以睡个好觉。
李易边吃边琢磨,蓝田县是怎么回事?
是在那里的皇亲国戚与监察的人联合起来了?是下面实际办事的人借着机会收敛钱财?
还是有人故意造谣、传谣?如果是,显然这些人应该属于要被征税的人。
不管是哪一种,斗争开始了,从别人手中拿利益,果然会被反弹。
这事怎么办?回去的时候顺路看看吧。
有了决定,李易把心思放在吃饭上。
野物显然不是寻常百姓能够轻易获取到的食物。
野物的味道没有家养的好吃。
尤其是炖的汤,需要放很多胡椒面才能把腥骚的味道压下去,主要是没时间用冷水泡。
倒是野菜的口感和味道李易比较喜欢,尤其是蕨菜,和肉在大锅里一起炒,出来后口感顺滑。
百姓们反而认为肉好吃,打来的猎物多,小孩子抓着一个什么动物的腿就啃,蹭一脸油,抬起头就是笑容。
等大家吃饱了,在灯笼下也不怕蚊子叮咬,一时睡不着聊天。
李易不陪他们,回车中抄医书。
“陛下的私兵,贴心。”
“羽林飞骑,听名字,不一般。”
“那少年是谁?听说是当个官。”
“李易,灞水庄子李东主。”
“他干啥的?”
“沤肥、青储、割麦神器”
“知道了,不是说丈二身高么,眼睛有碗那么大。”
“那还是人么?现在看了,长得清秀,换身女子的衣服,定然跟个闺女一样。”
“他怎么有陛下的私军保护?”
“听谁说来着,他有很多厉害的法子,军用,不护着怎能行。”
“他好说话呢,一点不霸道。”
“跟我们有什么可霸道的。”
百姓说着,渐渐困了,东西的盖了睡,没有东西的就穿着衣服找个地方窝着。
李易从车中出来,找到樊凡,吩咐一番。
羽林飞骑把披风拿过来,给百姓盖上,手、脸、脚,露在外面的地方抹上花露水。
百姓们有的睡死了,有的装睡,还有的起来坐着看,看着看着,眼眶湿了。
他们记住了,有一支军队是陛下私军,它的名字叫,羽林飞骑。
当太阳升起,肉汤的香味又一次被吸进鼻子。
百姓们纷纷起来,被安排着到临时的厕所里解决问题。
洗手洗脸吃早饭,很不习惯,平时一天两顿饭。
吃好了,一人送一纸包炒面,大家挥挥手告别,车队向着长安出发。
“什么时候能到蓝田县?”李易不清楚路程,地图和实际有差别。
“四天后能到蓝田,再走三天,进长安,你这车太大。”樊凡给出答案。
如果没有这辆车,四天能直接回到长安。
李易的救护车又长又宽,在长安城边还没问题,路也宽,出来后发现碍事。
“别逼我,逼我的话,我换辆越野救护车,自己开着走。”李易对车同样不满。
他如果开一辆越野救护车,洛阳到长安的官道,一天。
若是他那时,四个小时都算长的,前提是不堵车、不限速。
“东主,越野救护车是什么?”樊凡比较好奇,想了解。
“就是速度很快的车,能自己跑,上面架一挺机关炮,你们五百骑,不够我杀的。”
李易随意说一句。
樊凡居然信了,他点头:“早知道东主你有厉害的东西,那什么机关的东西,能给我们用用吗?”
“不能,只可以我用,所以遇到敌人,跟我在一起,不要去拼命,躲我后面,我收拾他们。”
李易拒绝,给你们用?你们要打掉我多少寿命?
“东主,不用你全杀,你杀一部分,他们害怕一跑,我们骑兵追杀,有功劳大家一起分。”樊凡还能想到杀溃敌人的时候配合。
“行,有机会的,功劳全给你们,我不要。”李易顺着说,他不认为有机会去跟敌人拼杀,他就守在庄子里。
第三百四十章 人去却留地富饶
李易在赶路,要去蓝田县看看情况,回头想办法应对。
洛阳的百姓却在感谢着李易,再没有人说他是败家子。
收麦子的时候,一捆捆麦子用割麦神器给兜下来,更多的蝗虫在埋地里蹦达。
百姓们终于知道这是什么,蝗灾呀。
好多蝗虫,这已经抓了不少了,若是不抓,过些个日子会冒出来更多。
而有个钱多的傻子一早便带着鸡鸭和猪过来用蛋换蚂蚱。
大家看到了鸡鸭吃蚂蚱下蛋多,猪吃蝗虫长得快。
然后大家就去换蛋、前些日子换鸡崽儿、鸭崽儿,还学会了人工孵化。
等割了麦子,露出下面的地和密密麻麻的蝗虫,才明白有多么凶险。
要是不换很多家禽,并且知道怎么抓蝗虫,现在如何是好?
现在
现在是洛阳城周围的田地里奔跑着大量的鸡和鸭子,庄户把鸡鸭放出来了。
前面的人收割麦子,后面鸡和鸭子扑腾着翅膀、叼高啄低争抢着吃蝗虫。
蝗虫只要飞得低一点,保证被鸡给叼下来。
鸭子伸脖子、低下头、放平嘴、呼扇翅膀、两条腿在田里高低不停地奔跑,遇到一个吃一个。
一脑袋撞在人的腿上,理都不理,继续逮蝗虫。
一些没被换走的小鸡小鸭子跟在后面,跑两步就摔个跟头,翻身起来,互相配合着吃一只蝗虫。
蝗虫对于小鸡来说太大,一只吃不下去,几只冲上来,一鸡一叼,向后一使劲,撕了。
“别踩了小鸡小鸭,它们会长大。”被庄户雇来放鸡鸭的人拿个网兜跟在旁边,喊着让人注意。
毕构兄弟两个站在田边,任凭蚂蚱落到身上而无动于衷。
有一身黄毛的小鸡跑过来,抬头看毕构身上的一只蝗虫,焦急地叽叽叫。
毕构看一眼,抓住蝗虫摔地上,小鸡冲上去,叼着吞不了,不听地叼,想给叼碎。
旁边又跑过来一只小鸡,看着过来一起叼,几下之后,蝗虫碎了,两只小鸡吃掉,转头再去找。
“兄长,明明是个蝗灾,为何弟这里看百姓竟然看出了欢乐的气氛?”
毕栩看着百姓咧嘴笑,躲着小黄毛鸡和黄毛鸭的样子,总觉得很违和。
毕构仍然看着劳动的场面,道:“他们看到了希望,当发现蝗虫可以用来喂家禽和牲畜后,他们考虑的是怎么抓更多的蝗虫。
百姓一样会算鸡鸭的孵化期,知道每两旬就会出一批小鸡,每月出一批小鸭。
鸭子比鸡吃蝗虫多上许多,现在是收割,收割完毕,大量的蝗虫在地里。
晚上用火引诱,白天捕捉,再看这已经超过七万只大大小小的鸡鸭在吃。
鸡鸭按照民间说法是直肠子,边吃边拉,肥料就落到地里。”
毕构说话的时候,脑海中出来了一个笑嘻嘻的少年身影。
初来时被人骂成傻子,现在骂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