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估计东北地区明年受灾不会小,查资料查不到那些个没有记载的地方。
持续往那边派飞艇,问别人愿意来大唐不。
到时候渤海国想要扩张吞并,地盘有,人没了。
地盘都给你,你有多少人能占?
整个东北地区缺得不是地,是人口。
跟大唐一样,李易时候湖南湖北的地方人少,琼州、振州人也不多。
要么怎么一流放、发配就把官员往那里送。
百姓又不像勾栏之地的女子有一些避孕手段,生理上需要,又避免不了,孩子出生养不起只能卖了、给别人,甚至是溺死。
“唉!看七天前的那个婴儿,差一点就因为母亲的奶水不够喝米汤营养不足死掉。”
姚崇心疼小宝宝,他想到了他的大儿子,差点死的那个。
儿子做的事情对错与否,当爹的总不希望白发人送黑发人。
他说的是一个部族中的产妇,冬天生的孩子,没足月呢,母亲提供不了奶水,就喂别的东西。
孩子居然饿瘦了,正常来说小宝宝应该是白白胖胖,胳膊腿儿跟藕一样。
整个部族的问题,缺少食物,被运到大唐,直接进李家庄子医院。
七天过去,小宝宝有了足够的奶水,长得才快呢,哭起来哇哇的,可有劲了。
关键小宝宝的母亲也有了奶水,可以提供一半,再过几天,就能自己完全喂养了。
“飞艇多往大唐其他的地方飞飞,带上东西,一個州府飞一次。”
李隆基喝口啤酒,想起大唐的百姓了。
不能总帮别人,朕有钱,朕掏钱买东西,趁着过年前的几天,飞艇出动,给州府送去,告诉他们给小孩子和喂奶的妇人。
因为越到后来,东北地方的部族越不愿意答应,好像求他们一般。
既如此,不去问了,也不给东西了。
你们自己挺着,以前你们不都是这么挺过来的嘛!
高力士立即去安排,不往东北飞,飞艇在年前把陛下的礼物送到各州府,州府官员若贪墨,那太好了,收拾起来不用手软。
“今年的烟花还送不送?”李日知想起蜀地去年的烟花赠送。
“送完了,蜀地及边关全有,广州、海州、登州、莱州、顶着西南蛮地方的。
辽东都护府、甚至熊津都督府,新年夜的时候齐放烟花。
烟花的火药现在用不上了,换了,炸药包的都一样换掉,原来那样的火药最适合做烟花和爆破用。”
张九龄负责此事,他没有义务告诉团儿里的人,问了他才说。
大唐的火药升级了,黑火药更多用在其他方面,但方子不外传,黑火药也是火药,别人休想得到。
今年京兆府与河南府的孩子过年的时候有小草鞭玩,一个个拆下来放,有钱的人家一挂挂放。
最多的一千响,少的一百响。
草鞭就是用草纸包裹火药的鞭炮,很小,跟烟花不一样。
也不是李易时候的啄木鸟、大地红鞭炮,那个不全是黑火药。
小草鞭小孩子可以用指甲捏住后面的一点地方,用木炭条、香来点燃,然后扔出去。
或者插在砖头房子的缝隙中,反正有洞的地方就可以放。
至于说没扔出去,在手里爆炸了,因为是用指甲捏一点边,草鞭威力又小,手炸得一麻而已,最多疼两天。
“告诉大人和孩子,别在柴火垛旁边放,仓房也不行,在外面,明天报纸上写。”
李易补充一下,小草鞭威力小,点燃易燃物还是很容易的。
大家放来放去,一处处着火,即便房子没烧,堆在外面的柴火垛烧了,心疼不?一冬天的柴火没了。
第两千五百四十四章 冲锋陷阵留史痕
“过小年喽!过小年喽!”李家庄子的孩子们一大早跑着欢呼。
他们拿到了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子、新大衣。
等三十儿晚上的时候才能换,现在就是摸一摸、看一看。
每年他们都有应季的新衣服,小的衣服李家庄子会回收,重新处理,赠送给大唐朝天下基金。
朝天下会送到需要的人手中,而不是卖。
大唐朝天下基金和李家庄子的信誉高于一切,百姓永远可以生死托付。
若当政者无信,将国之不国!
大唐偏远地区的孩子还没有新衣服呢,回收的旧衣服,有专门的人来负责拆掉,然后重新制作衣服。
洗一下其实就行,但李易要求就是必须重新做,把旧的当成原材料,新做的就是新衣服。
李家庄子和大唐朝天下送出旳每一件衣服都是新做的,而且会告诉被赠送的人,这衣服的材料来自何方。
“易弟,正月初一的大朝会你参加吗?”众人又一次吃烤串儿。
眼看着到三十儿,之后初一早朝,李隆基问李易,你参与和你不参与,安排的事情不一样。
李易递出来一大把烤肉串儿:“我得过去,有的话我要说出来。因为要提高官员待遇,你享受了多少东西,你就得承担多少义务。”
李易准备站到前台说一些事情,给奖励,大唐的官员收入在之前的基础上还要翻倍。
说白了就是高薪,大唐有钱了,你们努力工作,就让你们收入增加。
退休后有高额养老金,别人看着羡慕,想拥有就当一个好官,地方官要带领百姓致富。
过几年官员不会随便提到宰相、尚书、侍郎和刺史的位置。
全下去,在村子里先干,把村子摆弄明白后进县里,县里的事务逐渐接触处理,当县丞、县尉、主簿,接替县令职位。
以前的慢慢升、逐渐致仕。
这个过程中可以来回平调或其他部门提半级等操作,方便快速把李家庄子的学子给提上来。
比如一个学子当下县的县丞,正九品下,他的水平足够,应该快速上去,县令位置有人。
这个县令从七品下,直接把学子调到上县县丞位置,从八品上,兼折冲府校尉,从七品下。
当地没有折冲府,没关系,可以有,就他一个人当校尉。
季度考核,上上,把一个上县的县令给升上去,学子去当县令,从六品上。
升迁没毛病,九品一点点上到六品,在这个位置他至少要呆两年,必须让整个县百姓的收入翻两倍。
之后当上州司马,从五品下,什么时候把州府的事情整清楚,并整个州的百姓收入翻倍,再考虑换个苦地方,到下州当刺史,正四品下。
下州穷,不好发展,却是学子的机会,人口增加、百姓富裕、道路修得不错,他随时能进京。
没本事的官员就是听话的,一辈子当不上县令,致仕的时候或许会给提半级,这样退休俸禄高。
“今年大量学子跑去了偏远下县,组团下去的。
第一批的学子下去当县令,第二批的学子当主簿、县尉、县丞。
在楼里面以前为百姓写状纸的人去村子里当村正助理,图谋甚大。”
宋璟知道情况,第一批学子很多都当上中县和上县的县令了,非要跑去下县,只好又在州府里给個官职,保住品级。
第二批学子和第三批的一样有个额外的散官,不然他们当村正助理,品都没了。
有个散官的品,随时能拿到实权。
“他们为大唐着想,此乃真国士。”张九龄称赞。
跑下去的学子们是要把下县给提到上县,人口数量到了才能提。
去的地方有山民,人家不入籍,他们要帮着致富,叫别人入籍。
顺便把税收落实,为朝廷提供税源。
京畿县用不着他们,他们属于尖刀部队,往最穷的地方冲,把当地的官员全挤走。
你们太笨了,不要你们,你们换个好地方,这里交给我们。
他们必须把所有位置占住,避免别人捣乱,跟不上节奏。
一个县全是自己人,政令畅通无阻。
需要发展经济的前期投入,他们会拉李家庄子过去投资,或者余怀德他们跟着占几成份子。
带资金下去的,门路硬着呢。
别的官员不愿意去,跟流放似的,学子们无所谓,出了成绩随时可以换好地方。
如夷州义泉,中下县,大唐打造样板工程,派出去一群厉害的人。
人口明显增加,山民入籍,过了年,可以定为上县。
百姓们养家禽、养猪、种地、挖煤烧水泥、冶铁,当地的瓷土多,家家都用上了瓷的盘子、碟子,罐子依旧用陶的。
孩子们有人教,其他人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去修路,户数超过五千五百户,到五千户即为上县。
派的人有洛阳考核优等的四十人和第二批学子二十人,扔到那个穷地方。
效果显而易见,当地百姓因为能烧水泥和冶铁,住上了楼房,二层的。
家家制作风干鸡,鸡蛋吃不完,只好腌制成咸蛋卖出去。
顺便酿酒,当地有一种酒还入得口,茅台嘛!不过跟李易时候的不一样,蒸馏技术不行。
李易知道怎么酿,工艺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就是当地的菌类不同,别处用同样的工艺酿不出那个味道。
得五年时间才能喝,距离飞天差十年,先酿着,不酿时间也流逝。
前几天,当地人送来了大量的东西,给李隆基和李易,不算进贡,就是给。
送来五千五百二十只风干鸡,不用问就知道,一户提供一只。
对于李易与李隆基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了,当地的鸡养殖数量想来很多,鸡蛋随便吃。
山上种地费劲,养鸡不要额外的饲料,鸡进山自己就找东西吃饱饱的。
草籽、虫子、草叶、扒拉扒拉土,小蜗牛、蚯蚓、甲虫应有尽有。
遇到不开眼的蛇照样处理,不过还需要喂一些饲料,养成鸡回家吃饭的习惯。
鸡窝要给铺好,否则人家在外面自己做个窝下蛋。
有时会遇到鸡群进山找东西吃,突然有老母鸡飞跑回来,翅膀一呼扇飞进鸡窝里,不长时间开始咯咯哒、咯咯哒,显然是蛋憋不住了。
第两千五百四十五章 英灵不朽烟花灿
腊月三十儿,李家庄子制造飞艇的工匠们放假,最后一段时间,他们又赶制出来十艘飞艇。
给人形成一种错误,飞艇好造,跟编个筐那样简单。
各州府一岁以下的孩子和孕妇收到了李隆基的礼物,都是绢,拿着做衣服。
僧人道士们跟着松口气,眼见着过年了,希望新年有个新气象。
一年下来,提心吊胆的,摩尼教自从用了寺,百姓们就认为所有的寺观都是藏污纳垢之地,总有人想要给烧了。
直到官府出面阻止,僧人道士们又低调地干活,才换来一线生机。
给李易一半地的寺观,跟着李易一起种东西,尤其是开凿磨制麦饭石,少林寺就有。
与李易共同拥有一个寺和观的,正在努力学习医书,为百姓看病,同时把多余的房间租出去。
李易一般把这样的地方拿来开酒楼和小吃,招募人手打杂,一律中高档次,低档次的会跟寻常开小吃铺的争客源。
全属于李易的寺观,把院墙拆了,修成小旳菜市场,摊子租赁出去,给各地方的人提供便利的买卖环境。
除了特别虔诚的香客们,上香的百姓少了,只有家中有人去世需要超度、开道场时,才会找他们。
有人受惊吓了,直接去烈士陵园,或者找医生给看病,有药的。
随着生活变好,百姓们知道信别的东西没用,信大唐就行。
努力干活,认真学习,和睦邻里,身体不舒服赶紧找医生。
中午的时候李易亲自做了两桌子菜,主菜为火锅,饺子半夜再吃,晚饭不吃了。
其实早饭大家也没吃,只吃了干果、喝茶水。
庄子里的一群食堂改变了原来的一些菜,整条鱼红烧、清蒸、制作松鼠鱼、烤乳猪、烤全羊。
主菜同样是火锅,一张桌子一口锅,显得热闹。
“易弟,你做饭的时候熊津都督府传来消息,整体占领,与我们一同过年。”
李隆基精神饱满,等待着祭祀的时候他有话说,大唐曾经没有的领土有了,原有又失去的已抢回来。
百姓安居乐业,不见一处造反。
“想是金城还不曾得到消息,明年那里估计亦有涝灾,包括渤海国。”
李易找不着那边的灾害资料,按照推断,降了这么多的大雪,一旦下雨,地面泥土水饱和,水灾成为必然。
甚至还有融雪带来的洪水,一般在更北面的地方。
“愿天下百姓平安。”李隆基说一句,不晓得是否为口是心非。
“下午去烈士陵园和天枢,举行祭祀大典放在天枢。”李隆基继续说。
祭祀在李家庄子感觉不合适,去天枢正好,各国的使臣们一同参与。
午后李隆基仪仗出行,乘火车到烈士陵园,进去的时候有不少百姓在。
听娃娃叫声被吓到的石娃儿正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