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一个办法自然是叫李易下手。
  给李易钱财?多少钱能使他违背医德?还得先看看他有多少钱。
  用高官厚禄?他今年都不参加科举,给个散官,据说就穿一天官服。
  美人计?南曲那么多女子早想用了。
  故此只能眼睁睁看着陛下带皇后出去玩,还不敢多传什么。
  庄子上,李隆基到来时,李易已吃过早饭,抱着小家伙教说话。
  小宝宝说累了,就把脸埋在李易胸口睡觉。
  “让我抱抱,我抱抱。”王皇后看到,伸手。
  李易交给她,小家伙睁开眼睛看看,脑袋又埋王皇后身上继续睡。
  “易弟这个年过得如何?”李隆基看到宫女太监围过来护住皇后,随意地跟李易聊天。
  “忙忙碌碌的,一晃几天过去。三哥,我研究出了一样火器,准头不怎么好,后续需要改进。
  主要问题在配重和整体重心稳定方面,需要加几个小翅膀,发射出去后旋转,提高稳定性。”
  李易说起来他制造的大号窜天猴,需要横向旋转才可以闻。
  跟枪的膛线一个道理,由于窜天猴不是放在发射筒中,又刻不出膛线,只能是加旋转翼。
  弓箭的箭后面的羽毛便是起到同样的作用。
  “一下能杀几个人?”李隆基听不懂,他问最后的结果。
  “杀多少人在于杀伤面积和杀伤体的安排,当空爆炸的时候,加上杀伤碎片,威力才是最大的。
  与弓弩一样,几石的弓弩自有不同,火器装药多少是关键,一旦落地,杀伤取决于震伤和破片飞溅角度。”
  李易尽量往直白了说,说完看三哥,放弃继续详细解释。
  “能打到皇城吗?”李隆基又顺口问。
  李易:“”
  他愣了一下,说道:“三哥,陛下确实是现在最适合当皇帝的人,不能换,否则天下大乱。”
  “对,陛下不可以换,那飞过去么?”李隆基反应过来,但还是要问。
  “不行,太远了,除非以后我弄出来新的火器。到时整个长安城都在攻击范围之内,怎么也得个年,还必须是我专门去琢磨。”
  李易摇头,又劝:“三哥,不要总想着皇城,一旦做出来的东西能飞过去,我必然要先上报。”
  “对,上报。”李隆基百分百支持。
  随即他问:“若陛下想要制造方法,你给不给?”
  “给呀,我不给能行么?军事利器,拿在手上,比装备强弩还吓人。”李易理所当然地说。
  “是哈!”李隆基也学会这种口头语了。
  他皱一下眉头:“易弟,长安百姓又无事可做了,昨日为兄遇到了裴耀卿,他想过来找你问还有什么好工作。”
  “这时候要找工作?很多人的?嘶”李易牙疼。
  “是啊,强人所难,百姓有的家中今年日子已经不错了,新买的碟子和碗,还有”
  “三哥,有办法。”李易听着,突然来了灵感。
  李隆基欣喜地看着李易。
  “三哥,你想啊,很多百姓家中还没有足够多的陶瓷,瓷就算了,主要是陶。
  长安城周边有许多能制陶器的土,制陶的泥需要来回揉搓,很费劲。
  我庄子有窑,其他县里也有,窑不在于四季,随时能开,就是少了干活的人。
  叫长安百姓和泥巴,告诉他们怎么做,泥揉好了,送过来,我给烧。”
  李易讲解怎么烧窑,需要多少个步骤。
  最关键的哪一个都关键。
  不过揉泥很费劲,李易跟李隆基说的是叫百姓去揉。
  揉二十个碗的泥,拿过来烧完给一个陶碗。
  或者是直接卖那些泥,差不多也是一个陶碗的价格。
  庄子上的窑能烧一些,其他地方的窑,想来也愿意有别人给揉好的泥。
  然后长安的百姓就可以有很多陶器,不愿意要的换成钱,一天也是三十来文。
  “易弟,你好!”李隆基抬手拍拍李易的肩膀。
  王皇后赶紧把孩子递给桃红,过来伸手揉揉李易的脑袋。
  她昨天可是听着呢,三个宰相加一个长安令,言辞凿凿说不可能有好办法。
  结果到了叔叔这里,聊天就行,一个个的大臣,要你们有何用?
  “除了烧陶呢?”李隆基放下了心,跟着又问。
  “做砖坯子,做好了晾晒,自己家想盖新房子,多做一些,这个十坏砖坯换一块砖,窑上有利可图。”
  李易又给出来一个差不多的,这个是修房子用。
  “大哥那里有组织工匠队伍,叫他们打造瓦的制作模具,百姓瓦坯也能做,就是费劲。”
  李易再补充一下。
  “也可开新的官窑。”李隆基跟着想到了怎么烧更多的东西。
  “对,现在有煤,块煤如果想升温,先焖焦子,如焖木炭一般,庄子就一直有焖。”
  李易认可,有煤了,好的块煤拿来制作焦子,不好的煤面子打煤坯或做成蜂窝煤。
  只要百姓听话,有得是活计给作。
  “易弟你还是这般为百姓着想,若有万民表,应当送与你才是。”李隆基感慨。
  “不要,没有用。大家日子好过了,有钱了,我才能卖出更多的新东西。”
  李易拒绝万民表,庄子里也没谁给他上表,但他说句话就管用,这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第二百四十七章 君子小人无常分
  “东主,昨天的什么十姓的人又来了,还要换东西。”宋德小跑着过来。
  他高兴,赚钱,上次酱油就赚了好多,然后烟花、打火机酒精、肥皂、甘油、花露水
  庄子的粮仓建了一座又一座。布房也是盖了一个又一个,铜钱堆在那里快生锈了。
  就这些,东主都没怎么使劲,很平淡就赚到手。
  等开春耕地,庄子上的牛马,最多一天,便可以把所有的地耕完。
  说不得要借出去给别人用,不然浪费。
  “你去安排,照着昨天的来作,赠送些茶叶和酱油。”李易不愿意去打交道。
  宋德转身跑了,他就是过来问怎么交易、送什么东西。
  “叔叔,咱们去张家村子看看。”王皇后指向村子,她怕那些人看到她和陛下。
  李易无可无不可,去哪溜达都一样。
  于是一行人离去,避开了西突厥十姓的人。
  “易弟给了他们更多的好处?”李隆基还是那么随意地问。
  “并不是,若是因为他们归附于大唐我便给好处,岂不显得我大唐子民不如外来者?
  是他们买的多,给个优惠,我才不去讨好别人,对别人好,对自己人怎么办?”
  李易摇头说,他心中可没有什么超国民待遇。
  他接着又阐述:“不过对于他们我也不欺负,欺负他们显得狭隘了,既然都投大唐,便正常贸易。
  不然想坑他们我还是能坑的,坑归附大唐的人,不如去坑针对大唐的人。”
  李易恩怨分明。
  “不怕他们复叛?”李隆基说出郁闷的事情,突厥和吐蕃的部族多。
  今天靠向这边,明天靠到那边。
  “叛不叛在于大唐强不强,不能给于他们保护或更好的生活,他们夹在中间求活,人之天性。”
  李易说出恒古不变的道理,今天与你建交,明天断交,后天再建交,不是很正常嘛!
  “怎么尽量使他们不叛?”李隆基问政问策。
  “给他们好的生活,让他们发现依附大唐无后顾之忧,自然不叛。
  一个是军事支持,大唐要有一支灵活的军队随时去迎敌和进行报复。
  另外是贸易,贸易的本身不是欺压,是用其所需换己所缺。
  我让他们种棉花,到时候大唐用他们需要的东西换。
  还有教他们怎么处理羊毛脱脂,再加上其他种子。
  慢慢的他们会发现,他们所种所养,最好的销售地点是大唐。”
  李易坦然向告,国与国的经济依存,外族属于被动性,必须指望着大唐。
  李隆基听着想着,眼睛眯起来。
  眼看到张家村子时,说道:“若叛当断其经济往来。”
  “然!”李易说出一个字。
  “东主来了”
  “是李东主”
  “东主过了年开春咱们干什么?”
  “东主听他们说你要给我们在河边盖楼。”
  没到张家村子呢,外来务工者聚居的人先纷纷与李易打招呼。
  李易没办法,站住。
  李隆基暗自咬牙,朕在问国策,你们这点小事儿起什么哄?
  大家围上来,眼巴巴看着李易。
  李易左右示意一下,说道:“首先要保持以经济建设发展为中心,解决百姓米袋子、菜篮子等一揽子实际需求问题。
  稳定当前聚居区和谐共荣,加强三个产业协同合作与相互促进。
  完善全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大力宣传正能量,引导”
  “李东主你说人话呗,不是,我是说,说我们能听懂的话。”有外来务工者喊。
  其他人点头,对,说人话。
  “好,好,换个说法。”李易从善如流。
  “那个,那啥,今年啊,你们现在就有活儿干,不要着急。吃饱饭很容易,顿顿有肉也不难。
  等天暖和了,庄子有一点活儿你们干一下,然后就是在河边盖房子,你们都住下,别瞎跑。
  我听说了,有人背后传扬说我要拿你们的钱,扯淡呢?我钱多得花不完。
  谁再那么说,被我逮到了腿打折,不给治哦,不是吓唬谁。
  我的意思是大家盖楼的时候趁春天种些花,不同的花,四季都开。
  看张家村子,多少游客过去玩,赚钱啊。别人能赚,咱也能赚,对不对?”
  李易不玩那些习惯性说出来的政策性指导话语了,上干货。
  围绕过来的人就喜欢听这个,对,这才是人话,之前你说啥呢?
  “大家不要害怕,庄子有很多活干,你们这些人不够用,还指望着新来人呢。”
  李易再次说出安心的话,不会把人赶走,地方有,工作也有。
  于是大家欢天喜地地散去,李易好想看到了有几个人被更多的人揪着离开,还喊着我错了,别打我什么的。
  “不准给人打病了啊,更不能打死。”李易强调了一句。
  “知道了东主,俺们不打架。”有人回一句。
  “挨打的保证是说我坏话的,该,感谢我吧,不然真可能打出毛病。”
  李易嘟囔了一句,继续往前。
  “叔叔,你对他们那么好,他们还有人背后编排你。”王皇后不高兴。
  “嫂嫂误会了,那些人未必是说我不好,他们是怕失去现在的好日子,说出来想让大家一起来问我。
  直接站出来问我的人,行事堂堂正正,背后煽动的人,行事小心谨慎。
  用人,前者当用其方正之态,后者则用其诡异之思。
  若我庄子所有人都是堂堂正正,我这个庄子也就快完了。
  比如找旅游的人,前者可以待人接物,让人心情愉快;后者呢,放出去拉游客,他们会极尽其所能,叫人来玩儿。”
  李易从另一个角度给嫂嫂分析,不是那些人就一定是坏人。
  他又说:“人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涉及自己利益之能。
  有的人正义感十足,叫他执法。
  有的人好专营,命他公关。
  人尽其才,方是为君之道。诸葛亮所言,亲君子而远小人,乃亡国之道。”
  “多谢叔叔。”王皇后这一刻受教了,原来用人是这样哦。
  李隆基颔首,易弟所言,甚得朕心啊,朕就是这么干滴。
  只不过没人跟朕说得这般透彻,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只在如何用。


第二百四十八章 始终平淡无惊诧
  “三郎,如叔叔这般,可否为太子太师?”王皇后笑眯了眼。
  她对李易满意,可言利民之道、可说国邦之策、可语百工之规、可道为君之性。
  至于诗词歌赋,那都是无所谓的。
  往后自己的儿子就应该让叔叔来教,叔叔一点不死板,才不是那种被欺负的君子呢。
  “是啊,易弟大才。”李隆基由衷道。
  他话音落,张家村子的人看到李易,同样招呼一声,一大群人跑过来,笑着打招呼。
  “大家不要客气,去忙吧,我们几个随意看看。”李易喊着摇手。
  哗啦一下子,村民又散开,只留下几个人跟在旁边,准备随时帮着做事情。
  李隆基看着,心下触动。
  这些人家起来快到一万了吧?算上皇庄的,应是超过一万。
  有的县才几千人,县令能作到此等程度吗?
  县令敢不敢只带着几个人出来到百姓中间去?
  出去了,是不是所有的百姓俱发自内心地迎接?
  能不能让治下的百姓每一个皆如庄子、聚居区、村子的人一样过上好日子?
  自己旁边的易弟作到了,整个一片区域的人,以易弟为尊。
  李隆基知道很多大家族有差不多的能力,但那里依旧有人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