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这我知道,我见到过几次。”李隆基笃定道,现在他感动着。
回想过往,自己这个媳妇儿确实一直冲在前面。
就是没有孩子,群臣和其他宫里的人要立太子。
“是哈!”王皇后满意了,感觉喝一口鸡蛋羹的卤儿都充满了甜蜜,即便这个是咸卤儿。
“叔叔,若是换一个女子在皇后的位置上呢?”王皇后舀两口鸡蛋羹吃了,突然问。
李易眼睛一眯,瞳孔收缩,紧抿一下嘴,道:“姓武的吗?她,不行。”
李隆基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个温和的易弟突然变了,一种凌厉出现。
换个说法就是杀气,丝毫不保留。
李隆基承受这种压力很不舒服,但又一想,自己是三哥,不是陛下。
“易弟,武婕妤为兄见过一面,很乖巧的一个人。”李隆基说。
王皇后低头用痴子在鸡蛋羹的碗里戳啊戳。
“假的,她会陷害别人,勾结外臣。不过她有武曌之志,却无武曌之命,扰乱了朝堂后,她”
李易说到这里突然停住,笑笑,喝汤、吃饼。
李隆基不得不再次打量自己的这个易弟,这是又知道以后的事情了?
“那王皇后呢?”王皇后开心,还是叔叔好,支持偶呢。
“王皇后无子啊,是个大麻烦,不过稀奇的是,陛下应该立赵丽妃的儿子李瑛当太子了,难道是孩子们在兴庆宫外面的话,让陛下犹豫了?”
李易对此表示不解。
一瞬间,李隆基的汗毛乍起来,庆幸不已,多亏遇到了易弟,不然以后估计没什么好结果。
他看一眼王皇后。
王皇后白他一眼:“叔叔,我把你给我的那些药,剩下的都送上去了,听闻王皇后有孕,和我差不多的时候。”
“有孩子了?太好了,就算是女孩子也没事,至少证明皇后能生,打不了以后再多生几个,总归能出来一个男娃儿。”
李易高兴了,说道:“中午叫他们烤全羊,为陛下和王皇后祝贺。”
“三郎你说叔叔是不是官太小了?他想着陛下和王皇后,不如你使使劲,往上面疏通疏通,一给光禄大夫。”
王皇后主动给李易要官了,什么太中大夫,听名字就不好,还是个从四品的。
“行,我走走门路。”李隆基答应了,准备过两天给个银青光禄大夫,再过些日子,给个金青光禄大夫。
第二百六十六章 儿童学习神教程
在李隆基看来,别说是散官了,实职官员都可以给。
要不是不想破坏着个兄弟之情,直接给个黄门和同平章事又如何?
不就是宰相么,易弟没有宰相之才?
三个宰相一个个都跑过来问策,还有长安令、工部的。
自己这个皇帝和长兄也没少在民事和军事是麻烦易弟。
李隆基觉得自己自私,明明有宰相之才,却不给放到政事堂。
就想要保持这个关系,有事儿的时候过来问问,没事儿的时候过来舒心。
不要君臣。
“三哥、嫂嫂,什么官不官的其实无所谓,有你们在,没人欺负我庄子,我已经知足。”
李易说实话,到现在,一个官方的人都没有来找事,之前有五个学子想捞好处,再没有见过。
显然是大哥、三哥出手了。
庄子外面的千牛卫、高力士等人,要是没个渠道,可能么?
说明两个兄长,还有没见过的四个兄长下功夫了。
人家好处不白拿,真给办事呀。
钱花出去了,对方不给干活儿的事情还少吗?
就跟发传单一样,一千份传单发出去,能有三个人拿了传单来买东西,就是成功。
两个也可以接受,若是一个都木有,说明传单没写好,或者是发传单的人未尽心。
而对于大哥喝三哥,只要拿出来好东西,两个人必然会关照。
同时得利的时候也不忘了自己的这一份,还有什么可求的?
李隆基哪能知道李易的思虑,他不好意思地说道:“估计得等一等,升太快了不行,门下省会驳。”
“三哥,庄上的娃娃学习太过枯燥,他们很努力,但依旧希望放假,这是教育出了问题。弟这里新琢磨出一个法子。”
李易要推广自己的办法,教孩子。
他本身经历过,确实不爱学,尤其是背政治,什么共产阶级的优越性了。
当时可是要求很严的,错个字都不行。后来加入了什么时事,跟他就没关系了。
从初中就开始背,本来那个时候,哦,跟现在差不多,都是长身体,睡不好,满脑子政治和语文要背诵的东西。
比如什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学习练习题的内容就要求背诵,还有写出来读后感,得说这人好,治理地方厉害。
长大了才知道,吹牛逼呢?一年的时间,就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你那是郡啊,不是村子,更不是庄子。
巴陵郡相当于一个市,你头一年春天过去当头一把手。
第二年治安、基础建设全部完成,经济进入正轨,gdp和gnp爆涨几十倍。
你到那里难道是种罂粟?精炼完出口?
不然你怎么弄的啊?范仲淹你说实话,你配合着藤子京开了多少挂?
李易对这些背诵的东西很抗拒,同时腹诽,什么乱七八糟的都让我背。
现在轮到庄子里的娃娃,将心比心,该背的还是要背,不过可以更好玩一点。
李易不满,觉得自己被忽悠了,一点不好玩。
吃完饭的李隆基和王皇后倒是愿意看看孩子们。
昨天这些小家伙们表现得太好了。
李易领着过去,四十二个学子忙着自己科举的事情,暂时不能教了。
二百二十个学子分成班,管着庄子、张家村子、外来务工者聚居区、皇庄的孩子教育。
今天他们拿到了新的东西,正在陪庄户的孩子们玩儿。
是的,玩儿。
李易一行人过去的时候,一个小教室的十个孩子在投色子。
地面上是新制作出来的一个很大的像大富翁游戏一样的东西。
老师就站在旁边看,一个孩子扔色子。
显示是五。
旁边的人拿起写有五字的签筒摇晃,掉出来一支签子。
老师接过,说道:“千字文中的金生丽水下一句是什么?答对者,奖励金钱一百,可以购买土地。”
小孩子想了想,说道:“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好,前进六格,奖励一百钱,拿着,一会可以购买土地,然后收租。”老师给孩子一个小牌子,上面写一百钱。
第二个孩子上来扔色子,数字是一。
摇一字的签筒,掉出来一个,上面写:幼不学,下一句是什么?
孩子皱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说:“是什么早何为?”
“回答错误,退一步。”老师秉公执法。
其他孩子都在翻书呢,使劲背呀。
什么不爱学,不可能的,现在要是答不上来,就不能买地了,人家别人都买了好多地。
“易弟你这当为国相啊。”李隆基抱拳行礼鞠躬,真的鞠躬了。
他明白了,他小时候也不爱学,可是当时怎么就没有人这样带着玩?
一边玩一边考,不会的孩子为了在玩的时候获得好的地方,自然就愿意学了。
边玩边学,谁敢想啊?
李隆基表示服气,行,易弟你厉害,花费心思一早就去工坊,原来是拿这样的玩具。
“三哥,可不敢瞎说,三个宰相都活着呢。”李易纠正,同时心情不错。
果然啊,玩才是主流,游戏可以升级啊,今天背诵几个,明天计算几个
谁说孩子们不喜欢?想不想把自己的那块买来的土地建成城池,以收取更多的税?
六个号码的竹筒中的签子可以随意写,以后甚至给两个色子。
而且今天孩子们取得的成绩会纪录下来,就是存档,明天继续。
再加上乐器、书法、绘画,等等科目。
孩子们一边玩就一边学了,或许今天晚上做梦都能梦到自己占了多少地。
“叔叔今日为庄户孩子所为,当成千古之名。”王皇后赞誉,她同样发现了,太好玩了。
别说是孩子,她都想参与进去。
同样是学习,有人学着苦,换到庄子上,一下子变了。
“易弟,此法可愿意献与朝廷?”李隆基问。
他懂,若是换个大的世家,绝对要保密。
“我写一些简单的框架,拿去看其他人是否原因指正。”李易谦虚。
意思是给了,我不守这样的秘密,别人要学就学,还可以扩展。
“叔叔,这个玩的盘太大了吧,小一点写在纸上是不是也行?”王皇后问。
“自是可以。”李易认可,他现在的是大沙盘,孩子们要走几步才能到地方。
接着他又说:“我准备选一处,建小一些的建筑,把这个放大几倍,孩子就可以自己玩了,甚至是拼装出一个几尺高的屋子。”
第二百六十七章 应对族学加课本
李易带着李隆基和王皇后又看了几个孩子们学习的地方。
庄上的娃娃年岁不等,对知识的理解亦有不同。
学习进度快的孩子跟差不多的一起玩,题出得更难一些。
去年年底新来的军户的孩子,有的刚学了几下加减法,背几句三字经。
他们自然很简单,掰着指头算十以内的加法,小模样可认真了。
大一点的学得稍微好一点,有算筹帮忙。
还有要求背拼音、认字、写一个字的等等不一而足。
总答错的跟自己生气,蹲着画圈圈。
李易几个人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这个课要上多长时间?”
李隆基看着一个小家伙在那里愁眉苦脸,把自己的小人挪后面一个位置,在那翻书,笑着问。
“一上午,下午自己学。最近两天不教授新的内容,放假一个个玩疯了,以前的知识该忘也忘得差不多了。”
李易说一下孩子学习的情况。
他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并不是太严,唯一要求是学习的时候必须认真。
每天有一段时间孩子们要去玩具房里玩耍,也在外面跑动。
“是呢,学完了容易忘,我小时候就是。”王皇后拿自己举例子。
看一圈,等回了院子,王皇后去休息。
李隆基喝着茶水,问:“易弟可知地方族学与官学所授之课不同?”
李易看着茶碗:“就如我这庄子,比官学好,所学杂,同时又引导做事。”
“然!”李隆基颔首。
“是教材的问题,前朝有一些现在用着,本朝没有什么新的课本。
另外族学所聘的先生学问更好,而地方官学有求升无望,整日混事之人。
族学教利益,官学教儒学,官学的学子们吃亏,耍阴谋玩不过很多族学出来的人。”
李易把事情分析一下,摆出来。
李隆基端着茶碗小口抿,几口喝茶喝下去,浑身畅快。
他放下茶碗,看李易。
李易自己说办法:“要先编新的教材,加上更多的计谋类。以区分儒家所学。”
“怎么编新书?”李隆基愁了,编书很困难吧。
“若三哥想给陛下出策,弟这里倒是可以写一个,三十六计。集已往故事和史实,说出计策应用。”
李易决定拿一个,拿个简单点的,但又很有意思的书。
“哦?可说一两个?”李隆基迫不及待。
“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就以太宗薛礼征辽的事情来写,话说贞观十七年,太宗御驾亲征,统兵三十万
隋朝将大举攻陈,隋朝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
李易开始抄,凡是现在之前的故事都能抄。
“好一个瞒天过海。”李隆基听完第一计,击掌称赞,有故事、有纲领、有讲解。
他搓搓手:“第二计呢?”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
赵国伐卫魏惠王令庞涓讨赵孙膑计出,佯攻襄陵”
李易又讲出来第二个,他讲得不快,又仔细给分析,反正是抄,不费劲。
“好,好,围魏救赵好,此计妙极。”李隆基喝一大口茶水。
转头又看李易:“第三个呢?”
“待弟想想,眼见晌午。”李易不愿意说了,累,回头写下来,然后交给三哥。
李隆基意犹未尽,但还是点点头,确实该吃饭了,茶水凉了,刚才还灌了一大口。
满意,果然吧,来庄子问才是正确的,问宰相们没用。
看易弟,又出主意又出书,张口就来。
两个人出去,王皇后已在单间里坐着了,今天中午吃鸭子。
一片片的鸭肉摆上来,还是鸭架汤,然后黄瓜条、葱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