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傻眼,河南府跟别的地方全不一样,比怀州和郑州还狂。
麦子减半成,然后家家养鸡鸭?用半成的麦子换了那么多的肉和蛋?
别的地方是百姓吃亏,轮到河南府,蝗灾的时候不但不亏,反而赚了。
李隆基坐在上面,眼睛眯着,指头在案子上一点一点的,好像是在哼歌。
大家安静下仔细听。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
听到了,果然是在唱歌,沧海一声笑,非常熟悉的歌。
三个宰相加魏知古,互相看看,露出无奈的神色。
他们知道陛下蝗灾四起的时候还有心情唱歌是什么意思。
陛下把李易当成他的宝贝,不管多大的困难,派出李易的一刻,便是事情解决的时刻。
蝗灾怕什么?一个河南府,加上两个州,顶住了。
下一步简单,让其他的州照着作。
鸡蛋变小鸡的时间二十多天,鸭子是不到一个月。
等李隆基础哼着歌啦啦啦啦啦啦结束,姚崇站起来。
“陛下,臣请大力推行此法,以应对明年蝗灾。”姚崇说。
他知道今年很多地方来不及清理蝗虫卵,先把养殖的方法推出去。
等明年蝗虫从土里钻出来,再抓、再喂。
“准!”李隆基轻轻吐出个字,心情还是那么好。
吏部尚书崔日用听出来一些东西,他站起来:“陛下,李易出去了?”
李隆基看他一眼,轻轻点下头。
“他说什么时候回来吗?”崔日用又问。
“崔卿可是有事?”李隆基不高兴了,你管李易什么时候回来呢。
“庄子上参加科举的人没来吏部,臣想问问后面如何安排。”崔日用发现情况不对,赶紧说。
“就那般。”李隆基摆了下手。
崔日用闷闷地坐下,他其实是想找李易问问四十二个人给安排什么样的官。
考上了,至少有个正九品的官,哪怕不去真的当官,有俸禄。
顺便灌花露水和给打火机加酒精,外面现在有卖,价钱太贵。
其他人在琢磨李易的情况,李易他们知道,天上人间的明面上东家。
但不知道的是李易什么时候跑出去了,还负责应对蝗灾的事情。
这等大事,自己居然没有提前得到任何消息。
“诸卿既然知道,该写信的写信,该安排蝗灾后续事情的便忙。”
李隆基要散会,不想呆了,急着回去跟其他人分享这份喜悦。
成功了,李易成功了,从去年就开始准备,一直到今年,一切都应验了。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不入官场于外飘
“第一步成了。”政事堂中,姚崇坐在椅子上,叫人泡了杯茶,长出一口气。
前些日子,干旱有苗头的时候,他已经给地方上下了行文。
地方各州府却阳奉阴违,直到现在,蝗虫多了已成灾。
如今好了吧?减产了吧?要不是李易那里出去亲自操作,就应该把你们都抓起来。
姚崇生气,老夫说话不好使了是吧?
他还不知道,李易掌握的资料上,第一年蝗灾,他也有所犹豫。
加上春夏交际的时候,损失并不大,他就是观察。
到了秋收时候损失,百姓还能活,毕构在河南府尹一直跟着迷信和应对百姓官员,顶着他。
第二年更严重了,毕构被调回来,他为了经济着想,下了死命令。
那时就要操刀砍脑袋了,地方才不得不让百姓抓蝗虫埋掉。
今年他提前得知消息,一直关注着李易。
李易平时云淡风轻的都着急,说明问题严重。
“咱一个宰相,只能喝从二品的茶,上面还有三个品级。”卢怀慎自己放些茶叶泡一碗。
“只有陛下、宋王他们与李易喝,尝一下都不给尝。”张说跟着抱怨。
他们的茶叶由天上人间提供,十四个品级的茶,他们喝第四个。
姚崇的心思根本没放在茶叶上,他道:“今年夏收的蝗灾已成定局,太行山东面的各州损失不大。
收割完的一些日子里,田中的蝗虫才会更多,然后需要泡水,翻耕。
老夫要下令,现在直接翻耕,把蝗虫卵晒出来,然后再泡水淹。”
卢怀慎和张说诧异地看着姚崇,老姚现在懂农事了,厉害哦。
说起来耕种和杀虫卵,一套一套的。
“元之,人工孵化技术才最为重要。”卢怀慎发现在蝗灾期间隐藏的东西。
百姓养鸡养鸭,会让老母鸡来抱窝,再分出来鸭崽儿给鸭子带。
老母鸡抱窝就不会下蛋,而且会变瘦。
抱窝完了,老母鸡不爱下蛋,带着鸡崽儿乱跑,教鸡崽儿怎么找东西吃。
一下子耽误好长时间,百姓宁愿卖蛋,也不愿意给母鸡抱窝,除非是家中的鸡少了。
现在的人工孵化技术厉害,用不找老母鸡,人就管了。
而且还是好几种方法,炕的最容易控制温度。
姚崇想了一下:“他拿出来,自然收不回去,往后大唐确实能养更多的鸡鸭。”
他承认,蝗灾之后,百姓养鸡鸭会增加。
不给鸡鸭喂好料,麸子的话,鸡鸭会自己找食儿吃。
尤其是夏天的粪坑旁边,总有鸡在那里吃蛆,鸭子则下水找小鱼小虾。
每一户多几只鸡鸭,对一户人家来说,是个补贴。
张说喝一大口茶,吧嗒吧嗒嘴儿:“李易出名了,不晓得以后会怎样。”
“李家庄子外围查得更严了而已,张家村子和庄子的地方挖出来渠,上面架小桥,皇庄那里更过不去。”
卢怀慎看似不满,他还想去庄子上玩耍,主要是在食堂中看别人吃饭的时候热闹。
“明明是个大才,陛下偏要藏着掖着,不准别人去问了,去年就专门开一个秀才科让他考,然后给官,多好。”
张说也有事情想要去问李易,原来还能问,现在不行了。
“谁有好东西不藏着?何况放出去确实能把事情办好的存在。”
姚崇表示理解,却同样不愉快。
他心中始终不服气,要与李易一较高下。
李易入了朝堂,大家各凭本事。
李易不进来,只在外面飘,想找他比也没办法按照同一个游戏规则来作。
正常应对蝗灾,李易进了朝堂,必须说清楚为什么会知道有旱灾和蝗灾,然后申请如何处理。
权力相互制约,最后是到政事堂和陛下那里决定。
如今可不是,李易不需要跟任何人说,他带着鸡鸭就冲出去了。
到地方当天解决地盘问题,隔两天跟毕构搭上线。
本应是朝政的事情,被他硬生生用钱给砸出来一片路。
感觉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你们说,他懂不懂官面上的规则?比如写文书了、哪个部门应该如何处理事务?”
张说突然想到了个问题,李易没当过官,进官场,哪怕是给个县令,知道怎么作?
卢怀慎摇头:“老夫只知道他行贿手段厉害,给人好处还不留把柄,比如给你们家装修。”
“老卢,这话说出来心里不亏得慌?”张说不答应了,什么就给我们家装修?
“不如你我等人使使力气,让他当上官。”姚崇出主意。
“元之你先上。”卢怀慎表示自己给打辅助。
“陛下会恨死我们。”张说拒绝。
这时张说口中的陛下李隆基在跟李旦和豆卢贵妃、王皇后、李成器,绘声绘色地讲着他在得到的消息。
此刻的他像个孩子:“所有的州府全完了,就怀州、郑州和河南府没事情,尤其是河南府”
豆卢贵妃脸上是慈爱的神色,好久不见李隆基这个样子了。
上一次似乎是李隆基还没有出去开府,被她抚养的日子里。
之后权利争斗,大家没什么笑容,一场场杀下来,李隆基变成了皇帝,太平公主也死了。
今天看着自己抚养大的孩子那开心的样子,豆卢贵妃眼泪突然掉下来。
她抬袖子擦擦,问道:“那孩子可是回来了?”
“应该往回走了吧,他行事不喜欢在最后的时候还在,而是说出了办法,一旦操作后,他便不去管。
别的臣子会争功,他只求事功。这边皇后还有一个来月,他定然要赶在之前。”
李成器对李易行事风格比较了解。
“此等大功给了什么?”李旦问儿子。
“等他回来是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的文散官。”李隆基说出来,他就是不给实际的官职。
给了之后别的官员会利用官场上的规则去欺负人。
虽然他觉得李易不怕,可总是麻烦,有那时间,李易不如在庄子里写医书。
李旦点点头,他同样怕给知事官,知道还是散官,放下心:“此等大才,要好生去对待。”
他想说好生用之,发现用用这个字,显得疏远了。
“叔叔其实就想作利民的事情,以前说要当个县令,现在他管的那些人,可不比寻常的中县县令少。”
王皇后摸摸肚子,笑容满面地说道。
“我准备帮易弟卖茶叶,京兆府周边清明和谷雨前的茶叶全被他收了,庄子里宋管事专门找到了六李庄,给从去了十四个品级的茶,哦,还有五个品级的茶叶沫子。”
李成器说到茶叶的事情,同时庆幸,自己确实弄了一个六李庄。
第三百三十八章 熊耳山前税知晓
听李成器说茶叶,豆卢贵妃看面前茶碗,眉头一抬:“每日里喝下去的钱实是太多,这正一品的茶,一两竟需一千缗。”
“母妃,易弟就是这么要价而已,这茶根本不卖。”李隆基笑了。
他知道李易怎么忽悠人,有价无市。
外面能买到的茶只有正三品,天上人间白给姚崇他们的是从二品。
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的茶,只有六李庄有,高力士过去取,也只能取到百斤从二品的茶和正一、从一、正二,三个品的各一斤。
但价格标出来了,正一品,一两千缗,一百万钱。
从一品八十万钱。
正二品,五十万钱。
从二品,十万钱。
而正三品是一万钱,比从二品低十倍,外面能买到的最高品是这种。
从三品八千。
从正四品上到从五品下,是:五千、三千、一千、八百、五百、三百、一百、五十。
按两算。
其他的是碎沫子,五个品级,十文钱一斤、五十文一斤、一百文一斤、五百一斤、一千钱一斤。
这里面不包含一品二品的碎沫子,不卖,就留着庄子上自己喝。
一套摆下来,给人的个感觉是喝这个茶与喝别的茶不一样,身份提高了。
“易弟想个主意即能赚许多钱,母妃安心喝吧,这茶永远都不卖,卖了就不值钱了。”
李成器跟着说,他明白,买不到的东西才珍贵。
“这茶都有什么区别?”豆卢贵妃喝一口茶水。
王皇后给出个最贴切的解释:“吃白菜的白菜心和白菜帮子的区别。”
“竟是这般。”豆卢贵妃颔首,表示明白了。
转过头,她问李成器:“你那些井打得怎样了?”
“目前遍布二十个州,三个联盟里的人几个一组,成立了六百个打井队伍,都是从各地找工匠。
等新的工匠熟练后,再挑选人手组成新的打井队,继续分散开到其他地方。
三弟那里出钱,所有的井都叫开元井,告诉百姓,是陛下为他们所打。
后期维护是个问题,有的村子里有工匠,自然会觉得井好用,坏了修上。
有的需要州府或县里来管,三弟可在每年给各州府拨一笔钱,让他们维护。”
李成器把这个事情当成自己的事业了,干得很认真。
“州府拿了钱却不修,又该怎办?”李旦提出个实际问题。
“那咱们赚钱,三弟个拨了钱,他们不修,正好有借口抓人,抓一个贪得厉害的,一抄能抄出许多。”
李成器笑着说,他早有打算,不然为什么不让当地州府自己出钱?
这都是跟易弟学的,要给别人一个机会,然后才好出手。
赶路的李易不知道有人好的没学,算计人的本事学得倒是很快。
洛阳山多,有官道,官道上人来人往。
李易的六轮马车尤为显眼,五百羽林飞骑更醒目。
天快黑的时候队伍到了熊耳山,不用李易吩咐,樊凡安排人手接着旁边一段熊耳山的山势开始挖沟、用锯子伐树制作拒马。
还有的跑去猎杀动物,这样节省军粮。
过路的人一看到一大群唐兵在,立即凑上前,不走了,今天晚上在一起。
他们并不距离太近,各个一里地左右,有车的把车给搭上,没有车的聚拢到一起。
山上其实有庙,但他们不去,庙里没人,这个地方据说晚上总能看到不应该看到的东西。
因为熊耳山曾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