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不吃第一遍鸡油多的汤。
“叔叔去洛阳,三朗,会不会被欺负?”王皇后喝一口热汤,担心李易。
李隆基叹气:“他不欺负人就不错了,他是去送礼,别人不给面子,不照着他说的作,他我也不知道他会怎么收拾人。”
李隆基说着,内心希望洛阳的官员配合,不然凭借这回的重大事情和易弟着急的样子,易弟动起手来可不会软了。
豆卢贵妃在旁听着笑,看向王皇后凸起的肚子,面色温和:“有容,不怕,那少年厉害着呢。”
第三百一十二章 争斗不休有情谊
李旦吃着食物,也看儿媳妇的肚子。
那里装着的已经确定了,是男孩儿。
别的孩子都是长子、次子等,这个孩子是嫡子。
他更看中这个孩子,因为其他的孩子年岁大了,而儿子李隆基还不老。
之前群臣嚷嚷着要立太子的时候,他并不赞成。
皇上正值壮年,太子立了,什么时候继位?
只是没办法,太上皇听着好听,没什么权力,何况皇上儿子要考虑群臣的想法。
现在好了,有个小家伙,关键是皇后能生养了。
即便这个小家伙当太子还是太早,再生,生更小的。
王皇后感受到了公公的目光,骄傲地挺一挺肚子,不怕被看,现在偶很厉害呢,宝宝健康。
当现在的女人知道自己怀的是男孩子,而且很好看的时候,气质都不一样了。
比如说每三天,老公就得过来陪自己一天,找什么妃子?休息一下。
想着她看一眼李隆基,李隆基微笑,有男孩子的皇后确实厉害。
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问题,涉及到大唐社稷了。
这孩子生出来,便是万千宠爱集一身,群臣的目光要看过来。
长子、贤子、嫡子,要看情况了。
有想到这三种儿子,李隆基不免想到了李易。
嘴里哼哼道:“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哪里有什么争斗?三郎,这孩子以后叫叔叔教。”
王皇后听明白了,但不承认跟其他孩子有竞争。
你们那些皇子的老师,到我家叔叔面前就是跪。
“是,是给易弟教,可总归要生下来,别急。”李隆基安慰起老婆,这老婆现在厉害了。
关键是,带别的女人去庄子,易弟很可能变冷漠。
“这个曲子好,道尽了人生争斗与无奈。”李旦跟着哼哼两句后说道。
他这一辈子就很无奈,一会儿当太子,一会儿当皇帝、然后又下来,再上去,继续下。
两个皇后都死了,只剩这个豆卢贵妃配在身边。
怎么就这么坎坷呀?这一番斗争,死了多少亲人?妹妹太平公主都被赐死了。
“父皇,以后会好的。”王皇后出声安慰,这里面她没少出力。
有人说她杀戮太盛,所以才没有孩子。
而现在,她觉得她还可以杀。
豆卢贵妃见气氛不太好,笑着说道:“那孩子写词曲,确实不一般呢。此番去了洛阳,也不晓得干旱和蝗灾大不大。”
“不大他不能去。”王皇后不管结果,只要涉及到李易,她就支持。
别人说的不重要,太医署厉害不?能让自己有孩子?
“回头看看,看看元之。”李隆基想到了很多日子之前李易说的话。
“元之,可!”李旦说句不偏不倚的话。
他知道姚崇不服气,那么大岁数了,被一个少年一次次欺负,却没有丝毫办法。
人家少年说农业的事情,厉害;说工坊的事情,厉害;说军事的事情,厉害;说富民的事情,厉害;说救人的事情,那是神医;说赚钱的事情,还是厉害,说
李旦明白,姚崇已经作得够好了,问题是还有更好的。
他相信,姚崇被拿下去,把那少年提到这个位置上,照样游刃有余。
那少年是上天赏赐给大唐的恩泽,以那个庄子全族为祭。
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近庄子,自己对那里的印象却没有,原来是谁?想不起来。
“报!李家庄子李易李东主,在离开之前,给南曲大家留下最后一个曲子,南曲大家们已回平康坊,正在传唱。”
外面有太监过来汇报,一直监视着。
“什么曲子?”李隆基不满意,你跟我说曲子,然后呢?
“用那个李东主说是叫吉他的乐器弹唱的,臣下不会。”
太监想哭,懊恼,吉他早出来了,他没觉得怎么好,便未学。
“高力士。”王皇后喊。
“臣在。”高力士在外面等着。
“你知道吗?给臣半个时辰,臣回来给弹唱!”高力士说实话。
“去吧。”王皇后说道,顺便补一句:“这个教他会弹吉他。”
“臣谢娘娘,臣谢娘娘。”汇报的太监直接跪着磕头喊。
他知道自己活了,不会被收拾,就因皇后一句话。
“娃娃没生呢,宫中少杀戮为好。”王皇后摸着肚子说。
这时她才显露出皇后身份,后宫谁说得算?
李旦和豆卢贵妃没什么可说的,他俩知道,皇后是对后宫的人好,不代表她不会杀人。
怀了孩子的皇后和无出的皇后地位根本不一样。
她想杀妃子,现在都能找理由动手。
说是半个时辰,其实两刻钟多一点,高力士就一头汗进来。
手上拎着个吉他,他学了,他最近正努力学所有李易庄子的新乐器。
与他一起进来的还有一个太监,通用名:青松。
一人一把吉他。
“回太上皇、豆卢贵妃、陛下、皇后,这曲子他们说李东主弹的时候一把吉他足矣。
可是初学者,需要两把吉他才能弹出来,技法上要求比较大,南曲大家如今也只有六个人能单吉他弹。”
高力士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是双吉他。
“无妨,弹来听听。”李隆基知道李易的很多乐器和现在的不同,表示理解。
于是高力士和青松开始弹前奏,然后唱。
“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
两把吉他配合着,弹出李易一把吉他的效果。
吉他别看就六根弦,弹好了,能把和声、分解伴奏、单音全给你表现出来。
就跟口琴一样,有人的只会吹单音,有的人给你再上后加伴奏,甚至九度和弦。
眼下就是两把吉他一起。
一个弹单音,一个弹伴奏,本来可以一把吉他表现的。
一遍唱完,李隆基表情舒畅:“写男女之事的曲子啊,易弟这是闲到了。”
他本来想说思春了,后来一琢磨不对,李易从来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在诗和曲子中。
王皇后跟着说:“曲子好简单,听上去偏偏让人开心,你俩配合得还不够好,多练练,在宫里面传一传。”
“臣知道了。”高力士回应,青松没啥可说的。
而此时的平康坊中,流传着两首曲子,一个是浪奔浪流,一个是万水千山总是情。
第三百一十三章 若见文章皆及第
如果说上海滩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的话,那么万水千山总是情,则是明快。
二者的节奏就不一样,但听上去给人一种同一个风格的感觉。
李隆基等人就发现了,两者差别巨大,又似乎出自同源。
若李易没在船上,而是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评价,一定会表示佩服。
“还是这首曲子好,听了叫人心情愉快。”又喝了一口汤,吃几根人参须子的王皇后称赞。
“有容啊,别总想着让那孩子写这些没用的东西。”豆卢贵妃劝一句。
她同样知道,诗赋曲子,没有用,作得再好,给个散官或涉及到梨园的官职,也就罢了。
“才没有呢,叔叔是随手而为,叔叔才学都在国家大事和民生上,对不对三郎?”
王皇后喜欢听曲子,同样知道没用。
李隆基颔首:“是,许多人却不懂,只是一味追求文章华丽。”
他对此无奈,眼下的大唐就是风气。
无数才子们总以为写首好诗就可以得到青睐。
可在他眼中,不如教人生个豆芽、揉个泥巴。
那李易正是如此,从不以诗曲而自傲。
他一共就主动展现出五次,一次是抨击借宿张家村子的学子。
两次是给平康坊姑娘。
一次是让孩子们在兴庆宫表现,一次是元夕夜晚。
第一次是用才华压制其他学子,给庄户一个信心。
平康坊是为了针对一些人给平康坊的好处。
最后两次,是为皇后打助攻。
目的明确,手段直接。
至于其他的时候他写诗,随手而成,跟玩一样。
换了别人写出来一首那样的诗词,必然狂得没边。
易弟写了就写了,然后努力研究什么东西对民生好用。
连弄出来的魔方,都是怕孩子们在冰面开化的时候跑去玩耍而出危险而拿出来的。
“三郎啊,可不能寒了国士的心。”李旦这时对李隆基说道。
“父皇且安心,李易那里,孩儿怎敢疏忽。”李隆基恭敬地说道。
“待天暖和了,我俩要去那住些日子。”李旦提要求。
“父皇和母妃自去,孩儿给牛,十头。”李隆基笑着说,用牛来换住宿机会。
他现在一点不担心父亲还要上位。
放到李易那里,他相信,父皇说出身份,把自己皇帝的身份也说出来,易弟依旧不会支持父皇上位。
禁苑考场,庄子的四十二个学子吃了一顿七分饱的饭,戴上眼罩,躺下睡去。
没塞耳朵,他们发现那个小闹钟塞了耳朵便失去作用。
心中踏实,没有担忧,学子们很快入睡。
其他的学子们有的同样躺下,想着考试的内容,或者是想着考中后的好日子。
考算学的闭上眼睛,脑袋里面还都是眼下大唐的算学符号。
别的考生,状况繁多。
答不上来的,又不想走的,坐在那里看着蜡烛发愁。
巡考的人来回走动,怕有谁不小心把蜡烛碰倒,从而引起火灾。
夜色下,偶尔还能听到抽泣声,现在是考生发现考题自己作出来也不会被选中。
科举考试可不是人数多少,然后根据一定的比例录取。
所有考生若是皆答不好,干脆一个都不要。
全部考生全答对,再从中挑选好的排名次,最后一名,依旧算是考中。
答不上来的结果之有一个。
对于哭的人,吏部会有官员前去查看情况,安慰几句,劝着离开考场,再呆下去疯了怎么办。
晚上想走,依旧给开个小门。
以前可不是,晚上考场门一关,所有人不得进出。
有学子想要考免试的问答题,考官拒绝,晚上哪有专门的人给你们提问。
不管考生们如何想,天还是渐渐亮了,今天多云,看着不像要下雨的样子,倒是风比昨日大。
考场给送来食物,小米粥、汤、馒头、包子、咸菜,随便吃。
四十二个考生再次打开自己的箱子,先用里面的水洗脸、刷牙,去外面的厕所。
回来开食盒,从中取出来用冰块冻着的馄饨,烧水,煮馄饨吃。
馄饨个头大,里面是猪肉白菜的肉丸。
等煮好,盛到碗里,几样小菜摆出来,坐在那里美美地吃着。
负责送饭的人昨天就知道了,张家庄子的人自己带饭。
看到是馄饨,再看大小和形状,摇头。
李家庄子果然有钱,肉香味出来了,包那么多的馅。
等吃完,四十二个学子继续答题,今天上午便能答完,中午吃一点饭,检查一遍,交卷。
参加口试的考生说明情况,被带走,一群官员分别考,内容是一样的。
不允许考官自己出题,题有难有易,全出难的,考生不答应。
随着时间流逝,陆续的又有人出去。
外面等待的人纷纷上前探问,题早就传出去了,甚至有人给作出了正确答案。
平康坊中最热闹,一个个大家跟着答题,然后相互比照。
她们答的比许多学子好,甚至有全答上来的,比如贴经,背得熟练。
时务策,依旧没问题,作诗是本行。
时间到了下午,李家庄子的学子纷纷交卷,起身收拾好行李,带着出来。
外面有庄子的学子等待,出来一个就安排进车里,凑够十个人,送去天上人间休息。
其他后出来的人等着,顺便聊几句。
“东主押题太厉害了,全被押中,包括贴一大经,时务策里没考,贴经的时候用上了。”
“我们这些人先行一步,待明年,就是你们上场。”
“很简单,一点不难,不过明年还有作诗的题,其他人也拿到那些个韵的书了。”
学长们在等待的时候跟学弟们聊,他们里面有的人比后一批的年岁小。
他们先去的庄子,才先参加考试。
打探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