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运河上从洛阳正往长江走,长江去上游,抵达夷州对应的位置时,当地百姓领东西。
  冶铁的工具、日常使用的工具、粮食、布、咸鸭蛋和咸鹅蛋、截疟丸、肥皂……
  夷州在籍一千多户人,不到七千口,夷州面积并不小。
  当地的山民多,李易时候当地大部分区域属于遵义市,里面的少数民族数量……
  眼下夷州山民以小群落为主居住,不入籍贯,查册子查不到,天知道有多少人。
  没有籍贯,不交租子,更不理会庸和调。
  当地想干活,只能找有籍贯的,不够用。
  告诉州府的官员,跟当地人说清楚,给好处,大家一起修,修完的路大家一同走。
  长安灞水李家庄子给担保,不会骗人,放心。
  这个当地人确实愿意配合,他们距离渝州近。
  李易飞过去给万昭远稳定伤势,消息早传到夷州,渝州正配合其他地方采煤、捞金子。
  东主榨菜出自附近的涪陵,涪陵江入长江的关键地方。
  很多百姓看到大唐巡洋舰过去,李易在天上飞,摘星星组字。
  跟当地人说一声,入籍贯不收租庸调,原来在籍的抹去额外付出。
  入籍贯给工具和肥皂,为自己修路拿李家庄子的粮食与咸蛋。
  李易准备看看具体人数,才好进行后续安排。
  突然增加在籍上十万人口,李易就敢扔过去十万缗的钱,帮助地方发展,给周围打个样儿。
  那里乃贵州省所在,发展速度始终不够快,旅游业上来了,不适合大唐。
  “陛下,不若派一队官员过去,李家庄子的二百二十个学子,抽调二十,再加上其他人官员。”
  张九龄把他负责的最后一道奏章处理完,向在政事堂里呆着于平板电脑上看书的李隆基提议。
  李隆基的指头在屏幕上滑来滑去:“货币学看着脑袋疼,歇歇,看西游记。”
  他说着把平板电脑放到小机器人的抽屉中,小机器人开始给平板充电。
  “当地官员心中或有抵触。”李隆基考虑到派一队人去,地方上官员不高兴。
  张九龄继续说:“户数人口增加,所管辖方式不同,各处以寨为主,须到寨子实地察勘。”
  “嗯~~”李隆基沉吟片刻:“如此,抽调,长安至洛阳乘火车快。”
  “陛下,当命他们由长安走陆路直接南下,不可乘船,所耗时日过多。”
  张九龄再提议,跟货物走,太慢。
  李隆基颔首:“可!其余官员,由哪选出?”
  “洛阳,抽调四十名考核最忧者,前去夷州,事成,许重任,主簿、县丞、县尉、刀笔吏皆可。”
  张九龄说完看宋璟,调动官员需要宋璟支持。
  宋璟在李易批注的奏章上修改,要润色一番。
  他听到张九龄的话,把改完的一册轻轻放到旁边,待墨干才好合上。
  顺便放下笔:“如李易亲往,夷州想来无忧矣!”
  “嗯?”李隆基微微一愣,随即道:“易弟不曾有地方为官经历,卿于广州都督任上颇有建树。”
  “陛下误会,臣是说李易本事大,感慨罢了,臣认为九龄所言在理。”
  宋璟吓一跳,自己不想再去当那个小破州的刺史,不好治理。
  叫李易去,确实放心,自己没说错吧?
  毕构着急:“陛下,广平言直口快,我等这般年岁大的,总想提携后辈,不过更愿后辈在身边,万一头疼闹热,后辈也好端个水。”
  他提醒宋璟,小易仅仅是会治理地方,他治病一样厉害,你就不担心生病时他不在?
  “当去,当去。臣这便选人手。”
  宋璟不敢多说,自己需要有人看病,太上皇和皇太后更需要。
  不然大家为何李易到哪便跟到哪?灞水李家庄子难道住着不舒服?
  “臣附议!”苏颋见大家看自己,连忙认同,自己也不想去当刺史。
  一封电报发向长安,抽李家庄子第二期学子二十人,带上东西去夷州。
  河南府选人,四十个,身体要好,别到地方一病不起。
  选的时候没说具体情况,只说到易州,被选中的官员最完的是吃晚饭时才知道,距离远。
  给他们送去一大箱子东西,算安家费。
  最后一晚上,明早出发,该跟媳妇儿说的话赶紧说,家人不跟着。
  翌日天明,有车去接,早饭的时间都不给。
  离别的话简短,不管是欢笑还是泪水,俱已无所谓。
  上午九点,四个官员齐聚李家庄子,李隆基亲自接见,但不出声。
  众人问候完,心中忐忑不安。
  群臣同样沉默,李易左右看看,开口:“过去第一要务乃保重身体,与别处同僚多沟通,安全问题无须担忧,陛下私军二百跟随。”
  “李东主,还有何人?”一个官员听到‘别处同僚’四个字,疑惑地问。
  “一些后学之辈,你等阅历丰富,当耐心教导。”李易回答。
  “究竟是从哪来的?学问太低不行,我也是进士出身,乙第。”官员挺挺胸。


第两千一百五十二章 天下难题一党粹
  其他官员同样扬扬下巴,我们考评上等,要学历有学历、要资历有资历。
  你不能安排一些字都写不明白的人跟我们去,叫我们帮忙,地方太过偏远,不好办。
  “唉!”李易叹气,纠结。
  姚崇看不下去了:“第二批进李家庄子的学子,二百二十甲第及第中的二十个。
  中进士后先学习,再到各村配合村正当村官,入县衙由基层干起。
  如今学得还不够好,需到远处地方跟你们继续学。”
  四十个官员:“……”
  “多谢李东主。”刚才问的官员开心地道谢。
  鞠躬,一鞠躬、二鞠躬,肩膀突然被人抓住。
  他挣了两下没挣动,扭头看去,对方瞎了一只眼睛,目光不善。
  “凡是多沟通,不可毫无主见。但,更不能刚愎自用。”
  李易强调刚愎自用,到地方你们配合庄子里出去的学子,打下手。
  “李东主放心,我们保证不捣乱,听话。”这个官员机灵。
  其他的官员同样高兴,本以为到偏远的地方吃苦,居然有李家庄子的学子。
  那些学子什么活都会干,养殖、种植、简单的工匠活计、买卖……
  朝廷培养,不,李家庄子培养一个很不容易的,一下子放出来二十个。
  绝对不是流放,再看身边的同僚,考核除了上等便是上上。
  夷州所在怎么了?叫朝廷派出这样的阵容?
  似乎猜到他们的心思,李易继续说:“当地山民多,寨与寨联姻、冲突亦多。叫其入籍乃小事,各寨安稳方为重中之重。”
  李易说话的时候,旁边有宫女端托盘给官员们送册子,一人一本。
  “里面有应对常见情况的策略,尤其寨子与寨子存世仇方面,路上好好学。”
  李易说完挥挥手,再见!不送你们了。
  官员们跟李隆基和群臣告别,揣着册子随二百募兵去食堂,先吃饭。
  李易起身也要走,他过来主要为送册子,张九龄提议派官员,不给准备后勤,官员到地方要浪费时间自己摸索。
  “小易慢着。”宋璟出声。
  “老宋你中午想吃什么?”李易回身。
  “非为吃,你那册子可有余者?”宋璟要东西。
  “老宋你用不上。”李易摆下手。
  “看一看,寨子世仇能解?”宋璟要看。
  他在广州都督府当都督的时候,最怕遇到的问题便是世仇。
  包括争水、嫁娶、猎物归属、进别人地盘砍树等,冲突要死人的。
  遇到此类事情,已不是谁有没有道理的问题,双方不需要讲理。
  他一看到这样的情况就闹心,解决不了,用官威压制?越压越严重。
  今天知道,竟然还能写在册子里教官员,写的啥呀?
  “给你一本。”李易见宋璟非要,答应。
  “嗯哼!”毕构咳嗽一声。
  “一人一本。”李易干脆,别等全咳嗽。
  说完他走了,叫人抄,之前也是抄的,打印费纸,打印纸需要寿命换。
  不长时间,抄好的一本本册子送到准备开茶话会的李隆基等人手上。
  他们没一个不好奇的,究竟何等手段?
  “李郎,册子中所记好用?”永穆公主倒是没要册子,她问。
  “整个天下,能够接触这个事情的只有一个群体,党,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的党。”
  李易竖起一根指头,有一点点骄傲地说,他是党员。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党?”永穆公主点头。
  “对,天下可解决各民族、阶级问题的,只有一个党。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为民。
  小人之党,党争在先,不问对错。君子之党,百姓为先,治病救人。
  加入这个党,要有为民牺牲的准备,关键时刻,哪怕刀山火海,也要冲到最前面,义无返顾。”
  李易称赞,其实里面也有不好的。但,宣传正能量对吧?
  “什么党?”小兰好奇。
  “呃~~盛唐党。”李易好一会儿憋出来个盛唐党。
  “灞水李家庄子党好听。”永穆公主出声,又点下头:“盛唐党同样不错。”
  “是哈!何以解忧,唯有党章。”李易挺无奈的。
  “党章又不能喝。”永穆公主笑,人家那个是杜康。
  转而她反应过来:“李郎,你去睡一会儿吧。”
  “不用,我断断续续地眯了两个时辰,很怀念啊!”
  李易摇头拒绝,他等晚上吃过饭再睡,此刻还未吃晌午饭。
  “午饭我和小兰包了包子,发面的,做水煎包。
  喝野菜蛋花汤,野菜是马蛋儿、狗蛋儿、驴蛋儿采的。
  驴蛋儿现在看上去壮壮的,不像生病时候的样子,见谁都笑。
  野菜大部分不能吃,我和小兰摘出来嫩的做汤。”
  永穆公主说起工匠家孩子的事情,当时小宝宝发烧。
  现在身体好,两个哥哥挖野菜的时候陪在旁边帮忙,帮倒忙。
  洛阳的野菜没有多少了,大部分老的,有一小部分是夏天就老了,但是种子落下后再出来的嫩芽。
  这样的要么熬不过冬天被冻死,要么挺过来到春天最先开花。
  “太好了,早就想吃水煎包了,还有野菜,大棚里的总比不得自然环境生长的。”
  李易挑好听的说,其实他吃什么都可以。
  小兰跟着说:“再放一点胡萝卜,上面的叶子留下,慢慢养,到开春时养的比一般的大,种下去可以提前打种子。”
  “好!”李易点头。
  “是李郎你的法子好,菘菜、大萝卜、胡萝卜,在冬天天冷的地方都能种完打种子了。”
  永穆公主说起来脸上又有着骄傲的神色,有种子。
  以前都得放到南边,然后种子运过来,不然菜过不了冬,当季冬天白菜、萝卜、胡萝卜不能接种子,需要来年。
  过不了冬,怎么来年?
  现在有办法了,白菜、萝卜放在地窖里,到开春的时候就出芽,和大葱一样。
  把白菜上面的部分挖下来,种到地里,还有萝卜、胡萝卜,这一年到打种的时候,秋天可以收集种子。
  北方能够用地窖和房子里面辅助根茎类作物过冬,这下节省大量的运输环节费用。
  再配合上大棚,随时能种东西。
  “主要为了土豆以后的日照与催芽,到时候庄子和司农寺负责土豆、地瓜脱毒与换种。”
  刚才还有一点困的李易此刻精神了,涉及到民生,一步补的要直接到位,不走弯路。


第两千一百五十三章 盛世之志边关事
  “怎还有水煎包?”毕构晌午端餐盘打完饭,突然发现有的人餐盘上放着水煎包。
  这个‘有的人’就是李易,李易必须吃,配合着野菜汤。
  “吃的时候可要注意,莫伤到上颚。”豆卢贵妃在不远处说话,她跟李旦也吃水煎包。
  永穆公主和小兰包了一百五十个,饺子形状的。
  为什么不是包子形状?因为包子包的速度没有饺子快,包子要捏很多褶儿。
  当然,水煎包若包成麦穗的样子,不比包子捏的少。
  一百五十个,李易要吃二十个,其他的人分配,孩子们能自己吃东西的要吃,李隆基吃。
  其他的妃子一个人只能吃一两个,分一分就没了。
  玉真公主、金仙公主、金城公主、尺带珠丹,每人只能吃两三个。
  这东西寻常人家吃不起,带鱼泥和海虾虾仁馅的,里面放了韭黄、冻蟹膏。
  “老毕你想吃?晚上给你做。”李易不想让出自己的一份。
  “老夫不稀罕呢!”毕构赌气,不吃。
  “匀你十个?”李易拉过毕构的餐盘往里夹。
  “五个,五个就行,尝尝味儿,海鲜太多,不行。”毕构看着李易夹。
  “我在你怕什么,能吃,你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