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看书,很多地方学着费尽,倒不是不能学。
讲师的作用就是把别人自己琢磨好几天的事情,一句话讲透。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书一解释起来就是三个人走路,三为虚数,可能是五个,也可以是八个。
换成李易讲,他就会告诉徒弟,一些人行事,看他们的言语、分析他们的目的,其他人的反应,从中学习对你有用的东西。
三人行不是三人走路,是多人行事,走路学什么?邯郸学步?
行是行为、行事。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解决的屁事,要是按照一些人的说法,你听去吧,五个学时也讲不完,旁征博引的。
李易若是愿意,可以讲一个月,忽悠呗!别人听着还觉得很有道理。
这老师讲得好,深入浅出的,把一个事情从各方面阐述,这叫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啊!
像之前那个讲师,叫什么来着的?
哦,李易,他……不行,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么深奥的论语?他以为他是谁?这是圣人之言啊!
当然,李易绝对不会说三个姓必的人走路……
“天冷了,今年河水结冰否?”李隆基夹起个大肠头。
“估计不能,至少那条温泉河要继续流淌,不影响运河航运。”
李易把辣椒油的小碗推到李隆基近前,知道对方要问什么,结冰影响运河航运,需要人工除冰。
今天早饭吃卤煮,里面有肉,不都是下水。
这个东西的起源跟什么皇上、什么教的祭祀没有任何关系。
就是别人吃肉,穷人买来内脏煮着吃,正好有火烧,就是干巴饼,放在里面吸汤汁,一起吃而已。
别吃点什么东西都跟清朝的皇帝扯上关系,清朝的皇帝难道是美食家?整天不干正事,到处跑着去吃东西?
就跟他那时辽宁沈阳及周围城市吃烤鸡架一样,说得天花乱坠的,其实就是便宜。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吃不起,一个鸡骨架能喝下去一斤六十度的白酒。
后来再吃,有的也是图便宜,有的是喝酒吃它不占肚子,喝啤酒。
李隆基舀半匙子放在碟子中:“那个什么九郎的锁定了?你昨天晚上给我发信息,说摩尼教背后使坏?”
他有个平板电脑,里面装了软件,李易怕打扰他休息,就给发条信息。
“是他们,社会越乱,他们的教义越管用。打着佛家的名义来传播,其实跟佛教无关,他们自成体系。
他们的管理和教义体系非常完善,眼下寄宿在其他的寺中,主要是没有人给他们投钱建寺。
浑水好摸鱼,雾中易盗窃。他们的组织架构严谨,想出头了。
跟教无关,是人的问题,教义是死的,行事之人活的,该杀就杀吧!”
李易说着从卤煮碗里夹出个切开的猪蹄,看一看:“浪费了,应该煮冻儿。”
“煮了,先卤的,然后把冻儿里面的东西拿出来煮。”
李隆基跟李易介绍这个猪蹄的事情,里面还有猪头肉呢,都是卤过的。
直接煮,那叫烀肠子和猪肺,不是卤煮,叫烀炖。
“那就好,冻里的胶原蛋白能不能吸收先不管,反正吃的时候口感好。”
李易开心地吃起来,猪蹄吃着香。
“准备杀多少人?”李隆基用筷子夹住饼。
“上测谎仪,看对方是否知道情况,参与的人不会少,但有的人被蒙骗。
比如挖地道的,有许多种理由能让人去干活,冠冕堂皇的。
实际上挖的人只是挖,并不一定参与到大事上面。”
李易不以杀人为目的,逮谁杀谁那叫泄愤。居上位者不可行也!
他就通过测谎仪来检测,你知道你却不说,而且还继续干,杀!
有的人不知道,被蒙骗了,收拾他作甚?
跟他那时的一些人打着海洋环保名义招收人,这些人也弄不清楚,人家说是为国家收集海洋信息。
就出海,帮着拍照、取样,甚至都跑到军事港口。
结果这个组织居然是外国势力,收集军港的图像和数据为外国军事服务。
收集一些海洋污染数据,为国外披着羊皮的狼的环保攻击其国度服务。
组织的人一直在国外,组织被取缔。
国内参与的人,看其知道与否,不知道就给上课,告诉对方怎么回事儿,而不是抓了判刑。
李易要考虑这些事情,杀人容易,但不能随便杀。
“他们蒙骗寺观,寺观中就无人知晓?”李隆基说起另一个情况。
“有的人知道,却不说;有的人知道,却推波助澜;有的人知道,认为没错;有的人知道,不敢言。”
李易说完继续吃卤煮,不需要说再多了。
“这个卤煮的肠子做香肠岂不是更好?大肠都哪去了?”
李隆基知道情况了,开始考虑生活中琐碎的事情。
“庄子里的大肠好处理,比如制作红烧的、九转的、辣炒的。
外面一般还是煮,跟葫芦条子一起煮,味道不怎么好,却可以压制住腥臭味。
另外也能煎,民间出现了,切成小块煎,上面的油多。
就跟鸡屁股一样,只要取出来一个东西,油水大,啃着吃都不觉得腻味。”
李易不爱吃大肠,报纸上却会介绍怎么处理,一大堆方法。
但有的人就喜欢吃那个味道,还说别洗太干净了,他暗自表示佩服。
而猪小肠可以用来制作香肠,他没兑换设备剥批皮,能把猪小肠剥出来三层皮灌香肠,就是一层薄薄皮。
“易弟,海外来的人要求见,就是假装高等姓氏的人。”
李隆基咽下一口泡汤的火烧,说起莫迪的事情。
第两千二百二十章 阴阳公平女儿身
“莫迪?不急着见。找人暗示他们一番,该说实话了。”
李易拒绝见骗子,骗人骗到大唐皇帝面前,你们……果然是老仙啊!
“他们许是惦记家中的亲人,人不在家,万一亲人被欺负。”
李隆基从人之常情考虑,李易出远门,自己便惦念,包括女儿。
“三哥,他们那里的人跟咱们的想法有时不同,咱们这边……”
李易为李隆基讲当地的情况,既然是种姓制,那么其他的方面也一样。
李隆基边吃边听,听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的时候微微点头,表示一定程度上的理解。
不过在大唐,可以自己找,如孟浩然,自己找的。
等听到男方不出彩礼,只让女方出嫁妆时,李隆基使劲攥了下筷子:“怎可无耻至斯?”
在听到男人可以娶好几个媳妇儿,并且随时能把媳妇儿卖了,即便离婚不用退还嫁妆时,李隆基郑重地看向李易。
“易弟,那等陋习你且莫去学。”李隆基表情很认真。
李易:“……”
“三哥,我能缺钱到这个份上?何况大唐律也不允许我卖妻子。
说起来,我应该多攒钱,娶闻恬的时候拿出来……一亿缗行不行?
海外的路必须快点打通,外面的好东西多,还便宜。
他们那里的珠宝可漂亮了,金子一堆堆的,银子成山。
好的沉香木,各种药材,有的地方养羊,几十万只。”
李易竖起根指头表示愿意出一亿的彩礼,不是中指。
李隆基愣了:“要……那么多?一亿?缗?她爹娘怎么花?修铁路可以修几千里?”
“慢慢花呗!若修铁路,十缗也不够用,简直是个无底洞。”
李易一听铁路二字便头疼,多少年的努力和坚持?一个接一个五年计划。
由是想来,果然伟大。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党。至于腐败,该骂还是要骂,骂完又觉得挺好。
“闻恬的爹娘也得组织大的船队出去赚钱,不能光收彩礼,闺女得给嫁妆,不能比你的彩礼少。”
李隆基有紧迫感了,易弟你疯了?成个亲,你要拿出来几年的朝廷财政收入?
朕不能弱了,你能给朕莫非不能给?
“所以咱们现在必须继续努力发展生产力,不然拿回来十亿缗的黄金,我难道敢印出来十亿缗的纸币流通?
去外面买东西行,大唐内部钱多了会通货膨胀。
需要完善律法,不允许寻常的商人囤积生存、生活必需品。”
李易一说到钱的事情上,就变得小心谨慎,害怕哪一步错了,给大唐的百姓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李隆基示意李易吃饭,别光聊天,卤煮凉了不好吃。
桌子周围的永穆公主等人一直在听,李易说一亿缗彩礼的时候,她眼睛睁得大大的。
灼灼小丫头更在乎的是另一个地方的男方为什么不掏钱,女的怎么就得单独给钱?
女人嫁过去之后难道不能赚钱?凭啥?
等李易吃一半的时候,放慢速度,灼灼小丫头忍不住问:“东主哥哥,你说的国中女人不赚钱吗?”
“哦!你问这个?女人其实也算参与劳动,咱们大唐的女子可以种地、养蚕、织布、刺绣。
他们那里种地,女人也得干,不过那个叫家务,家里的事情,赚到的钱不认为是女人付出劳动。
而女人去外面做事情就难了,咱们大唐的女子外面务工的以前少,更多的是把别人要洗的衣服拿回家洗。
不过咱大唐人知道,女人帮着做好了馒头、包子,男人在外面卖,女人属于干活赚钱养家。
还有喂鸡和猪的女子,她们要割草、煮猪食、背柴火、带孩子。
带孩子和做饭不算,传统上认为女人应该的,这取决于家庭收入主力问题。
通常情况下男人的力气大,承担更主要的经济来源获取,而女人……”
李易很有耐心地给灼灼小丫头讲,生产技术越落后,越依靠体力来做事情。
至于绣娘那种,特殊工种,她们的收入高,不过地位不一定高。
养腿的万昭远,他的媳妇儿就厉害,他觉得家庭地位低,要通过武力的方式获得,就打媳妇儿,媳妇儿跟他对着打。
他家里的人不敢帮忙,媳妇儿娘家势力大。
其他的家庭,女子绣工好,赚钱多,并不一定就不挨丈夫打。
好在女人可以随时和离,打太厉害就离婚,不跟你过了。
不过通常情况,家中经济条件好了,男人跟女人在一起挺恩爱的。
大唐重男轻女的思想没变,女人的数量却比男人多。
一个是战争,另一个大唐没有政策说‘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
只生一个,重男轻女的观念下,就想办法把女的没出生的给……
故此国家大事,也是因果循环。
“故此东主哥哥建很多女子参与的作坊,在一定程度上使女人更少挨打。”
灼灼小丫头别看年岁不大,还懂得分析,不然学习成绩不会那么好。
“你爹打你娘吗?”青黛小丫头问,反正她父亲不打他母亲。
“没看见过,有时晚上能听见,我娘挨打也不敢大声喊,第二天看我娘,没有什么伤,想来打得不狠。”
灼灼小丫头回忆一下,给出个答案。
“以后这话千万别跟其他人说。”青黛小丫头赶紧告诉这个小姐姐,哎呀!
“不说,家丑不可外扬。”灼灼小丫头郑重地点头。
“对,其实你不用怕,你娘没事儿,我学医的我知道。”冯青黛又强调一句。
“真的没有事情?我旬考的时候,一拿十缗奖励回去,我娘就会多做几个菜,还给我爹沽酒。
然后晚上就打,打的时间很长呢,我都不想好好考了。”
灼灼小丫头纠结,自己拿钱回家,高兴的事情,怎么还让娘多挨打呢。
“青黛,你回头跟灼灼说,顺便记得灼灼的父母过来检查身体,看看怎么没有孩子。”
李易阻止这个话题继续进行下去,人家家里的事情,不好多听。
吃饭,真凉了,吃着腥,热一热。
“火柴作坊又扩建,卖给海外不如从莫迪那里开始。”
李隆基跟着转移话题,火柴需要外卖,价钱高,大唐内部的不赚钱。
第两千二百二十一章 仲尼不及吾师矣
腊月十五,小雪。
李隆基开大朝会,一群臣子汇报工作,顺便想着中午吃什么赏赐的饭。
没有什么大事,其他的事情都是钱财怎么给地方,有的地方糟了小灾,一个县被雨水给冲了。
换成几年前,愁啊,百姓的日子怎么过?
眼下一想,不就是钱嘛!明年的租子免了,再开地方常平仓,顺便送去房屋重建的款项,派人监督。
要求很低,不死人即可。
百姓也是这样想滴,帮我修房子,能吃上饭,其他的我们自己处理,挺过今年,明年就好了。
李隆基抬袖子遮挡,打哈欠,这次的大朝会怎么没有激情?一切都是那么平淡。
臣子们其实如他一般,没有大的事情,朝廷钱多,可以用钱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