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中生参加完高考,即便拿到了状元的身份。
  突然问你:自己国家和国际关系、金融综合考量、地缘政治分析、倭国货币宽松政策失败背后的原因、面对国际货币发行国家的国债和在岸货币与离岸货币的关系。
  高考文理科的状元,有几个能答出来的?
  当状元之后了,想进体制内,有好几种方式,一个是你的身份,另一个是考。
  前者容易被举报出问题,后者就把你的其他方面给拉低。
  高考状元牛逼,问你怎么解决你所在地的劳力人口外流,你能答不?结合实际的,别做梦一样的那种回答。
  而这就是大唐科举的内容,不是高考那么简单。
  考上本科的学员有多少?考上科举的有多少?
  大唐科举如果放在李易的时候,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得跪,看不懂题,其实大家年岁差不多。
  另外百分之零点几的考生,那就是考重点大学还得挑剔一下的存在。
  “师父我不怕,我就算找不到路,我也可以回到你身边。”
  李归藏先说话了,他其实对李易的依恋最重。
  他没有家人,青黛是医学世家,灼灼还有自己的养父母对自己好,现在母亲也怀上孩子了。
  李归藏只有自己,他如果没有被报纸的教育引导,并且进到了悲田坊,以后说不定就是地方的黑色会,也可能哪一天被人干掉。
  他对李易的依恋不比被救了命的青黛和灼灼少,李易教他什么东西,他不是太过在乎,他只知道,自己从此有了家。
  这就区别于李易时候的大部分老师,之所以说大部分,是因为还有小部分乡村教师会把孩子带回自己家照看,然而自己并没有编制。
  之后地方教育部门一顿冠冕堂皇的解释,把自己的责任推出去。
  他们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情况的感受,那不是一教育者之痛,而是国之殇。
  好在大唐没有,所有的地方夫子、教喻、山长,不敢做,亦不能做,因为他们受儒家思想影响,怕千夫所指。
  “儒家在这个方面其实还有作用的,我得转换成大唐思想。吃饭吧!”
  李易拿出来午饭,红烧肉炖豆腐和大棚芸豆,番茄鸡蛋汤。


第两千三百二十二章 糊名誊抄秀才宜
  太阳逐渐偏西,灯光亮起。
  青黛放下毛笔,检查考卷上的题,最后一道时务策,歌行她写完放那放着,不看第二遍。
  她还小,诗赋将来慢慢练。
  等检查完,拿起旁边的手摇电话机,哗哗哗摇,摇完不用说话,也没有通话的功能。
  当电铃用,不摇没有电。
  考场提供后勤的地方有人正在往这边跑,根本不看号牌掉落。
  直播青黛考试,青黛一拿电话,他们就知道什么意思。
  “交卷。”青黛坐在那里放松。
  “这就取走,糊名、翻印。”负责收卷的考官小心地拿起青黛的一摞考卷。
  正常来说大唐科举考试不糊名,更不用说誊抄。
  李易要求糊,不给世家额外的机会。
  他的弟子也不直播具体考卷上的内容,不过每一个考生头上都有他装的摄像头。
  到时候谁说他的弟子作弊,给对方看录像。
  本来誊抄的步骤,变成了扫描打印。
  李易出设备,考卷放里,那边给打出来小楷字,都是一个样子的。
  而小楷字的范本,自然是钟绍京,大唐书法协会的副会长。
  “我还有十来分钟。”归藏在旁边考间说话。
  “我也是。”灼灼小丫头开口。
  “等你们,不急。”青黛回应。
  然后两边听到声音的其他考生心理压力瞬间变大,自己还需要两天,至少一天半,别人考完了。
  这题跟自己准备的内容怎么有一些不一样?要求增加了。
  如后突厥,说了必考。
  已经准备妥当了,怎么回答。
  结果考题上面写:北地后突厥之众,四季繁衍,生乎?亡乎?其生亡之变计几许?
  一下子把自己的准备给打乱,自己没想过这个事情,好在考之前专门研究过后突厥和如今大唐的形势,能答。
  确定这是时务策,而非方略策?
  三个孩子陆续答完,排着队出去,考完啦!有米酿喝,加上烤肉串,师父在外面等着呢。
  不长时间,宋德也考完,他出来,加入到吃烧烤、喝啤酒的队伍中。
  庄子里的其他的庄户继续考,他们没答完。
  在吃串的李隆基看向宋德:“拿了甲第头名,就把婚事办了,办的时候大家都在。拜高堂的时候拜太上皇和皇太后。”
  李隆基给安排好了,宋德没亲人,胡二娘子家中只有兄嫂,说高堂不怎么好。
  干脆拜太上皇吧,这个位置够高。
  宋德噗嗵一声跪下,磕头:“谢陛下。”
  这个得行大礼,拜高堂之后,他可以说是李隆基的亲戚了。
  “起来吧!”李隆基受一礼。
  “还是要看答题的内容才好定名次。”宋璟突然出声。
  唰!一群人看向他,李隆基眼睛眯起来。
  “恰好臣通过监控就看了,宋德可为甲第头名。”宋璟接着说。
  唰!众人又转回头去,继续吃喝,你宋璟闲的多说一句话?
  宋德又朝宋璟微微鞠躬,多谢啊!
  “宋德行文不显表华,所答之言却策策方略。”
  苏颋给出评价,写的时候文采不够华丽,不过写出来的都是能直接拿去用的具体操作。
  “宋德怎不多揣摩文字?”毕构纳闷,宋德不差文采。
  “若那般,需四天,多答两日,庄子里事务众多,各负其责。”
  宋德如实回答,不是我不会,而是我的时间宝贵。
  “宋德行事稳妥,当以庄子事务为重。”张九龄表示认同。
  看看李家庄子需要管理多少人便清楚,西南蛮、铁勒九姓、后来的工匠及家人。
  如果要打仗,不用朝廷派兵,李家庄子调动起来,攻击部队加后勤,直接就推后突厥。
  要么打渤海国,铁勒九姓生活的地方冬天同样寒冷,气候适应。
  换个地方打,比如广州、陆州,西南蛮上去,跟当地敢造反的山民打丛林战。
  眼下这样的事情由宋德统管,他还得考虑东主突然间要干什么,提前做好准备。
  他每天接打上百个电话,不比宰相轻松。
  他答的十道时务策,便是大唐战略。
  换个说法,宰相有一个人病倒了,需要住院疗养,他能顶上去。
  他熟悉朝堂那一套运作模式,因为大规模调动的时候,他必须跟朝堂对接,各部门协调好。
  他病倒疗养,宰辅们接不了他的位置,宰相们不清楚李家庄子的具体运作情况。
  旬信这两天临时替代他,累坏了,旬信自己也有工作。
  宋德如果突然间没了,倒是好说,李家庄子直接顺位提拔,照常运转。
  朝堂官员敢集体辞职逼宫,李隆基会全辞全杀,叫李易负责主要的事情,李家庄子的团队直接顶替。
  同时小机器人们开启另一种模式,保证比原有朝廷队伍的效率高。
  等新的官员培养好接替,李家庄子的人再回庄子干活。
  没看庄子里很多庄户去考科举了嘛!人家只是差个文凭,无关乎工作能力。
  “慢些个吃,瞧把咱家三个孩子给累的。”
  豆卢贵妃坐到青黛三人身边,看着孩子吃饭高兴。
  神童啊!盛世才出神童。
  “嗯嗯!”归藏吃得最多,嚼着肉筋点头,肉筋不好嚼。
  别看他年岁不大,可能吃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李易瞧着想起自己小时候,大人吃面条,那叫二碗,比大碗小一号,比小碗大两号。
  大人吃多半碗就饱了,他能吃三碗,就着鸡蛋酱吃。
  吃饱摸摸肚子,出去玩一会儿,又谗鸡蛋酱,跑厨房看看有剩的面条没?有的话再来一碗。
  “师父,两天之后咱们考秀才科,时务策是否不考科举考过的了?”
  灼灼小丫头惦记秀才科,她想考好。
  “灼灼呀!安心吃,保证过,咱们就简单地聊聊天。”
  毕构眉头蹙起来,对呀,自己还有一关要过。
  “多谢毕爷爷。”灼灼回给毕构一个大大的笑脸。
  “何须客气,一家人,一家人不为难一家人。”毕构强调一家人。
  他看李易讲课了,一堂课讲很多内容,全是战略战术方面的。
  只有看小易讲课,才知道小易的肚子里还有多少东西。
  “考医学方面的吗?”青黛看一眼自己的师弟、师妹,显得很担忧,两个人学医水平还不够。
  “不考!”连着四个宰辅在内,团儿里的人一同说。


第两千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当考利益重
  医术是什么东西?自己这等人倒是会一点点,面对青黛小丫头考医术?
  问太医署的人敢不敢考?考的时候青黛说个手术,麻不麻?不是问手术麻醉不麻醉的麻不麻。
  “太好了,我学艺不精,怕给师父丢脸。”归藏长出口气。
  旁边的灼灼露出笑容,对,我也是,怕丢脸。
  “不如明日就考秀才科,隔两日再考,耽误时间。”
  李易觉得不需要再教了,赶紧考完。
  “好!明日考。”李隆基在群臣犹豫的时候答应。
  “好……吧!”苏颋看另外三个宰辅,顺便瞅一眼团儿里的人。
  “考便考。”宋璟咬咬牙,跟要上刑场似的。
  “无关人等就不要参与。”姚崇想起来考童子科时的事情,有人话多。
  其他人颔首,对,别找不懂事儿的人,那天差点没下来台,陛下亲自讨的面子。
  “孩子们行吗?”豆卢贵妃关心,连着考两天,明天继续考,累!
  “孩子睡一觉起来,就恢复如常,新陈代谢速度快。”
  李易打保票,小孩子最能折腾。
  每天的运动量很大,跑来跑去的,一次跑上二三十分钟也不觉得累,就是出汗。
  头一天晚上累到站不住,第二天起来,孩子依旧没问题,肌肉不酸疼。
  让孩子跑三千米的跑道,二百米一圈的,孩子数圈跑,跑一跑就跑不动了。
  带孩子踢球,孩子不停地追球跑,五千米跑下来,还能跟你玩儿。
  因为中间有休息的时间,只要听一听,孩子很快能恢复。
  所以说,带孩子在外面,走时间长了孩子要求抱。
  抱着孩子找个地方休息,带孩子看看蚂蚁、树叶什么的,等上十几分钟,再走就不用抱了。
  关键要带水,新陈代谢中水要参与。
  “如此便好!”豆卢贵妃觉得小易说得对。
  “赶紧吃,吃完了洗漱睡觉。”
  青黛一听明天考试,跟师弟师妹说。
  三个孩子大口吃串儿,主食吃番茄酱抹的烤饼。
  吃完跑了,回家休息。
  李易慢悠悠地吃着,等着别人问问题,今天夷州传回来消息。
  他相信宰辅们保证有事情要跟他讨论,就提前把医院的事情处理完毕。
  “小易,义泉县发来回应电报,你给他们发报了,县令吴翼提及当地不以粮食作为为主。”
  果然,毕构等孩子们走了,说起义泉县耕作的情况。
  “当地适合种水稻,那里的气候种麦子不适合,产量受影响,水稻耗费人工多。
  另外还能种花椒,现在开始种,到秋天收获。
  按照花椒的价格,比种粮食作物好,经济作物弥补其他地方的花椒需求缺口。”
  李易得说,涉及到一个地区是以经济作物为主,还是粮食作物为主的理念。
  种经济作物的情况下,主粮要减少,从其他地方运输主粮。
  当地的主粮价格必然提升,多出来的部分看经济作物的利润。
  “经济作物收税吗?”毕构丝毫不脸红,人家寨子加入籍贯,你就立即收税?
  “办学堂和悲田坊吗?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不然人家凭什么给你税?是被你武力胁迫?那叫抢劫。”
  李易提起另一个问题,权力与义务对等。
  “办!”宋璟接过话。
  “对!”苏颋支持。
  “当地百姓教化为重。”张九龄也从大局出发。
  不交税,你要在那里发展,福利必须跟上。
  以前他们不入籍,孩子就散养,会说话即可,学写字无用。
  朝廷需要更多的孩子学习,总是会出人才的,没有知识不行。
  看归藏,他当初没有进学堂,天才就埋没了。
  灼灼更是,身为女孩子,朝代变了,不让上学,你能知道她一天只能学一个时辰,然后始终拿最高奖学金?
  “头三年不收税。”李易见大家达成共识,说他的安排。
  “那里地广人稀,山多平原少。缓三年收税,他们能够用赚到的钱购买牲畜。
  当地的矿产资源不够丰富,自己用却足够。
  把学堂建设好,入籍要求他们达到一定条件,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