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听着上瘾,喜欢听这种科普性的讲解。
百姓更是如此,一听什么药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采的野菜应该换个价钱才对,这是药哇!
等小丫头把所有看到的野菜说一遍,百姓们突然发现……没记住。
“李东主,写在报纸上呗?我们看报纸,知道哪样野菜有什么用。”
脚下放了两大筐刺嫩芽的人向李易提议,旁边挑筐的扁担被三个人用脚踩住。
“好,两三天吧,单独印几版,把野菜的图印上去。
可当药用的,单独说一下,给出今年李家庄子的收购价钱。
旁边筐里有一点桔梗的叶子,目前还不能用,用根为主。”
百姓有需要,李易便答应。
原来野菜不值钱,河南府外来人口增加,春天要么吃大棚的蔬菜,要么吃去年冬天保存的菜,基本上吃没了。
剩下的只有野菜,人多了,野菜不好采,路边但凡遇到能吃的灰菜、苋菜,百姓就撸走。
确实是撸,撸到哪个位置断了,证明上面的嫩,能吃,
撸走未必是自己吃,有驿站,抓一把,顺手扔给驿站,驿站煮免费汤放里。
能打渔的时候,渔夫也会扔给驿站一些不好卖的鱼,于是当天就有免费的鱼汤提供。
大家看完,请客吃饭,晌午一定过了一点。
来的时候已经准备好,都是熟食,切一切即可。
熏的素鸡、卤的干豆腐丝、烧鸡、猪头肉、肉皮烀的咸菜、大饼子……
锅架起来煮汤,选野菜,再打进去鸡蛋花。
李易招呼人手,用最快的速度把别人的小根蒜洗干净切了,拌上煎的鸡蛋,加虾皮子,包盒子。
面是现成的,二十分钟就能吃了。
百姓们喜欢吃肉,豆制品也行,反正野菜不爱吃,喝汤没问题,吃大饼子干吃噎。
负责运输的人,不敢耽误工夫,他们抓两张大饼子,豁开塞咸菜和撕开的熏鸡、猪耳朵什么的,汤也不喝,就又离开。
“肉夹馍就是这么来的,为了方便。”
毕构看到有人带吃食赶路走了,说肉夹馍出现的原因。
“黑面包片一样夹,实在不行抓一把炒面塞嘴里,冬天嚼口雪,咱们北地边关的将士就这么吃。”
李易偏偏在大家高兴的时候提边关。
“确实很苦。”宋璟叹口气,他不喜欢将士对外主动出击。
“不苦!反而幸福,因为咱们的炒面里有肉松和干葱花,敌人吃得比咱们差多了。”
李易又把情绪转回来,我说吃炒面,你们得知道炒面是什么配方。
吃雪是没水的缘故,不代表军粮不好吃。
还有罐头呢,就是冻硬了,放在怀里捂暖和了就行。
冬天的红烧猪肉罐头里面肥肉多,偏甜,夏天的瘦肉多,偏咸。
冬天需要补充脂肪,夏天补充蛋白质。
……
东北平卢军的大使宋庆礼也在吃饭,不时咳嗽一声,他发烧,烧得不严重,却持续。
炊事兵给他熬的野菜鱼汤,开一个红烧牛肉的罐头。
主食是大米饭,粳米,就在这边种的水稻,去年的,算新米。
他在自己家乡的时候吃小米、黄米、高粱米和面食。
他是广平清漳的人,李易时候的河北省,以种麦子、高粱为主。
现在他在东北地区,换成籼稻他就不愿意吃,粳米种在东北,口感和味道就提高了。
吃面食的地方馒头能当零嘴吃,东北的大米也能当零嘴吃,不需要菜,非要吃菜,来点咸菜疙瘩。
此刻他眼圈是红的,显然哭过。
接到电报,他已明白,定然是陛下等人去黄河大桥看情况。
然后想起他,关键有个传说,李易玄通地府,知道谁要死,想救就救。
自己正咳嗽呢,那边单独发电报问情况,有针对性的。
自己这个病,估计有问题,赶紧吃,养一养,别折腾。
人家问了,自己说了,下一部分那边会采取措施,坚持住,加油!
于是宋庆礼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牛肉罐头拿出来,吃。
“找的郎中也不好用啊!喝半个月药了。”
宋庆礼咽下一口大米饭嘟囔,他也吃药,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药。
他考科举的时候考明经科,看着不如进士科,但他是甲第头名。
他有时后悔,早知道自己这么牛比,应该报进士科。
进士科的乙第能比得上自己明经科的甲第头名?
哎!报错了,悔不该当初啊!
第两千三百七十二章 酿酒运粮有新篇
吃着吃着,宋庆礼停下,咳嗽两声,又嘟囔:“修路,要修路,开春了,冻土一化,雪一融,道路南行。”
他就习惯搞工程,找百姓干活。
有盗贼多的地方,他就在关键的地方弄陷阱、设栅栏,别人嗤之以鼻。
然!他并没有在这种工程中捞钱。
他善于听别人说哪里做得不够好,要改正。
百姓说盗贼多,他就努力想办法。
险路就是两山夹一线的那种,盗贼一般喜欢在那里拦路抢劫。
他找人修,这样一来,百姓过去的时候就安全了。
有时候并不好用,盗贼是移动的,只能保证那一条路安全。
他不会当官,远远比不上李易的弹性,李易可以送礼让你帮着把地方治理好了,他不行。
他达到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地步。
他都死了,有人攻讦他,说: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
当时又掉了品级的张九龄驳斥: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
一个驳斥文写得跟赋似的,当然,韵不对,应该叫散文。
凡是这种没有卡住韵的,在大唐都叫散文。
这种散文的文学功底比李易时候的散文文学功底高出一点点,就一点点。
李易若非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文学教育,穿越过来,官场没法交流。
宋庆礼不知道自己死后别人怎么说他,他现在就想修路。
历史上他修路,用契丹人,一死就死很多,修路死人正常。
现在技术提高了,修路为什么要死人?他已经修了不少的路了,死的人却很少。
“还是九龄懂我。”宋庆礼大口吃罐头肉,忍着咳嗽咽下去,才咳嗽。
……
“吃完饭咱们往前面走走,这段路修得不错,朝廷修桥的时候规划在内,规划外的瞅一眼。”
又吃到小根蒜盒子和喝到猫耳朵汤的李易浑身舒坦,提议多溜达一段距离。
计划内的路不错,外面的呢?连接到这条主路的支路行不行。
他没敢说村村通,工程量太大,看有人挑扁担就明白,走小路赶来。
“好啊!下次放海米或虾仁,虾皮子扎嘴。”
永穆公主挑毛病,虾皮子要是做汤还行,比如吃馄饨,保鲜她认为影响口感。
她和小兰此刻喝的汤是不是猫耳朵汤,而是小丫头专门给做的汤。
从这边拿的紫背菜,加上车上带的党参、当归、大枣、生姜,吃饭之前又喂了陈皮柴胡水蜜丸。
因为两个人来月事了,这个小根蒜的盒子再配上猫耳朵汤,就出问题了。
这也就是大唐最强的国手团队在侧,才允许永穆公主和小兰吃小根菜盒子。
就像刚怀孕的孕妇非要吃大螃蟹一样,能不?
看在哪里,在李家庄子就行,吃吧,然后再吃别的往回调。
但你不吃不行吗?非这么折腾?
永穆公主想吃,我知道我和小兰的身体情况,但我更知道我家李郎的本事。
所以她俩的汤里一堆姜末子,紫背菜像炖的一样,三七类的啊,用药要达到量。
“晚上吃虾仁,肉三鲜的饺子,羊肉、虾仁、鸡蛋。”
李易宠啊,行,吃吧,我这边给你调。
“也加这么多姜吗?”小兰用筷子夹汤里的东西吃。
“晚饭汤里不加姜,海带菠菜豆腐汤,放点胡萝卜末。”
李易摇头,给出食谱。
汤里的姜属于生姜,晚上不能吃。
炒料的姜可以跟葱花一起炒没了,放辣椒,这个是熟姜,绝对熟,但辣椒又不能吃。
开春的时候吃小根蒜盒子和猫耳朵汤,本身用来泻火的,开春火大,大家就挖野菜吃。
特殊情况下,女子就不可以泻,不然受寒,疼啊!
没钱的人去看西医买药,有钱的人看正经的中医抓药。
就像中央保健局,开的方子很多为食补,实在不行才用药,那里才能看到中医国手。
李易现在就是同样的位置,自己的女人处在特殊时期,让人家吃得开心,还必须保证没问题。
“易弟多费心了。”李隆基满意,看自己这个易弟女婿对自己闺女照顾得多好?
太医署的太医都不敢这么说,必须说清楚什么不可以吃,然后尚膳坊的人小心谨慎。
换到易弟身上,吃,你想吃就让你吃,我通过别的办法处理。
把最顶尖的医学手段用在了哄女人身上,易弟也是个性情中人啊!
自己宫中的女子遇到这样的时候也难受,吃药只能缓解。
看自己的大闺女,没疼过,这平时要付出多大的心思?
大闺女没认识易弟前,太医署可是开过方子的,有月事。
认识之后,什么问题都没有。
关键是想吃啥就吃啥,神医在侧,真就可以随心所欲?
在李隆基的感慨和满意中,午饭结束,大家继续溜达,往前面看。
李易给永穆公主和小兰递薏米和高粱制作的饴糖,糖的外面粘了很多黑芝麻。
这就是细节,随时关照,贴近服务。
“李郎,我想吃酒枣。”永穆公主吃两块糖,想起大枣子了。
现在的枣子要么是果脯,要么是枣干。
最好吃的当然是酒枣,这个口感比鲜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队的太医想要冲进黄河里,不活了,你自己什么情况你不清楚?
你吃枣子就吃枣子呗!你为什么非要吃酒枣?
“吃一个酒枣,咱们吃五粒葡萄干行不?”
李易不想跳河,他商量着来。
“对,吃葡萄干好!”有个太医突然反应过来,他按照阴阳五行理论来算。
李易是按照化学公式来算的,他要用糖分来解酒,之前永穆公主和小兰吃的饭菜就延缓了胃的直接吸收时间。
在某些情况下,中医的理论和西医能够达到殊途同归的境况。
用糖化酒,至于说能不能出现糖代谢疾病的问题,那是另一种疾病范畴,至少现在不存在这个情况。
“还是不吃了,李郎,酒枣是含酒多,还是含糖多?”
永穆公主不想折腾自己,又要学习。
“其实属于糖转化,放酒其实是引子,所以……海外贸易,其他地方设立酿酒作坊,把酒带回来也行啊!
粮食和酒精有个转化比例,大唐想喝酒,从海外咱们的作坊造。
那么大唐的粮食消耗就少,跟买粮一样的效果。”
李易说着想到个情况,可以利用。
第两千三百七十三章 税费无取定价权
李隆基等人慢悠悠地吃,百姓速度快,赶紧吃饱了装车去洛阳。
有的百姓东西好,要自己去洛阳卖。
有的百姓的野菜不值钱,挖的多,问问跑到桥这边收购商给的价钱,觉得合适的话,卖给收购商。
野菜多,雇车的费用高,自己还要跟去,到那边就是傍晚,住下多花住宿费,不住回来,半夜赶到家,明天早上起来挖菜耽误。
李家庄子的人在旁边,有车,看着别人收。
哪处商人开始商量价格,庄子人手就过去听和看。
从前两天出野菜后,每日皆如此。
他们没有固定的价格,看野菜的品相,数量不看,多少野菜洛阳都能消化掉。
品相好,商人压价太低,庄子就收了。
卖相不好,百姓要抬价,庄户不出声,百姓会以收购商的最后一次报价成交。
庄户看东西未必那么准,他觉得不好的野菜,可能洛阳自己做饭的百姓和商铺认为好。
然!庄户就有定价权,且大家俱认可。
毕构看着,张张嘴,终于化作一声叹息,吃饭。
他想收税,见到百姓满脸疲惫的样子,拿到十几钱、几十钱不等的钱数后又开心的表情,实在说不出口。
宋璟看毕构一眼:“小易,桥头的卫生和秩序维护谁负责?”
“没有卫生问题,百姓卖完东西会把自己周围的菜叶拿到桥上倒河里。
秩序大家自己维护,庄子里的人每天在,说好了的,一旦出现问题,这个市场立即取消。
没有庄户,守桥人会看,旁边养马的一排房子,驿站。
原来的水驿,换成了路驿,船只有,他们不忙的时候去捕鱼。
多出来的钱归他们自己,他们负责免费汤提供、住宿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