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成器背着手溜达,看别人干活,看休息的大人努力识字,看魏知古的马车过来。
  “魏尚书,你这是病好了?”李成器迎上去,堵在灞水桥的这边问。
  他警告,你要是觉得病好了不能死,可能不生病也会死。
  这里是你可以随意来的地方?
  魏知古下车,没穿官服,他苦笑一下,对李成器说:“臣实在是没办法了,想问个事情。”
  “你在兴庆殿问不可?非要亲自前来?”李成器对这个解释不认同。
  说好了的,以后有什么事情要先通过三弟,由三弟或自己来问,其他人不要往庄子跑。
  倒不是说易弟不能见人,实在是你们有朝堂政事,一跑岂不是耽误时间?对,就这个说法。
  “眼疾,个人的事情,最近看东西模糊,近了看不清,问问能不能治。私人求医!”
  魏知古说着挺挺胸,怎么滴?我以私人身份过来看个病还不行了?
  “不是有水晶的东西可看么?”李成器知道,按照易弟说的就是花眼,有放大镜,用水晶制作的。
  “过来看看。”魏知古不想用那个东西,拿不回家,朝堂上准备了。
  “等着,我去给你拿几个,你试试。”李成器依旧不放魏知古进去。
  他转身去取东西,陪着他的一个宫女和一个太监堵桥。
  片刻后李成器回来,手上拿着一个大盒子,还有一本书。
  盒子打开,里面整齐地摆放着眼镜,有单独镜片的,有两个放在一起的。
  “魏尚书,对着书试一下,左右眼睛一个一个试,试好了我给你调整。”李成器指着那些单独的镜片说。
  魏知古内心是抗拒的,但还是照着尝试,一个个换,最后确定两个镜片。
  李成器把这两个选出来,拆个竹子制作的眼镜框,换上去。
  “再看看。”他把眼镜递给魏知古。
  魏知古往耳朵上一戴,点头:“好,这个好。”
  “行,你走吧。”李成器赶人,给你一副花镜。
  魏知古攥了下拳头,要不是不敢打、打不过,他想动手了。
  其实主要是打不过,不然打你宋王几下子,因为这事,陛下难道还要杀头?
  “臣,臣还有一事想与李东主当面说。”魏知古说道。
  “没有,你没有,赶紧走。”李成器摇头,不行,有事你去跟我三弟说,就知道你来问什么办法。
  眼花是另一个借口,你看你选的镜片,度数都不大,当我不明白?


第二百七十四章 我有一法钱万铢
  魏知古站在那里不动,强调:“大唐百姓之重事。”
  “对,魏尚书赶紧回去开朝会。”李成器点头。
  “水利之事。”魏知古又补充。
  “魏尚书还不立即召集工部官员开会,庄子不管大唐水利。”李成器依旧有话堵。
  “李易庄子一压一压的那个井,钦天监说今年会旱,庄子上的井好。”魏知古说出具体事情,要技术,压力井的技术。
  李成器这次没急着赶人,他思忖几息,道:“魏尚书回去,下午本王回宫里后与你说。”
  魏知古:“我想当面问。”
  李成器不出声。
  “也罢,老夫这便走。”魏知古拿着花镜,上车转头。
  李成器专门跑到了压力井那里,风车已经撤下去了,不连续抽水制冰。
  压力井依旧每日有人使用,开春后即使不连续有水流动,也不会结冰。
  由于密封不好,当井隔半个多时辰不使用,里面的水会渗下去。
  再使用时需要拿一盆水倒进去,来回压一压,空气排掉,就又有水被抽上来。
  厨房的人刚推走两大桶水,李成器站在那里,一下一下压,看着水呱呱流出。
  “易弟说这井是为了不让孩子去敞口井取水而专门制作,魏知古要它作甚?”李成器似乎是自语。
  留下来的宫女金菊说道:“想来魏尚书同样怕孩子掉进去。”
  紫玉反对:“不可能,大唐的井,只有庄子才有这种,都改了?”
  “那你说他要井干什么?”金菊问紫玉。
  “说不定是哪个有钱人喜欢,走通了”
  “住口,魏尚书也是你可编排的?”李成器等紫玉一眼。
  他继续压着,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早知道问一下魏尚书就好了。”李成器松手。
  午饭的时候李易出现,厨房午餐住打酸菜、白肉,用大蒸锅蒸,而不是煮和炖。
  五花三层肉放到一个个大盒子最下面,加上姜片和几个八角,上面是酸菜,倒水,盖上蒸。
  蒸好的酸菜不酸,而且汤是清汤,同时肉丝毫不腻,比煮的好吃多了。
  其实最好的是那个汤,爽口,跟夏天的冰镇冷面汤似的。
  往饭里一泡,虽说对胃不好,吃着却过瘾。
  李易装一碗,选择吃馒头,他若是打饭,保证会泡汤。
  “方才工部尚书魏知古过来,眼花,我给他试了两个镜片。”选择同样食物的李成器说情况。
  “身体还有问题么?”李易对于患者很上心。
  “没有事情。你说干旱的时候,打敞口井和你庄子上的压力井,有什么区别?”李成器终于问出来心中的疑惑。
  “不抢水,可以从井口那里直接挖引水渠到其他田中,大家轮流压。
  若换成敞口井,自然是谁打上来的水谁挑走浇地,总不能轮换着打上来倒进引水渠里吧。
  相对来说压力井节省力气,从井里用辘轳摇一桶水的时间,压力井一般能够装两到三桶水。
  用桔槔,适合浅水井,水深了,需要支很高的架子。晚上压力井更好用,连续作业。”
  李易说给大哥听,就这么简单,压力井大家方便协调。
  “唉!”李成器叹气,喝汤。
  金菊花和紫玉低头吃酸菜,脑袋不抬起来。
  “工部还是有能人啊。”李成器承认,专业的地方就是不一样,居然能想到此等问题。
  “工部长期与水利打交道,自然要在乎民生,不然修什么水利工程。”
  李易想到大哥为什么叹气,笑着说道。
  “那技术可给?”李成器一想到百姓在抢水的事情上能少些麻烦,觉得确实是利民。
  “这个技术没什么用,蜀地的盐,一直比海边的盐好,蜀盐贵而海盐贱,庄子是买了海盐自己再处理。
  蜀地的盐井,不管是打出来能烧的气,还是盐卤,都是赚钱的大买卖。
  我有一法,可用在钻井上,小孔深井。
  庄子中的压力井是挖出来的,后埋的管子,因为长安周围水系发达,所以地下水层浅。
  换到别处,费时费力。蜀地井盐皆是浅井,大口的那种。”
  李易犹豫了又犹豫,说出来一个问题。
  “易弟你是说,你有更好的打井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能够用在井盐上?”李成器明白了。
  然后他跟着犹豫,蜀地离长安远。
  好方法拿出来,打井方便了,蜀地采井盐更方便,这钱易弟赚不到。
  一口井又一口井,往深了进,更容易找到水、盐卤、气。
  打出来气,点燃了煮盐,打出来卤,被煮。
  还有的又有气,又有卤。
  每打出来一下子,就是钱。
  拿着好的井盐,可以买东西。
  这技术
  “易弟,就是挖大坑,然后埋管子,不要往深了钻的那种。”李成器决定了,咱不能吃亏。
  以前农具属于天下百姓都能用,打井,那些地方又不是自己管着。
  益州府啊,好地方,想插手进去太难,井盐、蜀锦、硝石,加上气候,蜀地几乎是要什么就有什么。
  李易低头吃饭,吃得很慢。
  他在权衡,别的技术都好说,农业上的百姓只要有条件就照着做,增加粮食产量,减少劳动强度。
  钻井技术,同样有利于百姓。
  然!即便没有钻井技术,挖井,也是村村有井,挖的时候费一些劲而已。
  最有利的必然是井盐,只要拿出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四川地区井盐采挖区域,必然一片新井。
  钱太多了,多到自己舍不得的程度。
  白给的话心疼,真疼。
  单间里的人全沉默了,即便是宫女太监也懂其中的事情。
  东主手上居然有那么厉害的东西,拿出来会有大量的蜀盐。
  白花花的蜀盐,吃着没有海盐苦涩味道的蜀盐。
  当然,蜀盐再好吃,比起庄子上的盐还是不如。
  可那是另一回事儿,谁能跟庄子比?
  饭,终有吃完的时候,李易放下筷子,喝到最后一口汤。
  对李成器说:“大哥,咱究竟能调动多大的势力?”
  李成器咬牙想想:“只要舍得付出,很大。”
  “能做到天上人间那般?我要一成利,真要,不是再留着给谁用。”李易觉得嘴有些干,咽了下口水说。
  “易弟是说”李成器问。
  “嗯!我就要一成,半成也行,就半成,二十分之一。”李易再次放低要求。
  利太大了,动人心啊,会死人的。
  “好,为兄知道你的意思,为兄去商议商议。”李成器觉得可以,对呀,拉上明面的三弟,暗中的皇帝。
  咱们兄弟分钱,三弟你不要钱啊?
  “但有一事弟这里要先说好。”李易伸出根指头。


第二百七十五章 蜀地井盐定规矩
  饭后李成器匆匆走了,带着压力井的制造图和说明走的。
  一进皇城,李成器直奔兴庆殿,殿中三个宰相都在。
  李成器逮到个人看看衣服和脸,把图纸扔过去:“给工部尚书魏知古送去。”
  “知道了宋王。”对方接过,看都不看,小跑着离开。
  “兄长看着似乎有些急切?”李隆基听姚崇给说各州府的大概情况,主要是官员。
  吏部所交,姚崇自己给出一些想法,前来汇报。
  李成器没说话,看向姚崇三个人。
  “宋王可是有重大之事?”姚崇不想走。
  “每日得钱万缗,姚相以为如何?”宋王顶回去,我一天赚一万缗,一千万钱,你告诉我大不大?
  姚崇无奈地看了李成器一眼,对李隆基道:“既然有日入万缗之大事,臣等先告退。”
  他把万缗两个字咬得很重,意思是你宋王吹,使劲吹。
  三个宰相走了。
  李成器跑到李隆基身边,咬耳朵:“三弟,易弟那里有个钻井的技术,可以钻很深,而且孔小,碗口那么大,钻个百十丈没问题。”
  “那就打井井,井啊,盐井也是井?”李隆基聪明着呢。
  想到方才大哥所言的每日万缗,他便想到了盐的上面。
  李成器点头:“眼下长安海盐,下等,每斗十五钱,中等二十钱,上等可达三十钱。
  河东道安邑县湖盐因离长安近,与海盐相差不大。
  益州盐,下等二十钱,中等三十钱,上等四十到五十钱。”
  他给出个数字,市场调研,蜀地自己吃的盐当然就便宜了,好盐也不过一斗十来钱,甚至是更低。
  因为那边采盐辛苦,得人一点点在大坑的井里捞,捞一捞井壁还会塌。
  加上路途遥远,到了长安,价格便贵了。
  “打了井,岂不是蜀盐也便宜了?”李隆基想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百姓吃盐价格更低,一个是冲击市场,他现在也懂了。
  “易弟有要求,给制盐的人增加工钱,同时要留出来一部分钱用在当地教育和百姓补贴上。
  别的人要是照着学,也得拿出来一部分钱给我们,不给就封他们的井。
  易弟之要半成的利,真要,不是天上人间那种还给你留着。”
  李成器说出李易的要求,半成的实利,给当地留好处。
  “说是留多少了么?”李隆基眼中出来的好多开元通宝,飞来飞去的。
  “一成足矣,又不是直接给钱,用这钱育民,只有生活实在过不下去的,才买东西送过去。”
  李成器伸出根指头。
  “别人照着做,应该给我们多少钱?”李隆基已经把很多盐井变成自己的了,都是自己的。
  李成器又伸出根指头:“两成,煮完的盐,五抽一。”
  “需派人手看着。”李隆基点头。
  “顺便就理账了,知道产盐多少,用工几何,谁家钱多。咱们一天万缗赚不到,几千缗还是可以的。”
  李成器对这个数字知足,这钱是三弟的,自己要不要无所谓,反正赚钱的事情多。
  李隆基颔首,开始考虑派谁去了,派去的人不能受贿,也不能贪污。
  然后明里、暗里的继续往那边派人查。
  不过要给其他的好处,不然人心不稳。
  “三弟这是答应了?”李成器问,他还不知道怎么打井呢。
  “赚钱的事情有何不允?”李隆基深吸口气,舒畅。
  “我走了,明日去易弟那里说。”李成器说着从后面出去,到百福殿看父皇。
  “对,就是这个,这个井好,竹子拼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