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管不代表没有人生活,有人在那里种地什么的不用缴税。
想来挺乱,有人抢劫,找不到官府。
这回派人过去,跟其他的地方连成一条线。
浿水即大同江,夏天能够行船,海船直接进去。
船运输物资方便,不用走陆路。
鸭绿江那里一样走船,当地百姓在买卖中吃香。
毕构抿口茶:“用钱硬砸?百姓都跑过来了,每年搭进去多少钱?”
“要问赚多少钱,他们自己劳动出产东西。
浿水两岸适合耕种,不缺鱼吃,他们捕捞工具不好,船只少,造一艘船很费劲。
只要他们勤劳,不但他们自己赚钱多,咱们从中亦能拿到大量收益。”
李易的教学棒在屏幕上点点,出现了各种鱼类的图。
他知道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旅游的时候去过。
但不在那边做买卖,当地政府说给你没收就给你没收,
乘打松子的热气球不小心飘过去,都得拿很多的大米去换,不然不放人。
那还是鸭绿江呢,继续往那边,山多林密,种的地产量不高,总挨饿。
想想看,那时都饿呢,何况在大唐。
大唐百姓偏远的地方,吃个饱饭都难。
派人过去带他们种地、养殖、捕捞、手工业制造。
他们心中有国吗?原来都是高句丽的,西边海岸则是百济。
战争结束刚四十年,许多人还没忘了曾经的事情。
包括生活习惯,大家还有着各自的延续,并不曾融和。
谁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谁就是他们的皇帝。
姚崇打个哈欠,看一眼旁边不时抬下头要睡觉的卢怀慎。
问:“新罗发现情况不妙,派军队拦截百姓过去,如何施为?”
“就是人为干扰自由贸易,破坏市场经济行为?”李易给出个定义。
“然!”姚崇颔首,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咱们又不好开战,友好邻邦,我对此表示遗憾,只能与渤海贸易。
咱们的火枪数量多,机动能力最重要,盔甲用不上。
渤海当地的野兽多,他们狩猎危险,卖给他们,包括咱们的制式箭支。”
李易悲天悯人地说道,即便新罗那般做,自己都不攻打。
“易弟果然有气度,渤海需要捕鱼,中等的船卖他们一批,用奴隶什么的换。”
李隆基跟着关心友邦,捕鱼而已,中等的船只够用,一船能装不少带武器和盔甲捕鱼的人。
快要睡着的卢怀慎搓搓脸:“如此,想是新罗不会破坏自由贸易,他们同样需要打猎和捕鱼。”
“我查房去了,你们安排谁过去,我庄子可以出几个人。”
李易有事情做,他得去病房看看。
具体的人手安排,他不负责,反正谁过去感觉很苦,不如在大唐舒服。
相应的待遇会提高,发奖金、发福利。
等回来之后再给升爵、勋。
李隆基一众人也回各自的地方,晚上不商议具体人选,不急这几个时辰。
……
“吃玉米,大家选,看谁选到的好。”
正月初十,李易提前告诉毕构他们早饭少吃,有煮玉米。
人手安排完,并且已经出发,羽林飞骑、十六卫、募兵、河南府府兵、西南兵各派五百人。
官员一百,庄户十人。
一道调令送出去,铁勒九姓那里出一千人。
加上大量的物资,用火车运到海州,从海州上船,到浿水的时候看情况。
水深够,冰封不厚,撞上去。
冰封厚,或水流小,在岸边改走陆路。
此次行动属于战略性的,大家希望队伍早早抵达。
不一定非要在北岸,南岸新罗难道还派兵驻守?
冬季的那里百姓难熬,过去先送食物,不结冰就撒网捕鱼,结冰穿竿子在
盐不能少,百姓赶路的范围有所限制,海边的海水可以煮盐,百姓不可能走百十多里去煮个盐带回来。
今天吃玉米庆祝一下,新鲜的青玉米,长安李家庄子玻璃大棚出产。
玉米带着外面的苞叶,没有经验的看不出来里面的玉米长什么样。
“小易,老夫先挑,我要这个,不,那个,旁边的吧,还是要这个。”
毕构指来指去的,最后选择第一个看上的。
李易用筷子夹出来,放到旁边的盆里。
把手在凉水中沾沾,快速地把玉米的苞叶剥下来,一掰,苞叶从根部那里彻底掉落。
他拿起苞叶甩甩,很快苞叶就凉了。
两只手各抓几片苞叶,在玉米的两头握住,一掰,咔嚓声中,玉米从中间断开。
赶紧松开苞叶,热传过来。
他拿起根筷子,又用苞叶抓住玉米,筷子在断口的位置插进去。
连续两个都插完,递给毕构:“吃吧!”
“刚柔,没有其他工具?”张九龄看着那叫一个麻烦啊。
“有啊!但这样吃才有灵魂,一会儿我吃的时候,还会往下搓玉米粒,看一次能搓多少个连在一起的。”
李易小时候就这么吃,他吃的是童年、是回忆。
“吃这一穗,不知耽搁多少百姓种在田里的种子。”宋璟选了一穗后在那矫情。
李易照常操作,根本不接话,有本事你别吃呀!
你知道我动用了多少大棚?过些日子成熟了,正好四月份再种。
如此一年加上大棚,能种两次,还都是选好的。
等大臣们全选完,李易随意般地夹起一穗玉米,给李隆基。
苞叶一剥开,露出里面整齐大小看着很均匀的玉米粒。
“原来能看出来?”李隆基明白:“今年可种多少亩?”
“六七十万亩放在外面,产量还行,主要是品种本来就不错,那边人培育的。
肥料用得好,选育、育种,我都下了功夫的。
咱们专门育种地,还能种二十来万亩,等到明年四月,就是几千万亩种植。
接下来春玉米和秋玉米分时,不占用其他产粮地,属于一个补充。”
李易说北方的情况,南方更方便了。
方便到想吃青玉米就吃青玉米,想吃熟的就吃熟的,还能大量制作青贮。
。-----题外话------
还有!
第两千二百八十七章 来年万顷地道透
“小易,按照产量估算,今年的种子应当不是六七十万亩,要翻倍才对。”
卢怀慎吃着苞米,他自己选的李易没给他拿,太老了,不适合他吃,他得小孩子一样吃嫩的。
“不好的要选出来,种完的玉米为了留种。选出来的那些,咱们吃,去年的窝头你们都说香。”
李易解释,种子不等于产量。
一穗玉米有大有小,本身穗大穗小就是一个选择,另一个玉米粒的大小。
要说种一亩玉米,亩产四百斤,再种的时候一亩五斤种子,可以种八十亩。
怎么可能?这样种,保证有的一亩二百斤产量都没有。
“倒是可惜了。”李日知也想按照理想状态连续翻倍。
“还有马铃薯和红薯,就是土豆地瓜,需要占地。
在关中与河南,挑最好的土地种。
加上司农寺培育出来的新品种的水稻、小麦、高粱、大豆等作物。
再有两年,大唐百姓都能不饿死。”
李易给小兰和永穆公主分别插好玉米,最后自己选了一穗老的。
他说的饿死,并非因没有吃的东西饿死,指长期吃不饱,越来越瘦,最后死去。
他目前只考虑让百姓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基本保障。
就是有肉有菜有饭,哪怕野菜也行,野菜的纤维还多呢。
野菜缺点在于产量没有种植的高,不然大家为什么要种菜?
“李郎,我吃的这个甜。”永穆公主牙上粘了玉米粒的皮,自己不知道。
李易当作未看见:“下午咱们出去卖烤玉米粒,穿成串儿,一串儿十个。告诉百姓这东西多么好吃,将来有利于推广。”
李易这次让人送来十吨的青玉米,大部分给洛阳庄子里的人吃,小部分卖掉。
青玉米带着苞叶和棒芯,不是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成熟玉米粒,亩产指得是后者。
目前这种再早几天,割青贮最适合,全能利用上,包括玉米秧子。
现在掰完棒子之后,也能用,就是纤维多一些,营养少一些。
发酵后,反刍类牲畜最爱吃。
“一串儿多少钱?”永穆公主高兴,又可以卖东西了。
“你和小兰商量,记得限购,有钱的人允许加价多买,跟烤地瓜一样。”
李易一口没吃,他只是喜欢这种烀完玉米后分玉米的感觉。
吃不吃的无所谓,如当初李隆基送他冬天的黄瓜一般,他看一眼,知道了,给庄户吃吧。
然后第二年的冬天,李家庄子的黄瓜大量上市。
永穆公主带着小兰去研究,卖多少钱?不考虑人工成本,考虑这个就贵了。
她俩一走,群臣表情严肃起来。
“今年还能抽出来足够的预算和兵力针对新罗与渤海?”
苏颋直接问,别管我是不是宰辅,你李易必须回答。
因为你能让我进团儿,我无法让你进去。
李易示意大家坐:“今年我本来重心放在海外贸易上,针对东北地区是缓和递进。
突然出了事情,先从政治布局考虑,咱们有机会。
大武艺野心大,我给大祚荣留了药,他只要随身带着,不出意外的话,大武艺掌不了权。
大文艺在大唐当质子,我始终安排人教他怎么治理国家。
他对大唐了解,对我也有所认知,他是我心中接替大祚荣的人选。”
李易讲起国家战略上的政治,扶植对自己有利的人。
大武艺野心大,右倾严重。
右倾严重其实很好,只要你表现出来,我就有借口打你。
不过李易不想打,上兵讨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东北用兵不方便,尤其是冬天,那里山多林密。
打的话,最好是通过海运方式,但对方往后退,以空间换时间,就恶心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北大营不抵抗,被轻易占据后,敌后游击逼得倭寇各种限制和制造无人区的原因。
前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是当地军队不愿意抵抗,他们听命令。
后者属于客观情况,倭寇不那么干就不行。
大文艺在大唐一直学习,越学习越知道大唐的厉害。
李易不知道大祚荣今年能不能死,反正他药是给了。
不死最好,死的话,把大文艺放回去,顺便派人保护大文艺。
兄弟斗起来也行,内耗对大唐有利。
“易弟谋划之远,为兄安心。”
李隆基心情舒畅,敌未动而计先行。
至于说怎么知道大祚荣今年能出事儿,这个就不要再问了哈!
看团儿里的人,有多少是被易弟从鬼门关拉回来的。
刘幽求、李日知、柳冲、卢怀慎、尹思贞。
姚崇不清楚,姚崇的大儿子差点死了是真的。
那个留守长安的魏知古,同样如此。
哦,隆择,他一到长安,易弟便盯着。
那年有个风吹草动的、头疼脑热的,李易比别人都紧张。
朱邪金山就差一点点,说易弟改了生死簿,大家都信。
也就是说,今年渤海的大祚荣……
希望他把易弟给的药随身带着,别逞能,打喷嚏、淌眼泪、流鼻涕啥的,该吃就吃。
“三哥谬赞了,皆赖满朝文武之功,弟这厢只回敲边鼓、打小旗。”
李易赶紧谦虚,别夸我,我还用夸吗?
‘嘀嘀嘀、嘀嘀嘀……’短促的声音响起。
小兰赶紧把腰间的步话机拿起来,接通。
“公主,他们挖过来了,我们在抓人,露头一个就先封嘴,然后提溜上来,后面又往上冒。”
“我是小兰,我在永穆公主身边和李郎身边,继续抓。”
“明白!地面队伍已经过去了,保证不让一个跑掉,所有的地道全部监控中。”
“好的,主意安全,允许直接击杀。李郎!”
小兰说完看李易,那边的地道挖通了。
“下午就在那里的闻恬兰香阁门口卖烤玉米串儿,地道抓人就跟冬天凿个冰窟窿抓鱼一样,可方便了。”
李易对其他人说,闲聊一般。
“大家一起去,在楼上,老夫这个玉米不吃了,搓下来玉米粒穿上烤着吃。”
姚崇看着咬一口的玉米棒子上面位置,决定去看热闹。
“也好!中午吧,都要吃饭,今天给百姓送什么东西吃?就在闻恬兰香阁前面。
说实话,我还没去过呢,正好溜达溜达,三哥去不?”
李易脸上看不出来愤怒的表情。
“为兄自然要去,为兄要看看,究竟什么胆子能让一些人挖闻恬兰香阁。”
李隆基脸上带着笑容,他就纳闷,动谁不好,你们敢碰圆圆。
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