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早上也出来了,扫地、吃饭、继续念经。
寺里没有香客,百姓们不上香,等分完产业再说,寺观太有钱了。
李易到食堂吃肉夹馍,驴肉的,驴也会死,拿来吃。
驴皮制作阿胶,现在的阿胶价格还不贵,没人炒作。
“其实吃白饼夹驴肉吃一样,就是少了仪式感。”李易吃口夹馍。
“小白菜汤好喝,再想喝要等另外的大棚出苗,不能再间了。”
永穆公主跟李易吃一样的东西,小白菜间苗后就有吃的。
另外的等着长大,吃大白菜。
大棚中的蔬菜一批接一批,现在没有大棚大白菜,秋天的大白菜储备着呢。
还有大葱、萝卜、山药、胡萝卜、圆葱。
“往后冬天增加土豆、地瓜、南瓜。还是得有大棚,品种少,不够吃。”
李易想不出来还有什么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河南府的地方不比京兆府强多少,冬天外面种不了菜。
再往南,冬天有耐寒的作物可以生长。
“豆子、大蒜。”永穆公主提醒,有东西,生豆芽,各种豆子的豆芽,自己家里发蒜苗。
“对,明年修大的库,给京兆府与河南府装备,其他的地方慢慢来。
两个地方的百姓超过三分之二自己不做饭,出去吃,做饭不方便。
卖吃食的人要供应市场,自己储备成本高,保存不好容易坏。”
李易说起仓库,不一定非要官方管。
商人就能建库,然后看市场东西的价钱,从中赚取利润。
今年河南道李家庄子挖了很多大坑,上面搭起来做菜窖。
等天再冷一冷,别人储备的菜快吃光时拿出来卖,逼大棚的菜便宜。
“东主。”宋德进来:“从海州到此的火车拉了很多渤海地区来的人,羽林飞骑说是要给我们一个惊喜。”
“这叫惊喜?好,惊喜,回头我找到他们玩游戏,感谢他们。”
李易从汤碗里舀丸子的动作停顿,认可了这个惊喜。
“我去安排了。”宋德汇报完又跑出去,组织人手安置。
从渤海来的人不能直接放到外面,先在庄子中看看是否有疾病。
火车一直开到庄子前面的车站,过来一个部族,并非女人、老人、孩子。
李易吃过饭,一群人去看新来的百姓。
“他们不愿意分开,怕把他们的女人和孩子给卖了,便以部族的方式乘火车。
货车的车厢
部族的人有不相信李家庄子实力的,提议不要提前告诉,过来亲自看看。”
宋德忙碌片刻把负责人安排到位,到李易旁边汇报。
“实力?实力就是吃得没有提前准备的好,吃馄饨吧。”
李易认为对方闲到了,这等事情有什么可瞒的。
洗澡的热水没烧、准备换的衣服需要现从其他仓库中找。
宋德点头:“是馄饨,庄子准备充足,不用做面疙瘩汤,那是以前。”
现在把庄户们要吃的馄饨让出来,食堂再安排人手包。
过来的是一个一千多人的小部族,洗完手按照家庭坐着吃饭。
他们看哪都稀奇,李家庄子的布局比海州码头好。
所谓的不冷就是因为他们穿的衣服多,脱掉外面的,里面的依旧暖和。
渤海那边已经零下二三十度了,洛阳早上零上七度,气温逐渐升高,现在有十一二度。
下午的时候可能出现十六度的情况,等再过上一个多月,零下几度。
李易不往前凑,郭子仪在外面呢。
离着有三四十步远,众人停下,用望远镜看。
“一路赶,吃肉没吃胖。”李隆基发现孩子们依旧瘦。
“赶路累,提心吊胆,即便到地方,依旧不相信我们,住上十天半个月的便好。”
张九龄观察着别人穿的鞋,里面垫上乌拉草的鞋,出声。
眼前渤海的人与广州都督府的山民差不多,不愿意下山,只有交换生活必需品才下来。
直到李家庄子的人手到地方,山民有了更多的接触,纷纷入籍,进了籍贯有好处拿。
“刚柔,那鞋真的暖和?”他继续看别人的鞋。
外面是皮子的,里面铺上乌拉草比穿毛在里面的皮靴暖和,要大一号,短时间在外面,时间久了不行。
李易给出个对比,反正他在东北冬天呆的时候,就没穿到过不冻脚的鞋。
不管那鞋多厚,站着不动,时间一久,保证脚指头疼,跟针扎的一样。
鞋大一点,不顶脚,走路就不冷。
“洛阳穿着可好?官方收集、制作、便宜卖给百姓。”
毕构要做买卖,大批量制作,成本低。
“洛阳冬天不冷,正常的鞋即可。”
李易摇头,上哪找大量的乌拉草?北面有,长安北面也有。
运过来做鞋?考虑到运费没?
张说放下望远镜:“洛阳城中冬天亦有人穿草鞋,冻得直跺脚,去年。”
“今年不会有。”李易还是不想运乌拉草,今年自己来了,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冬天穿草鞋?
第两千一百八十八章 货贵人尊事更易
“可惜小易只有一个。”姚崇看吃饭的人。
他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堆李易,一个州府派一个,大唐过上两三年,说吧!打谁?
只有李易亲自到的地方,当地的情况转变速度才会快。
像去虢州,一路过去,当地的生活水平蹭蹭往上涨。
同州、华州,百姓家家盖新房子。
飞去救人,当地眼看着跟附近的州联合起来。
李隆基沉吟下:“两都之地先发展,自身好了才能减少天下供应。”
他理解李易,不然为何非到河南府,长安又不缺少吃食。
易弟显然嫌河南府发展速度过慢,在哪都办公,到洛阳呆上一年,基础打好再回去。
从渤海过来的人吃着热乎乎的馄饨,不时看周围的庄户,好奇。
他们在路上始终好奇火车,速度快,还不用吃草料,一次能装很多东西,轰隆轰隆就到地方了。
路过洛阳,看到高大的城墙,还有工地上干活的人,那么多。
抵达传说中的李家庄子,他们的人有钱,穿着漂亮的鞋和衣服,脸和手上看不到有点皴。
吃饭全用瓷碗和瓷的小勺子,摔坏一个不知道把自己卖了够不够。
以后要在这样的地方过日子,自己干什么活儿?怎么换东西?
洛阳的冬天好,有黄瓜,还有茄子。
大人努力地适应,并且考虑未来的事情。
孩子们脸上多了快乐,他们小心地伸筷子从瓷碟子里夹黄瓜咸菜和蒜茄子,再美美地喝上一口馄饨碗里的骨头汤。
外面的火车头甩掉货运车厢,去调头,挂客运车厢。
这就需要两列火车同时去海州,增加运力。
还有一列火车,往返于长安与洛阳,不能去海州。
原来长安到洛阳的这个时节以陆路运输为主,一辆辆牲口拉的车、甚至人推的车、挑担子的人,往来运输。
有了火车后,短途中间运输,还是有车,人力的消失。
火车承担起当初的陆路运输职能,断了就废了。
运输的费用等同与牲口运输的消耗,百姓依旧选择火车。
走路的百姓宁肯花钱,也不走了,太远,路上有驿站也不干。
火车盈利,慢慢回本,赚到的钱投入到新的车头、车厢、铁轨制造铺设上。
李易一行人去火车站,看货物。
柞蚕茧、松子、榛子、干蘑菇、貂皮、熊皮、鹿皮、虎皮、人参、辽细辛、防风、桔梗……
“何时把铁轨铺过去?”毕构对东西感兴趣。
药材他没办法收税,其他的可以。
李易不出声,盘算这些东西换到自己那里,自己得死多少回?
东北好地方啊,大老虎看着就吓人,很好,骨头有,鞭也在,干了的胆和熊胆放在一起了。
他知道,凭借现在渤海国的能力,杀不绝野生动物。
当地人居住的地方占很小的一片,大部分还是森林。
“先修运河的铁路,再看看别处,渤海不修。”
李隆基看不上眼面前的东西,他更在乎民生,大唐的百姓需要铁路。
等天再冷一冷,大量的海鱼上岸后处理完内脏,撒上一点盐,装火车就运到京兆府。
运几车皮的海鱼到洛阳,盐都不用放,过来后臭不了。
鱼就是肉,到长安,天冷,冻硬,继续运往其他地方,百姓花一点钱就能买到,比粮食还便宜。
张九龄接过话:“再有钱,把铁路修到同往长江其他地方。
险峻之处可断掉,修其他马车和人能走的路,栈道亦可。
短途搬运,总比一路挑担子强,冬天说不定可吃上广州的果子。”
“新的菠萝种子带回来,种在广州及陆州等地,包括当地的香蕉,铁路修过去,就能运过来。”
李易补充,到现在他还没吃到香蕉呢,干的香蕉片有,他不想吃。
菠萝的品种不好,同样运不过来,从外面拿的菠萝,种吧,过些年就有了。
海运的话,蒸汽机船去运菠萝,到海州卸货,不,到苏州那里卸,上火车送来。
山竹就算了,那个除非自己飞过去,或者开游艇去,不然谁都别想吃。
“后突厥羽林飞骑来电,后突厥已解决狩猎之事,无须大唐增援。”
小机器人灯光闪烁,汇报电报的情况。
“呵呵呵!”李隆基笑:“看样子他们被易弟你吓怕了。”
“我有何恐怖之处?我心地善良。”李易撇嘴。
“你说出兵,真就可能出兵。”
宋璟挺无奈的,他丝毫不怀疑对方答应后,李易开始调动后勤和军队。
无关乎付出的代价,在于压制住后突厥,告诉后突厥,你随时挑事,我随时灭你。
同样做给契丹、奚族、吐蕃、渤海等地看。
如实想,他说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我可干不出来悬挂别人的头颅,以示万里的事情。”李易摇头,不承认。
“小易可知别处闻你名,可止小儿夜啼?”卢怀慎笑着说。
“说明我医术好,小儿夜啼我能医。我抄了那么多的医书,传过去了。”
李易找了个理由,小儿夜啼光是吓唬不行,会留下心理阴影。
比如:再哭老马虎来了!
可恐怖了,尤其是大人说话时的语气与表情。
怎么就能变成:再哭李易来了。
我又不吃人,从小到大没吃过,糖人儿不算。
大家说说笑笑,顺便看货物,药材被小丫头指挥人小心搬运,有的人参须子掉了,她还心疼一下。
“这等人参切片用,又不整根吃,须子断就断。”
李易告诉小丫头,他并不会留着人参当宝贝,别人需要,他就拿出来给吃。
这种人参从来没有说吃一根的,五年的园参,有的人吃根须子都鼻子流血。
说话间从长安来的火车进站,先停在李家庄子。
有货车车厢,有客车车厢。
客车的车厢门一开,乘务员先下车,四个,转身去搀扶后面的人。
“这是谁?看身体似乎不用旁人管。”
苏颋看到有两个年岁大一点的人,身子骨硬朗,而且面色红润。
旁边有人跑过去询问,到那里说上两句话,对后面下来的夫妻及一个少年和一个孩子鞠躬,又跑回来。
“宰辅,是关家的人,被吐蕃捉去的郎中一家,他们回来了。”小厮一脸郑重之色汇报。
“关霖?啊!我知道了,那个房间里面有地道。”
李易知道六个人是谁,顺便想通了另一件事情,很简单嘛!
第两千一百八十九章 仪式布置无可缺
“宋德,请他们等一下,摆仪仗,奏乐。”
李易想起季依正的事情,赶紧吩咐宋德。
众人匆匆往回走,换衣服,洗澡来不及了,将就下。
宋德明白,他大步跑过去,脚下突然一个踉跄,身体向前扑,他借着惯性双手撑地,腰部用力,一个双手支撑翻使出来,继续跑。
“明年再考个武举想来问题不大。”李易回忆了下宋德刚才的动作。
那边别人可以走,关霖一家被宋德拦住,旁边的人送来华盖伞、椅子、小几。
馄饨端到小几上,一大排的小菜围碟。
拧干水的热毛巾帮忙敷面,牙膏抹在牙刷上,端水盆接。
跟着他们六个人来的二十个人同样得到了差不多的待遇。
二十个人帮忙抬东西,一起的。
其他不了解情况的人看傻眼了,谁呀?李家庄子如此招待,怎么不让进去?
在庄子里排练军队节目,准备录制影像的梨园、平康坊、思恭坊的人得到指示。
他们换装,带上乐器往车站赶。
正在办公的朝堂官员接到命令,同样去找衣服,开大朝会时候穿的。
其他的宫女太监千牛卫等人找他们依仗工具,没有工作中的庄户换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