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正常人的眼中是如此,大丫头看着就非常突兀。
  “死活都行。”李易出声。
  唰,一把柳叶刀上去,吧嗒,蛇被扎住七寸掉下来,老太太出手。
  郭子仪的手枪也出来了,不过却在手上旋转,未发射,他盯的目标是老太太。
  他不用飞刀,怕速度慢,他的手枪子弹初速快。
  李隆基距离老太太二十米远,老太太的刀敢飞向李隆基,郭子仪有把握打掉飞刀,顺便解决老太太。
  他有他的职责,防备一切应该防备的。
  “等宝宝出来,房子要加大,先在医院中住一个月,满月后再挪出去。”
  李易跟班老头说话,庄子里新生婴儿都会在医院住一个月,该喂奶就去喂奶,该照料则照料。
  有产假和育婴假,男人也给,宝宝需要父母,抱一抱、说说话,宝宝就感受到了。
  尤其是宝宝要睡觉,爹娘跟宝宝说话,宝宝会积极回应,哇哇哭!闭嘴,让我睡觉。
  “东主,两个儿媳妇儿已经四个月未做事情了,这回出来,其实是想找到一些野兽的痕迹,等过了禁猎期,就捕回去,弥补庄子的损失。”
  班老头说出过来的原因,训练孩子是一部分,另一部分要为庄子做贡献。
  李家庄子发现妇人怀孕,立即调整工作,顺便告诉应该怎样吃饭、睡觉、散心。
  理论上,李家庄子的女子从怀孕到养孩子,有一年半的假期,男人也有两个月。
  李家庄子不愁劳动力,每多一个宝宝,就是增加庄子的一个人口。
  与外面的作坊不同,作坊找的人手不能干活了,孩子也不是自己作坊的,给你一年半带薪休假?
  李家庄子的庄户孩子,还是庄子的,我给我自己庄子的孩子多一份关照不行?
  庄户们认为耽误的时间长,想着补偿。
  用不着那样,怀孕正常干活,就是前三个月和后两个月小心。
  李易摇下头:“庄子哪有什么损失?多四个小宝宝,将来就多四个管理人员。”
  “东主,若有一天某个庄子里的少年或少女喜欢上了庄外的人,当如何?”
  老头心思不少,问的问题也非常残酷。
  “庄户知道庄子里的实际情况,就是说保密大于自由,当有人认为外面的世界多姿多彩的时候,说明庄子理念已经落后。
  几十年内不会出现,几十年后,你……还能管得了千载?
  不过有个情况,就是国有国法,家有家归,即便李家庄子不行使家规,大唐的国法也要落下来。”
  李易当然明白一些情况,李家庄子就是特殊的存在,不允许别人出去。
  哪个正常政权稳定的国家都如是,谍报与反间谍始终存在。
  为什么一些技术自己曾经的国家就无法从别的国家拿到?因为没有钱?
  国家安全防御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拿钱砸没有用,用美男和美女,还是没有用。
  一些关键人物都是有信仰的,李家庄子的庄户也有信仰。
  庄子里有反间谍部门,比如说某个男的或女的,受到外面的人吸引。
  庄子很快会发现,不存在单独某个人到外面干活。
  反间谍部门手段多了,比如说让那个间谍男子或女子出额外的感情问题,或者掌握证据抓捕,更甚至是自然死亡。
  ……
  “我采的刺嫩芽有二十斤没?称称,快称称。”
  傍晚的时候,苏颋看着自己的收获大喊,丝毫不顾宰辅的形象。
  之前他看别人赚七十多钱,卖刺嫩芽,觉得赚得多了。
  人家挑了两大筐,他现在一筐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从早上到现在,在有别人的帮忙情况下,他就收获这些。
  他摘下手套,挤自己右手食指上的血,挨扎了,侧面扎的。
  刺嫩芽又叫刺老芽、刺龙牙,为什么都加个‘刺’字呢?看苏颋的样子就明白了。
  “十八斤六两,比较鲜嫩,算你二十斤,一斤六毛六分钱。”
  李易亲自挂称,给你称,不错啊。
  “十三钱两毛,零抹了,十三钱。不信你等一等,再称,保证比现在重量还低。”
  李易掏钱,真给,像收山菜的中间商一样。
  “小易,等一下,我采的嫩,我手都挨扎了,十五钱不行吗?”
  苏颋好委屈,多给点,我不容易呢!
  李易笑了,你太入戏了:“十五缗都行,这回明白为什么有人赚七十多钱了吧?人家挑两大筐。”
  “是呀是呀,一天啊,采山菜确实不容易,你看别人……青黛,你那三大筐是什么?”
  苏颋刚认同李易的话,一扭头,看到青黛身边有人抬着三个比他的筐还大的筐的东西。
  “有刺嫩芽,也有比刺嫩芽还好的东西,这里居然有小蘑菇,这季节不容易啊,应该卖大价钱。
  另外灵芝也有,还有干掉的木耳,下雪之后没有被风吹落,我就采了。
  这些像蓖麻子的刺蛾卵我也找到了一大堆,我以为应该再过半个多月才有,现在天气暖和,就出现了。
  这个入药没有什么意义,其他的东西可替代,甚至更好,对,就是更好。
  我找人去找,到时候咱们炒着吃,这个不能烤,一烤就烤没了。”
  青黛小丫头介绍,她就没好意思打击苏颋,你太弱了,找个山菜那么费劲?
  但苏颋还是被打击到了,他不缺心眼啊。
  他知道人家小丫头的含蓄,之前自己认为别人钱赚多了,换到自己身上,好无能。
  “味甘辛,性平,有小毒。蓖麻!”
  苏颋挣扎了一下,我知道这个。
  这其实已经不错了,至少他能说出来,换个人,都明白是什么。


第两千三百八十八章 灾害可预阴气侵
  “立即发报,告诉大唐各地,凡遇刺蛾卵,火烧之以食,须熟透,强身健体。”
  李易不是苏颋,他看到一大堆的刺蛾卵,再想想眼下的季节,知道天气太暖了。
  很多害虫会出现,豆虫自然也要提前变成蛾子。
  别的处理的时候太费尽,刺蛾卵正好趁着眼下,赶紧找,找到就烧着吃。
  他小的时候就吃过,抠一大堆,放在捡的柴火里面一起烧,烧完把里面焦了的虫子拿出来吃。
  如果太多,就用石头轻轻砸,把幼虫取出来,放在锅里炒,可香了。
  这个时候的小虫子像泡发好的黄豆一样大,软软的、白白的,吃。
  “另外蓖麻鼓励种植,在河边、栅栏旁,李家庄子收,不管多少,保证高价收购。”
  李易又说起另一件事情,就是听苏颋与小丫头的对话得出来的办法。
  蓖麻的子是药,使用有局限性,但把蓖麻当成工业油料作物,局限性就小了。
  他小时候摘过,跟缩小版的栗子似的。
  蓖麻外面一层带刺的壳,栗子也是,人吃的栗子是从带刺的壳里剥出来的。
  种别的东西有人偷,蓖麻没人理会。
  其实蓖麻除了种子之外,它本身的枝干也能沤出麻。
  “三哥,今年黄河以南地区的温度提升过早,百姓应该多作应对虫害的准备。”
  李易心思不在具体的某一种东西或地方上,他一看这么早就有刺蛾卵了。
  那么关中地区、河北道、河南道等地区,必须提前预防,比如喷洒草木灰的水、石灰水。
  “易弟确定?”李隆基不得不问这一下,替大臣们问的,他自己他就不问了。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其黄河称沙,水清,必有大灾;其河南道日照多雨少,蝗出则旱晓。”
  李易大声说,告诉其他人。
  之前蝗灾就是因为干旱,现在其实也旱,不过蝗虫活得太艰难了,有人甚至养蝗虫喂家禽和小猪。
  黄河水,需要称重,看含沙量,含沙量少则水清。
  那么接下来就还是旱灾,因为上游水少,冲不起黄土,所以下游的就清,上游旱,下游能不旱?
  故此用不着称水量沙,看水流量就知道了。
  李易管理黄河事务,整个黄河流域什么情况他都清楚。
  ……
  转一圈,众人又回到河清县,县里的大部分百姓不在家,跑田干活去了,小孩子们在学堂。
  商人们倒是多,晌午前收来的山菜正用山上的水渠中的水冲洗。
  哗哗哗的一桶接一桶,冲完再往黄河大桥走,过去后傍晚抵达洛阳。
  若卖不动,再用水冲一冲,甚至有的需要放在水里泡,明早再卖。
  一般制作抱馅食品的铺子会在晚上买,剁好了一早三四点钟开始抱包子和饺子样水煎包的。
  卖馅饼的铺子与摊位少,馅饼需要用大量的油来烙。
  目前百姓舍不得吃那么多的油,即便以鸡油、鸭油、猪油等荤油为主。
  “去学堂看看,今晚已回不去。”
  李隆基看太阳的位置,早已离开正中。
  其实他想多呆一晚上,看看百姓,出来一次很难,庄子里能看出什么?生活都好。
  关键庄子里的庄户不怎么感激他这个陛下,人家感激东主。
  外面的百姓不了解具体情况,只知道陛下找了个能臣,带领大家过好日子。
  河清县的县学处在衙门东边,山上的溪水从学堂东侧流过,没有混凝土修水渠。
  溪水流出来的河两边属于自然泥土,河床下有沙子与鹅卵石,常年冲刷形成。
  在水渠另一边挖了游泳池,深浅不一的池塘连接在一起,引溪水过去。
  学堂到对岸单独用竹子搭了座小桥,供孩子们夏天的时候到那里游泳,不然孩子去黄河游泳怕被冲跑了。
  “谁组织修的?”李隆基问林清霭。
  “县中有富户出的钱,王家,今年有一子考中进士。”
  林清霭不敢居功,一查便知。
  “林县令治理地方有功。”李隆基给林清霭一个称赞,能叫富户出钱,便是本事。
  未经县令允许,谁敢在学堂旁边修游泳池?孩子在游泳池里出问题,多少颗脑袋够杀?
  “三哥,不如今晚在学堂及衙门用饭?”李易看出李隆基想请孩子们吃饭。
  “好!”李隆基满意。
  其他大臣郁闷,你李易不需要通过此等幸进手段来获得地位。
  李易似乎察觉到,瞄他们一眼,心道:你懂个屁,我这是配合老丈人,跟皇帝有何关系?
  “咦?衙门和学堂间不起院墙?”永穆公主突然发现个情况。
  林清霭微微鞠躬:“去年夏天学堂不在此地,此处乃一犯官私宅,前三任时的县令,知道被查,悬梁而死。
  夏天之后,学堂所在太过破旧,一场大雨,山水流下,冲坏学堂土墙。
  课堂的一间屋子下面透水,怕房子倒塌,临时迁移至此。
  上清矛山白云子恰巧路过,言说阴气较重,当以正大之气驱之。
  县中除了衙门哪还有正大之气?遂毁墙贯通,果然好用。”
  “进去看看,易弟你帮着瞧瞧。”李隆基一听风水的事情来兴致了。
  大家进衙门,从学堂的门走怕打扰孩子上课。
  进去到应该属于边界的位置,李易笑了。
  “司马承祯没告诉你地气阴重,铺石阻隔?”李易问林清霭。
  “啊?李大夫也精通此道?哦,想起来了,讲经论道。是,正是。”
  林清霭吓一跳,能看出来?
  “易弟为何?”李隆基好惊奇。
  “宅子不够大,衙门院墙和地势高,学堂另一边是小溪河流。
  早上起来的时候,墙边孩子玩耍的时候阳光照不到一片范围。
  再遇到大雨,衙门的水流过去,万一冲了,或者透水,孩子们有危险,又玩儿不好。
  司马承祯就让把宅子垫高,毁掉墙,衙门的地方大。
  孩子可以不到这边,但视野开阔,地势与衙门齐平,学堂的石板条一看便是新铺的。”
  李易分析清楚,为什么,啥阴气不阴气的,真有地气的阴气,就不这么处理了。
  李隆基颔首:“有道理,子微用心了,由此进学堂看看。”
  他往前走,许多事情说出来就简单。


第两千三百八十九章 风水解释庄照搬
  按照住宅的要求,此刻不符合,正房、厢房大改动过,后面专门修了新的课堂房间。
  李易看看瓦和房檐露出的椽子,点点头:“司马承祯有没有说原来的学堂有书香之气,当以好的房梁与瓦移过来?”
  林清霭哆嗦了一下,浑身汗毛扎起,边紧张地咽唾沫边点头,声音颤抖:“说过,差不多的意思。”
  “换成我,我也这般说,那边的房子很多东西还能用,新起房子耗费材料,浪费。
  新瓦新梁,若未提前处理,含水汽重,孩子们在其中读书,会……”
  李易说着看大弟子。
  “会起湿疹,再用木炭烘烤房子,耽误上课时间,并有炭火味道,感觉也烘烤过,外墙刷的石灰吸潮。”
  青黛小丫头给出答案,湿气重不行。
  ‘玉不琢,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