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2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想想啊,大唐的资源和武力损耗,自己若是会死很多人,就不能打,咱不是怕死,而是不值得。”
  李易挠脑袋、皱眉头。


第两千三百九十九章 小满泰山封禅路
  ‘小满小满,江河水满。’
  天愈发炎热,长江中上游降水量增加,河南府连续十日不见雨水。
  京兆府与河南府种冬小麦的百姓在高高兴兴地收麦子,千万别下雨。
  一大批枪和子弹送给张孝嵩那方,允许他们主动出击,能抓人则抓人,大唐缺少劳动力。
  告诉他们记得把弹头尽量捡回来,弹壳不准缺,还能再用,制造子弹很费钱,工序又多。
  原来的枪也不销毁,用来训练以后的新兵。
  今年泰山封禅结束后彻底改兵制,义务兵加自愿兵模式,不再用府兵制。
  府兵制的折冲府百姓没有盼头,世代为兵。
  改了之后,当兵拿‘工资’,提干有福利,需要能写会算,等转业后到地方当官吏。
  “果然,给李家庄子工匠就有好处,这等东西竟然能造出来。”
  郭子仪手上端一支自动步枪,一共制造出来四百支,庄子留下几支,其他的全分配出去,告诉将领省着用,别突突起来没完。
  使用的子弹与步枪相同,方便配给。
  在大唐这种子弹和单发枪属于神兵,自动步枪天下无敌。
  “直接把他们灭掉,省心。非要留着,小易无决断。”
  宋璟拿着一发子弹看,铅芯包铜的。
  在他看来,还有什么可小心谨慎的?别人用弓箭和大刀、长矛,大唐用这武器,让别人投降。
  “被胁迫的归顺非真正的归顺,后续引导时间长,安排在任何地方都不放心。”
  李易手上也拿了一把自动步枪,AK的,他就觉得这个好,结构简单、耐用。
  他兑换的突击步枪比这个好,却不是长久之事,以后不会再兑换,除非突然遇到大量敌人包围自己。
  对他那时一些人来讲,这种枪重量大,在大唐简直就是轻飘飘。
  一把弓加一把横刀远重于步枪和突击步枪,水连珠的步枪并不比AK的自动步枪轻多少。
  之所以不全用自动步枪,实在是没钱,子弹要怎么个消耗?而且水连珠比AK准。
  “这些个铜啊钢的铁呀,瞧着也不值多少钱。”
  毕构用手摸着自动步枪,按照材料计算成本。
  “现在给你一支,你拿走叫人去造,把子弹一起拿走造。”
  李易大度地挥挥手,去仿制吧,枪管你都造不出来,子弹壳你会?
  真那么好造,我又不是没有图纸,何必等到去年年底才出生产线?
  “新的火药配方老夫没有。”毕构找理由。
  “给你你要不?”李易笑了。
  “不要,老的配方老夫亦不想知道。”毕构使劲摇头,胡子头发一起飞。
  其他蕃邦的人也在看,看完内心很平静,包括后突厥的人。
  他打算等大唐皇帝泰山封禅完便写信回去,告诉可汗一声,别想着再打回来了。
  连续开弓的力气有限,跟单发的火枪打,或许还能有个心理安慰。
  现在连发的火枪,突突突、突突突,比箭飞得远,骑马冲锋冲不到弓箭射程内。
  关键大唐有马,人家骑在马上开枪。
  尺带珠丹手里攥几发子弹,扭头看看自己的儿子,露出笑容:“往后天下太平喽!”
  他感触最深,大唐跟吐蕃打的时候武器应用多。
  当时还是‘不好用’的火枪、炸药包、窜天猴、热气球、望远镜。
  面对这些武器,吐蕃莫说还手之力,招架之功也没有。
  大唐武器又更新换代,打不过,自然和平。
  小家伙在看天上的云朵,他在游艇上,去泰山封禅,要先到大海。
  游艇后面跟随四艘蒸汽机船,进渤海湾,在大海呆几天,再回来到泰山,目的是为等其他走陆路的队伍抵达泰山。
  李隆基站在最上层甲板上看着两岸百姓忙碌,放下望远镜:“这次封禅不说百姓过上好日子,说稳定四夷。”
  封禅的内容都不同,他决定减去百姓生活的事情。
  准备等几年,再来封禅一次,才敢说朕的大唐百姓幸福。
  他在比照京兆府与河南府,认为大唐其他地方的百姓达到此程度方可。
  好在他比较聪明,没拿李家庄子比,也不以张家村子和小洛南村为榜样。
  他考虑百姓家中有一头大牲口,粮食够吃,一人一天吃个鸡蛋、鸭蛋什么的,隔两天吃顿红烧肉。
  这就行,他敢理直气壮地说朕的天下百姓得福。
  张说跟李隆基在一起:“陛下最大的功劳正是令吐蕃、后突厥、突骑施、契丹、奚族等夷地无力犯大唐。”
  李隆基扭头看张说一眼:“并非如此,朕最大的功劳乃诚待易弟。初见易弟时易弟仅舞象之龄,朕从未以皇帝之身与易弟接触。”
  他总结自己的功劳,别的功劳俱因易弟帮衬,易弟不帮忙,自己的人手不行啊!
  “得李易者得天下,陛下果然功高甚伟。”张说一个马屁没拍好,重新来。
  “嗯!”李隆基这回颔首,反正易弟是自己的女婿了。
  双方之间无冲突,若有想法不一样的时候,听易弟的准没错,易弟不会害自己,更不会害大唐百姓。
  等沰儿长大,易弟教好阴谋诡计,不,治国之策,自己就不管了,找易弟出去旅游。
  李隆基想着‘嘿嘿’笑出声,对,就这么干,天下那么大,朕想去看看。
  张说几次要问‘陛下因何发笑’,又犹豫着把话咽下去。
  游艇上的无人机起飞,到前面喊话,告诉其他船只别乱动。
  由于等四艘蒸汽机船,游艇的速度快不起来,黄河入海的整段距离比李易时候的黄河要长。
  弯弯曲曲的,水路需要走一千五百公里左右。
  蒸汽机船顺流,自动力,风向好的话升帆航速可到十五节。
  需要走两天多,加上中途转弯处的减速,三天才行。
  游艇自己跑,一天用不上就到,前提是正常速度,系统接管时候的速度明显不正常。
  平时跟电动力的车限速似的,快不起来。
  没看过大海的人,都很急切,张九龄、宋璟、刘幽求等人倒是安稳,他们见过大海,在广州见的。
  张九龄和宋璟是正常当官,刘幽求被发配过去的。
  他告诉李隆基太平公主可能要动手,结果他所联系的人走漏消息。
  李隆基没办法,把他给卖了,应该判死刑,李隆基有求情,于是他被流到广州。
  最后李隆基对太平公主出手,成功了又把他给弄回来,给的官却不是宰辅,他就难受,又被发配。
  眼看要不行时,李易把他找回来,就差一点点。


第两千四百章 也应升旗奏国歌
  永穆公主被王皇后和亲娘等人拉着询问大海是什么样子,哪怕她们已经在大屏幕上看过。
  其他大臣倒是极力稳住,坚持两天就进到大海,不急,该吃吃、该睡睡。
  于是中午的时候都吃面条,实在吃不下去别的东西,总惦记大海。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天气热,河边中午的时候有孩子光屁股带着救生设备游泳。
  李易觉得有道理,做面条,过水的炸酱面,在游艇的餐厅里吃,空调一直开着呢。
  那么他们说热……
  永穆公主不热,她吃粳米的米饭,吃红烧肉炖豆角。
  豆角看着像饭豆,豆粒大,跟李易时候东北的豆角黄金钩差不多。
  李易重点培育,这种豆角炖菜最好吃,尤其是炖肉。
  他小时候的东北地区都是百姓自己家在院子里种,吃着吃着就老了,皮不吃了,用针线把豆粒串起来。
  在炖菜的时候放大锅里,菜好后拎到孩子的碗中,孩子自己撸着吃。
  优点是口感和味道好,缺点是产量低,价格越来越高。
  别的豆角一元多的时候,黄金钩十其他豆角的十倍。
  现在李易发现差不多的东西,赶紧好好种。
  “李郎,出海之前,在旁边收蔬菜,我可不想天天吃海鲜。”
  永穆公主夹一大块红烧肉,撒娇般地提醒李易。
  “你想得太周全了,就照着你说的做。”
  李易吃臊子面,不耽误他吃红烧肉,谁规定吃臊子面必须蹲着,而且不能吃其他菜?
  小兰夹蒸的肉沫茄子:“琵琶虾现在最好吧?”
  “对,虾耙子带籽,还有梭子蟹,正常来说不应该捕捞,人家要去产卵了,咱们过去捞……没事,数量少。”
  李易知道渤海湾里现在有什么好吃的,皮皮虾、梭子蟹、带鱼、各种贝类,都不错。
  过了渤海湾,继续北上,东西更好,冷水海域。
  永穆公主大眼睛眨眨:“李郎,反正都出来了,咱们的游艇去北边呗?捞虾仁和海米,有虾皮子也行。”
  “行!”李易依旧从善如流。
  “那怎么跟他们说?”永穆公主见李易答应的痛快,又犯难。
  “跟谁说?你以为他们不想去?就游艇出发,蒸汽机船留在原地捕捞海鲜。”
  李易挤挤眼睛,现在大家都想在海里呆着,尤其是没见过海的人。
  像几个到过海边的,那也是广州的海。
  海与海是不一样的,从渤海湾到‘海参崴’海路距离两千公里左右。
  按照游艇的速度……要看谁的速度,反正很近。
  那里的海鲜才好吃呢,若大家都同意,咱们去白令海峡捞海鲜更好。
  再往那边绕,北极咱这艘船一样可以去。
  “嗯嗯!”永穆公主嘴里嚼着东西,露出娇憨的笑容,酒涡出现。
  她是瓜子脸,带一些婴儿肥,下巴不是尖尖的,很李易时候的人为了迎合西方审美观,进行下颚骨磨骨处理。
  然后一笑起来不是酒涡,而是酒沟。
  李易不喜欢,有肉亲着捏着都好,现在的永穆公主其实属于鹅蛋脸。
  小兰的脸型跟永穆公主差不多,不然她的位置之前也不会因为会算计就如此稳固。
  “李郎吃肉。”小兰给李易夹红烧肉,李易做的毛氏红烧肉,大铁锅焖一锅。
  “这炸酱面咋越吃越想吃?吃多了会撑到。”
  另一边坐着吃炸酱面的苏颋焦虑,他想吃,又害怕吃多了。
  他很羡慕孩子,孩子们使劲吃,吃完出去跑一会儿,回来还能吃。
  “因为炸酱面的面凉爽,口感好,酱里有葱、肉沫、鸡蛋,酱本身为酿造,含谷氨酸钠,吃吧,只要别太撑了,在甲板上溜达溜达就好。”
  分配给他的小机器人负责,告诉苏颋原因。
  “那我就再多吃几口?”苏颋吧嗒吧嗒嘴儿。
  “多放黄瓜丝,这个到时候消化速度快。
  你这样,炸酱面的酱没做那么咸,你多吃酱。
  吃完了之后你吃西瓜,又补水、又利尿,帮你把言排出去。
  其实你就是想吃酱,而不是面,对不?”
  小机器人出主意,咱们换个思路。
  “对对对。”苏颋认同。
  等吃过饭,很多人在甲板上溜达,都吃撑了。
  好在他们吃的是面条,本身含水多,消化速度快,这要是吃烫面的大饼子可就麻烦了,若吃杠头,李易得忙碌起来。
  吃杠头吃撑了,不能喝水呀!甚至身体会专门提供水来消化。
  吐都不好吐,一个不小心就贲门撕裂。
  这可不一定是饼子状的,八十年代李易去京城吃饭,要看升旗仪式。
  吃饭的时候就有馒头,那个馒头不是发面的,是死面的。
  他当时正是发育的时候,半大小子,正常吃馒头,大馒头五六个都能吃下去,一斤的挂面煮出来,他自己一个人能吃光。
  结果吃那个馒头,他就吃了一个,还是喝着免费的汤吃下去的。
  那时京城的馒头便宜,三毛钱一个,不过小菜贵,一元钱一个人随便吃,好几十种。
  正常人工资一个月一百七十多元的情况下,一元钱随便吃的小菜一点不便宜。
  换个地方吃小菜其实都不要钱,这不是天安门广场旁边嘛!
  当时也没有手机,他的队伍早到,就站在最前面,看仪仗队过金水桥,升旗的过程奏三遍国歌才升到顶。
  不过他那时有人提醒,不准唱,一遍遍告诉,唱的话别出声。
  “大唐也应该弄一个,每天升旗,都不用刻意培训,站队列,属于大唐常规操作,队列都站不好,怎么排军阵?
  而军阵的移动就是看旗语、听鼓锣号角声,谁敢出错?
  千牛卫上,他们适合,他们本来就是打仪仗的,可帅了。”
  李易看到吃撑人的溜达,想起自己的时候,又回过魂决定在大唐应用。
  他决定了,就这么干,找三哥说,这是唯一一个需要商议的人,三哥点头后,别人的意见不用考虑。
  于是带带着切好的香瓜找到李隆基,不拿大棚里的西瓜,籽太多,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