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毕构哪里知道李易想了很多,他连续吃了几个油炸蚂蚱,发现这玩意儿真的不错。
  “小易,蚂蚱吃多了会生病不?”毕构想着百姓,大家都吃,这个猪吃了长得快,人吃显然也没问题。
  “如果吃鸡蛋会生病,比如身上起红点,或者是脸肿胀了的人就不能吃。吃虾有同样症状的也不能吃。
  这属于蛋白质过敏的一种,哦,异性蛋白质过敏,有的甚至是行男女之事时都可能出危险。
  不是特指哪一种。也不是你吃哪一种生病,吃别的也生病。不好判断。
  不过大部分人没有问题,吃吧,你现在要是过敏,不怕,我给你救过来。”
  李易解释了两句发现解释不明白,换个他那时代的人,听了仔细想想,还能理解。
  于是他干脆告诉毕构你吃吧,吃出事我管。


第三百三十五章 陆路归程急报至
  毕构在听着,他发现这个少年一说起人生病的时候眼神和表情就变了。
  那是一种自信、认真、谨慎的态度。
  “小易,你看病很厉害?”毕构说着又舔了舔没有牙的地方。
  “我只能说我会尽力。”李易摇头。
  他想说,最难过的时候是别人能够抢救过来的人,却死在自己面前,而自己无能为力的那一刻。
  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顶级的设备和牛逼的医生,想转院都来不及。
  “比起太医署呢?”毕构想有个对比。
  “老毕,我相信,每一个真正的医者的心都是一样的。就如与敌人拼杀倒下的战士,他们用生命的代价告诉别人,他们已经尽力了。”
  李易不愿意用自己的医术去贬低其他的医者,哪怕现在他在大唐算是最厉害的。
  他的医疗设备多,他有视频可以看,他有着未来更多的中医理论知识支撑。
  但这一切不是骄傲的理由,而是责任,既然有更好的技术,就应该传播出去。
  毕构:“”
  他发现李易的话听着别扭,是在为本事不行的人说话?
  “油炸蚂蚱的味道不错。”毕构只好又夸一句蚂蚱。
  一同吃饭的羽林飞骑、庄户,以及雇工,同样吃着油炸蚂蚱。
  尤其是雇工,发现蚂蚱嚼起来比小河虾还好吃,煮着不如炸,就是需要有油,最好是素油。
  “没有油的话,干炒了磨成粉,混合其他的粮食里依旧能吃。”李易向毕构介绍蝗虫吃法。
  他知道历史上,后面的时期,百姓饿急了,也开始使劲吃蝗虫。
  现在就是矫情,觉得老天爷会惩罚,同时别人不吃,另外蝗虫制作不好的话,味道就差。
  “缺油,百姓能使用用素油的少,即便你拿出来的榨豆油的方法,干炒,想来需要加些调料。”
  毕构想着怎么吃蚂蚱,他认为可以。
  “官府可以收,或让百姓以蝗虫换豆油,再组织人手饲养家禽和猪,然后”李易说着摇头,觉得不行。
  不是主意不好,是执行的人会出问题,家禽产蛋,负责人要去贪墨,数量不好统计。
  明明利民之法,官方插手,一切皆完。
  毕构不用李易说出来,已知道上官难为,下面管不住。
  他还知道现在去查河南府的仓库,保证有缺损,一任一任留下来的缺失。
  上一任拿了东西,然后升官了,新的官员只要咬牙接下来,说数目对。
  若上一任丢官了,大家才会松口气,太好了,就是他拿的,核对账目,重新计算。
  记载的时候便是某某官员贪腐之巨,骇人听闻。
  却不记载那些被某某官员贪掉的东西哪去了。
  “可有杜绝贪腐之策?”毕构想着,很自然地问出来。
  李易摇头:“没有,除非总是查,比如一个月查一次,每一次派出不同的人,不提前告知。”
  李易对此无可奈何,大家都是官,而且还都不干净,怎么查?
  等出事了,闹大了,才有人掉脑袋,平静一段时期,接着继续重复。
  莫说大唐的常平仓,储备粮事情上不也有人被收拾么。
  只是后来加大力度,盯死了,才杜绝。
  看国外,国外并没有作得更好,甚至更差。
  李易郁闷了一下,说道:“人治的情况,除非是拿出更大的代价来进行监督和巡视,并且总换人,不然时间一久,必然出问题。”
  “怎么更大的代价巡查?”毕构也准备进长安,他想搞出来一套好用的放。
  “巡视组,派出来的人必须是不受到干扰,比如说一个宰相到河南府巡视,然后另一个宰相的儿子让他手下留情。
  他怕顶不住,被记恨,只好回去跟陛下说,结果陛下”
  李易把姚崇给卖了,魏知古就相当于巡查组的人。
  秉公执法之后,反而挨收拾,以后谁还敢查?
  “宦官?”毕构想到个人群。
  “呵呵呵呵!”李易笑了。
  这个不用别人想,李隆基就想到了,高力士就是第一个组建大唐宦官监察的情报头子。
  高力士掌权的时候还不错,等着安史之乱后,他控制不了了,便乱了。
  “唉!”毕构苦恼,喝一盅酒,吃肉,先解决眼前的蝗灾。
  吃过了饭,李易又去抄书。
  毕构看着收蚂蚱的人忙碌,天黑下来,昨天晚上在别的县燃火捕蝗虫的人才把蝗虫送过来。
  “老夫走之前,别处管不得,河南府定会安稳。”毕构攥了下拳头。
  如是几日,百姓终于发现情况不妙,蚂蚱越抓越多,高兴的时候担忧起还没收割的麦子。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今年的天气不错,麦子颗粒饱满,可以提前收。
  再有半个月便收,不能等完全熟了,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
  全熟后的麦子开始掉分量,同时收的时候也会从麦秆上掉下来,落到地里。
  来不及收拾,一大堆的鸟雀就过来吃。
  小鸡先孵化出来,百姓们选择换鸡崽,反正知道有蝗虫能喂,自己养,长得快。
  洛阳的百姓发现仔猪的价钱也高了,再想买不容易。
  败家子的山上,小猪噌噌长,比喂什么吃食长得都快。
  那些个猪粪也是好东西,收完麦子再翻的时候,猪粪能够一同翻到地里。
  庄户们渐渐熟悉了情况,指挥起更多的人帮忙。
  三月二十二日,一大早,李易带着五百羽林飞骑离去,没有跟毕构打招呼。
  他已经出来三十四天了,选择走陆路,他的车比较碍事,速度快不起来。
  “李东主放心,十天保证能回去,洛阳到长安的路还是好走的,不比来时的顺水漕船慢。”
  樊凡见李易不想呆了,急着回家,骑马在车边安慰。
  李易坐在车外面的前面位置,无聊地看着天,一群蝗虫飞过来。
  李易闹心地从身上、头发上往下揪蝗虫,有的蝗虫一碰就吐绿水。
  “我进去了。”李易受不了,转身进去。
  这个时间,许多地方即使没到麦子九成熟,也不得不抓紧时间抢收,蝗虫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易赶路的过程中,各州关于蝗灾的快报送到长安。
  李隆基听着姚崇在那里念。
  “汾州报,州中蝗虫涌现,四处侵食,州中百姓抢收麦子,恐蝗灾更重,应减免租庸。”姚崇挑重要的部分念。
  这个地方要求朝廷减一下秋天的租和庸。
  念完一个,换下一个。
  “潞州报,今年蝗虫甚多,将欲成灾,刺史正搭台启告上苍,百姓应和者众。”
  这里刺史亲自组织祭祀活动,希望老天爷把蝗虫收回去。
  “泽州报,蝗虫遍地,冬麦必减产,朝廷应以社稷为重,举大礼仪,以安天灾。”
  这个要求李隆基出面告活动,跟老天爷商量商量,别再放出蝗虫了。
  “魏州报,麦为全熟,抢收麦子损失过大,蝗虫见草便食,望朝中出策。”
  “曹州报,蝗灾突发,百姓慌乱,州中夏粮恐难缴齐,可秋后并算。”
  “兖州报”
  “密州报”
  “颍州报”
  “豫州报”
  “毫州报”
  一个个州的蝗灾奏书被挑重点念出来,李隆基、两个宰相、六部尚书们听着。
  尚书中除了魏知古,其他的都在皱眉。
  太行山以东的地方,有一个算一个,全是蝗虫。
  他们看向李隆基,李隆基静静地听着,似乎并不着急。
  等姚崇把大部分州上报的蝗灾情况念完,李隆基问:“河南府如何?”
  姚崇翻了翻,回道:“没有河南府、没有郑州、没有怀州送上来的急报。”
  “派人去问。”李隆基吩咐。
  “陛下,陛下,来了,河南府尹毕构和郑州刺史、怀州刺史上书过来了。”
  李隆基话音刚落,一个小黄门急匆匆跑过来,说好的,只要有河南府的消息就送过来。


第三百三十六章 人生豪迈轻歌声
  听到声音,李隆基坐直身体,小黄门直接跑进来。
  他高兴地说:“陛下,送来了。”
  “嗯!”李隆基颔首。
  三个宰相精神一振,来了,看看那边什么情况。
  姚崇亲自节过三个本子,小黄门转身跑掉。
  “怀州,上禀陛下,怀州承恩,民安物丰,风雨俱顺,山河秀丽,自”
  “前面的别念。”李隆基插一句,刚才不念,现在大家着急要听,说没用的作甚。
  姚崇偷笑一下,严肃起来。
  “今春降雨颇少,冬麦长势良好,上月起,忽闻民间蝗虫数增,臣等恐蝗成灾,焦虑难眠”
  还是一大堆废话,主要讲的是怀州的官员们很努力了,提前就发现情况,操了好多的心。
  等他们操心完了,才是正事。
  “半月前,臣等听闻河南府广捕蝗虫,百姓齐动,蝗虫所养鸡鸭下蛋颇多,猪吃长肉迅猛。
  故,先始于民间,后臣等出劝民书,言说天降蝗虫应以天治,天治者,鸡鸭也。
  捉虫喂食鸡鸭,乃行天道,不虞天谴,百姓从之,捕虫以喂鸡鸭。
  另得人为孵化之法,怀州正建孵化之炕,不久将有无尽鸡鸭成苗。
  今夏收或有不足,然,秋收可得全粮,百姓多得禽蛋、鸡鸭,猪肉增多。怀州安。”
  这回终于说完,就是说当地从河南府学到了怎么处理,然后照着办,一切都好。
  姚崇放下怀州的奏章,拿起郑州的。
  哇啦哇啦又是一顿念,意思是一样的,郑州也学到了,而且速度更快。
  怀州离洛阳近,但需要过个黄河,郑州同样近,不用过河,二百多里。
  不知道情况的群臣听到后诧异,这两个地方的官厉害呀。
  别处都在祭祀,他们让百姓抓蝗虫喂鸡。
  给出的理由也牛逼,天降蝗虫应天治,天治就是让鸡鸭和猪吃,是行天道。
  不用祭祀,直接干。
  “好,未到四月,已传至两州,河南府的说一说。”李隆基嘴角有了笑意。
  姚崇深吸一口气,张说、卢怀慎、魏知古坐直身体,就等这个呢,关键的来了。
  姚崇郑重地打开河南府的奏书。
  只看一眼,愣了,随即念。
  “臣毕构,多谢陛下忍心中之不舍,派出我唐之能臣太中大夫李易亲往河南府应对蝗灾。”
  开头就是这个,没有一个字的开篇赋。
  其他人不明白,什么就不舍?他们看李隆基。
  李隆基听了,居然点头,那意思是,对,要不是事情重大,我能让李易出去?
  姚崇叹口气,毕构的评价太高了。
  一个不舍,一个能臣,表明陛下把杀手锏给扔出去了。
  非生死存亡,这样的存在应该留在长安。
  他继续念。
  “河南府蝗虫甚多,每人百姓捕捉,换取鸡蛋、鸭蛋,三月上旬,又换取大量鸡苗、鸭苗。
  如今整个河南府所辖,便是村中亦有鸡鸭可养,多则过百,少则十几。
  另有陛下叫李易提供的孵化之法,已往有鸡鸭者,正学着孵化,到本月下旬,会有更多鸡鸭苗出壳。
  孩童白日捕捉,成年者夜晚燃火堆引诱蝗虫,一网下去,可捉蝗虫几十只。
  他们用麻袋装着放到车上运至洛阳,本官代李易收货,又从李易所租小山运来其他东西换给百姓。
  如今眼看要夏收,臣估计,麦子减产半成左右,却有更多的收获。
  原本没有钱财养鸡鸭者,用蝗虫换来小崽儿,就有了鸡鸭,喂水、喂剁碎的蝗虫。
  过些日子,小鸡小鸭长大,百姓卖出,或用李易教的松花蛋制作方法处理,可以多得不少钱财。
  臣代河南府百姓,再次感谢陛下派出太中大夫李易,蝗灾起,河南府无忧。上书者,河南尹毕构。”
  姚崇说完,对李隆基行礼:“臣贺陛下。”
  行礼完,他坐回去。
  其他人傻眼,河南府跟别的地方全不一样,比怀州和郑州还狂。
  麦子减半成,然后家家养鸡鸭?用半成的麦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