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东主,我给你……别架着我,我跪一下不丢人,给李东主跪,李东主,你大恩大德呀……”
  孩子们的爷爷要下跪磕头,被旁边的人给架住。
  “别,别这么喊,我怎么感觉我是个反派人物?什么就我大恩大德?一般这么说都是被压迫的人哀求别人。”
  李易纠正对方的说法,不然后续应该是:你饶过我一家吧!我给你磕头了什么的话。
  电影和电视剧不都这么演嘛!自己成了十恶不赦的存在。
  四个小宝宝的检测报告出来,都很健康,就是有一个体重轻一点,这个没问题。
  “想回家满月之后再走,有奖励。”
  李易对年岁不是很大的老头说,先提奖励,给钱,你家厉害。
  “都是祖上积德。”老头见跪不来,干脆不跪了。
  “也有陛下关怀,不然你说你家这样,陛下不出钱,我不管,能平安生产?”
  李易把话题转一下,你得感恩我老丈人,虽说老丈人医院方面没出一分钱。
  “对,是陛下,李东主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老头领悟,转头找个方向又跪。
  这次没人拦他,他跪陛下,他磕两个头:“陛下你放心,我一定把孩子养好,将来给陛下做事情。”
  李易:“……”
  你家孩子要当大官?行!理解你的心思。
  “阿嚏!”另一边李隆基打个喷嚏,估计是空调太冷,他从外面刚进来的缘故。
  李旦和豆卢贵妃在吃零食,他们的宝宝被人照顾。
  “父皇、母后,群臣说回长安,但不久居,洛阳更好,可否?”
  李隆基没看到自己的弟弟,询问父母情况。
  “看小易,小易说行就行。”豆卢贵妃先开口,李旦点头。
  ……


第两千四百二十三章 风水帝宫退一位
  游艇嗖嗖嗖跑了,去运胡椒与香蕉。
  琼州的山很多,岛上的方位是偏的,一般情况下,看太阳赶路,走着走着太阳的位置就变了。
  以前胡椒一律进口,价格高昂。
  莫说大唐,即便宋朝的时候,能够储备一大箱子胡椒,便相当于一箱子钱。
  过了宋朝和元朝,到了明朝,胡椒还是那么贵。
  他们不愿意在海南岛种,总觉得海南岛是发配官员的地方。
  想让哪个官员死,就不停地让其换地方,人家赶路的时候一到旨意下来,立即又换。
  一个是精神压力,一个是水土不服,百分之九十五个官员就在这个过程中死去。
  大唐目前不随便流放官员了,尤其是琼州,琼州种了好多东西。
  包括广州、陆州等等两广能够种植热带作物的地方。
  就是云南没安排,那里铁矿都不采,暂时先不管,以后再占。
  李隆基拿到了父母的表态,老爹老娘的想法很简单。
  长安、洛阳,随便,或者换个地方。
  但咱们有要求,小易得在。
  只要有小易,愿意去何处便是何处,没小易不行,除非三郎你想让我们死。
  李隆基哪敢啊!李旦死,他无所谓的,他当初跟这个爹其实是斗争。
  豆卢贵妃不行,他小时候是豆卢贵妃给养大的,一直护着他。
  宗室在,即便不在乎宗室,兄弟们呢?
  兄弟们也不在乎,易弟女婿呢?
  今天你能舍弃曾经把你养大护着你的娘亲,明天你还有什么不可舍弃?
  其他人生气你也没办法,易弟怒了,后果……
  整个大唐就没有一个人能够承受易弟的怒火,不,是整个天下。
  李隆基政治智慧丝毫不缺,明明能过好日子,为何非要搞事情?
  故此今天中午李隆基找到李易。
  李易在准备煮玉米,带外面的包叶一起煮,大棚的。
  现在的甜,李易不怎么爱吃,他愿意吃老一点的,嚼着口感好,太嫩的塞牙。
  他那时家中有种玉米的,都是选老的吃,嫩的太水,不种玉米的人买煮玉米的时候才选嫩的。
  “易弟,这苞米烤着吃不好?”李隆基闻到煮玉米的香味了。
  “再过半个月才行,现在就是找上面不好留种抽穗早的掰下来,不怕塞牙,吃着甜。”
  李易在用大锅制作小土豆,放盐水,最后上面一层盐霜。
  大棚的土豆,太小了的不能种,吃掉。
  “大家都说,长安居,次之,洛阳守,当重。”
  李隆基看小土豆,馋了,这个才好吃呢。
  李易愣神,过了足足一分钟,才出声:“幽州,那里其实最适合建都。”
  李易说北京,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那时的首都选那个位置。
  一个是顶着北方民族,一个是离海近,一个是风水上的龙眼,据说渤海湾其实是龙口。
  看直辖市就知道,都不是随便选的。
  迷信不迷信的,看看政府盖楼的时候,算不算风水?
  问问一些官员吃饭选七楼而不是八楼,是不是七上八下?
  问问一些人即便有坐北朝南之位,北面有街道也不坐?叫背道而驰。
  看丁子路口的酒店、高尔夫球场等旅游项目,有几个不立泰山石敢当的?
  一边告诉百姓不应该信,一边自己信得深沉啊!
  包括中‘难’海,上面叫密云,敢改个名字不?
  地方是算出来的,其实作用在于防洪和灌溉,后来变成饮用水。
  李易就发现,这个地理位置太好了,正好扼制渤海国和新罗。
  不用迁都,再弄个都,长安是都,洛阳是都,那里加一个,咱们没事的时候各处溜达呗!
  我在那里弄个更大的李家庄子,顺便把故宫给你们修出来。
  我就在旁边,你们愿意在故宫或中难海位置办公就在那里,不愿意,你们继续在我庄子里。
  后面的水库也挖,还叫密云,密州的密、云州的云。
  “三哥,幽州离海近,但别人想直接打又无法直接打到,龙兴之地,真的。”
  李易劝李隆基,咱们到那边盖房子吧,我出钱,故宫我知道怎么修,我有图纸。
  “幽州?”李隆基一时间没跟上节奏,跨度太大了。
  “看渤海湾,又如龙口,吞吐之地,得幽州者得天下。”李易忽悠。
  “善!”李隆基一想地图,感觉没毛病。
  随即又摇头:“不不不,哪个地方不都不能得天下,得易弟者得天下,易弟你说是,便是。”
  李隆基发现自己差一点被带偏了,哪里能得天下要看易弟。
  钦天监找地方都不行,泰山封禅,钦天监怎么不说何时刮风下雨出彩虹?
  易弟前两天刮风下雨都说了,然后自己问雨什么时候停,易弟说问一问。
  “三哥,别这样,我只是提议。”
  李易看老丈人的眼神,感到害怕。
  “幽州种田方便?”李隆基考虑到耕作的问题。
  “往南和往北,都是一片平原。南可种植,北能牧马。”
  李易这个时候底气足,幽云之地,加上燕州,幽云、幽燕、燕云,都是那一片区域。
  “修铁路过去?东西向的铁路?不是之后运河贯通的铁路?”
  李隆基考虑运输问题了,他的思维模式不简单。
  “修,到益州咱们也要努力修,那里很重要。”
  李易也转换,成都,一样关键。
  这就有个问题,就是中华都城遵循一个规律。
  在重庆建都,而不是成都,在北京建督,而不是天津,在南京建都,而不是上海。
  仔细一看就明白,不是成都、天津、上海不重要。
  而是都城不可以顶在最前线,而最前线的位置要发展。
  曾经东北辽宁的抚顺也是特殊行政等级,沈阳的盛京躲在后面。
  听搞风水的人说,中华这个土地的山脉与河流走势不是地图上的鸡或猪,而是盘龙。
  黄河改道,就有可能影响气运,人为改不好,改完了亡国。
  “我是不是想差了?乱七八糟的,我应该继续钻研社会政治经济学,不是神学。”
  李易想着,自己都纠结了,他知道为什么,他接受的教育影响了他。
  反正在幽州建个都不会错,渤海加上新罗,需要有个地方就近支援。
  到时候也弄出来北中南三个海,北海冬天不知道滑冰的时候人是否也那么多。
  都城要不要修出来四、九门?


第两千四百二十四章 出资车皮货币舆
  李隆基又走了,继续找人开会,问一下幽州要不要弄个都出来。
  当然,前提是有李家庄子在旁边。
  这回要多一个都,李家庄子的范围必须更大,因为那里原来不是大唐的真正地盘。
  李家庄子过去,他们会稳定住,然后再建都。
  都就是个摆设,真正呆的地方和现在一样,李家庄子。
  即便回长安,李隆基也不想进大内,甚至是外面的兴庆宫。
  李隆基不愿意在曾经的大内住,就是因为那里的杀戮太多,害怕。
  兴庆宫杀戮少,但又是他年轻时候被压迫的地点,过生日吃个面,都要王皇后老丈人把皮衣典当了。
  之前没办法才在兴庆宫居住,不然去哪?
  结果有了李家庄子,都他娘滴给朕滚远,朕就在易弟女婿的庄子里住。
  这里没有什么痛苦的回忆,易弟把地方修得很温馨。
  就是太小了,不如洛阳的大。
  以后再建个幽州的,先给易弟划地方,然后宫是宫、都是都,朕没说必须在那里睡觉和办公对不对?
  说白了就是李隆基童年、少年、青年时候没有安全感。
  他始终在算计,到中年也是如此。
  但人总会有疲劳的时候,不然那谁老了的时候为什么就乱了一阵?
  终究是挺不住了,太累了。
  李隆基本来也没有可信任之人,现在李易到了,他就是李隆基最后的港湾。
  李隆基不像历史上那么累了,有闲暇处理其他事情,自己也能多多思虑。
  “易弟,你说多建几个差不多的地方,是不是就可以推动铁路修过去?”
  李隆基与群臣商量完,又找到李易,问以都城带铁路的情况。
  “主要在于付出和收获比例问题,很多大的家族啊,他们不在沿海,所以沿海的百姓赚钱了,他们会找理由阻止海运。
  好在我提前就让他们到海州投资,包括其他地方的产业管理。
  他们拿到了钱,之前没进行海贸投资的人会着急。
  咱们制定规则,就要求那个数量,迫使……”
  “迫使其他晚出手的家族与现有家族进行斗争,我们从中获取安民之资。”
  李隆基瞬间领悟,他最擅长这等平衡之术。
  “他们愿意出钱修路,给他们车皮,出多少钱给一个车厢,蒸汽机火车永久车厢。”
  李易考虑具体怎么操作,逼别人赚钱投入,再赚钱再投入。
  李隆基刚要反对,凭什么给他们永久性车皮?大不了朕出钱修。
  转而一琢磨,易弟绝不可能吃亏,遂问:“然后呢?”
  “然后过些年蒸汽机机车不走那条路了,我换成内燃机车,那条路上属于他们的车厢可以给他们带回家。”
  李易脸上见不到丝毫愧疚的表情,理所当然。
  李隆基:“……”
  他想想,问:“照此说来,蒸汽机轮船上的舱位也可以卖他们?”
  “那个不用,出海他们每一次都直接买,咱们扑卖,火车相对安全,现在车皮就开始紧张了。”
  李易不打算给别人永久性船舱,蒸汽机船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淘汰。
  李隆基颔首:“此事当缓一缓,待运河铁路修好,他们看到赚大钱,才愿意出资。”
  “其实他们出钱修铁路得车皮,最后淘汰时,他们也能拿到百分之五十的利润。
  在不放贷的情况下,他们并不赔,就上赚得少,安稳。
  我从来不坑他们钱,失信于人,后果太过严重。”
  李易提一下,别以为他们钱扔里拿不回去。
  比如十年后给他们取消了,他们投资一千缗,拿到手的总额在一千五百缗。
  平均一年一百五十缗,第一年拿到钱,又可以把钱用在别的方面。
  运作好了,整体可以翻倍,十年翻一番,大唐货币不贬值百分之五十,他们没什么损失。
  如果一律有抵押品担保发行货币,大唐的货币会增值。
  因为大唐的技术在提高,非信用货币模式下,除非抵押品的价值降低,不然不存在贬值的情况。
  而抵押品的价值下降,正说明技术更好了。
  货币购买力增加,以前两钱一斤的盐变成一钱两斤,购买力增加三倍。
  粮食等亩产提高,一样的钱可以买更多,包括寻常的布帛。
  在基础生存方面的货币购买力提高后,再用其他更先进的东西叫百姓消费。
  如买块手表、买辆自行车、买台缝纫机……
  ……
  “慢点,不着急,李东主说再有一个月才可以快走。”
  李家庄子的大平地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